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SH 0185.1-2008 地震资料采集技术规程 第1部分:陆上通用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ICS75.180.10E11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企业标准Q/SHQ/SH0185.1—2008地震资料采集技术规程第1部分:陆上通用TechnicalspecificationsforseismicdataacquisitionPart1:Onshoregeneral2008-02-25发布2008-04-01实施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发布发布发布发布Q/SH0185.1—2008I目次前言............................................................................III1范围................................................................................12规范性引用文件......................................................................13术语和定义..........................................................................14地震资料采集设计....................................................................15项目开工验收........................................................................86试验及二次方法论证..................................................................87资料采集技术要求....................................................................98资料采集质量控制...................................................................139原始资料整理.......................................................................1310原始资料质量评价..................................................................1611项目竣工验收......................................................................1712资料归档..........................................................................19附录A(资料性附录)地震资料采集项目开工验收书格式..................................21附录B(规范性附录)小折射与微测井仪器班报格式......................................28附录C(资料性附录)辅助数据光盘、气枪与可控震源检测资料软盘标识格式.................32附录D(资料性附录)钻井、爆炸、气枪和可控震源施工班报格式..........................33附录E(资料性附录)数据磁带盘标识格式...............................................37附录F(规范性附录)炸药、气枪、可控震源仪器班报格式.................................38附录G(资料性附录)地震资料采集质量检查内容及评分方法表格式........................43附录H(资料性附录)生产与试验记录卷(本)封面、小折射与微测井记录头部标识格式.......45附录I(资料性附录)小折射与微测井解释成果资料封面标识格式..........................47附录J(资料性附录)试验分析资料与现场数据处理剖面资料卷(本)封面标识格式..........49附录K(资料性附录)观测系统图图头格式..............................................50附录L(资料性附录)设计与总结报告、现场数据处理剖面资料光盘标识格式.................51附录M(规范性附录)地震剖面档案卡格式..............................................52附录N(资料性附录)地震资料采集项目竣工验收书格式..................................59Q/SH0185.1—2008III前言Q/SH0185《地震资料采集技术规程》分为四个部分:——第1部分:陆上通用;——第2部分:水网及水陆交互带;——第3部分:沙漠;——第4部分:山地。本部分为Q/SH0185的第1部分。本部分的附录B、附录F、附录M为规范性附录,附录A、附录C、附录D、附录E、附录G、附录H、附录I、附录J、附录K、附录L、附录N为资料性附录。本部分由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油田企业经营管理部提出。本部分由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科技开发部归口。本部分起草单位:江汉石油管理局地球物理勘探公司。本部分主要起草人:丁玫瑰、张三元、赵成、李忠平、翟辉、李建民。Q/SH0185.1—20081地震资料采集技术规程第1部分:陆上通用1范围Q/SH0185的本部分规定了陆上地震资料采集的设计、施工、质量检验与评价、资料整理与归档、验收工序的技术要求。本部分适用于石油天然气与开发的陆上地震资料采集全过程。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Q/SH0185的本部分的引用而成为本部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部分,然而,鼓励根据本部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部分。SY/T5171石油物探测量规范SY/T5314地震资料采集技术规程SY/T6156气枪震源使用技术规范SY/T6246可控震源使用与维护SY/T6280石油物探地震队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规范SY/T6440R24浅层地震仪检验项目和技术规定Q/SHO001陆上地震勘探辅助数据格式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Q/SH0185的各部分。3.1平原plain地形起伏相对高差小于5m,车辆通行便利的广阔平缓地区。3.2山地mountain地形起伏相对高差大于5m,车辆通行困难的起伏地区。3.3沙漠desert地面为沙层所覆盖,表层疏松、气候干燥、植物稀少的地区。3.4水陆交互带transitionalzone地表为江河区、湖泊区、沼泽区、水库区、水产养殖区、盐池区、滩涂、潮间带(最高高潮线~最低低潮线)、极浅海(不适合使用拖缆施工的水域)的水网区、水陆交互及过渡的地带。4地震资料采集设计4.1地震部署地质目标确定后应下达任务书,内容包括地质任务、地理位置、工作量、施工期限、资料采集要求、资料处理要求、资料综合研究目的。Q/SH0185.1—200824.2资料收集与工区调查4.2.1资料收集4.2.1.1自然地理资料应包括地形地貌、陆地水系、潮汐变化、动植物种类及分布的资料。4.2.1.2人文资料应包括行政区划、居民区、自然风景保护区、文物古迹、民族与宗教信仰、人畜疾病的资料。4.2.1.3工农业资料应包括工业矿区、水利设施、交通设施、通讯设施、水电管线、油气管道、农作物、水产养殖的资料。4.2.1.4气象资料应包括气温与季节变化、雨雪量、洪水期、冰冻期、季风期的资料。4.2.1.5测绘资料应包合适比例尺的地形图、数字地形图(卫片)、航空图片、三角点、GPS网成果资料。4.2.1.6地质资料应包括大地构造区划、地层、岩性、构造特征、探井及综合报告资料,以及目的层埋藏深度、倾角、厚度、地质体单元大小。4.2.1.7地球物理资料地球物理资料应包括:a)表层资料:以往表层调查点分布、解释成果、静校正数据及潜水面资料;b)干扰波资料:干扰波类型、速度、频率、波长、能量变化及分布范围;c)重力、电磁法勘探资料;d)以往地震资料:地震测线位置图、采集报告、典型剖面、资料处理和综合研究成果;e)地球物理参数:目的层双程旅行时、层速度、平均速度、均方根速度、频率范围、主频。4.2.1.8其它有关资料地震资料采集的相关技术标准、规范及当地政府部门的有关规定。4.2.2工区调查4.2.2.1调查要求设计前应进行工区调查,应采取实地踏勘与地理信息系统相结合方式,全面掌握工区情况。调查完成后应编写工区调查报告。4.2.2.2调查报告内容调查报告内容应包括地震部署情况、资料收集情况、地表概况(地形地貌、交通状况、地表建筑物、工农业设施、自然风景保护区、动植物、水资源、气候及干扰源分布)、人文概况(人口密度、民风民俗、宗教信仰、人畜病情)、表层地震地质条件、深层地震地质条件、资料采集与施工难点、测线部署调整方案、营地设置及健康安全环保建议。4.3测线设计4.3.1二维地震测线布设4.3.1.1测线布设原则测线布设应遵循下述原则:a)根据地质任务对全区进行整体部署,测线部署应目的明确,针对性强;b)二维测网密度应依据地质任务、构造复杂程度和地表情况确定;c)测线长度为满覆盖长度,部署时应考虑偏移后能够控制构造形态和研究的地质对象;d)主测线方向原则上应垂直构造走向,为了特殊目的,可部署少量其它方向测线;e)测线应按直线部署;无法部署直线时,应采取折线布置,平原区折线转折角应小于8°;f)在直线和折线均不能部署时,可部署弯线。弯线设计时,应论证共中心点的离散程度;根据叠加中心线的选择和面元的划分,同一面元中反射波时差应小于其视周期的1/4,覆盖次数不应Q/SH0185.1—20083低于设计要求的2/3;g)工区主要探井应有地震测线通过;h)相邻工区和不同年度的地震测线应满覆盖相接。4.3.1.2测线命名与观测系统表述二维地震测线命名与观测系统应遵循下述原则:a)二维地震测线命名应反映地区、年份及测线编号,测线编号以千米为单位,桩号以米为单位,测线号和桩号由西向东、自南而北递增,当测线方位角在45°±180°~135°±180°范围(含45°、135°)时,称为东西方向测线,当测线方位角在135°±180°~225°±180°范围(不含135°、225°)时,称为南北方向测线;示例:QJ2004-600.5,QJ表示地区(拼音首位字母),2004表示年份,600.5表示测线号;b)二维观测系统表述应反映出道距(△X)、最小炮检距(Xmin)、最大炮检距(Xmax)的参数及炮检相对位置。一般表述为:单边放炮:大号放炮“Xmax-Xmin-△X”或小号放炮“△X-Xmin-Xmax”。中间放炮:“Xmax-Xmin-△X-Xmin-Xmax”。4.3.2三维地震测线布设4.3.2.1观测系统设计原则三维观测系统设计应遵循下述原则:a)三维测线(束)观测系统应依据地质任务、地质条件和地表条件确定;b)三维地震主测线方向应与目标构造走向垂直;c)三维区块的满覆盖边界应与相邻三维区块满覆盖相接,并有足够的重迭部份,滿足联片处理要求;大片三维应整体部署、统一设计、分步实施,并按统一设计的观测系统相接;d)三维地震测线可按本区测网系统命名或自成体系命名,测线号、桩号自西向东,由南而北递增;e)三维观测系统分为规则和不规测观测系统,在地表条件允许时应采取规则观测系统;f)面元道集内炮检距应分布均匀;g)静校正耦合较好(相邻CMP道集中有较多的相同激发点或接收点);h)不规则观测系统设计应

1 / 7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