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托幼机构传染病知识技能培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培训内容一、传染病相关知识二、学校常见传染病防控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知识四、学校传染病防控工作要求一、传染病相关知识传染病概念:是由各种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动物与动物或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播的一类疾病。病原体中大部分是微生物,小部分为寄生虫,寄生虫引起者又称寄生虫病。有些传染病,防疫部门必须及时掌握其发病情况,及时采取对策,因此发现后应按规定时间及时向当地防疫部门报告,称为法定传染病。中国的法定传染病有甲、乙、丙3类,共39种。报告病种甲类传染病2种乙类传染病26种丙类传染病11种广州市规定报告的传染病3种另外,重点监测传染病2种国家法定甲类传染病鼠疫霍乱乙类传染病1.按甲类管理的乙类传染病: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炭疽中的肺炭疽。2.其他乙类传染病: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炭疽、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甲型H1N1流感(2009年4月30日新增)。丙类传染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2008年5月2日起报告手足口病。二、学校常见传染病预防控制学校常见传染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麻疹、水痘、细菌性痢疾、病毒性肝炎、肺结核病、手足口病学校重点、多发传染病:流感、麻疹、水痘、手足口病、流腮、风疹传染病的预防1、管理传染病甲类:2种(鼠疫、霍乱)乙类:26种,报告时限等24小时网络报告丙类:11种,报告时限等24小时网络报告广州市政府报告的传染病:水痘、肝吸虫、恙虫病,报告时限等24小时网络报告传染病的预防2、切断传播途径消毒是重要措施,包括杀虫、消灭病原体等。消毒分疫源地(随时和终未)消毒和预防性消毒。3、保护易感人群预防接种可提高人群的特异性免疫力,故应该大力推行儿童计划免疫;此外,改善营养、适当参加体育锻炼等可提高机体非特异免疫力。学校重点、多发常见传染病1、流行性感冒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系统传染病。病原体分为甲、乙、丙以及其他亚型,甲型往往做成爆发和流行。流行病学病人是主要传染源,通过空气飞沫传播,即流感病毒通过人们说话、咳嗽等方式散播到空气中,致人体感染;此外,还可以通过食具或玩具等接触传播。人群普遍易感。感染后可获得8-10个月免疫力。广州市发病高峰在3-5月份(特别是学校、工厂等人口密集单位)。防制措施(学校、托幼机构)1、加强晨检制度,发现体温超过37.5℃(症状指示病例)并有咳嗽或咽痛等呼吸道症状的患者,劝吁回家隔离治疗。热退2天后才能回校上课。2、对教室、宿舍等进行空气以及物表消毒,消毒剂可用含氯消毒剂、过氧乙酸。3、通风换气。4、流感疫苗接种。5、加强对呼吸道传染病的宣传工作。2、麻疹麻疹是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流行病学病人是传染源,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人群普遍易感,但主要发病集中在6月-5岁小孩。发病季节以冬春季为主。2、麻疹控制措施1、早发现、报告、隔离、治疗。2、出现1例病例为麻疹暴发,要进行了应急接种。3、患者皮疹消退至少5天后才能回校上课。4、教室要消毒、通风换气。5、卫生知识宣传。3、手足口病由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病原体以CoxA16、EV71多见重症和死亡病例主要由EV71引起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3岁以下发病率最高病人和隐性感染者均为传染源,主要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和密切接触等途径传播潜伏期:多为2~10天,平均3~5天并发症: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障碍死亡原因:脑干脑炎及神经源性肺水肿3、手足口病控制措施发现以发热、手、足、口、臀部出现皮,可能还伴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的学生时,应立即通知家长及时送诊—患儿要在家隔离治疗,直至病愈方可返校。★建议隔离时间:通常待皮疹结痂后1周或自发病之日起2周,凭辖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的防保科健康证明才能复课。4、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性腮腺炎是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流行病学本病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学龄前儿童及学龄儿童多见;冬春季为流行高峰,感染后大多可获终身免疫。临床症状少数有前驱期如发热、厌食等,随后大多发展成一侧或两侧腮腺肿大,可有疼痛感。并发症常见有脑炎、睾丸炎或卵巢炎、心肌炎。4、流行性腮腺炎控制措施1、早发现、报告、隔离、治疗患者腮腺肿胀消退至少一周后才能回校上课。2、消毒:针对接触的饮、食具3、麻腮风疫苗接种。4、卫生知识宣传。5、水痘水痘和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所引起的两种不同表现的疾病。前者小儿多见,后者成人多见。流行病学病人是传染源,主要通过接触疱疹液以及空气飞沫传播。人群普遍易感,儿童多见,感染后免疫力持久。发病季节为冬春季。5、水痘控制措施1、早发现、报告、隔离、治疗。患者疱疹全部结痂或者出疹7天后(从发病到最后痊愈21天)学生必须持有地段医生开据的医学健康证明,学校方可接收回校上课。2、做好患病学生登记。3、消毒、通风换气。4、疫苗接种。5、卫生知识宣传。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指已经发生或者可能发生的、对公众健康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损失的传染病疫情和不明原因的群体性疫病,还有重大食物中毒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危害公共健康的突发公共事件。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知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分级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性质、危害程度、涉及范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划分为特别重大(Ⅰ级)、重大(Ⅱ级)、较大(Ⅲ级)和一般(Ⅳ级)四级。《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三个特征1、突发事件具有突发性;2、突发事件具有公共卫生的属性;3、突发事件对公众健康的损害的影响要达到一定的程度;(或者从发展趋势看,属于可能对公众健康造成严重影响的事件)。哪些属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需要报告《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中的报告范围与标准:(一)传染病1、鼠疫:发现1例及以上鼠疫病例。2、霍乱:发现1例及以上霍乱病例。3、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发现1例及以上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例病人或疑似病人。4、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发现1例及以上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例。5、炭疽:发生1例及以上肺炭疽病例;或1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发生3例及以上皮肤炭疽或肠炭疽病例;或1例及以上职业性炭疽病例。哪些属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需要报告6、甲肝/戊肝:1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发生5例及以上甲肝/戊肝病例。7、伤寒(副伤寒):1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发生5例及以上伤寒(副伤寒)病例,或出现2例及以上死亡。8、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3天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发生10例及以上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病例,或出现2例及以上死亡。哪些属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需要报告9、麻疹:1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发生10例及以上麻疹病例。10、风疹:1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寨、社区等集体单位发生10例及以上风疹病例。11、流行性脑脊髓膜炎:3天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发生3例及以上流脑病例,或者有2例及以上死亡。哪些属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需要报告12、登革热:1周内,一个县(市、区)发生5例及以上登革热病例;或首次发现病例。13、流行性出血热:1周内,同一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学校等集体单位发生5例(高发地区10例)及以上流行性出血热病例,或者死亡1例及以上。14、钩端螺旋体病:1周内,同一自然村寨、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发生5例及以上钩端螺旋体病病例,或者死亡1例及以上。15、流行性乙型脑炎:1周内,同一乡镇、街道等发生5例及以上乙脑病例,或者死亡1例及以上。哪些属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需要报告16、疟疾:以行政村为单位,1个月内,发现5例(高发地区10例)及以上当地感染的病例;或在近3年内无当地感染病例报告的乡镇,以行政村为单位,1个月内发现5例及以上当地感染的病例;在恶性疟流行地区,以乡(镇)为单位,1个月内发现2例及以上恶性疟死亡病例;在非恶性疟流行地区,出现输入性恶性疟继发感染病例。17、血吸虫病:在未控制地区,以行政村为单位,2周内发生急性血吸虫病病例10例及以上,或在同一感染地点1周内连续发生急性血吸虫病病例5例及以上;在传播控制地区,以行政村为单位,2周内发生急性血吸虫病5例及以上,或在同一感染地点1周内连续发生急性血吸虫病病例3例及以上;在传播阻断地区或非流行区,发现当地感染的病人、病牛或感染性钉螺。哪些属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需要报告18、流感:1周内,在同一学校、幼儿园或其他集体单位发生30例及以上流感样病例,或5例及以上因流感样症状住院病例,或发生1例及以上流感样病例死亡。19、流行性腮腺炎:1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等集体单位中发生10例及以上流行性腮腺炎病例。20、感染性腹泻(除霍乱、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1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中发生20例及以上感染性腹泻病例,或死亡1例及以上。哪些属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需要报告21、猩红热:1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等集体单位中,发生10例及以上猩红热病例。22、水痘:1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等集体单位中,发生10例及以上水痘病例。23、输血性乙肝、丙肝、HIV:医疗机构、采供血机构发生3例及以上输血性乙肝、丙肝病例或疑似病例或HIV感染。24、新发或再发传染病:发现本县(区)从未发生过的传染病或发生本县近5年从未报告的或国家宣布已消灭的传染病。25、不明原因肺炎:发现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哪些属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需要报告(二)食物中毒:1、一次食物中毒人数30人及以上或死亡1人及以上;2、学校、幼儿园、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发生食物中毒,一次中毒人数5人及以上或死亡1人及以上。3、地区性或全国性重要活动期间发生食物中毒,一次中毒人数5人及以上或死亡1人及以上。哪些属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需要报告(三)职业中毒:发生急性职业中毒10人及以上或者死亡1人及以上的。(四)其他中毒:出现食物中毒、职业中毒以外的急性中毒病例3例及以上的事件。(五)环境因素事件:发生环境因素改变所致的急性病例3例及以上。(六)意外辐射照射事件:出现意外辐射照射人员1例及以上。(七)传染病菌、毒种丢失:发生鼠疫、炭疽、非典、艾滋病、霍乱、脊灰等菌毒种丢失事件。哪些属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需要报告(八)预防接种和预防服药群体性不良反应:1、群体性预防接种反应:一个预防接种单位一次预防接种活动中出现群体性疑似异常反应;或发生死亡。2、群体预防性服药反应:一个预防服药点一次预防服药活动中出现不良反应(或心因性反应)10例及以上;或死亡1例及以上。(九)医源性感染事件:医源性、实验室和医院感染暴发。哪些属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需要报告(十)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2周内,一个医疗机构或同一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学校等集体单位发生有相同临床症状的不明原因疾病3例及以上。(十一)各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其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时限获得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的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报告人,应当在2小时内以电话或传真等方式向属地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专业机构报告,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要同时进行网络直报,直报的信息由指定的专业机构审核后进入国家数据库。不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报告人,应采用最快的通讯方式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卡》报送属地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专业机构,接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卡》的专业机构,应对信息进行审核,确定真实性,2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