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教育的德育特点(一)德育的概述(二)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三)德育原则(四)中等教育阶段德育的主要内容与途径(五)德育方法(一)德育的概述1、概念:是教育工作者组织适合德育对象品德成长的价值环境,促进他们在道德、思想、政治等方面不断建构和提升的教育活动。•价值环境:(教育活动:外因;个体价值建构:内因)•德育应该是环境与生长的统一,社会价值引导与个体价值建构的统一。•德育过程对德育对象考虑不足,德育对象主体性发挥不充分也是中国德育的主要问题之一。2、德育功能(意义)a、社会性功能:主要指学校德育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生影响的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等。b、个体性功能:德育对个体生存、发展、享用影响的三方面。其中享用功能是德育个体性功能的最高境界。•生存:德育的核心任务是要赋予每一个个体以科学的价值观,道德原则和行为规范等,具备这些东西才能够使个体在社会生活中生存下去。•发展:通过德育使个体在品德心理结构上不断改进,形成更高质量,更具丰富性的个体道德人格。•享用性:是让个体在道德学习与生活中领会,体验道德人生的幸福、崇高、人格尊严和优越,因而具有审美的性质。c、教育性功能:•对智、体、美诸育的促进功能:动机作用、方向作用、习惯和方向上的作用。•德育的目标•新时期中学生思想特点:•a、政治上具有批评性。•b、心理上具有逆反性。•c、思想上具有求异性。(二)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1、德育过程是在活动和交往中统一多方面影响的过程•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观点看来,人们的正确思想只能从实践中来,实践是人们认识世界的源泉,又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因此从整体上说来,学校德育过程必须建立在调动起学生积极从事德育活动和交往的基础上,即寓德育于各项丰富多彩的活动和社会实践之中,使他们在接触实际、接触社会、接触群众中受到教育。2、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知(道德认识)•情(道德情感)•意(道德意志)•行(道德行为)3、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品德发展矛盾的积极转化过程•学生思想品德内部的基本矛盾,是教育者提出并为学生所接受的新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思想品德发展水平的矛盾,这是德育过程中最一般、最普遍的矛盾。•“知与不知”的矛盾•知情意行心理要素间发展不平衡的矛盾•人格品质方面的矛盾4、德育过程是提高自我教育能力的过程•加强学生的自我修养,逐步提高学生的自我修养能力、自主性、独立性、自制力明显提高。(三)德育原则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2、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要建立起民主、平等、亲密、和谐的师生关系)3、积极引导,正面教育为主•(以理服人,从启发、调动学生的自觉性入手)4、发扬优点,克服缺点5、注意学生年龄特征和个体差异6、在集体中进行教育7、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四)中等教育阶段德育的主要内容与途径:•途径:思想政治课•其他各科教学•课外与校外活动•劳动与社会实践•共青团、少先队、学生会•校园文化环境建设•学校、家庭、社会环境的优化(五)德育方法1、说服:摆事实,讲道理2、榜样: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和卓越成就来影响学生思想品德成长。•榜样:a、典型人物(英雄、伟人、突出贡献者、革命先烈等)b、教师、家长、其他长者c、学生中进行评优3、陶冶:通过创设优越的教育环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一种基本方法。•方式:人格感化:教育者的爱和思想品德作风环境影响:a、社会、校园、家庭、班级b、物质生活环境c、组织气氛(校风、班风、学风、传统)艺术熏陶:音乐、美术、舞蹈、雕塑、诗歌、文学、影视4、锻炼:•组织学生进行一定的实际活动和参与社会实践,以培养他们良好品德的一种基本方法5、自我修养:•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自主独立地进行学习,反思,自我行为调节,逐步养成自律品质的一种基本方法。6、评价:•通过对受教育者(个人、集体)的思想品德行为进行肯定或否定,促使受教育者发扬优点,改正缺点,不断上进的一种基本方法。•评价方式:a、赞评和阻止b、表扬与批评c、奖励和处分中等教育的课外活动特点与原则一、课外活动概述:(一)课外活动概念(二)课外活动的意义(三)课外活动的主要特点(四)课外活动的任务二、课外活动的主要原则一、课外活动概述:(一)课外活动概念:•指在课堂教学以外对学生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多种多样的教育活动。(二)课外活动的意义:1、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现培养目标。2、丰富与健全学生的精神生活,促进学生优良的个性心理品质形成。3、发展学生的开拓意识和创造才能,实现人才资源的早期发现与开发。4、指导学生正确进行职业定向。(三)课外活动的主要特点:1、学生自愿选择参加的活动。2、活动内容具有广泛性。3、组织形式多样性。4、是教师和辅导员指导下的独立性活动5、成绩考核形式多样(展览会、汇报会、经验交流、演出、墙报、黑板报、小报等)(四)课外活动的任务(略)二、课外活动的主要原则:1、活动内容丰富,并密切联系社会。2、组织形式和方法多样化。3、活动自主性。班主任工作一、班主任工作概述二、班主任工作的内容和方法三、班集体的培养一、班主任工作概述:(一)班主任的作用1、班主任是学校领导开展工作的骨干和助手2、班主任是班级的管理者和教育者3、班主任是学生的辅导者和导师4、班主任是各种教育力量和影响的控制者和协调者(二)班主任的基本任务:(略)二、班主任工作的内容和方法:(一)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了解的内容:1、学业情况•2、个性特征•3、社会性(政治思想、道德品质、价值观念、社会交往、社会活动能力)•4、家庭背景•了解研究学生的方法:1、调查法(访问调查、书面调查)2、观察法3、谈话法(二)教导学生学好功课。(三)组织班会活动(主题班会)(四)组织课外活动,校外活动和指导课余生活(五)组织学生的劳动(六)协调各方面对学生的要求(七)评定学生操行,评选三好学生(八)做好班主任工作的计划与总结三、班集体的培养(一)班集体的教育功能:1、教育化功能2、社会化功能3、个性化功能(二)班集体与学生群体(三)培养班集体的方法:1、确立目标(远期、中期、近期)2、建立班委会(民主性原则、用其所长原则、教育与锻炼相兼原则、关心爱护与严格要求相结合)3、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正确舆论:就是根据是非标准所作的合符客观事实的意愿和态度。•班风:是班级成员的思想、言行、风格、习惯等方面表现出来的班集体特有的一种精神面貌,是班级个性特征的体现。•培养的方法:A、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提高认识。B、抓好常规训练,严格行为规范。C、培养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四、做好个别教育工作(一)优秀生:1、加强理想教育2、客观评价(二)后进生的转化教育工作•后进生:智力发育正常,有品德不良行为,学习成绩差的学生1、了解后进生2、以爱动其心3、以理服其人4、以智导其行(要利用教育机智,善于捕捉后进生身上的闪光点,及时表扬)教师一、教师职业特点(一)教师的价值与社会地位1、通过教育活动选择、传播、提升和创造人类文化。•选择真正科学的知识,选择人类优秀文化,选择适合于学生接受的文化知识等•提升就是指教师对教科书的知识的说明、解释和论证要结合自己的体验,去阐发和弘扬人类文化传统。•创造就是指教师对教科书上的说明、解释和论证,还要与人类科学文化的最新发展相结合,并进行自己的创造,去阐发它的最新的内涵和意义,把它提升到新的境界。2、通过向受教育者传授文化知识以培养人•培养人:是指培养和发展人的素质。3、通过传递文化和培养人全面推动人类社会发展•世界上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都是人类自己创造的,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发明和应用文化的活动。•教师的社会地位:权利、经济待遇、政治待遇、职业声望(二)教师劳动的特点1、复杂性:(教育对象的复杂性、教育任务的复杂性、教育过程、教育方法、教育手段的复杂性)2、创造性:•教师工作的创造性特点在于他们的活动并无固定不变的规范、程式或方法可以套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每上一堂课就是一次创造性的劳动和艺术加工过程。3、示范性:•由教育内容、方法和手段的主体化及其与教育结果的一致性决定的。•也是人的认识过程和心理过程的特点决定的(人对知识的掌握和心理的发展都是以感性活动为基础的,具体的现实的事物最容易在心理中引起反映)•青少年儿童富于模仿性和易受暗示。4、长期性二、教师的基本修养(一)高尚的职业道德1、对待教育事业勤勤恳恳,无私奉献。2、对待学生真诚爱护,诲人不倦。3、对待同事团结协作,互勉共进。4、对待自己严格治学,以身作则。(二)现代的价值观念(三)合理的知识结构:1、扎实的专业知识2、广博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3、教育的学科知识(教育学、心理学、各科教学法等)(四)良好的能力结构:1、一般能力2、教学能力(教学基本功)3、教育和管理能力(组织、引导、控制能力)复习思考题:1、概念:德育、课外活动2、德育的功能主要包括哪几个方面?3、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4、学校德育工作可采用哪些基本方法?5、课外活动的主要特点6、课外活动的意义7、如何做好后进生的转化教育工作?8、教师劳动的特点9、教师应具备哪些基本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