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农民培训科学发展刍议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收稿日期]2008-03-13[作者简介]徐冬梅(1970-),女,上海交大农业推广在职硕士,现就职于上海市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奉贤区分校,长期从事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实现农民培训科学发展刍议徐冬梅1,2(1.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201600;2.奉贤区农业广播电视学校:201400)摘要:改革开放以来,农村总体发展的向上趋势世人共睹。但是,原本就背负着历史渊源问题的“三农”,正在不断接受宏观经济发展和社会价值观的负面冲击,发展中的新矛盾不时出现不容回避。农民工、三无农民、老人儿童留守村等等新名词的出现,其背后无不反应出深刻的“三农”问题。怎样培育农民具备与新农村发展相匹配的素质,最终引导农民建立共同参与创新农村发展机制的观念和意识任重而道远。据此,对当前蓬勃开展的具有战略和现实意义的农民培训还需要理性的分析和思考。本文就农民培训存在的某些现象进行研究,旨在为农民培训的科学发展提供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关键词:农民培训;“三农”;科学发展众所周知,农村的繁荣稳定事关大局。然而,我国计划经济时代长期实行的城乡二元结构导致城乡之间发展极不平衡,造成“三农”问题突出,解决不当,势必影响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处于发展的关键时刻,党和政府作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决策,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首要任务[1]。发展现代农业必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农民素质的提高,这也明确了农民的主体地位和作用不可动摇。近年来,在政策的推动下,农民培训得到政府和民众的广泛关注,各级各类培训项目的实施也为农民综合素质的提高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可是,迅速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弊端日益显现,可以说,当前农民培训进入了发展的转折时期。如何立足实际正确落实科学发展观,合理推进培训,对农民培训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意义重大。一、农民培训的基本情况自建国以来,农民教育随着时代主题的变化教育内容也有所不同,大致经历了文化补课、政治教育、从业技能提高直到今天的综合素质提升等阶段。(一)国内农民教育经历的不同阶段1.扫盲及社会主义教育阶段解放后人民当家作主百废待兴,可国民的文化程度很低,据国家统计局1953、1990年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显示:全国15周岁以上的成年人1949年文盲率高达80%。其中,绝大多数的文盲、半文盲集中在农村。急待扫盲和政治巩固的双重因素,使农民文化补课和社会主义政治教育得以在全国大范围展开。这一阶段主要从解放后一直延续到1978年。通过扫盲让农民具备接受知识、接受教育的基本能力,这在当时对农民进行较大规模社会主义教育活动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用历史的眼光看,在农村大规模的扫盲是必须且重要的。2.注重生产技能培训阶段随着家庭联产承包制度在农村的确立,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被极大地调动起来,农村经济得到快速复苏和繁荣。随着新品种、新技术的不断出现,农民自主生产经营方式与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相衔接的现实需要,对农民开展技能培训应势而生。此阶段以农业行业部门结合自身技术推广举办专题讲座或开展现场咨询以及通过农广校系统举办绿色证书短期培训班等形式,以推广普及农2业科学技术和培养农村技术骨干为主要目的。3.综合素质提升阶段本世纪初农业部等部委开始实施的“跨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培训”、“新型农民科技培训”等工程,面向最基层的农民开展技能培训,已有上千万农民接受培训。但是,农民整体素质偏低的现状还是非常严峻。通过培训,提高了广大农民整体素质,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2]。对农民进行多方位、有体系的培训,是农民教育的新阶段。这一阶段具有更为明确的培训目标,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追求解决实际需要和提升农民自我发展能力的共同实现。但是农民整体素质偏低的现状还是非常严峻。(二)上海农民培训现状上海是个经济特别发达的大型城市,农业产值占全市GDP的比重很小。然而,郊区的长期存在是不会改变的事实。近几年,在城乡联动发展的推动下,郊区经济迅速崛起,很多新情况也随之产生。失地农民不断增加、务农农民收入停滞不前、各类农业技术转化率不高等问题,其出路只有通过进一步加强农民技术培训、全面提高农民素质才能得到根本解决。目前,本市许多政府职能部门都在积极开展农民培训,呈现出条线分明又相互渗透的局面。1.政府关注农民培训。近年上海的农民培训得到众多政府职能部门的关注。农业部门主管项目:2005年,开展实施国家农业部“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和市“专业农民”培训项目,以提高农业从业技能为主。2006年起,全面实施“百千万”培训工程及劳动力职业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农口系统培训任务,围绕创业培训、农业岗位技能培训和劳动力转移培训实施。教育部门日常管理项目:上海郊区劳动力职业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列为上海市政府2005年的实事项目,要求2005—2007年每年完成5万人的培训任务,市经委、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市农委共同参与实施。劳动和保障部门审核项目:为帮助郊区农村富余劳动力实现稳定就业,2003年开始实施“万人就业项目”,2007年又在巩固现有项目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实施“千百人就业项目”,参与部门非常广泛,包括农口部门、妇联团委等组织以及社会办学力量等,岗位涉及护林工、村级河道保洁、农村环境卫生保洁等。近几年劳动保障部门还与农口部门共同开发瓜果栽培工、蔬菜园艺工、水产养殖工等农业职业技能鉴定培训项目。2.培训内容不断拓展。现在的上海农民培训不再单纯针对农业技术进行培训,内容涵盖农业、工业、服务业多个产业,已经大不同于传统观念上的农民培训。除此,实施培训的机构也非常广泛,包括部分高等院校、成人学校、农广校以及各区县的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等。二、存在的问题(一)培训缺乏长效机制。农民培训在各级政府的主导下,大多冠以某某工程、某某项目来推进,而工程化、项目化的短期行为难以满足农民培训长期性的要求。首先体现在项目的实施本身具有时间局限性,强调在3年或5年内完成多少人数的培训,结果由于缺少科学合理的评价措施,往往只注重数字的统计而忽略了培训的实际效果。另外,以此种方式开展农民培训很容易随着人事的更替而变动,导致培训缺乏持续性。(二)农民主动培训意识不高。尽管政府埋单农民免费参加培训,可事实上,多数培训班农民的出勤率不够理想,能超过50%已实属不易。当前,补助农民的误工补贴成了维系培训班正3常开展的很重要手段。为了了解培训中出现的问题,我们于2007年曾主持过一个农业服务专业培训试点班。培训班计划6天,52名学员全部为该专业现岗非正式人员。为了搞好这次培训,学校专门聘请高校师资与当地专业人员共同参与编写了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讲义并授课,但由于经费有限,这次培训不发误工补贴,交通费自理。根据出勤记录统计,培训班的平均出勤率仅为46.47%。(三)培训存在走过场现象。培训农民是利国利民的实事,政府很多部门基于各自职责正在不遗余力的开展着农民培训工作。可是,由于在条线众多、标准不一、相互掺杂的情况下,管理部门很难规避个别培训机构的违规行为。在短期经济利益的驱使下,部分培训机构急功近利,实施培训时内容不讲针对性、师资不重能力型、培训对象随意拉等这种“走过场”现象正日益影响着农民培训的健康发展。三、建议和对策(一)立法推动是规范农民培训工作的重要制度保障。农民培训受到广泛关注,政府各个层面一直都在努力探索最为有效的培训机制。可是,由于角度不同,不同部门各自开展农民培训很难做到一个地区内的统筹协调,势必造成重复培训、无序竞争等局面。同时,农民面对名目众多的培训项目无所适从、应接不暇,只能在培训机构的争抢下盲目地帮着一起“忽悠”管理层。鉴于农民培训是一个错综复杂的系统工程,国家必须要制定专门的法律、法规来理顺各种关系以明确各方的义务和权利。首先,政府部门应逐步退出直接参与实施培训的“运动员”身份,依据法律回归监督和审核的职能,打破各自为政的短期行为,建立农民教育的长效机制。第二,对于培训主体的确定、培训客体的权利和义务、培训资源的合理流动等等问题都需要有明确的界定。第三,科学开展农民培训总是与一个地区的社会、经济状况息息相关,所以,制定农民培训地方法规同样显得非常重要。(二)着力解决培训需求与培训内容的有效对接,突出针对性。当前,农村劳动力呈现出复杂多变的状况。就上海而言,从事一产人员的产业、知识、年龄结构问题,外来务农人员比重逐年加大问题,农村富余劳动力如何转移等问题都是影响农民培训决策的重要因素。事实上,农民培训项目及规模的合理开发,必须要依托对农村劳动力状况的全面了解,否则,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将无从谈起。从微观角度,每个培训班的内容、形式、时间等也应考虑针对性。现在,很多培训机构胡乱组织农民培训现象严重。如开一个西甜瓜栽培培训班,参训农民却有70%以上不种西甜瓜。这种做法通常的解释是可以为农民今后种西瓜储备知识,可对于无地且非常注重实际的农民而言,如此美好的期望只能是经不起推敲的说辞。实践证明:只有真正从实用、实际出发才会收到实效。(三)要立足区域经济和教育培训资源现状有度开展农民培训。可以说,农民教育在中国从来没有象现在这样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农民莫名其妙的成了许多培训机构纷纷争抢的“香饽饽”,当下农民有一种令人深思的说法:“村领导,今天叫我参加这个会,明天叫我参加那个会,反正一年下来我要参加好几次会”。可以想象,被农民称之为开会的培训其真正效果可见一斑,而所指的“这个会”、“那个会”就是指不同机构的培训。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无视地区的经济现状盲目开展培训。无论是务农农民技能的提高还是富余农民的转移,都需要与当4地的一、二、三产紧密相连,如果出现无谓的提高、虚假的转移都是十分危险的。更何况,在不具备充足教育资源的情况下开展培训只能是流于形式。(四)加大培训资金投入并建立财政持续投入机制。近几年,政府对培训的投入不断加大,特别是地方财政对培训经费预算的大幅度增加,为农民培训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但是,培训经费总量的不足始终困扰着农民教育的发展。上世纪90年代初,我国推广实施的“绿色证书”培训制度自2001年有些销声匿迹[3],究其原因,除了培训制度本身需要完善外,经费投入不足也严重制约了它的发展。由此可见,建立健全农民教育的经费投入机制十分重要,尤其是投入的长效机制。(五)转变理念,赋予农民培训更为丰富的内涵。长期以来,对农民培训的通俗理解常常拘囿于职业领域,关心的是某一技术的掌握或某一技能的提高,很少关注农民科学素养的综合提高。然而,农民具备基本的文化素质、生产和生活所需的必要科学知识、处理事务的能力以及起码的科学精神等科学素养应该且必须同时包涵于农民培训的范畴。某种意义上,也只有让农民具备一定的科学素养,树立自我发展的观念和意志才能充分激发农民对培训的主观能动性,为培训主体与客体之间产生良好的互动性奠定基础。四、结论综上所述,农民培训存在的诸多问题不容置疑,必须要理性的看待和思考,并使之逐步解决。同时,也应清醒的认识到农民教育的复杂性、长期性,农民整体素质的提高不可能一蹴而就,培训效果的显现也不可能立竿见影。当前,对农民培训效果的难以评估也许是问题的症结所在。某些村农副主任给各类培训谓之以基本没有效果的评价也不尽客观,肯定不是各级政府开展培训所希望的结果。然而,如何扭转农民对培训的一些消极认识显得刻不容缓。用科学的理念和务实的作风去指导、规范农民培训各个环节的工作,或许是为社会营造良好培训氛围的根本途径,也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与新农村建设相适应的新农民。参考文献[1]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2006年中共中央《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3]李水山.我国农民绿色证书教育的现状、问题和对策[J].中国农村教育,2005-09-06.DiscussionontheAchievementofScientificDevelopmentonFarmerTrainingXuDongmei1,2(1.SchoolofAgricultureandBiology,ShanghaiJiaoTongUniversity,201600;2

1 / 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