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徒制培训模式对隐性知识转化的探讨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师徒制培训模式对隐性知识转化的探讨姓名:吕妍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企业管理指导教师:梁樑20080401师徒制培训模式对隐性知识转化的探讨作者:吕妍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相似文献(10条)1.期刊论文姜琳.旷宗仁.JIANGLin.KUANGZong-ren知识共享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现代教育技术2008,18(11)文章根据文献资料和调查研究成果,从知识共享的基本概念、目的动机、过程模式、影响因素四个方面对知识共享的本质与规律进行了比较深入的分析.文章认为知识包括显性知识与隐件知识两个部分,其中隐性知识是个人知识的主要部分.知识共享是在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不断相瓦转化中实现的.知识共享效果的好坏受到知识共享丰体特点、内容特征和共享场环境条件的影响与制约,更多地重视隐性知识、强化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相互转化、为知识共享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是促进知识共享的关键.文章的研究将有利于更好地认识知识共享的本质,克服知识共享的障碍,更加有效地利用知识共享的规律促进知识的传播、创新和应用.2.学位论文王伟娟高校教师隐性知识共享策略探讨及网络平台构建2007当今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更迭异常迅速,一所高校要想获得持续的发展就要不断地进行组织和知识创新。同样,对于身处这个时代的教师们来说,一个信息爆炸及终身化学习的社会己悄然来临,教育教学改革的浪潮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推进,时代与社会对他们的素质与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伴随着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高校教师不再仅仅是知识的简单传递者,而是知识的创造者。教师隐性知识就是高校知识创新的源泉,但是就目前来说,高校对教师隐性知识关注尚且不够。因此本文在研究国内外相关领域有关隐性知识现状的基础上,结合知识共享理念,通过文献阅读与实地访谈,限定了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高校教师隐性知识共享。笔者认为高校教师隐性知识共享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教师,也就是人的因素,高校教师隐性知识的共享是高校知识管理组织机构环境下,发生在教师隐性知识拥有者和教师隐性知识需求者之间的活动。教师隐性知识拥有者要不断地进行教学反思,将自己的隐性知识汇总并将其显性化,教师隐性知识需求者要不断地进行教学实践,将显性知识隐性化,由教师隐性知识需求者逐步成长为教师隐性知识拥有者,而高校知识共享织机构要做的就是给广大教师提供平等自由的交流环境,让广大教师在知识共享性校园文化环境下坦诚相见,互惠互利。最后在相关理论策略指导下,笔者尝试构建一个虚拟的高校教师隐性知识共享网络平台。3.期刊论文王丽丽.张亚晶.WANGLili.ZHANGYajing高校科研团队内部隐性知识保护与知识共享的互动-科技管理研究2008,28(7)隐性知识保护与知识共享是互为条件、互相促进的.高校科研团队可以通过对成员所拥有的可以显性化并且能够分享的那部分知识建立相应的知识所有权制度,鼓励成员进行知识共享.高校科研团队协调好二者的互动关系,对其科研创新和知识产品的价值转化具有重要意义.建议通过明确团队共同情境化任务、构建团队内部知识市场、营造高关怀团队氛围、建立密切性组织关系和制定公平的科研评价以及利益分配制度等五种主要途径提高二者的互动效率.4.期刊论文黄远慧.HUANGYuan-hui图书馆内部隐性知识的共享策略研究-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8(1)图书馆的具体工作交织着馆员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多次转化,图书馆内部隐性知识显化及共享对工作质量产生着重要影响.传统图书馆存在不利于内部知识共享的因素,包括固有组织机构和机制的缺陷以及对知识共享激励不足等,这些因素对共享造成了障碍.而实现图书馆隐性知识共享的策略包括从制度上对知识共享提供保障;建立知识管理体系及共享平台;建立合理的图书馆组织结构.此外还应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使馆员能够产生共享自己隐性知识的动力.5.学位论文高钦为政府隐性知识共享研究2007目前,知识管理已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在政府知识管理、隐性知识管理、知识共享等领域的研究也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并形成了一定的理论体系,但对政府隐性知识共享的探讨却很少涉及,尚缺乏系统全面的研究。本文从知识管理理论的角度,对政府内部隐性知识共享的必要性和障碍因素进行了分析,进而提出政府隐性知识共享的策略,初步形成了能够指导政府隐性知识共享的理论体系,以期为政府组织进行隐性知识共享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本文对政府隐性知识共享的相关理论进行了综述,包括政府知识管理基本理论、隐性知识管理基本理论、知识共享基本理论等三部分,为政府隐性知识共享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本文对政府隐性知识共享的必要性进行了分析,论述了政府隐性知识共享的意义和现状,指出了政府部门中隐性知识的分布,最后从交流与转化两个层面分析了政府隐性知识共享的过程。本文从隐性知识自身特征、隐性知识主体的特征、隐性知识客体的特征、管理制度、组织结构、组织文化、技术设施等七个方面对政府隐性知识共享的障碍因素进行了系统分析。这是本文的核心之一,为下一步进行策略分析提供了依据。本文从行政文化、组织结构、管理制度、信息技术等四个方面提出了政府隐性知识共享的策略,这是本文的重点。同时,对全文内容进行了总结,指出了本研究的不足及需要继续研究的问题。6.期刊论文刘志国.崔健.LIUZhi-guo.CUIJian医院科技创新与隐性知识共享-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6,22(4)科技创新是医院生存的基础,是医院持续发展的最大动力.在医院科技创新工作中,隐性知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隐性知识是医院知识的主体,主要包括技术要素、认知要素、经验要素、情感要素和信仰要素,在医院的各项工作中具有优先性,是形成个人和组织创新能力的基础和关键.隐性知识的传授和继承是医院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医院应加强隐性知识的管理,可以采取面对面交流、人员轮换、建立跨科室团队、建立电子网络及对隐性知识进行编码化处理等方式实现隐性知识的交流和共享.7.学位论文徐淑玲高校隐性知识共享研究2007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已逐步跨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高校作为知识收集,转化方面的集中地,高校的知识管理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隐性知识作为高校知识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促进隐性知识的共享,以提高知识的利用率,成为研究的主要课题。本文从知识管理的背景出发,以社会交换理论作为理论基础,结合企业隐性知识管理方法,对高校隐性知识共享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研究。在对知识、知识共享、隐性知识的内涵做了充分的分析的基础上,指出了高校隐性知识主体分类,从三大功能的角度阐述高校隐性知识共享的现状和高校隐性知识共享的影响因素,并根据实现三大功能的不同特点分别建立了高校隐性知识共享的模式。促进隐性知识共享还需要高校提供一定的条件,包括硬件建设,制度环境,文化环境以及激励措施等,本文针对隐性知识的产权难以界定的问题,提出契约在维护隐性知识主体利益方面的重要作用。8.期刊论文陈志军.许松试论企业的隐性知识共享-生产力研究2007,(22)企业隐性知识具有高度个体化、难以流动、相对稳定性的特点.企业中影响隐性知识转移的障碍,除了隐性知识本身的客观因素外,还存在员工知识基础、经历等背景的不同;知识垄断的固有思维;传统的组织层级造成的知识交流的障碍;传统文化中的利己主义等四种障碍.促进隐性知识共享的途径:营造以知识为导向的、宽容、平等和信任的企业文化;建立健全促进知识共享的激励机制;对企业组织结构进行调整为隐性知识的共享提供渠道保证;构建企业知识管理信息系统,为知识共享搭建技术平台;创建学习型组织为隐性知识的共享提供制度保障.9.期刊论文王伟娟.赵蔚.WangWeijuan.ZhaoWei关于高校教师隐性知识共享策略的几点探讨-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8,(20)教师隐性知识就是知识创新的源泉,但是就目前来说,对教师隐性知识关注尚不够.教师隐性知识共享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教师,也就是人的因素,教师隐性知识的共享是在知识管理组织机构环境下,发生在教师隐性知识拥有者与需求者之间的活动.主要从上述几个方面出发,对教师隐性知识共享略作分析.10.学位论文李书娥信息技术企业隐性知识共享研究2007信息技术企业是知识高度密集、高度信息化、知识和信息快速流动的知识型企业,对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起着重要的拉动作用。信息技术企业进行隐性知识管理既是知识经济时代企业技术创新的需要,同时也是信息技术企业的特殊性所决定的。信息技术企业必须通过隐性知识管理来提高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以加强竞争优势。本文试图帮助信息技术企业创新决策者深入了解积累隐性知识及在技术创新中合理分享和转移运用隐性知识的重要性,也为信息技术企业技术创新管理和运用隐性知识提供可借鉴的方法。论文将隐性知识管理思想引入信息技术企业,从隐性知识转移和共享的过程、影响因素、转移和共享机制的建立这三个方面来构建一个完整的企业的隐性知识转移和共享体系;在隐性知识转移和共享过程分析中,建立了隐性知识转移和共享的过程模型;在隐性知识转移和共享影响因素的分析过程中,引进平衡模型,对相互关联的个人、组织、文化和信息沟通技术因素进行了深入系统的分析。本文的主要结论是:第一,信息技术企业的隐性知识共享分为三个层次、四个阶段,通过两种共享模式来完成。三个层次分别是个人层面的隐性知识共享、部门/团队层面的隐性知识共享和企业层面的隐性知识共享。四个阶段包括知识识别阶段、共享发起阶段、交流阶段和知识整合阶段。三个层次和四个阶段的隐性知识共享是通过隐性和显性两种共享模式来实现的。第二,信息技术企业隐性知识共享的影响因素包括个人因素、组织因素、企业文化因素和信息沟通技术因素。这些因素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决定信息技术企业是否需要进行隐性知识的共享,需要对哪些隐性知识进行共享的因素;另一方面是决定隐性知识能共享到什么程度的个人因素、组织因素、信息沟通技术因素和企业文化因素。这些因素共同影响信息技术企业的隐性知识共享。第三,信息技术企业的隐性知识共享机制包括六个方面。从基于个性的信任,基于制度的信任和基于认同的信任三个层面构建信任机制;从知识共享的物质激励和知识共享的非物质激励两个方面构建激励机制;通过工作轮换制来实现各部门的界限模糊化;通过设置专门的知识管理职位来推动和管理知识共享工作;在文化机制方面,打造知识共享价值观并建立信任、合作、学习的企业文化;通过连接各部门的内部网络,建立信息技术企业的知识库,构建信息技术企业的知识地图,建立信息技术企业知识共享的虚拟社区这四个步骤来建立信息沟通技术支持机制。本文链接:授权使用:上海海事大学(wflshyxy),授权号:fefb9840-4bfc-4827-a909-9df500b4920c下载时间:2010年9月18日

1 / 5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