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民族精神主题班会教案(精编3篇)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参考资料,少熬夜!弘扬民族精神主题班会教案(精编3篇)【导读指引】三一刀客最漂亮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弘扬民族精神主题班会教案(精编3篇)”文档资料,供您学习参考,希望此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分享给朋友们吧!弘扬民族精神主题班会教案1班会目的:通过班会,让同学们进一步体会生命的可贵,更加热爱生活。养成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树立为人民、为社会服务的远大志向,培养自强不息的精神。主题阐释: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历经五千年而生生不息,其根源就在于世代中华儿女自强不息的精神。从盘古开天辟地,到今天的社会主义盛世,期间多少沧桑,多少风雨,我们都勇敢的走过了,也将勇敢的走向明天的辉煌。当代青少年应秉承祖先的优良传统,并将其发扬光大,试看明日之世界,我中华必将傲然屹立。班会设计:课前将班会主题告知学生,使其对“自强不息”的意义先有一番思考,并安排学生做一个反映学生生活的小品,用以启发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认识怎样做到自强不息。班会过程:一、导入班会,激发学生情绪。如果只剩下一只眼,你会不会哭泣?如果缺少了一条腿,你会不会悲伤?如果失去了一双手,你会不会痛不欲生?如果同时失去了一只眼、一条腿、一双手,你还活得下去吗?即使活了下来,你还能感觉快乐吗?(学生谈感受)过渡:世上的确有这么不幸的人,但是这样一个人居然能够活得那么成功,那么快乐和幸福。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台湾传奇画家谢坤山的故事。二、讲述台湾传奇画家谢坤山的故事。谢坤山今年48岁,出生在台湾屏东市一个贫寒之家。全家人靠着父亲走村串乡当货郎维生。因此,他12岁小学一毕业就不得不辍学进了工厂,以赚钱帮补家用。16岁时,因一场意外工伤事故,强烈的高压电流把他烧成一个碳人,一个活蹦乱跳的小伙子顿时变成了这个样子。有人劝他的父母,让他走了算了。但他母亲坚决不答应,说:只要他能再叫我一生妈,我宁愿伺候他一辈子。在母亲的精心呵护下,谢坤山活了下来,却也从此失去了双臂、左腿,后来又失去了一只右眼。面对巨大的不幸,他从精神到肉体都没有跨掉。他说:参考资料,少熬夜!我不去想我失去了什么,我只想我还拥有什么。出院后,回到那个破烂的家。母亲像照料新生婴儿一般,一日三餐,先喂饱他,再去吃一点残饭剩汤。为了减少母亲的担忧,也为了自己今后的生活,谢坤山苦苦思考,终于发明一套能够自己进食的用具。那是一个螺旋状的中空铁环,在铁环尾端缠上活动的套子,再将一把汤匙的末稍焊弯成L型的锥状物。等到要吃饭时,他将螺旋状的铁环套在右手残存的短臂上,再把特制的汤匙插进铁环末端的套子里,就成了他的专用的餐具。谢坤山风趣地将之命名为“坤山”牌自助餐具。以后,他又发明了许多这类用具,解决自己的吃喝拉撒问题。就这样,他从最简单的独自进食、饮水、如厕、洗澡做起,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重重困难,做到了生活自理。没有生活来源怎么办?有人对他父亲说:“你们家坤山条件多好啊,只要拿个破碗往庙门口一坐,一定会有很多人给钱的。”但谢坤山不愿这样没有尊严的活着。他开始用嘴咬住笔——学写字、学画画。当第一次独自用下巴、嘴巴和残存的只有十公分的右臂削好一支铅笔时,他高兴地鼓励自己:谢坤山,你今天不仅削出了一支铅笔,也把自己将来的路削出来了!当他终于能咬稳笔把字写得又小又工整时,他大声地告诉自己:原来,世界上最棘手的事,都不是用手完成的!经过十多年艰苦卓绝的努力,他应付日常生活轻松自如,拥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他的绘画作品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和好评,多次获奖,多次举办个展。2002年,他硬是咬出了一部十余万字的自传《我是谢坤山》!这本书在台湾引起轰动并立刻成为畅销书。全球发行量最大的期刊———美国《读者文摘》获悉他的事迹后,特地从美国总部派出主笔记者和摄影记者对他进行人物专访,并将用十多种语言隆重推出他挑战生命极限的感人事迹。他现在不管多忙,每个月都会抽出几天去医院做义工,到学校到少年犯监狱去演讲。帮助那些遭遇不幸或身患绝症活孤苦无依的人们,让他们丧失信心的人们重新鼓起生活的勇气。这就是谢坤山,连肢体健全的人都难以做到的事,他却做到了,而且做得非常出色。请同学们谈一谈:听了谢坤山的故事,你有什么感触?你认为是什么力量在支撑着他,使他不被巨大的灾难击倒?议论明确:热爱生命;有高度的责任感;开朗、乐观、自信:执著、有勇气、有毅力;对生活感恩、以奉献为荣;不向命运屈服的抗争精神等。中国有句古话:“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参考资料,少熬夜!意为“自然的运行是刚健的,君子也要这样努力向上,永不息止。”谢坤山能克服生活中巨大的困难,靠的就是自强不息的精神。我想,谢坤山就像一棵历经风雨摧残,却傲然挺立的大树。叶落了,枝残了,但他把根深深地扎下,朝着理想的阳光努力向上,向上,终于撑出了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三、联系实际:对照谢坤山,我们自然会联想到自己。虽然我们没有遭受他那样的不幸,但我们也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当你遇到困难时是怎么想,又是怎么做的?拓展:有一个农夫和驴子的故事,有谁知道?能给大家讲讲一讲吗?一天某个农夫的一头驴子,不小心掉进一口枯井里,农夫绞尽脑汁想办法救出驴子,但几个小时过去了,驴子还在井里痛苦地哀嚎着。无奈之下,农夫决定把枯井填上。当泥沙落到驴子的背上时,驴子停止了哀叫,把背上的泥土抖掉,站到了上面。就这样它居然一步一步的走出了枯井。在生命的旅程中,有时候我们难免会陷入“枯井”里,会被各式各样的“泥沙”倾倒在我们身上,而想要从这些“枯井”脱困的秘诀就是:将“泥沙”抖落掉,然后站到上面去!那原本是埋葬驴子的泥沙,被他抖落到脚下,变成了走出困境的阶梯。这再一次证明:奇迹总是在厄运中出现的。3、用一句话说说今后你将如何面对遇到的困难。生回答,教师随时引导。以越野长跑的体会为例。讲谢坤山下棋:即使剩下一兵一卒,也要顽强的坚持下去。名言:在你坚持不下去时,坚持下去!教师归结::贵在坚持,难在坚持,成在坚持!过渡:让我们高歌一曲《真心英雄》,让自强的豪情在心中激荡。四、齐唱《真心英雄》五、结语:生活中难免有艰辛坎坷,但是不管环境多么恶劣,哪怕只有一抔土,一滴水,也要顽强地坚持,根深深地扎下,执著追寻着阳光,像树一样成长,长成祖国的栋梁。弘扬民族精神主题班会教案2一、教学构想(一)教学目的大学时期是人生道德意识形成、发展和成熟的重要阶段,弘扬中华民族优良的道德传统。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是促进学生自身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通过本课的学习,旨在唤醒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升华学生的道德境界,激励学生做一个知荣辱、讲道德的合格公参考资料,少熬夜!民。(二)教学内容本课主要以爱国爱民、无私奉献、仁爱、宽厚、勤俭、_、谦恭礼让等传统文化和传统道德对学生进行教育,促使学生“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等方面,笃实践行,健康成才。(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之内涵。教学难点:传统美德内化为学生自觉行动。(四)教法建议讲授法。(五)教学时间:二课时(六)课堂设计1、课前播放《中华美德》歌曲。2、讲述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典故。3、请学生代表谈当今社会上存在的不道德行为。4、同学们分组讨论,并派代表谈感想和看法。5、老师总结,提出加强道德修养的希望和要求。二、教学参考资料孔融让梨的故事:孔融小时候聪明好学,才思敏捷,巧言妙答,大家都夸他是奇童。4岁时,他已能背诵许多诗赋,并且懂得礼节,父母亲非常喜爱他。一日,父亲买了一些梨子,特地拣了一个最大的梨子给孔融,孔融摇_,却另拣了一个最小的梨子说:“我年纪最小,应该吃小的梨,你那个梨就给哥哥吧。”父亲听后十分惊喜,又问:“那弟弟也比你小啊?”孔融说“弟弟比我小,我也应该让给他。‘’孔融让梨的故事,很快传遍了曲阜,并且一直流传下来,成了许多父母教育子女的好例子。司马光砸缸故事:司马光有一次跟小伙伴们在后院里玩耍。院子里有一口大水缸,有个小孩爬到缸沿上玩,一不小心,掉到缸厂里。缸大水深,眼看那孩子快要没顶了。别的孩子们一见出了事,吓得边哭边喊,跑到外面向大人求救。司马光却急中生智,从地上捡起一块大石头,使劲向水缸砸去,”砰!“水缸破了,缸里的水流了出来,被淹在水里的小孩也得救了。小小的司马光遇事沉着冷静,从小就是一副小大人模样。这就是流传至今”司马光砸缸“的故事。这件偶然的事件使小司马光出了名,东京和洛阳有人把这件事画成图画,广泛流传。请同学们一起朗读八荣八耻: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_为荣,参考资料,少熬夜!以背离_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_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晋朝的王祥,早年丧母,继母朱氏并不慈爱,常在其父面前数说王祥的是非,因而失去父亲之疼爱。一年冬天,继母朱氏生病想吃鲤鱼,但因天寒河水_冻,无法捕捉,王祥便赤身卧于_上,忽然间_化开,从裂缝处跃出两尾鲤鱼,王祥喜极,持归供奉继母。从此,继母象变了一个人,对王祥非常好,王祥又去捉了几只黄雀让继母吃,继母病也好了。他的举动,在十里乡村传为佳话。人们都称赞王祥是人间少有的孝子。有诗颂曰:继母人间有,王祥天下无;至今河水上,留得卧_摸。仁、义、礼、智、信为五常,是_传统文化做人的起码道德准则,是做人最重要的五种东西,也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保_。仁,是指仁爱、宽容;义是指忠义、见得思义;礼是指合乎规范、进退得体;智为明辨是非、文理密察;信是指诚实守信。思是温和、善良、恭敬、节俭、忍让这五种美德。传说,大禹在新婚的第四天就离开家出去治水。为了治水,大禹到处奔波,一离家就是十三年。在这十三年当中,大禹没回过家,所谓“三过家门而不入”这个典故就是从大禹这里说出来的。第一次,在大禹开始治水以后第四年的一个早晨,大禹第一次路过自己家乡,他开始想进去,但是,当他走进门口的时候,突然听见自己的家里传来了孩子的笑声,又听见自己的母亲非常着急的骂声。可能是孩子太调皮,奶奶着急,骂他两句。按照常人来讲,这个时候肯定要进去的,看看出去以来自己没有见过的儿子,看看自己离别四年的老母亲,但大禹没有。因为,大禹怕进去后,惹自己的妈妈生气,所以第一次过家门,他就没进去,转身又接着去治水了。第二次,是在他治水的六七年以后,大禹又一次路过自己的家门。这一次他登上了家门口的小山,去看看自己的房子,看见饮烟正在袅袅升起,远远地听到了自己已经五六岁的儿子和自己老母亲欢快的笑声,孩子长大了,也懂事了,所以大禹觉得很宽慰,也没有进家门,扭身又去治水了。第三次,是又过了三四年以后,有一天晚上,大禹再一次经过了自己的家门。当时正好遇上瓢泼大雨,大禹就躲在自己的屋檐下避雨,听见母亲对儿子讲:你爸参考资料,少熬夜!爸马上就要回来了,等他治完了洪水,他就会回家看我们的。常人肯定就进去了,而大禹没有,而是更加坚定了他治水的信心,扭头又去治水。这就是民间传说留下来的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弥勒佛对联:“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怀一笑,笑世间可笑之人。”清朝宰相张建玉,安徽相桐人,在京接家书说邻居建房发生纠纷,要张建玉出面阻止,张建玉写诗一首寄回:诗曰“千里家书只为一墙,再让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受到家书后,后悔当初,主动让出三尺通道,邻居见也主动让出三尺,就留下了现在的“六尺巷”。相传古时候某宰相请一个理发师理发。理发师给宰相修到一半时,也许是过分夸张,不小心把宰相的眉毛给剃掉了。哎呀,不得了了,他顿时惊恐万分,深知宰相必然轻罪下来,那可吃不了兜着走走啊!理发师是个常在_湖上行走的人,深知人之一般心理:盛赞之下无怨气消。他情急智生,猛然醒悟!连忙停下剃_,故意两眼直愣愣地看着宰相的肚皮,仿佛要把宰相的五脏六腑看个透似的。宰相见他这模样,感到莫名其妙,迷惑不解地问道:“你不修面,却光看我的肚皮,这是为什么?”理发师装出一副傻乎乎的样子解释说:“人们常说,宰相肚里能撑船,我看大人的肚皮并不大,怎么能撑船呢?”宰相一听理发师这么说,哈哈大笑:“那是比喻说宰相的气量最大,对一些小事都能容忍,从不计较的。”理发师听完听完这话,“扑通”一声跪在地上,声泪

1 / 1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