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辅导》基础理论基础理论的前三章是基础中的基础,主要介绍心理学最基础的知识。第一章人类心理感知、意识、记忆、思维、情绪、个性、学习等人类的基本心理过程。第二章心理发展人生各个阶段的心理特征的发展变化规律。第三章社会心理人在社会条件下与他人和环境相互作用、影响过程中,心理活动产生发展的规律。第一章人类心理基础第一节基本认知过程一、感觉和知觉感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认识。知觉是人脑对事物的整体属性的认识。●感知觉是人类心理的门户,是其他一切心理现象的基础。●感受性与感觉阈限感受性是指人对刺激的感受能力。●各类感知觉二、意识和注意(一)意识1、定义意识是人对于内部和外部刺激的觉察和认知。2、几种不同的意识状态睡眠、催眠、白日梦(二)注意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有意后注意三、记忆(一)记忆的概念记忆是人在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二)记忆的基本过程1、编码(识记)2、存储(保持)3、提取(回忆与再认)(三)遗忘记忆是内容不能保持或者提取时有困难就发生了遗忘。艾宾浩斯首先对遗忘进行了研究并绘制出遗忘曲线。四、思维(一)思维的概念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概括性和间接性的认识。(二)思维的种类(三)常见的思维形式1、基本形式:概念、判断、推理2、问题解决: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无关信息干扰、思维定势、功能固着、知识经验等。第二节行为控制和调节一、动机动机是指激发、维持、调节并引导人们从事某种活动的内在心理过程或推动力量。内在需要和外界环境刺激(诱因)是动机产生的原因。如何培养学生的成就动机?二、情绪(一)情绪的概念情绪是指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相联系的态度体验和行为反应。情绪是由主观体验、生理唤醒和外在行为构成的。(二)情绪的功能适应功能、动机功能、组织功能、信号功能(三)情绪与健康长期的焦虑、恐惧、抑郁对人的负面影响很大。第三节人的心理特性一、能力1、能力的概念能力是顺利实现某种活动的心理条件。2、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3、能力的种类一般能力是指在各种不同种类的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等)特殊能力是指在某种专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二、人格(一)人格的概念人格是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二)人格的结构1、气质: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动力方面的稳定的心理特征。气质是先天形成的,受神经系统活动过程的特性所制约的。●气质的类型: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2、性格:是人在一定社会条件下形成的对现实的态度和与之习惯化的行为方式(为人处世的方式)。3、认知风格是指人们在对事物、现象或人进行认识的过程中,个人所偏爱使用的加工信息的方式(认知方式)。场独立型和场依存型、冲动型和沉思型、同时型和继时型4、自我调控系统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第四节学习一、学习的基本含义学习是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由于练习或反复经验而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持久的变化。二、学习的基本类型(一)经典条件反射巴浦洛夫(二)操作性条件反射斯钦纳(三)观察学习(模仿学习)班杜拉三、影响学习的主要因素(一)生理发展水平(二)心理发展水平(三)学习动机(四)教学方法第二章心理发展第一节心理发展基础理论一、心理发展概述(一)心理发展的基本含义个体的心理发展指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到成熟、直到衰老的生命全程中,心理各方面特征在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从低级的心理机能逐渐向高级心理机能转化的过程。(二)心理发展基本阶段的划分及各阶段的特征1、心理发展阶段的划分2、各主要阶段的特征3、各主要阶段个体需要的教育与引导不同二、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一)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心理的发展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逐步积累、逐步过渡的过程。在量变期间,心理发展表现出相对的稳定,而当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便引起心理的质变。不同的质构成了不同阶段的发展阶段,表现为心理发展的阶段性●心理发展的阶段,往往以年龄为标志,所以又称为“年龄阶段”。●在儿童心理发展的每一个年龄阶段,都具有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称为“年龄特征”。(二)发展的定向性心理发展的定向性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心理的发展总是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向复杂、从不完善向完善发展,发展的总趋势是向上的。二是指心理的发展具有不可以逆性。(三)发展的不平衡性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具体表现在:第一,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发展,具有不同的速度。第二,不同心理过程,具有不同的发展速度。(四)发展的个体差异性每一个体在发展过程中都表现出自身的特点,形成了个体间的差异性。第二节学龄前期儿童心理的发展学龄前期指儿童入学以前的阶段。具体包括婴儿期和幼儿期两个阶段。这一阶段儿童经历着生长发育的第一次高峰。一、学龄前期儿童的认知发展(一)学龄前期儿童注意的发展(二)学龄前期儿童记忆的发展(三)学龄前期儿童言语的发展(四)学龄前期儿童思维的发展二、学龄前期儿童的个性与社会性发展(一)婴儿情绪和社会性的最初发展●婴儿的依恋和婴儿的同伴交往(二)幼儿个性的初步形成和社会性的发展1、自我意识的发展2、道德认知的发展皮亚杰是第一个系统研究儿童道德认知问题的心理学家,他认为儿童的道德认知是从他律道德向自律道德转化的过程。3、侵犯行为和亲社会行为4、性别角色认同和性别化5、同伴关系第三节小学生心理的发展小学阶段指6、7岁到12、13岁。一、小学生的认知发展(一)小学生感知觉的发展(二)小学生注意的发展(三)小学生言语的发展(四)小学生记忆的发展(五)小学生思维的发展●小学生思维发展的规律二、小学生个性与社会性发展(一)小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二)小学生道德品质的发展(三)小学生社会性认知的发展●观点采择是指儿童采取他人的观点来理解他人的思想与情感的一种必需的认知技能。(四)小学生社会化性交往的发展三、小学生的学习学龄前儿童的主导活动是游戏,小学儿童的主导活动由游戏转为学习。(一)小学生学习的特点1、小学生学习的定义小学生的学习是一种狭义的学习,即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掌握知识技能和行为规范的活动。2、小学生学习的特点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学习态度(二)小学生的学习障碍1、学习障碍的定义学习障碍是指儿童在理解或应用语言的基本心理过程上,表现出一种或多种异常状态,以致在听、讲、思考、表达、阅读、书写或计算时显得能力不足,导致学习能力的困难。学习障碍具有四个基本特征:差异性、缺陷性、集中性和排除性。2、学习障碍产生原因和预防矫正方法预防:避免可能造成胎儿损伤的因素、注意儿童的心理健康、关系儿童的学习,及早提供对差生的帮助。矫正:提供特殊教育、进行行为矫正第四节中学生心理的发展中学阶段分为初中和高中两个阶段。初中阶段又称为青春期,这个阶段,个体面临身体发展的第二个高峰期,初中生身心发展出现了种种矛盾。一、初中生认知过程和学习活动的发展(一)初中生认知过程的发展注意、记忆、语音、思维(初中生思维的自我中心)与幼儿思维的自我中心区别(二)初中生学习活动的发展学习动机、态度、兴趣、能力的发展二、初中生的个性与社会性发展(一)自我意识高涨(二)反抗心理原因:自我意识的高涨、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增强、独立意识的出现。(三)情绪表现的矛盾性特点具体表现在:情绪的强烈、狂暴与温和、细腻性共存;可变性与固执性共存;内向性与表现性共存。(四)人际交往上的心特点三、初中生面临的心理危机(一)生理变化给心理活动造成的冲击身体外形的变化、性的发育和成熟(二)心理上成熟性和幼稚性的矛盾(三)面临的心理冲突和矛盾1、反抗性和依赖性2、闭锁性和开放性3、勇敢和怯弱4、高傲和自卑5、否定童年而又眷恋童年(四)容易出现的心理和行为偏差1、心理生物性紊乱、2、自杀倾向和自杀行为3、青春期精神分裂症四、高中生认知过程和学习活动的发展(一)高中生认知过程的发展注意、记忆、语音、思维的发展(思维具有更高的抽象概括性,并且开始形成辩证逻辑思维;思维具有更大的组织性、深刻性和批判性。)(二)高中生学习活动的发展动机、态度、兴趣、能力。五、高中生的个性与社会性发展(一)自我意识的高度发展特点:1、自我意识中的独立意识进一步发展;2、自我意识的成分分化;3、强烈地关心自己个性的成长;4、自我评价走向成熟;5、有较强的自尊心;6、道德意识高度发展。(二)价值观的确立表现在对理论问题越来越感兴趣;价值观的核心是人生意义问题;价值观反映其个性特点;价值观仍不稳定。(三)高中生的自治需求第五节成年人心理的发展成年期是指18、19岁以后的各个发展时期。在这个时期,个体的自我意识得到迅速发展,人生观、价值观趋于稳定,已经能够客观地认识评价自己,个体逐渐开始面对成家立业和衰老等问题。一、成年人的认知发展二、成年人的个性与社会性发展(一)成年人自我意识的发展(二)价值观的发展和稳定第三章社会心理第一节社会心理基础一、社会心理的基本含义社会心理是指个体由社会因素引起并对其社会行为有导向作用的心理活动。它包括:1、个体在社会环境中形成的社会行为与社会心态,如社会知觉、印象、态度等。2、个体与他人相互作用产生的各种心理现象,如人际沟通、人际关系等3、个体在社会环境中形成的稳定的心理倾向或行为,如从众、侵犯、合作、竞争等。二、社会心理的特点(一)是在社会生活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二)具有很强的环境依赖性和相对稳定性(三)社会心理形成的同时也促进了个体社会化的发展三、社会心理形成的影响因素1、家庭2、学校3、大众传播媒介4、参照群体第二节社会认知一、社会认知的基本含义社会认知是个体对自己、他人及群体的认识、判断、分析与解释。它包括三部分的内容:自我认知;人际认知;群体认知。二、对他人的认知(一)对他人外部特征的认知——印象形成(二)对他人情绪、情感的认知(三)对他人人格的认知三、社会认知的偏差(一)首因效应(二)近因效应(三)晕轮效应(四)刻板效应(五)投射效应(六)证实偏差(七)自我中心偏差四、印象管理是指一个人以一定的方式去影响别人对自己印象的过程。第三节自我与归因一、自我认知的含义与功能自我认知是个体对自己存在状态的认知,包括对自己生理状态、心理状态及社会角色等的认知。自我认知有以下三种心理作用:(一)保持个体内在的一致性(二)解释经验(三)决定期望二、自尊自尊是自我认知中重要的自我判断与评价部分,即个体对其社会角色进行自我评价的结果。三、自我表现自我表现是一种自觉的印象管理策略。(一)自我表现的第一步—良好第一印象的建立。(二)自我表现过程中的策略1、角色获得2、相互支持(三)特殊的自我表现策略1、迎合2、恫吓3、自我抬高、4、恳求四、归因(一)归因的概念人们对他人或自己行为原因的推论过程就是归因。(二)归因的分类1、内因与外因2、稳定性与易变性3、可控性(三)影响归因的因素1、社会视角的影响2、自我价值保护(四)归因与心理健康第四节态度一、态度概述(一)态度的基本含义态度是个体对特定对象以一定方式作出反应时所持的评价性的、稳定的内部心理倾向。(二)态度的作用1、态度影响耐挫力2、态度影响学习效果3、态度影响工作或学习效率二、改变态度的方法(一)利用沟通来改变个人的态度(二)利用参照群体来改变态度(三)通过改变行为来改变态度1、暂时性行为改变与过度理由效应2、长期行为变化与新态度的形成(四)利用回避自我防御的方法来改变人的态度(五)利用渐进策略来改变人的态度登门槛效应与留面子效应第五节人际交往一、人际交往的基本含义(一)含义人际交往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1、从动态的角度看,指人与人之间的信息沟通和物质交换,即人际沟通和人际往来。2、从静态的角度看,人际交往指人与人之间通过动态的相互作用形成情感联系,即人际关系。(二)人际交往的意义1、交往与个性发展2、交往与心理健康(三)人际交往的社会心理原因即:人们对于确立自我价值和安全感的需要。二、人际沟通(一)人际沟通的原则1、双向性原则2、情感性原则3、及时性原则4、适时性原则(二)人际沟通的技巧1、言语沟通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