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公务员公共管理(MPA)核心内容知识培训大纲引论建设“规制—服务型”地方政府教学要求:掌握目前地方政府建设的基本目标,明确地方政府发展的历史成绩以及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了解建设“规制—服务型”地方政府的主要内容。教学内容:一、中国目前地方政府发展状况的基本估价现状分析要一分为二,既要突出成绩,也要不回避问题,这样有利于教学的开展。(一)中国地方政府发展所取得的主要成就(二)中国目前地方政府发展所存在的主要问题二、目标:建设“规制—服务型”地方政府“规制—服务型”地方政府,是指以加强服务为政府工作的中心和政府改革、发展的基本目标,同时强调以完善和加强政府规制为主要内容的政府施政创新的目标模式。要辩证地处理“管理”与“服务”的关系,在依法治国的前提下,突出规制的重要性,同时也要阐释公共服务实质上是政府统治的内在规定。三、建设“规制—服务型”地方政府的主要内容(一)理顺纵向间政府关系,建设“责任政府”(二)(二)均衡政府功能,建设“效能政府”(三)(三)降低施政成本,建设“双廉政府”(四)(四)强化监督机制,建立“法治政府”(五)(五)再造施政角色,建立“有限政府”强调“规制—服务型”地方政府建设的背景是要在打破“职责同构”的政府间关系的基础上,明确地方政府的职、权、责,积极借鉴发达国家的地方政府改革的经验,建设适应中国国情的地方政府。四、公共管理教育与地方政府施政能力的提高突出强调公务员培训的时代规定性,以及从事公务员职业的“终身学习”的内外的动力机制。重点问题:1、正确评价中国地方政府的历史发展和现实状况。2、正确理解建设“规制—服务”型地方政府的必要性以及内涵。第一讲中国宪法与中国政府教学要求:了解宪法是一个国家政治制度和政府机构组织建立基本法律依据,掌握宪法中有关政府体制的相关规定,是了解中国政府与政治基本情况的主要途径。重点掌握国家的政治权力结构以及中央政府、地方政府的机构设置,明确了解中国的政府过程的实际运行。教学内容:第一节中国宪法一、中国宪法的性质宪法相较于一般法律具有的特殊性是掌握的重点。二、中国宪法的功能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的多维角度阐释宪法的功能。三、中国宪法的原则(一)人民主权原则(二)基本人权原则(三)法制原则(四)民主集中制原则四、宪法对国家制度与政府体制的规定重点了解国体、政体、国家性质、国家结构形式以及宪法对于政府组织和活动原则的规定。五、宪法对公民权利与义务的规定明确宪法对于公民权利和义务的规定,不仅是对政府权力边界的规定,而且是对公民社会政治定位的明确,重点在于划分政府与公民之间的权力边界。第二节国家政治权力结构中国的国家政治权力结构和中国政府,都具有权力高度集中统一的明显特征。在这个政治权力结构和这个政治中枢中,中国共产党居于领导核心的地位,由“党”、“政”、“军”、“法”四大方面构成。一、“党”的方面明确中共中央的结构以及各个部门的权能。二、“政”的方面了解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权力地位,“复合一院制”的内容,国家主席的性质以及接替顺序,国务院和全国政协的构成和权力。三、“军”的方面明确中国的党政军三者之间的关系即可。“中央军委”的性质。四、“法”的方面“两院”的权力来源,体系构成,以及中国目前的“司法独立”的内涵与国际比较。第三节中央人民政府一、国务院的法律地位二、国务院的领导体制与机构设置(一)国务院领导体制1.国务院总理负责制2.总理的产生、任期、辞职与罢免(二)国务院现行机构设置1.国务院组成机构2.国务院办公厅3.国务院直属机构4.国务院办事机构5.国务院特设机构6.部委归口管理的国家局7.国务院管理的其他机构三、国务院的职权配置行政立法权、行政提案权、行政领导与管理权、行政监督权、人事行政权四、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关系处理中央—地方关系的准则是:当代中国在国家结构形式方面发展的唯一前途,不是分散主义,也不是对旧体制的修修补补,而是在“维护中央权威”和“尊重地方权益”这两大基石上发挥两个积极性,建构中央和地方关系的新格局。依据上述原则,党和中国政府在四十多年的政治实践中摸索和形成了一系列旨在尽可能充分体现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这一“互动”原则的机制性手段。处理中央—地方关系的实践机制中,应当着重讲授前6个:即(一)法制统一与“二级立法”体制(二)“全党服从中央”与“下级服从上级”(三)“条条”管理和“块块”管理(四)“党管干部”与“下管一级”(五)中央计划管理与地方经济自主性(六)统一财政管理与分税制第四节地方人民政府中国的中央和地方政治权力结构是一体的。各级地方的政治权力结构,实际上是中国政治中枢各个基本要素放射的结果。一、省级人民政府(一)省级政府的地位、组成与任期(二)省级政府的机构与职权(三)中央和省的政治关系(四)中国省政府过程的主要特点,重点介绍省政府过程的综合性与中介性。二、地市级人民政府(一)市级政府的分类中国当前的城市,在行政级别上分为直辖市、副省级、地级和县级四个层次。(二)市级政府的组成、机构与职权三、县级人民政府(一)县政府的类型与地位(二)县级政府的机构与职权(三)县级政府的派出机关四、乡级人民政府(一)乡和镇的建制(二)乡级政府的组成、机构与职权(三)乡级政府指导下的村民委员会五、民族区域自治政府主要阐释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的特别管理制度和方式六、特别行政区政府主要阐释特别行政区政府的特别管理制度和方式第五节政府过程政府过程实质上是政治体系对政治要求的加工过程,其基本步骤是意见表达、意见综合、决策与政策的实施。,政府过程的分析视角在于对政治特别是政府活动的行为、运转、程序以及各构成要素,特别是各社会利益群体之间,以及它们与政府之间的交互关系进行实证性的分析、研究和阐述。一、意见表达意见表达主体构成,意见表达的渠道,意见表达对于政府决策的重要性。二、意见综合在政府过程中,意见综合表现为政治人物、政治组织利益目标相结合的过程。明确意见综合的渠道、主体、政治意义。三、决策了解政府决策过程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明确政府决策过程的阶段构成:核实、确定和详细说明问题;建立评估标准;确定可供选择的政策方案;评估可供选择的政策;决策等。四、政策实施政治决策实施的过程,也就是各种机构政治力量复杂运动的过程。必须强调决策实施的重要性、影响政策执行绩效的各种因素。五、政府过程的保障机制:信息传输与监督目前,中国政府信息传输机制的特征是“五位一体”的统合机制,政府信息公开已经成为政府发展的趋势之一,政府监督机制的综合运用有利于政府过程的正常运行。六、城市政府过程与农村政府过程的区别结合城市化过程的发展,突出强调“市政”与“农政”的区别,有利于基层工作者明确工作范围与特征。重点问题:宪法中有关政府、公民权力的划分中央与地方关系政府过程的构成环节政府过程的保障机制城市政府过程与农村政府过程的区别第二讲公共管理教学要求:在对公共管理的基本内容和公共管理学的历史发展有个基本认识的前提下,重点掌握公共管理的职能构成、当代中国的公共管理发展,以及公务员的职业伦理要求。教学内容:第一节公共管理概述一、管理与公共管理了解效率在管理中的重要地位公共管理的产生明确公共管理与传统管理、企业管理的主要区别二、公共管理的对象公共事务的定义重点掌握公共事务的四个主要特征公共事务的分类三、公共管理的性质与特点公共管理的性质公共管理的特点第二节公共管理学及其发展一、公共管理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公共管理是由管理主体、管理职能、管理对象、管理目的等要素构成了解各种研究方法的不同二、公共管理学的历史发展行政学产生的历史原因。行政学的发展阶段以及学派介绍三、公共管理学的展望第三节公共管理职能一、公共管理职能的涵义政府的公共管理职能与公共管理的职能的区别公共管理职能的范畴二、公共管理职能的分类传统的国家职能分类现代公共管理职能的分类政治性职能、管理性职能和服务性职能的区别与联系三、公共管理职能的发展公共管理职能总体性结构重心的位移公共管理职能总体性结构中的子结构的调整和变动中国公共管理系统的职能调整趋势第四节中国社会转型期的公共管理一、信息技术社会与公共管理信息技术与公共管理的互动关系信息技术对公共管理变革的支持二、加入WTO与公共管理加入WTO对中国政府管理的要求三、社会转型与公共管理社会转型要求政府管理转型社会转型条件下的公共管理转型第五节公共管理中的责任与伦理一、公共管理中的责任广义的公共管理责任与狭义的公共管理责任公共管理责任的性质与特征二、公共管理伦理公共管理伦理的内涵公共管理伦理的分类三、公共管理伦理的失范与治理公共管理伦理的失范及其影响公共管理伦理失范治理的多种途径重点问题:公共管理的概念公共管理的职能公共管理的历史发展社会转型与公共管理之间的互动关系如何治理公共管理伦理的失范第三讲公共政策教学要求:在对公共政策有个基本认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政策形成的政治过程以及公共政策的动态过程,同时,对于公共政策的主要分析模式要有所了解。教学内容:第一节公共政策的基本认识一、公共政策概念的界定公共政策的概念公共权力机构与公共政策社会公共问题与公共政策民主政治程序与公共政策二、公共政策的具体形式三、公共政策的分类功能角度的政策分类层次角度的政策分类第二节政策形成的政治过程一、政策形成中的政治互动二、政治体制与决策过程三、投票选择的规则与方式公共选择投票规则公共选择投票方式第三节公共政策的动态过程一、政策问题的认定政策问题的认定过程问题认定中的政策议程问题认定的分析方法二、政策规划政策规划过程三、政策合法化政策合法化的行政程序政策合法化的法律程序四、政策执行政策执行的意义政策执行的组织形式政策执行的行动过程政策执行的影响因素五、政策评估评估的过程与内容评估面临的问题评估的策略六、政策终结政策终结的含义政策终结的阻力与策略第四节公共政策分析主要模式一、理性分析模式理性分析分析模式的核心观点、建立模式等二、渐进分析模式渐进分析分析模式的主要内容、建立模式等三、政治系统分析模式政治系统分析模式的核心观点、建立模式等重点问题:公共政策的概念公共决策中的政治互动过程政策问题的认定过程政策执行的影响因素分析公共决策主要分析模式的区别第四讲政治学原理教学要求:了解政治的基本内容,掌握阶级与阶层、国家、国家机构、政党、政治民主等的基本内容,对于政治学原理有了框架性地总体认识。教学内容:第一节政治与政治学概述一、政治的概念了解政治与国家、政治与利益之间的关系二、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及主要分支政治学的研究对象第二节阶级与阶层一、阶级的概念阶级概念产生的背景阶级概念的范畴二、阶级的产生和阶级斗争三、阶层阶层与阶级的关系四、西方国家的阶级与阶层重点掌握现代西方社会阶级与阶层的变化趋势五、当代中国的阶级与阶层重点掌握当代中国的阶级与阶层的变化趋势第三节国家一、国家的本质二、国家的基本职能重点掌握国家的阶级职能与社会管理职能之间的关系三、国体和政体明确国体与政体的区别四、国家结构形式:单一制和联邦制了解单一制和联邦制的区别正确理解当代中国的国家结构形式第四节国家机构一、国家机构的基本构成二、西方国家机构的组织原则和主要体制掌握“三权分立”的基本内涵明确总统制、内阁制、总统—内阁混合制、委员会制的区别二、社会主义国家机构的组织原则和中国的人代会制度“议行合一”的思想与“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重点掌握人民代表大会的制度意义第五节政党和政党制度一、政党的概念掌握政党的含义、特征二、西方国家的政党制度了解两党制、多党制与一党制的基本特征三、无产阶级政党及其对国家政权的领导无产阶级政党的历史性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地位与作用多党合作体制第六节政治民主一、现代西方民主的要点掌握现代西方民主的十大要点二、现代社会主义民主的要点掌握现代社会主义民主的七大要点三、资本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民主的区别明确两种民主制度的实质区别第七节国际政治一、国际政治的基本概念了解国际政治的概念与流派即可二、国际组织的新发展和新特点掌握国际组织的发展与国家政治的影响四、当代国际政治的若干重要问题掌握当代国际政治的若干重要问题与国内政治的紧密联系重点问题:政治的概念阶级与阶层的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