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期2010年1月29日星期五基础教育新闻中心主办周刊主编:赵小雅策划组稿:齐林泉版面编辑:张滢周刊热线:010-62267585投稿邮箱:jybjiaoshi@vip.163.com周刊博客:时代色彩新闻视角专业引领乡村教师酉水摄化润生命佚名摄情境与互动鹏一摄一条农村学校校本教研之路■陈吉林校本教研在我们农村初级中学已提出了好多年,但由于农村信息闭塞,教师了解新的教育理念和发展形势的途径少,参加较长时间专业培训的机会也微乎其微,因而,许多农村教师对校本教研的内涵知之甚少。长期以来,大多数农村学校的教研活动,不是听课,就是评课,以致于很多农村教师认为校本教研仅仅是把原先的听评课换了名称罢了。对此,作为农村初级中学的教学管理工作者,我们试图探索出一条切合农村学校实际的校本教研之路。2008年第二学期,笔者通过教导处向全校教师明确表示,该学期的教研任务是写好教学反思。一开始,许多教师对教学反思不理解,而且也不写。原因是不知道怎么写,同时他们也认为写反思不仅耽误时间,而且也没有作用。于是,我们就编写关于如何写教学反思的辅导材料,并且规定语文、数学、英语、物理等学科的教师,每周至少写两篇有质量的教学反思,其他学科教师每周至少写一篇。教导处每两周一评选,每月一展览,希望由开始时带有任务性质的“逼”教师写反思,逐渐转变成教师自觉的追求与交流。到2009年第一学期末,教师的抵触情绪基本上没有了,效果也逐渐显现出来。县教育局4月份评选优秀教学论文、教育叙事、多媒体课件等教研成果时,学校有近30人次获奖,并连获3个由县教研室颁发的集体奖,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也有了大幅度提高。尝到甜头的教师体会到了坚持写教学反思的作用和乐趣,学校从整体上有了校本教研的氛围和环境。初战告捷后,如何在2009年第二学期把学校的校本教研再上一个台阶呢?开学分工时,我们把上学期教学反思写得好且有组织能力的教师任命为教研组长。几经讨论,我们产生了共识:学校的教育教学要有质的飞跃,就必须将研与改的重心落在教育教学的主阵地———课堂教学上。若能从根本上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必能使教育教学产生质的飞跃。于是,“如何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就成了我们校本教研的宏观主题。我们要求各教研组必须以此主题为中心,拟定切合学校实际和符合各组特点的教研组工作计划。教导处的老师与各教研组长围绕“如何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对各教研组的计划进行讨论。本学期共计20周,除去开学报到、拟订计划、节假日等时间,各教研组开展教研活动12次,学校整体开展两次活动。各教研组在每周教研活动时间集中活动一次,每次都要有中心议题和中心发言人,且在这个活动中循序渐进地进行“如何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讨论课、改进课、实践与小结课。半年来,我们申报的县、市、省级课题均得到了批复,60余人次在教研活动中围绕主题和自己的教学实验进行了交流,教师的思想与观念发生了令人欣喜的变化。在学期末进行的“如何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校本教研总结活动中,大部分教师认为,初级中学的教育教学是为学生一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奠基。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一要面向全体学生,不能只盯几个尖子学生。二要逐步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与素养,努力把教师的讲堂变成学生的学堂,给学生口、眼、手的自由和思维空间。三要长时间坚持研究和挖掘,不断总结和更新,使校本教研有可发展性、系统性,不能半途而废或遇难而退。四要不断学习,潜心反思,脚踏实地地坚持研究。思想与观念是行动的根本。虽然我们学校的校本教研起步晚,成果也不多,但已经脚踏实地地开始了,而且找到了努力的方向和行动的指南。其实,要把这条路走好,还要边走路边铺路,边铺路边走路。(作者为陕西省山阳县法官中学教师)教师培训类别应作何种选择■赵龙山尽管教师教育观念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嬗变,但各种不同的培训方式至今仍然在不同地区并存。那么,对于教师培训类别应作何种选择?从“本本”到课堂普遍来说,自20世纪80年以来,由于我国师资力量与水平都比较薄弱,当时教师培训大多采用“专家编课本、培训者讲课本、学员学课本”的方式进行,是比较典型的从“本”到“本”的“本本主义”。从这种培训方式中,我们可以明显看到普通师范院校所惯用的培养模式的痕迹。随着教师教育形势的发展,这种“本本主义”的方式越来越不被学员所认同。培训中,多数教师不喜欢这种单方灌输的纯“理论”式讲座或讲解,教师培训的效果越来越差。进入20世纪90年代,教育研究的重心转向重视学生的学习,教育也更加关注过程。对教师教育而言,培训的重心自然也转到重视学员的培训过程上来,重视学员“过程参与”的各种参与式教师培训模式也不断涌现。同时,教师培训机构更加关注培训的针对性与实效性,致力于培养学员解决实际教学中的困难和问题的能力,让培训产生实际效果。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培训者开始深入小学第一线,积极发现教师们在教学中的困难与问题。在此基础上,他们经过深入思考与研究,精心设计一个个短小精悍的培训专题,并通过文本或超文本方式,对中小学教师进行培训。由于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这种专题培训现今更有成效。培训机构把培训者的一个个专题放到各种教师教育的网络平台上,列出所有专题的大致内容、主讲教师、培训方式与培训日期等主要信息,供中小学教师根据实际需要与现实情况自由选择将要参与的专题培训活动。培训方式既有面授的集中培训课,又有网络在线学习课。同时,这些培训又有多种多样的实现形式,如备课工作坊模式、名师工作室模式等,这些生动活泼的培训形式在教师专题培训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教师教育在国际上引起了高度的重视与关注。受建构主义理念的影响,直接通过中小学课堂研究的真实情景来培训教师的培训方式越来越多。这种培训通过现场观摩与体验,让学员自己去建构适合新课程改革需要的新教法、新技术与新手段,培训的着力点放在了解决中小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上。因而,教师培训的现场也更多地转移到了中小学的课堂,培训的内容与研讨的方向由现实问题所引发。这样,教师培训的时候,培训者、学员、中小学课堂的执教教师与中小学生共同坐到了一起。现场培训创新这种深入课堂现场的培训方式在实践中不断被创新,产生了很多新颖而实用的好方式。先听后评。这种先听课观摩,后即时评课研讨的模式,要想取得预期效果,就需要培训者事前设计好研讨主题。根据培训的主题,如何确定这节课的教学内容?选什么样的教师来执教这节课?如何与这位教师共同备课?上这节课的班级是定哪所学校的哪个班?评课会如何开得既民主又有实效?这些问题都是培训者必须事先考虑好的细节,不仅如此,他们在工作实施过程中还要进行具体的操作与调控。说、听、评一条龙。这种模式需要先由上示范课的执教教师给全体培训学员进行说课,再由他在现实场景给学生上课,同时全体学员观摩听课,最后培训者与全体学员一起评课研讨。以上所有过程的设计与实施,特别是每次培训的研讨主题都要由培训者作出完整的计划并组织调控。有时,培训者也邀请一些本学科知名专家参与备课指导、听课观摩与评课研讨等,以增加培训的实效。参与研究体验。这种培训往往运用在较高级的教师培训班中,其基本操作程序是:培训者根据教育教学热点问题选定研究课题,再带领全体学员参与到中小学的课堂中。学员通过课前对学生访谈、对一线课堂的实际观察,课后对学生访谈、学员集体对执教教师进行访谈、撰写研究报告等方式,对课堂中发现的某些现象或现实问题进行思考与研究。学员以研究者的角色,通过对中小学课堂现实过程的观察与思考、体验与研究,常常会发现一些奇妙的结论或教育教学的规律性成果,由此可带来培训意义上意想不到的好效果。小课题研究共同体。培训者以在中小学中发现的问题或是一线教师普遍反映的问题为出发点,组织一线教师组成“小课题研究共同体”。这个共同体的主要责任是对小课题中的问题进行理论假设或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然后通过课堂实验证实或证伪。参与小课题研究共同体的教师既充当教师培训过程中的学员角色,又充当小课题研究的研究者角色。视频案例研究。将课堂拍成视频案例,然后培训者根据研讨的主题组织并引导学员对视频课进行微格分析与研讨。视频案例是课堂的真实记录,运用视频技术,培训者与学员完全可以在他们认为必要的地方“快进”、“暂停”或者“回放”。这种培训方式运用电脑与网络技术,极大地节约了培训资源,提高了培训效率。跟班学习制。这就是通常意义上的徒弟拜师制。一个或若干个学员,选定某个名师或是教学上有特长的教师做师傅,师傅上课,徒弟们观摩;师傅备课,徒弟们一起参与。当然,师傅也会安排一些必读的书目或必写的作业给徒弟们,并适时安排各种实践公开课让徒弟们经受课堂教学的磨炼。尽管各种深入到课堂现场的培训方式还在不断产生出新的形式,但注重对课堂研究、注重研究课堂现实中引发的问题,是他们不变的核心思想。在情境中互动最初“本本主义”的教师培训思想,不通过学员自身的建构,只是把教育教学的理论与技能介绍或强加给学员,培训的效果自然难以提高。而专题培训与注重课堂现实的培训,都力图从教学现实情境出发,通过人际互动进行教学知识的自我建构并发展教学技能,效果明显增强。由建构主义发展起来的情境学习理论,关注个人和社会及物理情境之间联系的属性与互动,从而提出了其中心问题即实践共同体的建构。它还从心理学视角提出了“学习共同体”概念,关注学校情境下的真实学习活动中的情境化内容,并提出研究的中心问题是创造“实习场”。在注重课堂现实的教师培训中,培训者力图创设一个现实的情境,通过这个情境,让培训者、学员、中小学学生,组成一个可以进行共同实践或研究的多方合作“共同体”,形成一种培训情境“场”,通过互动达到新的知识建构。(作者为广东省中山市教师进修学院副教授)教师教育大家谈成长故事常怀敬畏化润生命■肖克文教育是一方圣土,校园是一片纯洁的天地。然而,由于一些消极因素的影响,人们对教育的敬畏感正在被弱化。因为没有敬畏,教育急功近利;因为没有敬畏,崇高被贬值;因为没有敬畏,我们的事业不再神圣……敬畏,是教师慎独与人格自我完善的动力源,是自重、自省、自警、自励等自我意识的角色体现,是慎外、慎微、慎教、慎言的行为实践。所以,今天的教师,更应学会敬畏。敬畏校园的圣地学校不仅是真理的殿堂,更是文化的圣地、心灵的故乡。在这里,学生不仅要得到科学素养的训练,而且还应受到人文精神的陶冶,由此养成健全的人格,收获诗意的生活。因此,教师在课堂上传授知识时要保持对知识和真理的敬畏,在平等的引领中,与学生一起分享知识,探讨真理,给他们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和熏陶。学校不是集市、不是江湖,我们的事业在一定程度上是超越世俗的。我们只有心怀敬畏,才能不以物惑,不以情移,坚守这方圣土的纯洁。敬畏孩子的圣洁每一个孩子都是天使,孩子的心就是上帝,教师要懂得敬畏。作为一名教师,心里要始终装着学生,知道他们眼睛里的世界,站在他们的角度去思考自己要做什么和怎么做。教师心存敬畏就是要每时每刻把学生的尊严和权利、学生个人的自由发展看得高于一切,始终有一种“慈悲的情怀”,就是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呵护他们的天性。孩子的成长遵循自然的规律。当我们面对一个个鲜活、生动、跳跃的生命时,我们都应在内心双手合十,肃然起敬。每个生命,他们或文静,或活泼,或机灵,或憨厚,都是唯一和独特的。多几分尊重,少几分自以为是,多几分欣赏,少几分刻薄,敬畏孩子的“圣洁”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底线。教师只有恭敬而虔诚地对待生命,才能真正热爱每一个孩子。这样的教师才会由枯燥走向丰富,由狭隘走向宽容,由自私走向慷慨,由阴暗走向光明……敬畏事业的神圣《易经》有云:“童蒙以养正,圣功也。”意思是,从童蒙时代开始就施之以良好的教育,帮助孩子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这是圣人的功绩。因此,教师不是一个普通的职业,不能仅仅将其看作一种谋生的手段,一个生存的岗位,而是要全身心地投入,一如虔诚的朝圣者渴望永恒的神明一般,既敬又畏。教育其实是一门与生命相处的艺术,教师若能学会敬畏,懂得珍视,用心呵护,教育也就成功了一半。教师心存敬畏还要理性地看待课堂,潜下心来研究课堂,要时常“倾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