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培训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新课程理念教师进修学校鲁阳峰变革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事件我国新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景透视——时代的发展十九世纪:每50年增长1倍19001970每10年增长1倍19701985每5年增长1倍19852000每3年增长1倍詹姆斯.马丁(美)预测1、知识信息急剧膨胀据统计:一个人要阅读完96年世界上公开发表的的化学文献,需要40年!我国新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景透视——时代的发展2、我国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综合国力的竞争以教育为制高点,十五大提出了“科教兴国”的战略国策。•改革开放的渐进、盲进、到科学发展、持续发展、经济转型•中国制造大国→中国制造强国→中国创造大国→中国创造强国我国新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景透视——时代的发展3、【2011版】义教课标的学习、解读与践行修订原则落实五强调1、坚持德育为先1、落实德育为先2、坚持全面发展2、突出能力为重3、坚持能力为重3、反映时代精神4、坚持以人为本4、控制课程容量和难度5、坚持与时俱进5、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我国新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景透视——我国基础教育现状教育观念落后,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时效性不强。以学科为本位,科目太多,缺乏整合,使知识世界与现实世界相脱离。课程内容难、繁、偏、旧。以知识的传承为目的,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使素质教育得不到落实。课程评价只限于甄别和选拔。我国新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景透视——学生发展的需要教师经常布置的作业类型教师经常布置的作业多是书面习题与阅读教科书,而很少布置诸如观察、制作、实验、读课外书、社会调查这一类的实践性作业。我国新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景透视——学生发展的需要学生最喜欢的课堂教学方式1230.550.80.85.40.60102030405060老师讲授讨论交流学生动手实践书面练习自学其他我国新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景透视——学生发展的需要校长、教师认为学生身上体现得较好的目标校长教师0%10%20%30%40%50%校长教师基础知识与技能公德政治信念分析解决问题健康劳动态度与技能自主创造动手能力美的态度表现搜集利用信息我国新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景透视——学生发展的需要9.648.532.69.405101520253035404550喜欢压力大谈不上不喜欢学生对学校生活的感受中国学生发展状况优势问题知识实践能力技能创造性解题能力情感体验与自尊自信勤奋与刻苦人生观与价值观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与策略(一)新课程的目标定位: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二)新课程的结构调整:综合性、均衡性、选择性(三)新课程的内容选择:面向学生,面向生活,面向社会(四)新课程的学习方式:主动、合作、探究(五)新课程的评价体系:发展性课程评价(六)新课程的管理策略: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课改的目标课程功能: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课程结构: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课程内容: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课改的目标课程实施: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课程评价: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课程管理: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与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基础教育新课程标准基础教育新课程标准1、从“教学大纲”到“课程标准”并不仅仅是名称的改变,更深层的是教育理念的更替、教育视角的切换。“课程标准”主要是对学生学习结果的描述,而不是对教学内容的具体规定。2、“课程标准”是关注绝大多数学生,提出的是一些基本的要求。“课程标准”是国家制定的某一学习阶段的共同的、统一的基本要求,而不是最高要求。3、“课程标准”做出的规定应具体明确。学生学习结果的描述是可达到的、可评估的,而不是模糊不清、可望不可及的。4、“课程标准”的规定是有弹性的,其范围应涉及认知、情感、动作技能三个领域,也隐含着教师不是教科书的消极教授者,而是教学方案的积极设计者。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关系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是多数学生能达到的“最低标准”(大众教育)是少数学生能达到的“预期目标”(精英教育)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教师的教学为重点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全面提高以学科为中心,侧重知识与技能的获得(双基)是对某方面或领域基本素质要求的规定对教学内容及其顺序的具体规定和教学工作的提示暗含“用教科书教”暗含“教教科书”间接的、指导性的、弹性的“规范”直接的、统一的、刚性的“控制”基础教育新课程标准•在教育理念上体现出从“精英主义”教育向“大众主义”教育的转型•1、从教育学的角度分析,“精英主义”教育存在如下弊端:•(1)学生发展机会不均等。•(2)评价标准单一,追求标准化和模式化。•(3)鼓励竞争,忽视合作;重视智力发展,忽视非智力因素发展。•2、从“精英主义”教育向“大众主义”教育的转换•第一,新课程确立了“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理念,体现出教育的大众化和平民化。•第二,新课程确立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体现出教育的个性化。•第三,新课程倡导的是“整体主义”的教育。基础教育新课程标准尊重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权利1、个性化的学习权利关注学生的经验和体验。2、个性化的学习权利关注教师的个性化教学和因材施教。3、课程的差异性和选择性也是学生个性化学习权利实现的基础。4、课程标准对个性化学习权利的保障需要课程资源上的支撑。教材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教师已经不再是课程的单纯的消费者和执行者,而是课程的策划者及设计教材者。。考察整个的教育发展历史,教师真正的教育活动从来就不仅是单纯的“教书”。教材只是为了达到课程目标而使用的教学材料,不是课程的全部,更不能把课程实施窄化为“教书”。教师使用教材的观念转变教师的职责在于教书,教得越卖力,对教育事业越忠诚。教师应形成的观念:教师不仅是教材的使用者,还要积极开发课程资源、设计教学方案,参与课程编制工作,成为课程的开发者和研制者。教师的任务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教材是例子,是资源,是可以选择的师生对话的媒介,因此不能照本宣科;但是,教材也是依据,也是权威,因此也不能忽视教材,丢开教材。教师要善于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对教材实施教学法的加工,变教材为学材,变学材为学力,变学力为能力。教师使用教材的观念转变如何看待教材?不要因捍卫教材而丢失了自己不要因拘泥于教材而变得教条不要替代教材而成为学生的敌人教师面对教材时的三种定位:团结教材进攻学生团结学生进攻教材成为课堂中的陌生人教师使用教材的观念转变基础学力学科知能学科方法学科观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新课程的三维目标全面发展、个性发展、终身发展学会学习人格完善一流教师教思想三流教师教知识鱼教学目标的阶梯世界渔业渔场渔二流教师教能力新课程对教师角色的影响教师是课程实施的主体。教师是影响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新课程对教师角色的影响•教师的角色特征是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呈现出一个累积性的发展、外延缩小而内涵扩大的演变规律。•长者即教师•有文化知识者即教师•教师即文化知识传递者•教师即促进者共同假设:教师总是比学生知道得多,师生直接接触的目的是将知识从一个人手里转移到另一个人手里。判断能力、反应能力、评估能力、人际关系能力、课程开发能力新课程中教师的新角色1.教师作为学习的组织者学生主体性的基本特征表现在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等方面。创造性以探索和求新为特征,是主体性的最高表现和最高层次。教师作为组织者和引导者,面向全体学生,了解和研究每一个学生的需要及其发展的可能性,注重个别指导,尽可能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2.教师作为学习的引导者教师作为引导者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为教师要作到很好地引导学生学习,必须自己在知识面、理论水平、认识水平、洞察问题的能力等方面具备较高的修养,否则不能很好地引导学生的学习。新课程中教师的新角色3、教师作为反思性实践者在新课程的实施中,教师更要积极反思,通过反思去进一步理解新课程,提高实施新课程的效果和水平。4.教师作为课程开发者开发课程是教师专业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师是课程实施者,应该让教师享有课程开发的权力,并承担课程开发的责任。课程改革应该赋予教师以参与课程开发的权力,尤其在校本课程的层面上,教师是课程开发的主体。5.教师作为研究者教师作为研究者的新角色有利于确立教师的研究地位、树立新的教师形象,对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都有积极的意义。从不同角度来看教师的角色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2、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3、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从不同角度来看教师的角色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要在课堂上“榨尽学生最后一滴血”!教师要做好三个角色一做毛泽东:精心指挥和策划二做张艺谋:会导演,引导学生去表演三做袁伟民:做好教练,用主持人的心态和气势去煽情和动员新课程中教师的教学行为将发生哪些变化?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2、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3、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4、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新课程下“学与教”的方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把“以学生发展为本”作为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提出“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普遍应用,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新课程指导纲要突破了以往历次教学改革着重从教师教的角度研究变革教的方式转为从学生学的角度研究变革学的方式。新课程下“学与教”的方式传统的教学方式是以“口授、板书、演示”为特征的传递灌输方式;传统的学习方式是以“耳听、手记、做题”为特征的被动接受方式。近年来,随着数字化学习的开展和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施,要求教师的教学方式由传递灌输转向以“启发、诱导、点拨”为特征的启迪诱导方式,教师不再是教学过程的主宰、不再是知识的灌输者,而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支持学生自主学习、进行自主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学生的学习方式则要求由被动接受转向以“自主、协作、探究”为特征的主动建构方式,学生不再是外部刺激的接受器、知识的存储器,而是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学习过程的主人。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书本”的观念,是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增长经验的媒介。教师还要转变教学方式,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更加注重引导式的、探究式的教学方式和策略,促进学生和谐发展。教师要改变对自身的认识和对学生的认识。教师是学生学习生涯中起辅导、帮助、引导作用的成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在学习中有自主学习的能动性和多样化的学习需求。课堂教学不只是要传授给学生一些死的知识、技能,而应包含对个体生命的关怀,教学设计要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让课堂充满人文关怀。人文化就是要注重课堂教学设计的主体性、情感性、活动性。确立新的教学观、转变教学方式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习讲求教师“导”的策略追求积

1 / 6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