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机遇、挑战与对策研究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机遇、挑战与对策研究“思想政治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随着第四次科技革命的迅猛推进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我国高校思政课教学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与此同时,由于社会阶层利益的分化和各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我国高校思政课教学必须应对的现实挑战也日益严峻。寻求破解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难点的对策,一方面需要借助公共关系学这一理论武器,另一方面需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以提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以下简称《原理》)课程教学质量为突破口,全面促进当代高校思政课教学登上新台阶。1问题的提出不论是公共关系学,还是思想政治教育学,本质上都是在做人的工作,都要进行人与人之间的信息沟通。中国要想实现伟大复兴,离开高素质的人才支撑是绝对做不到的。自从人类进入21世纪以来,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的竞争更多表现在高科技领域以及文化领域。是否可以占据科技创新制高点与文化创新制高点,直接决定了一个国家的发展速度和发展质量,直接决定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原理》课程承担着立德树人的重要使命,必须紧跟时代发展潮流,利用好大数据技术的科技育人功能,克服掉大数据技术的固有安全隐患。目前学界对大数据应用于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研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特征。首先,从研究时间上看,主要集中于2017年至2021年这五年,2017年之前以及2021年之后几乎没有学者在中国知网发表论文;其次,从研究数量上看,中国知网里储存的文章仅为14篇,相对而言比较少;最后,从研究内容上看,学者们对大数据时代给高校思政课教学带来的机遇与挑战进行了分析(如江西财经大学陈仕伟学者在《许昌学院学报》2018年第1期中发表的《论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机遇与挑战》一文),对探究高校思政课教学新模式进行了思考(如西安交通大学韩锐、杨秀艳、刘畅学者在《北京教育(高教)》2021第9期中发表的《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政课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的三维审视》一文),对实现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守正创新提出了期望(如济南大学郭明兰学者在《国际公关》期刊2020年第10期中发表的《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守正创新探析》一文)。总的来说,学者们从宏观上解读的较多,从微观上解读的较少,尤其对如何在大数据时代促进《原理》这一全国大学生必修的也是难度最深的公共课教学解读的极少。这就给本文在前人学术成果的基础上进行深层次理论研究提供了可能。2大数据时代高校《原理》思政课教学机遇在大数据时代,“互联网+”业态渗透到社会各个方面,资本有机构成逐年提高,公共关系活动所用的传播手段更为先进,传统的工业劳动演变成现代的信息劳动,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不仅表现在生产一种商品与交换另一种商品的经济关系,而且表现在一种信息与另一种信息相互碰撞的数据关系。作为世界各国科技竞争与创新的结果,大数据技术通常是借助传感器这一中介以实现对所需数据的采集、分析和处理,进而影响人类的生活。在高校思政课教学实践中,《原理》是最为重要的思政课程,它承担着传递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重任,承担着揭示资产阶级运用剩余价值规律剥削无产阶级剩余劳动的秘密,承担着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的职责,承担着号召当代中国青年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而接续奋斗的使命。所以说,上好《原理》课程是上好其他一切思政课的前提,解决好当前《原理》课程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是解决好其他一切思政课问题的关键。可喜的是,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给高校《原理》思政课教学带来了生机。2.1大数据技术使得高校《原理》思政课教学方式更为灵活有趣教师教学方式单一化与学生需求多样化的矛盾是传统思政课教学课堂的痛点所在,也是制约教学质量提升的难点所在。大数据技术的推广与普及打破了传统的说教式教学模式,教师可以通过数据分析与处理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与学习需求,灵活采取动画、视频、PPT等不同类型的表现形式和传播途径增强教学内容的情境性和趣味性,从而使宣教式灌输式教育往体验式渗透式教育方向转变。2.2大数据技术使得高校《原理》思政课师生关系更为平等和谐哲学家哈贝马斯借鉴了马克斯·韦伯将人之理性划为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思想,区分了两种交往行为,即采用工具理性的工具行为和采用交往理性的交往行为。与表现为强者对弱者的命令、弱者对强者的服从和体现为主体性思维特征的工具行为不同,交往行为通过平等、自由、和谐的语言行为在人与人之间达成理解,体现的则是主体间的共识即主体间性。传统的师生关系理论要么强调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是教的主体),要么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学的主体),或者折中强调教师和学生都是主体,这些观点都是工具理性的不同显现形态,未免使复杂的师生关系简单化静止化了。而大数据技术的跨时空应用使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动态主体间性交往越来越必要且成为可能,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新模式也让知识的获取与转化更加容易。教师不再是单向地教,因为他们有时也要成为学习的主体;学生也不再是单向地学,因为他们也要参与到教的课堂实践活动之中。所以,师生关系将在大数据时代趋向更平衡更友善。2.3大数据技术使得高校《原理》思政课课堂环境更为轻松愉悦马克思主义虽然明确反对“环境决定论”,但是亦强调优质环境对人的熏染作用。在任何一个教育活动中,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共同构成了教育所需的基本要素。伴随着科技创新与大数据技术的应用,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都在与时俱进。教师可以借助精准的数据为不同类型的学生量身制定具体的教学方案、给予恰如其分的评价以及为自己以后的教学活动的改进提出可行的修改意见,学生也可以在教师的帮助下充分利用线上优质课程资源,这既大大调动了教师与学生的双重主观能动性,又打破了以往千1篇律的教学模式,从而营造了良好的课堂育人环境,使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人制宜、因材施教等教育理念得以成为现实。3大数据时代高校《原理》思政课教学挑战矛盾双方是既对立又统一的,机遇背后必有挑战。教师和学生需要做好充分准备,觉察到大数据时代已经存在和可能发生的问题。3.1大数据时代对教师教学素质与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的教学素质与能力是影响《原理》思政课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大数据时代既是数字经济的时代,又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它必然要求教师具备现代教育理念,因为一个没有现代教育理念的教师很难教出一个适应现代化发展潮流的学生。然而,拥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只是成为好教师的第一步,教师还必须在此基础上打造过硬的教学素质与能力。在成长为优秀思政课教师的进程中,教师必须妥善处理好三大关系。首先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既包括宣讲知识的教师与聆听知识的学生之间的关系,又包括不同意志需求的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关系;其次是人与物之间的关系,这既包括师生与新一代大数据产品之间的关系,又包括师生与旧书本之间的关系;最后是物与物之间的关系,这既包括教材与大数据产品之间的关系,又包括教学手段与教学环境之间的关系。3.2大数据时代使学生价值取向更为多样化开设《原理》课程的根本目的是培养有着无产阶级立场、唯物主义观点与方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不是培养危害祖国、为资本主义利益集团服务的唯心主义负心汉。在大数据技术的作用下,每时每刻诞生的信息量越来越多,不同信息之间的传播速度越来越快,由于数据问题造成的社会问题越来越敏感,人们对数据安全、网络空间安全也越来越重视。由于大学生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和转型期,由于大学生的实践经验与认识能力较为欠佳,这就必然使得大学生集体中的部分人群难以辨别是非善恶,使得他们在面对同一件事情时经常采取不同的态度与行为。在此当头,如何让大学生在《原理》课程的学习中“不断增强辩证思维能力、历史思维能力、系统思维能力、战略思维能力、底线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这不仅是每一位高校思政课教师需要重点关注的,更是每一位大学生需要重点思考的,因为这决定了一个人是否能走好人生发展道路。4大数据时代高校《原理》思政课教学对策从对策上看,大数据时代的高校思政课必须实现教学观念与教学方法革新,必须实现教学制度与教学行为革新。4.1教学观念与教学方法革新教师能否在课堂教学中取得良好的公关效果取决于其是否足够尊重以学生为代表的主要公关对象。受公共关系学按组织立场不同将目标公众区隔为“受欢迎公众、不受欢迎公众和普通可争取的公众”的启发,在学生群体中,我们也可以按其对学习的热心程度将之划分为痴迷学习型学生、游离学习型学生和按部就班学习型学生。针对痴迷学习型学生,教师一方面要积极争取其对自己教学工作的支持并发挥其作为顺意公众带动班级学风建设的正向功能,另一方面也要防止其因过分沉溺书本而出现与社会脱轨、与同学不和的现象。针对游离学习型学生,由于这类人群对教师组织的教学活动没有好感且常常持否定、反对态度,所以教师要下苦工夫尽力列举历史中的和现实中的正反案例对其进行说服劝导,使其认识到学习《原理》课程的重要性,而不可不闻不问、对之撒手不管。针对按部就班学习型学生,由于这类人群对教师的教学工作基本上持中立态度或基本上不表态,且人数众多、可塑性较强,所以教师必须全面了解其特性及需求,激发其学习主动性并促使其向痴迷学习型学生转化,勿使其由于长时间得不到老师关注而丧失自信心沦为游离学习型学生。教师除了得好好认识不同类型的公众外,还得树立以人为本、终身学习的教学理念,使用新式教学方法开展教学实践,这就促使教师和学生必须恰当处理“变”与“不变”的关系。从“变”的一方面讲,师生之间的代际鸿沟越来越大,教师教的内容和手段、学生学的内容和手段变化的速度越来越快;从“不变”的一方面谈,尽管世界的变化如此之频繁,但《原理》课程的框架结构是趋于稳定的,即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大部分。由于疫情的冲击,越来越多的高校教师探索运用大数据技术在雨课堂、腾讯会议、钉钉等虚拟教室中开展教学活动,不过也会存在断电、断网、网络新技能匮乏等难以预控的因素制约教学活动的进一步展开,这就要求师生双方在矛盾分析法的指导下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最终解决好问题,而这一切都推动着教学观念与教学方法的革新。4.2教学制度与教学行为革新采用人治还是采用法治是古代教育和现代教育的根本区别。教学制度是法治理念在教学领域的具体应用,它一旦形成,便具有相对稳定性,不可轻易更改,从而对教学行为产生硬性影响,因为不论是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都只能在教学制度允许的范围内进行活动。大数据时代高新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进步,生产力的运动客观上又要求教学制度发生变化并与之匹配。然而,再好的教学制度都是由人制定的也都是由人来执行的,当旧有的教学制度不适合教育事业的发展时,必须采取一系列新的教学行为变革旧有的教学制度。为此,教师要增强教学亲和力、塑造教学新形象,主动学习掌握大数据前沿技术,准确收集学生关于课程的认知信息,分析学生对于《原理》各章节的接受理解程度,从而有的放矢,把教学重点放在使学生感到困惑难懂的部分章节。同时,学生应端正学习态度,克服自身惰性,利用大数据时代的积极因素,转化大数据时代的消极因素,主动参与到教师设计的教学活动中,在与教师的教学互动中成长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5结语如何提高教学质量,这是困扰全世界的大难题。大数据技术为破解这一难题提供了可能。在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师生要适应时代发展要求,主动创新方式方法,通过对数据的采集、分析和处理,完善教学内容和教学流程,增强风险防控能力,增强讲课学习能力,共同促进我国教育事业向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