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北京朝阳陈经纶中学分校初三上期中语文试卷答案试题解析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182021北京朝阳陈经纶中学分校初三(上)期中语文一、基础•运用。(共14分)1.(4分)学校拟定开展主题为“致敬英雄,学习先锋”的学习实践活动,请你完成下列任务。为了号召初三同学看电视剧《功勋》,某小组同学写了一段内容简介。阅读下面这段文字,完成问题。功勋,意思是指功绩,尤指对国家、人民做出的重大贡献。《周礼•夏官•司勋》曰:“王功曰勋。”习主席也说过,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近日,由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组织、创作的建党百年题材单元剧《功勋》,正在各大卫视热播①该剧以“国家叙事、时代表达”的艺术手法,生动展现了首批八位“共和国勋章”获得者②李延年、于敏、张富清、黄旭华、申纪兰、孙家栋、袁隆平、屠呦呦的华彩人生和崇高品格。作为我们新时代的民族英雄和国家先锋,他们的事业光荣而伟大,正如黄宗羲所说:“大丈夫行事,论是非,不论_____;论顺逆,不论成败;论万世,不论一生。”他们为国为民,不忘初心,一生逐梦。看着他们,我们真的看到了光,看到了“理想照耀中国”。(1)“叙事”“表达”都是我们写文章的术语,结合文段内容,说说“国家叙事、时代表达”的意思应该如何理解。(2)填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A.厉害B.利益C.利害D.收获(3)有同学对①②处的标点使用有争议,你认为这两处标点使用正确的是A.①,②:B.①。②——C.①。②:D.①,②——2.(6分)十一假期,还有一些同学看了电影《长津湖》,并写了观后感。阅读这段文字,完成问题。“长津湖战役”中,论装备,敌军拥有全套机械化装备,这是我军可望而不可即的。更令人揪心的是,在零下40摄氏度极端恶劣的战场环境中,志愿军只能身着薄棉衣,吃炒面、啃土豆、喝冰水,一个个形销骨立。但是,他们忍饥受冻决不退缩,【甲】冻成“冰雕”【乙】保持着严整的战斗队形和冲锋姿态,激发出中国人民志愿军人在阵地在、誓与阵地共存亡的坚定决心和不畏艰难困苦、坚韧不拔。抗美援朝的英雄曾激励了几代人,现在,虽然是和平年代,联想到近期西南边疆官兵的故事,我们的子弟兵还在续写着英雄的故事,继续激励着我们。我们要学习英雄,崇敬英雄,更要奋发努力,成为新时代的英雄。(1)有同学对这段文字中画曲线的成语和加点字的读音产生了疑问,请你帮他选出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可望而不可即”形容希望达到而实际难以达到的事情,在这里使用正确。B.“劣”容易误读,正确读音是liè。C.“形销骨立”是形容人消瘦到极点,在这里使用十分恰当。D.“薄”在此处是“扁平物体上下两面之间的距离小,与“厚”相对”,读báo。2/18(2)根据下文,在选文【甲】【乙】两处应填入的关联词语是A.与其不如B.即使也C.不但而且D.因为所以(3)这段文字中画线句子有两处语病..,请你对其进行修改。句子修改建议:3.(2分)【铭记英雄历史】对联一斧头劈开新世界镰刀割断旧乾坤——1933年,四川农民何永瑞为欢迎中国工农红军而作对联二倭寇不除,有何颜面国仇未报,负此头颅——抗战时期,重庆一家理发店门上贴出此联对联三铁骨铮铮,身躯敢让机枪哑红心灿灿,毅志任凭烈火烧——人们为纪念抗美援朝英雄黄继光、邱少云而作下列对三副对联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对联一“劈开”“割断”形象地表现了中国工农红军革命的气势。B.对联二构思巧妙,一语双关,字里行间洋溢着爱国热情、民族气节。C.对联三“敢让”“任凭”凸显了两位英雄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D.三副对联对仗工整,都运用比喻、对比的修辞手法增强表达效果。4.(2分)某小组同学以“红色遗墨照千秋”为主题收集了一些革命英雄的书法作品。同学们对作品的书法艺术与思想情感都感受很深,想从作品中选取某一词或短语来作为本次活动主题的关键词。你会选择下列作品中哪种字体的哪个词或短语?二、古诗文阅读。(共16分)5.(2分)默写。野芳发而幽香,,,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欧阳修《醉翁亭记》)6.(6分)阅读《行路难》,完成下面小题。行路难李白3/18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1)本诗前四句用“金樽清酒”“玉盘珍羞”与“停杯投箸”“拔剑四顾”形成强烈的反差,衬托诗人内心的之情。随后二句以形象化的语言写出了自己人生仕途的,照应标题。接着引用和伊尹二位古代先贤的典故,梦想自己有朝一日能够受到重用,建功立业。(2)请从体裁、题材、语言风格、表现手法、思想情感、人生态度等方面任选角度具体谈谈本诗与《登幽州台歌》的异同。我认为,相同点:两首诗都;不同点:李诗,而陈诗。7.(8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宋】范仲淹《岳阳楼记》(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意思都不相同...的一项是A.增其旧制./因地制.宜/克敌制.胜/私人订制.B.至若春和.景明/风和.日丽/政通人和./和.而不同C.洞庭一.湖/长烟一.空/举一.反三/莫衷一.是D.予观夫巴陵胜.状/胜.之不武/高处不胜.寒/数不胜.数(2)翻译文中两处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甲】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翻译:它连接着远方的山脉,吞吐着长江的水流,浩浩荡荡,宽广无边。理解:描写洞庭湖因为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而形成的广阔、浩渺的壮丽景色。【乙】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4/18翻译:沙洲上的鸥鸟在空中集合飞翔,美丽的鱼儿在水中畅游;岸上与洲上的芷草、兰花,茂盛青翠。理解:作者通过动静结合的手法,以极为简练的笔墨,描摹出一幅湖光春色图,读之如在眼前。(3)阅读上文和【链接材料】,范仲淹和张德容都写到了重修岳阳楼一事,但两文的侧重点各有不同,请结合文章和材料内容,作简要分析。【链接材料】光绪己卯,楼基坼①裂,及大有倾塌之势,中丞邵公命葺而修之经费未集而容②以考绩③北上。既而回岳,德化李公来湘中,命以茶厘④为修楼之资,其不敷者,劝四邑(巴陵、平江、临湘、华容)绅富足之。乃于原基之后,加筑六丈有奇,建正楼其上,左仙梅亭,右则三醉楼,皆视旧制有加。前临洞庭,为之驳岸⑤以御水,楼之左右各增施二楹,为登楼者憩息之所。其楼前雉堞⑥亦加坚筑,以固吾圉⑦焉!(节选自【清】张德容《重修岳阳楼记》)【注】①坼(chè):分裂,裂开。②容:即张德容(1820﹣1888)。同治十年(1871)、光绪五年(1879)两度出任岳州知府,政声显著,曾对岳阳楼进行整体修葺。③考绩:按一定标准考核官吏的成绩。④茶厘:对茶叶经销所征的一种附加税。⑤驳岸:保护岸或堤坝不坍塌的建筑物,多用石块砌成。⑥雉堞(zhìdié):古代城墙上掩护守城人用的矮墙,也泛指城墙。⑦圉(yú):边境,边疆。三、名著阅读。(共5分)8.(2分)按要求填空。小说中有些情节,引人发笑又耐人寻味。如《儒林外史》中的周进,在贡院一头撞向号板、满地打滚痛哭的情节,夸张地描写了士人醉心功名的丑态;《水浒传》中①,为帮助金氏父女,“花样买肉”拳打镇关西,还有②等情节,在幽默诙谐中表现了民间英雄的智慧。9.(3分)阅读一部名著时,个性鲜明的人物、曲折起伏的情节、纷繁多样的人情世态……都可能引发你的阅读兴趣。请结合一部名著的内容,说出是什么引发了你的阅读兴趣,并简要说明这一兴趣是如何促使你阅读这部名著的。(100字左右)四、现代文阅读。(共25分)10.(7分)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中国素有“衣冠王国”之美誉。几千年来,中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活动和社会实践中,制造出了许多精美绝伦的服饰,服饰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文化。中国古人讲究同自然的和谐,即“天人合一”。因此,在中国古代社会,凡是一个新的王朝建立,都要确定本朝崇尚的颜色,以证明自己统治天下是顺承天意、合乎天德的。商代将取于自然的青、赤、黄、白、黑五种颜色视作尊贵色彩,例如,青色就是蓝草(草名)染在素色布上的颜色,而黄色是土地之色,源于古人对土地的崇拜。秦尚黑色,到了汉代,黑、黄、红三色都曾受到尊崇;而唐宋以来,黄色成了最尊贵的色彩,“黄袍”成为天子专着的服装。金、黄、红、紫等艳丽之色多属于达官贵人,蓝、绿、灰、白则属于平民。不过,明朝因皇帝姓朱,遂以“朱”为正色,又因《论语》有“恶紫之夺朱也”的语句,紫色于是自官服中废除不用。可见,色彩的应用已逐渐脱离自然属性及其本来意义而被赋予了浓厚的政治伦理色彩。除了色彩之外,服装款式也蕴含着古人的思想追求。以深衣为例,它袖口宽大,象征天道圆融;领口左右相交,代表做人要不偏不倚;深衣背后有一条直缝贯通上下,象征顶天立地,为人正直;腰系大带,象征行动进退符合权衡规矩。总之,深衣象征着天人合一,恢宏大度,公平正直,包容万物的中华传统美德。5/18【材料二】早在《诗经》中,就有借服饰表现人物身份,寄托人物情感的诗句。“硕人其颀,衣锦褧(jiǒng)衣”,这里的锦绣华服不仅是描绘一个女子的衣着,也显示了她贵妇人的身份;“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中的“青衿”是古代读书人常穿的衣服,在这里既表明了恋人读书人的身份,也借写对衣服的念念不忘传递出女子相思萦怀之情。周代时,冠服制度确立,规定:天子、诸侯穿衮服,戴冕;大夫穿裨衣,戴冕;平民则只能穿布衣。这一制度在不少成语和古诗文中都有体现,比如成语“冠冕堂皇”就与这一制度有关。古时的王公贵族和武将还要戴“貂蝉冠”,这种冠冕“附蝉为文,貂尾为饰”,是地位的象征,陆游诗句“长安貂蝉多,死去谁复还”中的“貂蝉”指的就是达官显贵。到了明代,冠服制度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在服装方面,开始用官服上补子图案的不同来区分官职:文官都用禽类,武官皆用兽类。成语“衣冠禽兽”即源自于此,本指身居高位,但后来渐渐演变成了贬义词。在冠冕方面,因为当官封王的太多,“貂蝉冠”供不应求,貂尾严重不足,只能用狗尾来代替,从而产生了成语“狗尾续貂”。【材料三】胡服骑射是中国历史上汉族服饰与少数民族服饰的第一次融合。赵武灵王发现汉人的上衣下裳和深衣的着装方式不便于作战,于是果断推行短衣长裤的胡服。唐人善于融合西北少数民族和天竺、波斯等外来文化,使胡服掀起又一个高潮。到宋代胡服得到了进一步发展,朱熹感慨“今世之服,大抵皆胡服”,可见其流行之广。另一方面,少数民族服饰也受汉朝典章礼仪影响,穿起了汉族服装,如清代后期的史书中就有“大半旗装改汉装,宫袍截作短衣裳”的记载。中国各民族服饰文化在彼此融合中不断丰富与发展。20世纪初,在东西方文化冲突交融中,中山装与旗袍逐渐发展成为了中国男女的主要服装样式。它们的变革融入了时代的特征,糅合了中国传统服装的民族特色与外来服装的特点,既保留了中国古典服装的含蓄、端庄、严谨的风格,又吸取了洋装的实用、简洁、舒适的优点,体现了“洋为中用”的时代精神;既传承了民族文化,又适应了国际化的潮流。1984年,旗袍被国务院指定为女性外交人员礼服,成为外事场合礼仪服装和国际盛会礼服。2014年在北京召开的亚太经合组织第22次APEC会议中,

1 / 1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