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该文章引自孙瑞雪教育机构的专家讲师王树(仅次于孙瑞雪老师的蒙氏专家)的BLOG上的一篇,请大家细细品味。精品啊!!!安全感前几天,我为一个妈妈做了简单的询咨。她提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我是一个没有安全感的妈妈,孩子会不会受我的影响呢?”我一下子不知道该怎么回答。我想,她更需要的应该是一个倾听的伙伴!于是我们开始了倾听,倾诉。她是一个单亲家庭的孩子,一出生就没有了父亲,一个人跟着母亲生活。而母亲,是一个相对冷漠的人。于是,她就在那一种平淡,有序,但缺乏关注的环境中成长。她对父亲,对爱有一种巨大的渴望。于是,她把这种感受,甚至可以说是一种期望寄托在了日后的恋爱与家庭中。她在心中为自己勾画着一个父亲、兄长、以及爱人的综合体。有一天她开始恋爱了,起初她并不满意,因为那个男孩太沉默,没有她想像的那种热情。但是,男孩的默默关注与无微不至的体贴终于打动了她,于是相爱并结婚。那时她并没有考虑到是否有安全感的问题。但是她总有一种心理:这个男人是属于我的,我既要像妈妈疼爱儿子,管理儿子一样对待他又要要求他像一个爱人来陪伴自己。他们之间,没有任何个人空间,她要和这个男人完全合二为一。起初他们是幸福的,随着时间的流逝,由于丈夫事业的发展,他在时间和空间上独处的机率越大,这让她难以忍受,感觉他们两人不再是一体了。紧张、害怕、恐惧占据着她,她像抱住一棵救命草一样拼命地抱着对方,丝毫不松手,因为只有这样她才感觉够安全。也许这种压力真的太大了,爱成了沙子,抓得越紧,漏得越多,丈夫的心离她越来越远,她慌了。她清楚问题出在自己身上,但是无法改变。这位妈妈也很爱她的孩子。她哭着告诉我,她太害怕她的孩子和她是一样的命运,不知道该怎么办。我想,我们又有谁不是这样呢?因为我们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了我们之外的人和事上,但是无论如何也无法弥补曾经那种与母亲之间的安全感和一体化的缺失。几年前,我曾经和一个企业家,在偶然的机会里谈到安全感的问题,我问他:“你在这个社会中,内心深处有安全感吗?”他回答我说“有时候会没有,比如说:交通啊,抢劫啊,等等。”我接着问他:“那对自己的内心呢?”他似乎有些茫然地看着我,然后说:“哦,是自己吗?安全感?”显然,他对自己心理上的安全感并不是很清楚,但是今天,安全感已经成为一部分人的基本话题,大家都会谈到,自己内心深处是否建构了安全感。某天我在一辆巴士车上,身下的那把椅子似乎有一些松动了,当我全身放松地靠上去的时候,椅子的椅背就会慢慢向后滑下去,给座位后边的人造成了心理压力。我迅速抱歉地将椅背调整好,但当我再次将疲倦了一天的身体靠上去的时候,椅背又开始慢慢地后滑。这个过程,既让我感到尴尬,又让我疲倦的身体更加困顿。那次经历让我感叹:人是多么需要一个安全的环境啊,无论是身体还是心理。我想,成长中的需求,就如同这把靠背。在最需要的时候,有谁,又有哪个环境,能够让我们,以一种轻松的自然的积极的状态,去面对我们的人生。我们大部分的时间,总会处在恐惧,尴尬,紧张的心理状态上,好像这把松动的椅子。回想一下童年,当我们的身体与母亲分离的那一瞬间,心,也与母亲分开了。但是,我们还无法面对这个复杂的世界,那么粗糙,那么冷漠,有时甚至恶劣。我们不知道是该先照顾自己的身体,还是先照顾自己的心理。就这样,在无数的恐惧之中,跌跌撞撞摸索着试探着成长。当遭遇到无法面对的事情时,我们回头,发现背后居然是空的,并没有坚实的靠背,我们只能带着恐惧,充满焦虑地左顾右盼,多么希望有一个人对我们说:“宝贝,不用怕,你去做吧,妈妈在这儿,妈妈永远都爱你,无论你怎么样,你都是最好的。”可是,不知道渴求了多久,都没有等到这句话的来临。我们不仅无法获得与母亲那种身心一体的安全感,而且还时常生活在谎言中,经历一次又一次的抛弃。有一天,我们发现,自己的感觉已经不再那么灵敏;我们习惯了疏离、被抛弃;面对那些打骂恐吓的时候,学会冷眼接受,一切都已无所谓。但是,这使得之后的路走得更加艰难。儿童教育的最基本的内容是什么呢?我想首先应当是安全感,或者人的安全感至少应当是教育的基本且主要的内容之一。例如很多的时候,我们对自己的出生,似乎有一种懵懂的好奇。我们很想追寻那种归属感,我们需要认真的了解我们来自哪里,但是当我们提及此事的时候,也许是因为文化的原因,我们很有些父母难以启齿。这会让我们感到,我们对自己的来临有耻辱感。李绍红导演拍摄了一部《恋爱中的宝贝》,片中的女主角为了寻求那曾经的归属感不惜一切。她希望能够真实地感受到母子一体的感觉,因为她生活在被抛弃中已经太久了。影片的开始就是那个宝贝在读自己的一篇文章:《关于我的出生》,她清晰的描写了自己出生的那一夜被丢弃在垃圾站里的一幕。风雨交加,那个无助的婴儿,大声哭泣着。突然迎面扑过来一只硕大无比的猫,似乎要把这个婴儿一口叼走。而这一出生的场景,恰恰是母亲给她描述的。因为在那个年代,生孩子真的是一个非常羞耻的事情,而成人总是拿一些:“你是捡来的,你是嘴里吐出来的,你是腋下掉出来的,你是墙缝里跳出来的”等等无知的说法,来搪塞一个儿童对出生对归属的内心需求。而成人并不知道,这种说法让孩子内心充满了恐惧和伤害。我们很多人就这样带着伤痕,慢慢地长大,不知道去哪里,也不知道来自于哪里。这种迷茫,就这样伴随着我们一生。我们以为有事业有成功就可以解决这一切。但实际上,无论怎样,我们内心深处留下了原有的那份不安全。面对这种出生的谎言,我们已经是心灵憔悴,而成长中的路更加艰难。因为我们还要身处在被抛弃的感觉中。无意间的怀孕、想生男孩子、代养、全托、寄宿,这些都是成人世界的育儿理念。我们恰恰在尝试和感受着。每一次的分离,我们都似乎掉进了深渊,因为我们不知道为什么父母会如此的对待我们,离开父母的日子是那么难熬。我们寄人篱下,我们不受关注,我们内心孤独,这一切又有谁知道?直到有一天我们再次绝望,我们把那颗心远远的抛下,因为我们自己也无法承受它那么敏锐的感受。我们让自己学会慢慢的麻木。身心分离的那一刻,就将我们的人生划上一个句号。也许我们太没有安全感,也许我们太需要关注,当我们逐渐长大的时候,我们开始对自己的父母以及家庭失望了。我们知道无法从这里获得我们想要的内心的感受,于是我们幻想着,也许在外界可以找到我们想要的情感。当有一天,我们听到有一个男孩或女孩对我们说,“我喜欢你,无论怎样,这辈子我都要和你在一起,”我们就晕了,我们盼望已久的那句话终于来了,我们的眼睛立刻被蒙敝,我们只能用我们的耳朵来感受对方。我们放下一切,因为我们觉得这就是爱,我们拿出所有,身,心,完全的送给了对方。那一刻,一切是完美的。但是不久,我们发现,彼此之间的矛盾很快会产生,因为我们彼此都渴望获得无条件的爱,渴望获得关注。而这一切,又有谁能够做到呢?我们怕失去对方,但是我们又身处痛苦中,这也许就是我们的第一次恋爱吧。其实,我们内心深处,仅仅是想要一个爸爸,或者一个妈妈。当第一次的爱失败之后,我们以为是因为我们太小、小幼稚了、太简单,所以才会犯下愚蠢的错误。所以当我们有一天面对家庭的时候,我们以为,我们可以以一个成人的状态来面对爱情和婚姻。于是我们开始以理性的态度,宽容的方式,把我们所有能够给予的爱都给了我们所爱的那个人。那时候我们是多么的幸福,在这种幸福之中,我们走进了婚姻的殿堂。不知是上帝在戏弄我们,还是我们在戏弄自己,那段激情过后,我们彼此都感到累了,我们开始抱怨,因为我们都觉得自己在付出,在给予,而获得的太少。工作的压力很大,生存的压力很大,家庭的压力也很大,这让我们每一个人都强烈的需要有一份关爱、有一份理解、有一份支持。曾经婚前像“父亲”一样的关心,像“母亲”一样的体贴已经荡然无存。父亲变成了儿子,母亲则变成了女儿,这种角色的转换,让我们再次茫然了。我们又开始进入到了不知从哪里来,不知到哪里去的心境。因此一种科学的和人文的教育的一项基本内容,就是送给孩子一生的安全感。这个安全感靠的就是绝对的爱,无私的爱。在这种爱中,我们感受到幸福,我们有充分的安全感,我们因此成为自己,我们因此学会爱别人,爱社会,爱世界。生命的成长将我们与孩子共牵。无论我们的成长曾经有多少伤痛,今天,我们都将通过心灵的复苏来改善我们的命运,并且通过这种改善来帮助我们学会爱自己,重新构建我们内心深处的爱和安全感。当我们拥有了对自己的百分之百的爱,那么别人爱我们百分之五十,百分之二十,我们都会很高兴;假如别人不爱我们,我们依旧不会感到绝望、不安全,因为我们有自己的那份爱。当我们拥有了这份爱的时候,我们就可以给予我们的孩子,我们就有能力让我们与孩子的心灵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