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新课程培训教学设想鄞州中学张跃娟课程标准指出:《历史(必修三)》这个模块“着重反映人类社会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领域的发展进程及其重要内容”。实际上就讲古今中外思想史、文化史。是以中国和世界历史中思想、科技和文学艺术发展的典型史实为主要内容的模块,其专题的排列采用了先中国后外国,先古代后现代,先思想理论后科技和文学艺术的方式。基本脉络基本内容: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科技和文化教育的发展历程;新中国成立以来在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并讨论有关的经验教训。设计思路:通过本专题的学习,引导学生了解50多年来新中国科学、文化和教育方面的发展史实,认识科学文化发展与政治、经济的内在关系。教学中应注意理顺思想文化和教育发展与科技发展之间的关系,理顺文化科技发展与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关系。科技的进步离不开思想文化的更新和教育的发展,科技的迅速发展也有力推动了思想文化和教育的进步。将本专题的学习放在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和世界第三次科技革命这一时代背景中去考察。学法指导(1)切入点:一定时期的科技文化教育是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的产物;科技文化教育的发展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有一定的内在联系;(2)发展规律:科技文化教育具有传承性、创新性;(3)把握方法:知识结构法、时间线索法、比较法、图表法等梳理知识结构,使之系统化、整体化1.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2.知道我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讨论在贯彻“双百”方针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3.了解我国教育发展的史实,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重点:难点:社会主义文化教育事业的曲折发展历程;新中国的重大科技成就以及国家“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及其意义。结合“双百”方针的提出及其实施,分析社会主义科技文教事业曲折发展的原因,探讨其历史经验和教训。学习要求知道“双百”方针的内涵;了解“文化大革命”摧残文化艺术的史实;了解改革开放后文化艺术事业取得的主要成就;讨论在贯彻“双百”方针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感受“双百”方针对新中国文化事业发展的意义。说明“‘双百’方针的提出”一目中的“文学艺术作品”、“文化体育事业的繁荣”一目中的“体育事业成就”为课外阅读内容。文化事业的发展课标要求知识与能力了解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文化艺术事业起步历程,认识“双百”方针的提出了推动了新中国文化事业的发展,文学艺术创作领域硕果累累。了解“文革”时期文化事业遭到严重破坏,认识文化事业的健康发展有其自身的客观规律,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必须遵循文学艺术创作的这种规律。了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在“文艺为人民服务、为人民服务”方向指引下,文化事业取得的重大成就。观察与分析新中国成立50年来文学艺术创作的曲折历程,总结中国文学艺术事业发展的经验教训,探讨文学艺术发展与社会政治方面的内在发展规律。三维目标过程与方法转变教学方式和方法,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注重学生探究性学习,指导学生查阅有关资料,激发学生课外学习的兴趣,赞赏和鼓励学生就某些具体历史问题发表个人见解。选取不同时期的代表作品或图片资料,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增强直观效果,讲“活”枯燥的文化课。三维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的达成,关键在于促进学生自身的情感体验和交流。认识“双百”方针和“二为”方向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国文艺事业发展的重要方针,它符合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只有坚持这一方针,社会主义事业才能获得蓬勃发展。认识在各个领域知识分子的辛勤工作和不懈努力下,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取得巨大成就,引导和激励青年学生奋发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繁荣祖国的文化艺术事业而不断努力。三维目标重点:难点:“双百”方针的提出及其实践;新中国成立以来文学艺术及体育运动的成就;如何认识社会主义文化与社会主义政治经济之间的辩证关系。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概念呈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中共领导文学艺术、科学研究的基本方针,是党在指导文艺工作和科学研究的实践中逐步提出的。1951年,毛泽东为中国戏曲研究院题词:“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百花齐放”观点自此提出。1953年,中国历史问题研究委员会向毛泽东请示历史研究工作的方针,毛泽东提出要“百家争鸣”。1956年,在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毛泽东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应该成为国家的方针,艺术问题上要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要百家争鸣。同年,陆定一在题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讲话中提到,“双百”是人民内部的自由在文艺工作和科学领域中的表现。双百方针概念呈现双为方向双为服务1979年10月,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邓小平祝词,对文化事业发展的经验教训进行深刻总结。中共中央根据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形势的需要,在“双百方针”的基础上,将文艺创作的方向确定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科学地解决了文艺与政治的关系,明确提出文化事业要以培养塑造人为根本目的,正确阐明文艺和人民的关系。知识·梳理文化事业的曲折发展“双百”方针的提出“十年动乱”与文化凋零文化体育事业的繁荣知识·梳理文化事业的曲折发展“双百”方针的提出背景1、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开展和生产资料私有制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2、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成为党和国家的主要任务;3、要调动知识分子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作用,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提出作用和影响是建设新中国科学文化事业的正确方针和根本保证文化艺术工作者创作了一批反映时代变化的新作品;文学创作出现繁荣盛况;电影和戏剧创作百花争艳知识·梳理文化事业的曲折发展“双百”方针的提出“十年动乱”与文化凋零十年动乱从文化领域开始十年动乱使文学艺术受到严重破坏(原因)知识·梳理文化事业的曲折发展“双百”方针的提出“十年动乱”与文化凋零文化体育事业的繁荣新时期社会主义文化事业方针的提出与发展文化体育事业的巨大成就教学方法或建议教师无论采用何种教学方法,其主要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与探究的兴趣,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强调: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关注现实如:组织学生自主阅读几部不同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并与同学或家人探讨一下对作品的感受和认识。新课程增加了与学生社会生活和现实经验联系的内容。致力于培养学生用历史的眼光去审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的能力。如:文革期间发生的“破四旧”事件与现实我们大力提倡中华传统文化进行联系,反思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进而联系生活,谈谈如何才能有效保护好优秀文化遗产。模块专题教学跨度大、延续性强,打破了原有的时代顺序和知识结构,使学生在学习中会经常出现知识的漏洞,从而造成学习的障碍。要在纵向作适当补充,更要在横向展开历史的内容,使不同模块内容之间能有机联系,使之“形散而神不散”,给学生一个完整的历史概貌。如:在建国初和改革开放后的文艺作品之间补充“样板戏”的知识内容。在讲述50-60年代科技成就时,联系20世纪中期世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内容,联系国内政治和经济发展的史实。强调:探究学习内容的拓展教学方法或建议如:设计探究学习小课题,学生分组搜集相关资料,开展“新中国文化体育事业展评”活动。学习要求了解人民教育事业发展的史实:扫盲教育、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发展。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认识“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性,树立勤奋学习、报效祖国的理想。说明学习本课内容,可联系本模块“学习与探究之二:‘三代人眼中的教育’访谈录”,开展学习与探究活动。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课标要求知识与能力了解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主义教育兴起和发展的有关史实,认识新中国确立的新型的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特点和性质。了解“文革”时期开展的所谓“教育革命”的史实,认识“文化大革命”给中国教育带来的巨大破坏,它造成了中国社会发展的“文化断层”和“人才断层”,给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带来严重损失。了解新时期教育的伟大成就,联系现实分析“科教兴国”战略的伟大意义,正确理解科技教育与政治、经济的辩证关系。三维目标过程与方法注重启发式教学,运用历史图片、影视资料和多媒体课件等多种手段,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将理性分析与感性认知相结合,引导学生归纳整合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自主学习的能力。三维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新中国确立的新型的社会主义教育制度,体现了新政权人民当家作主的阶级本质,是维护广大人民利益的民主政权。比较“文化大革命”时期教育的惨遭破坏和新时期教育的繁荣,认识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发展要有稳定的国家形势和方针作保障,而教育的发展,人才的培养又促进了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科教兴国”是振兴中华民族的必由之路。联系实际,引导青年学生积极响应“科教兴国”的伟大号召,树立远大理想,刻苦学习,掌握本领,报效祖国。三维目标重点:难点:建国初期及改革开放时期社会主义教育方针的确立;新时期“依法治教”及教育发展成就。科技兴国与现代化建设之间的关系。本课的重点和难点知识·梳理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建国初期的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建立“文化大革命”中的“教育革命”改革开放时期的教育发展知识·梳理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建国初期的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建立“文化大革命”中的“教育革命”改革开放时期的教育发展确立新型的社会主义教育制度制定人民教育方针初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上山下乡教育革命教育灾难恢复高考新时期教育方针的提出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新时期的教育成就教学设计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教学程序方法预期目标创设情景历史问题的现实引入指引注意,激发兴趣呈现信息展示图片,指导学生根据图片列出教育发展表格学生建构知识结构给活动和指导组图展示,指导学生识读图片并归纳知识,学生讨论和发言培养学生的识图和获取史实信息能力活动和变式练习材料展示,指导学生解读并解题分析教育发展与政治和经济发展的关系,理解科教兴国的意义,树立勤奋学习的理想技能在新情景的应用探究:让学生通过对学校退休、在校中年、青年三个年龄段教师的调查访谈,了解20世纪60年代以来人们的受教育经历及其对教育问题的看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增强对教育发展的认识,激发立志努力学习,报效国家的理想(师)设问:我们学校——鄞州中学是何时建校的?(生):1952年。(师):对,同学们,回忆学过的知识,列举1952年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生):(师):对,二年后,在我国政治领域里发生了一件重大的事件,1954年我国通过并实施了第一部宪法,宪法明确规定了新中国教育的法则和方针。我国的教育事业便迅速发展起来了。——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代表学校发展的不同时期的一组图片学生活动:根据图片反映的内容,划出教育发展表格(1)结合图片,概括出教育事业在不同阶段的成就和特征。(2)结合图片,分析教育发展的原因和与政治经济的关系。(3)结合图片,通过介绍学校知名校友的事迹,让学生体会科教兴国的内涵。树立勤奋学习的理想。学习要求知道新中国尖端科技领域和薄弱空白学科的开拓者;知道20世纪六七十年代和改革开放以来的重大科学技术成就;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体会科技工作者的爱国热情和艰苦创业、自主创新的精神。说明可采用表格法概括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课标要求知识与能力了解新中国科研起步的有关史实,认识新中国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主要依靠本国科技力量,振兴科技事业,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背景及其产生的重要作用,认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科技振兴的历程。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新时期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探讨科技进步在社会发展和进步过程中的重大作用。三维目标过程与方法搜集与本课内容有关的一些素材,包括图片、文字、表格或音像资料,设计展板,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引导学生制作多媒体课件。在列举和认识新中国科技成就的基础上,就如何进一步振兴中国科技事业等问题展开讨论。三维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情感价值观的目标的达成,关键在于促进学生自身的情感体验和交流。通过列举新中国取得的重大科技成就,认识新中国科技创业的艰辛历程,学习中国科技工作者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