好文档,供参考1/10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设计(精编3篇)【题记】这篇精编的文档“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设计(精编3篇)”由三一刀客最“美丽、善良”的网友上传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使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吧!高中语文优秀教案1教学目标1、通过反复朗读理清文章思路,掌握对比论证方法。2、背诵全文3、培养学生尊敬师长、虚心求教的美德。教学设想1、安排一课时教学。2、早自习预习文章,疏通字义。3、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朗读环节,指导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理清思路。4、利用抢答竞赛的形式,让学生体会作者的思路,逐段背诵,直至背下全文。教学方法诵读法、问答法、点拨法。好文档,供参考2/10教具准备课件、记分牌。教学步骤一、导入(课前播放《长大后我就成了你》音乐全屏展示。)同学们,上课前给你们播放的歌曲好听吗?宋祖英深情的唱道: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你们知道我国的教师节是哪一天吗?为什么我国要设立这个节日,这又说明了什么呢?大家说的很对。当今社会尊师重教已经巍然成风,但在魏晋以后门阀制度仍有沿袭的唐代却不是这样的,当时的情况如何呢?现在就让我们共同来学习唐代散文家韩愈的千古佳作《师说》,从中去找寻答案吧。二、解题、出示教学目标1、解题:“说”,古代散文中的一种,属议论文范围,“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通常这类文体我们可以理解为“解说关于的道理”,“师说”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2、教学目标:反复朗读、理清思路、背诵全文。好文档,供参考3/10三、朗读欣赏与指导1、让学生在配乐朗读中初步感知全文。2、提出要求:听清字音、节奏。四、研读课文,把握文章思路1、把全班分为三个大组,以抢答的形式进行竞赛,宣布比赛规则,每组派一位同学负责记分。2、理清第一段思路:(请一位同学朗读第一段。)提问:找出本段中哪些句子交代了:人为什么要从师?择师的标准是什么?明确:老师的作用:传道受业解惑;一段从师的必要:孰能无惑;择师的标准:道之所存师之所存;小结:这一段从正面论述了从师之道,首先指出“古之学者必有师”,然后依次说明了老师的作用、从师的必要性和择师的标准。(全班同学齐读第一段。)(请同学按照思路背诵第一段。)3、理清第二段思路:提问:第二段主要运用了三组对比,抨击了当时“耻学于师”的人,请同学们找出相关句子。好文档,供参考4/10明确:故之圣人──今之众人二段爱其子──与其身百工之人──士大夫族找三位同学,师生合作共同朗读第二段,进一步明确三组对比的内容。(根据学生朗读情况稍加点评。)分组背诵三组对比。4、理清第三段思路:(全班男生齐读第三段。)提问:在“从师”这一问题上,孔子怎么做的,又是怎么说的?作出了什么论断?明确:孔子的行为三段──结论孔子的言论(请同学按照思路背诵第三段。)5、理清第四段思路:(全班女生齐读第四段。)提问:这一段交代了什么?作者提到了哪些原因?明确:四段──交代缘起:好古文不拘于时五、小结好文档,供参考5/10这篇课文四段都围绕“从师”这个问题展开。第一段正面论述从师之道,说明老师的作用、从师的必要和择师的标准。第二段运用了三组对比,批判了当时耻学于师的不良风气。第三段运用孔子的言行,进一步从正面阐明从师的必要性。第四段交代了写作缘起。六、齐背全文1、请同学根据板书背诵全文。2、播放画面,配上音乐,师生共同背诵全文。七、总结1、统计各组最后得分,宣布比赛结果。2、布置课外练习。高中语文教学设计2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提高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2、能运用本课所学知识及获得的能力分析同类诗歌语言艺术现象。3、感受中华文化的深厚积淀,唤起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教学重难点分析:教学重点好文档,供参考6/10中国古典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教学难点全文表面是分析古诗中“木叶”的艺术特征,实质则是谈中国诗歌语言艺术具有暗示性的重要特点。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设想:课前学生要充分自主预习,能借助段落的中心句,把握主要自然段的大意。使用多媒体教学。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生一起欣赏一高考满分作文(屏幕显示):广阔的苍穹上突然上演一出绝世的舞蹈。然后,一个“雁字”,接着一个“雁字”。我呆在那里,无法动弹,直到夜幕徐降,芦苇荡的尽头响起了母亲的呼唤声。年少的我,并不知这里边有一种民族文化哀愁。后来,我在古代名中,读到了“雁阵惊寒”,顿时感到了一种彻骨的诗意。于是,我一次又一次仰望天空,努力寻找大雁的影子。然而,我失落了,它们越来越少,“雁阵惊寒”般的名也很少问世……是谁偷走了“雁字”的影子?又是谁,荒芜了文化的天空,扼杀了我的诗好文档,供参考7/10意?……(2007年高考江苏卷《怀想天空》)一种美好事物的消亡,代表着一种生活情景的消逝,这位敏感的作者对此充满了叹惋和怅惘。请大家找一找古诗文中包含大雁这一美好意象句子。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李清照《一剪梅》高中优秀语文教案3[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课文,达到熟读,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感受能力。2、积累文言词语的用法,了解特殊的语法现象。3、结合时代背景,体味课文的思想内容和人物的性格特征。[教法与学法]采用以诵读为主的方法,引导学生在熟悉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诵读课文,归纳重点字词句,以达到熟读全文、背诵部分段落的目的。[教学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好文档,供参考8/10一、导入课文:、背景提示:(可让学生结合所学的历史知识回答)吴越是春秋后期兴起的两个大国。两国经常攻战不休。公元前496年,吴攻越,吴师败绩,吴王阖闾受伤死去。儿子夫差继位。公元前494年夫差为报父仇攻越,败越于春椒(今江苏苏州),又乘胜攻入越都。越王勾践即位三年后讨伐吴国,在五湖大败,率五千甲退守于会稽山(今浙江绍兴),并使人向吴求和。本文就从这里开始二、教师范读或听录音三、讲读文章第一段1、学生齐读2、学生质疑,教师答疑,扫清字词注意:实词------栖、退、进、资、行、成虚词------乃、则、夫、虽、之、然固定短语------无乃……乎?特殊句式------何后之有?古今异义------行成3、思考:⑴。开篇写“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为何用一“栖”字,而不用“退”“守”“军”等字?探究学习:《史记》中称:“犹鸟栖于木以避害也。”好文档,供参考9/10这就形象地写出了勾践兵败退守会稽山的窘迫、凄惶。⑵.勾践事急而求贤,越国大夫种对勾践“求谋臣”所持的观点是什么?文种用了一段精彩的语言阐述居安思危、未雨绸缪的道理,这是什么手法?有何作用?探究学习:凡事应该早做准备。比喻说理。形象生动,深入浅出。⑶。本段大意:勾践求贤,文种定计,向吴求和。四、讲解文章第二部分1、学生齐读课文2、利用注解,学生自我疏通字词3、教师点拨:实词------说、暴露、更、致、誓、帅、蕃、取、免、饩、释、洁、礼虚词------于、以、而通假字------帅、取、免、政、摩厉、难句翻译------4.思考:⑴、勾践对内对外“请更”,有哪些具体措施?对内:葬死者,问伤者,养生者;吊有忧,贺有喜;送往者,迎来者;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对外:卑事夫差,宦士三百人于吴,其身亲为夫差前马。⑵、勾践这一系列的“更”,其目的是什么?好文档,供参考10/10卧薪尝胆,准备复国⑶。为复国勾践采取了那些一系列具体措施?鼓励生育,减免赋税,广招贤才,休养生息。⑷。按说,富民强邦,重点应是发展生产,但文中勾践制订的一系列措施,主要是围绕繁衍人口这个中心,特别是生女孩给予更多的奖赏,这是为什么?探究学习:此即《左传》所称的“十年生聚”。需知在生产力普遍低下的上古时期,一个国家要强盛,要发展生产,首先需要的是劳动力;同时冷兵器时代的战争,决定胜负的主要因素是兵员的多寡。勾践要复兴越国,首先重视发展人口,在当时是完全必要的。而生女孩给予更多的奖赏,不过是为了赢得更多的生育者。同时勾践给予“达士”优厚待遇,礼贤下士,广揽人才,说明他在重视人口数量的同时,更注重人口质量。五、作业:背诵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