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的介绍汇报提纲:第一部分:数学课标修订的主要方面有哪些?前言(课程性质、基本理念、设计思路)的修改课程目标的修改内容标准的修改实施建议与案例的修改第二部分:数学基础教育的“双基”如何发展为“四基”。第三部分:基于课程标准修订谈深化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主要方向。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的修订过程2001年开始新课程实验,各方面都十分关注,国内外数学家、数学教育家、一线教师等,实施中也提出了很多的建议。2003第一次修订,2004年修订稿送审;修订主题是减负和青少年道德思想建设2005年第二次修订,修订的起因是当年两会代表对标准实验稿的批评。第二次修订成为2007年各学科标准修订的先导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的修订过程2007年11月,完成修改稿的终稿,提交教育部审查。2009年2月,对《标准》审查过程中的若干问题进行修改。2010年4月,按照教育部审查意见,进行体例上的修改。9月教育部进行了大范围征求意见。2011年3-4月,修改稿送审,审议通过2011年12月,正式颁布《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一、数学课标修订的主要方面有哪些?前言(课程性质、基本理念、设计思路)的修改课程目标的修改内容标准的修改实施建议与案例的修改(一)关于课程性质、基本理念、设计思路的修改在前言中增加了课程性质的描述、修改、丰富了基本理念的一些提法。基本理念反映出我们对数学、数学课程、数学教学以及评价等方面应具有的基本认识和观念、态度,它是制定和实施数学课程的指导思想。《标准》中的每一部份内容都要贯穿基本理念的思想和要求。同时,教师作为课程的实施者,更应自觉树立起正确的数学观、数学课程观、数学教学观等数学教育观念,并用以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活动。关于数学观——如何认识数学(前言)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学作为对于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原: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关于课程性质——如何认识数学课程课标修订稿单列了“课程性质”一小节。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数学课程能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义务教育的数学课程能为学生未来生活、工作和学习奠定重要的基础。关于基本理念——如何认识数学课程与教学在结构上由原来的6条改为5条,原课标:数学课程数学数学学习数学教学活动评价信息技术修改后:数学课程课程内容教学活动学习评价信息技术每一条的内容及文字作了较大的修改,以帮助教师建立对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数学教学的基本认识与理念。课程“基本理念”中变化较大或新增加的提法:课程内容要处理好三个关系有效的教学活动是什么数学教学活动的本质要求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注重启发式正确看待教师的主导作用处理好评价中的关系注意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这一部分需要细细研读,树立正确的数学课程观、数学教学观等体现课程理念的三句话改成了两句话: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关于设计思路的修改学段划分保持不变对课程目标动词及水平要求的设计基本保持不变(了解,理解,掌握,运用;经历,体验,探索),增加了目标动词的同义词。对四个学习领域的名称作适当调整(二)关于课程目标的修改在目标的结构上仍按:总体目标总体表述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学段目标第一学段第二学段第三学段在总体目标中突出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改革方向和目标价值取向。变化之一:明确提出四基,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变化之二:针对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明确提出“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变化之三:针对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明确提出“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变化之四:对于情感态度的培养,进一步明确“了解数学的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课程目标具体从“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四个方面阐述,学段目标的表述方式有所改变课程目标提法上的一些变化:课程目标的行为动词及水平:《标准》对课程目标动词及水平要求的设计基本保持不变,使用“了解、理解、掌握、运用”等术语表述学习活动结果目标的不同水平,使用“经历、体验、探索”等术语表述学习活动过程目标的不同程度。修订中增加了这些目标动词的同义词。(1)了解,同类词:知道,初步认识;(2)理解,同类词:认识,会;(3)掌握,同类词:能。(4)运用,同类词:证明。(5)经历,同类词:感受、尝试。(6)体验,同类词:体会。课程内容四个“学习领域”名称的修改:原课标: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修改后: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三)关于课程内容的修改对课程内容的“核心概念”的修改对课程内容中的若干核心概念作适当调整,并对概念的意义作更明确的阐释原课标: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应用意识推理能力修改后:数感符号意识运算能力模型思想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推理能力数据分析观念应用意识创新意识各学习领域具体内容的修改,整体体现在:第一、二学段内容总体上修改不大,各领域知识点的数量有增有减,但整体数量上没有明显变化。较为系统地整理了“统计与概率”,减少了概率的部分内容,使得三个学段的层次更加清晰,表达更加准确。进一步明确了“综合与实践”的内涵,明确了其目标是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和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与创新意识。课程内容结构上的具体变化:“数与代数”部分在内容结构上没有变化,第一学段是“数的认识、数的运算、常见的量、探索规律”;第二学段是“数的认识、数的运算、式与方程、正比例和反比例、探索规律”。“图形与几何”部分第一、二学段,内容结构没有变化。第三学段,将原来的四个部分调整为三个部分,即由原来的“图形的认识”、“图形与变换”、“图形与坐标”、“图形与证明”,修改为三个部分,即“图形的性质”、“图形的变化”、“图形与坐标”。这三部分中的“图形的性质”基本上是整合了实验稿中的第一和第四部分而成,而其他两个部分与原来的两部分对应。“统计与概率”内容结构做了较大调整,使三个学段内容学习的层次更加明确。强调培养数据分析观念,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得更加紧密。第一学段内容减少,主要是学会分类、会进行简单的数据搜集与整理的;第二学段分为“简单数据统计过程”和“随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两部分;第三学段分为“抽样与数据分析”和“事件的概率”两部分。这样调整的原因在于,在实验过程中原来第一学段对于统计与概率内容的要求,按照学生现有的理解水平,学习有一定困难,教学设计与实施有很大难度。同时,在内容上与后面两个学段有很大的重复。调整后使统计与概率内容在三个学段的要求上有明显区分,在难度上也表现一定的梯度。“综合与实践”内容做了较大修改。进一步明确了“综合与实践”的内涵和要求,明确“综合与实践”是一类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自主参与为主的学习活动。“综合与实践”的教学目标是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第一学段具体内容的修改第一学段内容总体上修改不大,增删内容大致相当,“数与代数”内容略有增加,“统计与概率”内容有明显的减少。第一学段具体内容的修改1.统计与概率等内容适当降低难度,内容做了较大修改。进一步明确了“综合与实践”的内涵和要求:第一学段统计与概率领域内容大幅减少,由原来的11条具体要求,减少为现在的3条。全部删除了有关概率内容的“不确定现象”的3条,其中部分内容移到第二学段。实践表明,第一学段学生理解不确定现象有难度,不容易理解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这一学段学生主要应学习和掌握确定的量,开始理解和掌握自然数、分数和小数。因此,将不确定现象的描述后移。对于统计内容也降低了难度,平均数、条形统计图等内容也移到第二学段学习。此外,“能用自选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认识‘千米²、公顷’,”“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会看简单的路线图”等,也因为难度的原因,将其删除或移入第二学段。第一学段具体内容的修改2.增加或进一步明确一些具体内容根据学生学习的需要,以及实验和调研的反馈意见,第一学段增加或调整了一些内容。增加的内容包括:“知道用算盘可以表示多位数”,这一要求考虑中国文化的因素,以及许多专家学者和第一线教师对珠算在小学数学教学作用问题提出的建议;“能结合具体情境比较两个一位小数的大小,能比较两个同分母分数的大小。”使学生能较准确把握有关小数的问题,也为后续的学习做准备,但这一学段只要求同分母的分数比较。第一学段具体内容的修改调整的内容包括:估算的要求改为“能结合具体情境,选择适当的单位进行简单估算,体会估算在生活中的作用”。使估算的要求更加具体、明确。有助于清楚地认识和理解估算的价值与意义。强调了“选择适当的单位进行简单估算”,明确估算的重点一是要有具体的情境,二是在一个确定的情境中,根据实际需要选择适当的单位进行估算。“能口算一位数乘除两位数”从第二学段移到第一学段。在第一学段数的认识和相关运算的基础上,学生完全可以掌握这一内容。原来在第二学段出现,明显滞后。“认识小括号,能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两步)”在第一学段增加了这一条,与第二学段形成一个连续的、渐进的对于混合运算的要求。在第一学段认识小括号,在第二学段认识中括号。“结合实例认识面积,体会并认识面积单位厘米²、分米²、米²,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增加了分米²的认识,将千米²、公顷的认识移到第二学段,并降低了要求。第二学段具体内容的修改1.统计与概率等内容适当降低难度第二学段统计与概率内容,删除了众数、中位数内容和“能设计统计活动,检验某些预测;初步体会数据可能产生误导”。还有一些在表述方式和具体要求上做了一些调整。一是强调了在搜集数据中运用适当的方法。“会根据实际问题设计简单的调查表,能选择适当的方法(如调查、试验、测量)收集数据”。学生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搜集数据,在教学中应当引导学生用比较科学合理的方法,收集有效的数据。在经历收集整理数据的过程中,逐步使学生了解数据的重要性。二是调整了对可能性的要求。表述为,“1.结合具体情境,了解简单的随机现象;能列出简单的随机现象中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2.通过实验、游戏等活动,感受随机现象结果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能对一些简单的随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大小作出定性描述,并和同学交流。”提出更为具体的要求。对于可能性,要求“列出简单随机现象中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与原来的“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以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会求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能设计一个方案,符合指定的要求;对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作出预测,并阐述自己的理由。”的要求相比,大大降低了要求。同时使这部分内容更具可操作性,符合小学阶段学生学习的特点。第二学段具体内容的修改删除“了解两点确定一条直线和两条相交直线确定一个点”。这个内容对于小学生来说较为抽象,与生活经验的联系也不很紧密,要求学生了解意义不大,而把“了解两点确定一条直线”(及“掌握等式的基本性质”)放在第三学段作为进行演绎证明的基本事实之一。此外,对于小数、分数、百分数,重点强调了理解他们的意义,以及会进行小数、分数和百分数之间的转化。在这个转化的过程中,学生必然需要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所以不再单独要求探索小数、分数和百分数之间的关系。第二学段具体内容的修改2、增加了部分内容增加“在具体情境中,了解常见的数量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