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教学设计精编5篇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好范文解忧愁1/42杜甫诗教学设计精编5篇【前言】本站网友为您精挑细选分享的优秀文档“杜甫诗教学设计精编5篇”以供您参考学习使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的话就分享给朋友们一起学习吧!《杜甫诗》教学设计1教学目的1、能在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想象进行再创造。2、能举一反三地学习更多更好的诗歌。教学重点对诗歌的吟咏和对思想感情的体会。教学难点对诗歌的再创造。教学设想1、安排三课时。2、方法:朗读法、研讨法。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学习《望岳》一、导入好范文解忧愁2/42杜甫在25岁的时候,他父亲杜闲在山东兖州任司马,他曾借省亲之机去山东各处游历,这首诗就是那个时期写的。我们读杜甫安史之乱后的诗作,往往会觉得他是个沉郁寡欢的老人;可是,读这一首感觉就全然不同,他的雄心,他的豪气都将使你感奋不已。五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杜甫的《望岳》诗有三首,分咏东岳、南岳和西岳。这一首是望东岳泰山。二、整体感知1、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诗中句句都是写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远有近,有虚有实。试以两句为一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样的不同。岱宗两句是远望;造化两句是近望;荡胸两句是细望;会当两句是极望。(按:这是仇兆鳌的说法,极望一语,学生不易理解,无妨改为俯视。)2、字词译释:⑴钟:聚。⑵会当:唐人口语,一定要⑶凌:登,乘。(又如:壮志凌云)三、逐句诠释(按:此诗非律诗,不可使用颔联颈联等名称)好范文解忧愁3/421、岱宗两句。⑴夫是个虚词,首句意思只在如何(怎么样)上,试比较岱宗如何和岱宗夫如何在语气上有什么不同?加夫则惊奇、赞叹之情更明明,也更强烈。⑵泰山之北为故齐地,之南为故鲁地;青,指泰山之色,了,完的意思。整句话是什么意思呢?无论从北或是从南看,泰山是看不完的。⑶诗人这样写有什么用意?形容泰山极高极远。2、造化两句。⑴神秀,指英灵之气,这是古人的说法。试联系前面一句说说这句的意思。泰山如此高远,是天地间英灵之气聚集的结果。⑵阴阳一句又是什么意思呢?据注释作答,再补充说明:山前为阳,日光先临,故易晓;山后为阴,日光不到,故易昏。这是形容泰山高与天齐。3、荡胸两句。⑴这两句写诗人望岳所见,试作具体描述泰山中天门以上时有云团浮现,或高或低,故谓之层云;鸟亦时常出没于山谷间,须睁大眼细望才能见。⑵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好范文解忧愁4/42向往之至,亟欲一登。由引出下两句。4、会当两句。⑴绝顶,极顶,指玉皇顶。⑵诗人此刻仍在山下,但他却能一览(全都看到)众山小,这说明了什么?这是诗人神游玉皇顶之所见,故谓之虚景。⑶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哲理?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四、总结杜甫一生极为坎坷,特别是在安史之乱发生以后,他四方飘泊,居无定所,在他生命的最后三年里竟至以舟为家,他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其中95%以上都写于这动荡不安的生活之中。读过这首诗后,你对杜甫有怎样的认识?能找到他取得如此伟大成就的原因么?学生自由发言。五、作业背诵、默写本诗。第二课时学习《春望》一、朗读全诗二、介绍写作背景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六月,安史叛军攻下唐都长好范文解忧愁5/42安。七月,杜甫听到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顿在郎州的羌村,去投奔肃宗。途中叛军俘获,带到长安。因他官卑职微,未被囚禁。《春望》写于次年三月。三、赏析本诗诗的前四句写都城败象,饱含感叹;后四句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开篇即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司马光说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温公续诗话》)诗人在此明为写景,实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为全诗创造了气氛。此联对仗工巧,圆熟自然,诗意翻跌。国破对城春,两意相反。国破的颓垣残壁同富有生意的城春对举,对照强烈。国破之下继以山河在,意思相反,出人意料;城春原当为明媚之景,而后缀以草木深则叙荒芜之状,先后相悖,又是一翻。明代胡震亨极赞此联说:对偶未尝不精,而纵横变幻,尽越陈规,浓浓淡淡,动夺天巧。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一般解释是,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堕泪惊心。另一种解释为,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好范文解忧愁6/42溅泪,鸟也惊心。两说虽则有别,其精神却能相通,一则触景生情,一则移情于物,正见好诗含蕴之丰富。诗的前四句,都统在望字中。诗人俯仰瞻视,视线由近而远,又由远而近,视野从城到山河,再由满城到花鸟。感情则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在景与情的变化中,仿佛可见诗人由翘首望景,逐步地转入了低头沉思,自然地过渡到后半部分──想望亲人。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自安史叛乱以来,烽火苦教多信断,直到如今春深三月,战火仍连续不断。多么盼望家中亲人的消息,这时的一封家信真是胜过万金啊!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急切心情,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远方的惨戚之象,眼望面前的颓败之景,不觉于极无聊之际,搔首踌躇,顿觉稀疏短发,几不胜簪。白发为愁所致,搔为想要解愁的动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则更增一层悲哀。这首诗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具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以仄起好范文解忧愁7/42仄落的五律正格,得铿锵作响,气度浑灏,因而一千二百余年来一直脍炙人口,历久而不衰。四、作业背诵、默写全诗。第三课时学习《石壕吏》一、介绍背景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冬末,杜甫回到洛阳,看看战乱后的故乡。可是不到两个月,形势发生逆转,唐军在邺城大败,退守河阳,洛阳一带又骚动起来。诗人这时被迫离去,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回到华州。一路上他所看到的都是征夫怨妇们的愁眉苦脸,所听到的是别家出征时的哭声。这番痛苦的经历凝集成了著名的《三吏》《三别》。这是一首古体叙事诗,用了白描手法,诗人对故事作了客观描述,看似没有主观感情参与,但在事件的发生过程中,读者会感到处处有诗人在,叙事带有明显的抒情色彩。两个一何是诗人感受到的差役的凶暴、老妪的悲苦;三男邺城戍,二男新战死是诗人听说了一家人已为国家作出了多大的牺牲,出入无完裙食不裹腹、衣不蔽体是战争给人民造成的苦难;如闻泣幽咽独与老翁别诗人亲身感受到这一家的悲惨遭遇。本诗通过一家人在安史之乱时期的悲惨遭遇,真实好范文解忧愁8/42的反映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表达了作者对人民的同情和对战争的厌恶。二、范读课文1、正音:逾墙走()邺城戍()老妪()泣幽咽()2、学生读课文。三、参看注释,理解诗句的含义,把握重点诗语的解释四、按事件的发生、发展和结局给课文分段五、分析1、这首诗中刻画了哪两个主要人物?2、叙事的线索是什么?3、说说本文的写作方法。⑴围绕主题组织材料。全诗紧扣吏促人、妇诉苦,与这两者无关或关系不大的事情一概不写。⑵明写和暗写相结合。⑶条理清楚,结构完整。六、作业改写成记叙文。改写要求:1、人称:第一、第三都可。2、变换表达方式:将直接叙述改为人物对话。好范文解忧愁9/423、人物不变。4、顺序不变。5、主题不变。6、联系背景,构建生活场景。注意事项:字数不少于500字。杜甫诗教学设计2目标聚焦1、总体感知课文,了解诗意,体会诗情,背诵诗篇。2、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的艺术特色。3、大致了解诗人杜甫的生平,理解他诗歌的风格变化。要领提示1、教学中要多读,在诵读中品味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美。诵读教学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但一次次的诵读不应停留在同一个层次上,应该是每一次诵读都要有新的感受和领悟,通过朗读把这种感受和领悟表现出来。教师要在启发学生整体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的基础上,做一些朗读技法方面的指导,效果会更好。2、有些表现重大事件,与诗人经历、处境密切相好范文解忧愁10/42关的诗歌,要对其产生的背景有所了解,以利于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和诗歌的风格变化。3、挑一些精妙的或广为流传的名句,揣摩品味,做初步的鉴赏分析。教学设想1、学生自主学习。教学中进行无提问式设计,学生自己收集资料,自己品味美点,定会有自己独特的感受。而教师是学习的合作者。2、强调朗读。古代诗文都强调朗读,但诗的朗读更应高于文的朗读,要读出情感,读出意境,读出节奏,甚至可以安排学生像古人那样吟诵、吟唱。3、要做好课前预习,有关背景材料准备充分。实例探究《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第一课时课堂导入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李杜”。他的诗歌大胆地揭露了当时统治集团的腐朽,广泛而尖锐地反映出人民的苦难和社会矛盾,内容深刻。他的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此被称为“诗史”。现在我们来集中学习他在不同时期创作的三首诗歌,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思想的发展变化和当时的社会状态。好范文解忧愁11/42资源共享,走近杜甫课堂交流关于作者生平思想的有关材料。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分小组讨论、交流,将所搜集到的材料归纳整理,然后课堂发言,并补充完整:杜甫,唐代大诗人,字子美,诗中常以少陵野老自称。年轻时举进士不第,遂各地漫游。天宝时在洛阳与李白相识。后居长安近十年,安史之乱,逃至凤翔,见唐肃宗,任左拾遗。长安收复后回京,不久辞官,移居成都。晚年携家眷离开成都,漂泊于湘鄂一带,死于途中。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杜甫出身于“奉儒守官”的封建士大夫家庭,处在唐朝由兴盛走向衰落的时代。他怀有忠君爱国、积极用世的抱负,但因仕途失意,又历经祸乱,有志不展,生活贫困,因而能体察和同情人民的疾苦。其诗歌抒写个人情怀,往往紧密结合时事,思想深刻,境界广阔,有强烈的现实意义。杜甫创造性地发挥了各种诗体的功能,发展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现实主义传统,丰富和提高了诗歌反映现实生活的艺术表现力,并形成了“沉郁顿挫”的独特风格。以上内容教师可根据情况增删,但一定要为学生理解诗歌做好背景介绍。一诗四读,理解诗意好范文解忧愁12/42一、吟读,按照诗的个性来读,按自己的理解和体会读古诗讲究平仄压韵,讲究对偶,句式整齐,读起来有节奏感、有音韵美。这些特点是由诗歌的形式决定的。但不同内容、不同风格也是影响诗歌朗读效果的因素。同时把握好每首诗中作者的情感是读好一首诗的关键。《望岳》写于开元盛世,是他的早期作品,赞美泰山,表露诗人远大抱负的,要读得激昂豪迈。《春望》写于安史之乱时期传达了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情感,感情深沉含蓄,要读出沉痛忧伤。二、译读,以诗译诗,用诗歌的语言和形式来翻译古诗,译出来的`现代文最好也要押韵《望岳》:学生读原诗,教师示范译诗:五岳之首的泰山景象如何?这些青山耸立在齐鲁间。大自然的神奇秀美聚集在此,山北山南如黄昏清晨不一般。云层翻滚荡涤着我的心胸,注目飞鸟入林直到看不到。我定要登上最高峰,举目纵观傲视群山。《春望》:教师读原诗,学生译诗。好范文解忧愁13/42山河依旧而国都已经破残,春天的京城荒树野草蔓延。感念时事看见花草就想落泪,痛惜离别听到鸟鸣倍觉心寒。战火接连从去年三月烧到今年三月,一封家书抵换万两黄金。白头发已经越挠越稀,简直是梳不成髻插不住簪。三、背译《望岳》全诗可分为两大层,都是切着“望”字。前两联为第一大层,着力写泰山的整体形象。后两联,也写了泰山景物,但着力表现的是诗人的感受。《春望》本诗前四句写春城破败的景象,包含感叹;后四句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表达了诗人深沉含蓄的感情:忧国伤时、念家悲己。梳理清楚了诗的写作思路,背诵起来就容易多了。四、赏读教师示范赏析:“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月,一封普通的家书,是多么难得,多么珍贵啊!“万金”,古代以十两黄金为一金。极力写出了难得和珍贵的程度。此句所流露的感情是常人所有的想法,好范文解忧愁14/42很自然的使人产生感情共

1 / 4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