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冀教版第二册教材培训材料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冀教版)一年级下册是供义务教育全日制六年制小学一年级下学期使用,本册教科书是如何体现课程标准理念和要求,在教材的内容和编写上有哪些特点,在教学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下面结合本册教科书的内容做一些简单的分析和说明:本册教材以“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数学课程标准理念为指导;以生活性、趣味性、活动性、过程性、开放性为原则;以整体设计开放的过程,具体引导个性化的学习为思路;以情境引入—自主探索—反思交流—尝试运用为教学模式;以“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发展”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能力为课程目标;以帮助、引导学生喜欢数学、学习数学为核心,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学生的学习水平和生活经验,把“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运用”四方面内容穿插编排。一、本册教材的单元安排㈠、数与代数(共五个单元),包括:第二单元(20以内的减法)、第五单元(认识100以内的数)、第六单元(找规律)、第七单元(认识人民币)、第八单元(100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一))。㈡、空间与图形(共3个单元),包括:第一单元(位置)、第三单元(观察物体)、第四单元(认识图形)㈢、统计与概率(共1个单元)㈣、实践活动(共5个主题活动)包括:1、玩扑克做数学2、折剪拼3、数学字开花4、商品价格调查5、游戏中的数学二、本册教材各单元介绍㈠、第一单元位置1、教育目标⑴经历认识左右、前后、上下等相对位置关系的过程,会辨认物体的相对位置。⑵会用左右、前后、上下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⑶感受位置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2、教材说明及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本单元在一年级上学期初步认识左右、前后的基础,安排了进一步认识左右、前后和上下的内容。本单元是学习本册教科书的第三单元和第四单元观察物体和认识图形两个单元的基础,上下、左右、前后等方位的认识是日常生活中离不开的数学知识,我们观察事物的形状、特征等都离不开这几个空间方位,它是学习从正面、上面和侧面观察物体和辨认东西南北以及东南西北等八个方向的基础。以前,因为左右的相对性学生难以把握,教材的编排上我们就先认识前后、上下,再认识左右,与传统的教材不同,我们把认识左右作为第一课时。除认识物体左右的相对位置关系外,还结合学生自身左右的认识,体现了从自身视点到平面,再到更为广阔的视觉空间的认知发展道路;其二,传统教材比较重视方位的知识性,与传统教材相比,本套教材更多的是重视学生的体验。结合学生的身边生活,把认识位置作为学生的活动体验,让学生通过对多种事物、多个事物位置情况的观察、交流,使学生充分感受位置的相对性。其三,选材贴近生活,这些素材或是学生的最熟悉不过的课堂,或是学生喜欢的童话,或是学生的生活环境等。与传统教材相比,更容易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其四,增设的“身边的数学”栏目,结合班内同学的座位,引导学生描述“教室里”某个人的位置,渗透“平面坐标”的知识。最后,通过一幅美丽的乡村夜晚画面和一首美妙的歌曲《弯弯的月亮》,让学生在歌词所描绘的美丽景色中感受上、下,同时,把左右、前后的内容自然的溶入画面中。这样编排,力求体现数学来源与生活,从生活中学习数学的设计理念,有利于促进学生观察力的发展。第一课时左右的认识(P1)左右的认识,教材设计的素材是学生最为熟悉的教室,安排了三个主要教学环节,一是让学生观察教室,用左或右说一句话,二是指出自己身上的左和右,用左右描述身体各个器官的位置;三是让学生动手操作,观察交流活动。最后联系学生实际,以“身边的数学”栏目为窗口,通过靠右走的交通情景,将学生的视野拓展到丰富的现实生活中,从中体会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这样编排,首先是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左右;二是可以充分开发身边的课程资源,教室、学生等都可以是教学资源的一部分;三是有利于学生开展观察和交流等活动,教师不需要再准备所谓的教学情景。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1、由于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的相对性比较难,所以,教材特别设计了教师与学生观察方向相同的引导情景,帮助学生认识左右,实际教学中也可让几个同学到前边,和下边的同学站成同一方向,听老师口令:举左手举右手,再让前边同学转过来,面向大家,再听老师口令:举左手举右手。让同学们发现,这次为什么前边同学和下边的同学举的方向不一样?从而理解体验站的方向不同,左右也不同;2、要充分挖掘利用本班教室的现有资源,开展观察、交流活动。首先要给学生充分的发言和交流时间,让学生充分表达,教师不要重复学生说的话,更不要插嘴,以免打乱学生思路。如果学生不能正确表达,教师要给予引导,学生的描述由不完善到完善,由不具体到具体,由零乱到有序。3、身边的数学,在交流靠行的情境时,让学生了解交通规则,养成自觉维护交通秩序的好习惯,另外还要提出,生活中还有哪些和左右有关的情形,如:上、下楼时,拿筷子吃饭,路标指示等。第二课时前后的认识(P4,教材设计了两个情景,首先用生动的童话故事《龟兔赛跑》引出前后的概念,让学生初步体会前后的相对位置关系,然后以学生乘坐公交汽车运行场景为素材,引导学生多角度观察,并用前后描述乘客上下车的规则,车中乘客的位置以及各站点的位置情况等。在“身边的数学”栏目,结合教室中同学的座位,引导学生描述“平面上”某个人的位置,渗透直角坐标的知识。这样选取素材,主要是考虑:首先,两个素材学生都熟悉,龟兔赛跑的童话故事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小朋友在幼儿园都听过,乘坐公交汽车也是孩子尤其是城市孩子比较熟悉情景。第二,这样通过多种事物,多种角度的观察和交流,使学生充分感受前后位置的相对性。教学时,先让学生自己讲龟兔赛跑的童话故事,在讲故事和听故事的过程中,让学生理解“前、后”的概念。同时,通过这个故事使学生明白办任何事情都要持之以恒,不要半途而废。其次,出示汽车情景图后可以先让学生说一说图中是件什么事?汽车开往哪个方向等,要充分利用图中的各种资源(包括隐性资源),让学生开展交流。身边的数学的教学,要充分利用教室的资源,让结合学生自身在教室的位置进行交流。第三课时上下的认识(P6)教材首先用一首美妙动听的歌曲《弯弯的月亮》引入,让学生在歌词所描绘的美丽景色中感受上下,在观察,交流乡村夜晚的过程中,将上下,左右的位置关系自然的综合起来进行学习,接着引导学生观察橱窗里的书、玩具和食品的摆放情况,交流自己的发现,体会多层物品之间上下的相对性。“练一练”选取了学生熟悉的卧室和水果摊为观察对象,引导学生用学过的左右、前后、上下等词来描述物体的位置。具有一定的综合性,结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还安排给小动物分房子的学习活动。这一活动比较开放,利于发展学生个性化的思维方式。教学时,一是要注意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充分挖掘教材情景图中的各种信息,用上下说话。二是在教学第二幅情景图时,要注意引导学生不仅用上下描述物品的位置,还可以用左右等方位词,体会位置的相对性。三是做“练一练”第1题,一定要多让几个学生描述地球仪的位置,通过学生的不同描述,让学生体会位置的相对性,还可以让学生再说一说房间中其他物体的位置。四是做“练一练”第3题,不仅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分房子的,而且要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学生自主发表意见,没有固定的答案,只要学生说出自己的分配想法即可。(二)第二单元20以内的减法1、教育目标⑴结合熟悉的事物和情景,在操作、尝试的过程中,学习20以内的退位减法,能正确的口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⑵在尝试计算过程中,的自己的想法,能大胆地表达自己的不同做法。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体验数学学习乐趣。2、教材说明及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20以内的减法是在一年级上学期学习10以内的减法和20以内加法的基础上学习的。主要包括:十几减几,11减几,12减几,13、14减几,15、16、17、18减几,连减,加、减混合及20以内退位减法表的整理。本单元内容的设计,以学生的动手操作和个性化的算法交流作为主要活动形式,使学生经历自主探索20以内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在呈现多种算法方面,教材通过主人公的算法交流和比较,使学生体验和感悟算法的个性化和多样化。20以内的加、减法是继续学习数的运算的重要基础。为了使学生达到熟练掌握的目的,教材中除设计“数学游戏”、“自主小天地”里自己编题等方式增加口算训练的机会外,还设计了“玩扑克、做数学”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在与同伴的合作中,感受在游戏中学习数学的乐趣,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提高口算能力。第一课时十几减几(不退位P8)学习十几减几的减法是在学生学习了10加几,十几加几的基础上,通过学生的操作活动来进行的,教材设计了两个主要教学环节。首先通过摆积木的活动,让学生通过操作活动复习10加几和十几加几,然后学习相应的减法。接着教科书通过“算一算”的内容,让学生自己试着计算十几减几的不退位减法式题。这样设计,充分利用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因此,在教学时,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水平,让学生通过拼摆积木等操作活动来理解减法的意义。在学生自己尝试完成算一算后,让学生交流自己是怎样算的和怎样想的。通过学生算法的交流,体会算法的多样化。第二课时11减几(退位P10)11减几是20以内退位减法的第一项内容,是在20以内不退位减法基础上进行的,是下一步学习十几减几内容的基础,为此本节内容的教学,在学生认知的知识系统中非常重要。11减几的学习,教材是以情景加问题的形式呈现的,共安排了2个课时,本节课是第一课时,教材安排了两个主要教学环节,首先呈现的是玩具商店卖皮球的事情,让学生通过具体的情景体会减法的意义。第二个环节是通过摆花片等操作活动,学习11减几的算法。这样编排,符合课程标准里让学生结合具体的情景体会四则运算的意义的要求,让学生体会四则运算的实际意义,感受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时,要先让学生从提供的情景图中获取数学信息,根据信息列出减法算式,然后让学生通过摆画片的活动,自己计算11减3,并说一说是怎样做的。第二个环节还可以提出减其他数的要求,让学生计算,如:11-611-9等。教学时特别注意,充分给学生留有时间自主控索和交流。⑴让学生充分发现交流情景图中的数学信息(可以宋提问:玩具店里都有有什么,你喜欢什么玩具,聪聪想干什么,如果你是售货员准备怎么给聪聪拿皮球,让学生自己拿一拿,还剩下几个,怎样列算式。⑵让学生充分交流自己的做法允许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操作和计算,体会算法多样化,个性化学习,只要学生能够用一种方法计算就可以。)第三课时11减几(想加算减P12)通过停车场里的停放不同颜色汽车的情景,让学生继续学习11减几的减法,本节的重点是让学生学习想加算减的方法,通过想加算减,让学生体会加减法的关系。本册教材之所以没有在第一次学习11减几时就出现想加算减的方法,就是想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水平,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方法计算11减几,然后在介绍想加算减的方法,当然,如果第一课时学生就能想到这种方法,教师也可以进行教学。本节的教学安排了2个主要教学环节,教学时,仍要先让学生自己试着计算,如果学生都没有出现想加算减的方法,教师可以作为参与者提出这种方法,然后让学生利用这种方法再算一次,体会用哪种方法比较简便。注意,体会要有过程,不可操之过急,目的是使学生在交流不同的算法过程中体会11减几的思维过程,学习11减几的计算方法。第四课时12减几(破十减P14)教材是通过学生动手操作拼摆积木来呈现,通过这样的动手操作,有利于学生想到“先从10里去5后再加2”的方法(也就是“破十减”的方法)。在本节课出现了原来教材中的“带扩线”的情景图题(即图画应用题),这种带扩线的情景图实际上是把具体情景进行了一定的概括,抽象为直接和运算有关系的情景。因此,在教学中,一定要先让学生弄清题意,再列式计算。要重视学生计算方法的交流,由于在上一节刚学习了想加算减的计算方法,因此,本节课的教学可以放开一些,一方面让学生继续学习想加算减的计算方法,一方面注意引导学生交流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