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范文解忧愁1/23《赤壁赋》教学设计【汇集4篇】【前言】本站网友为您精挑细选分享的优秀文档“《赤壁赋》教学设计【汇集4篇】”以供您参考学习使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的话就分享给朋友们一起学习吧!《赤壁赋》教案【第一篇】一、教学目标1、了解文中苏轼情感变化的过程。2、体验苏轼如何在逆境困苦中运用理性思辩使自己走出悲情,从而感受苏轼乐观旷达的情怀。3、感悟文中蕴含的人生哲理。二、教学重点难点1、解读苏轼情感变化的真实缘由。2、体验苏轼如何在逆境困苦中运用理性思辩使自己走出悲情,从而感受苏轼乐观旷达的情怀。3、感悟文中蕴含的人生哲理。三、教学课时:2课时四、教学过程第一环节:口语训练好范文解忧愁2/23(一)导语:同学们在成长的过程中有没有自卑的感觉呢,恐怕每个人都有,只是内容不同,程度不同而已。自卑是一种很不舒服的心理,每个人都有追求快乐的本能,但努力的程度和机遇、天赋的不同,获得的信心的程度也不同。但不管怎样,信心对人的成长进步非常重要。李白在42岁那样被玄宗皇帝下诏入京,他大呼“仰天大笑出东门,我辈岂是蓬蒿人。”显得那样的豪迈自信,被变相地赶出长安时,却面对朋友的金樽美酒郁闷得不能下咽,但他始终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不论在任何挫折和打击中,他都激励自己保持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这也是李白留给我们的极大精神财富。苏轼虽然一生经历坎坷,三次被贬,却获得了非同寻常的成就,正是因为他是一个乐观旷达的人,文章事业上的自信使他乐观地看待官场上的起伏升迁。同学们如何看待自卑或自信呢?(二)口语表达:话题:同学们可就自卑和自信这个话题,结合自己看过的某本书,某个名人的名言、某个影视中的人物事迹,发生在同学中的某个人或事作主题发言。第二环节:课文教学(一)导入:好范文解忧愁3/23余秋雨先生有1篇散文叫《苏东坡突围》,这篇文章主要讲述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后的生活经历和心路历程。作者认为这段炼狱般的经历让苏轼真正走向了成熟,因此,在文末余秋雨写到:“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播放录音(二)、朗诵全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并能准确的处理文章的感情变化。(三)、作者介绍:苏轼(公元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眉山(四川)人,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三苏”,同为“唐宋八大家”成员。他是北宋文学家、书画家。他中了进士后,登上仕途,早年因为反对王安石变法而受到排挤,后又因写诗讽刺而被以“诋毁新法罪”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到司马光执政时,尽废新法,苏轼也激好范文解忧愁4/23烈反对。王安石、司马光死后,他又因统治集团内部的倾轧而被一贬再贬,最后贬到了海南岛,直到63岁遇赦北归,第二年在常州病逝。在文学艺术领域里,苏轼诗词、散文、书画无一不精。他的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齐名,号称宋代四大书法家。他论画主张神似,擅长画竹。在思想上,苏轼博通经史,一方面,他仰慕屈原、贾谊、诸葛亮等经世济时的人物。曾多次上书朝廷,要求改革弊政。他在长期担任地方官期间,在“仁政爱民”的思想指导下,做了许多好事。另一方面,他又酷爱陶渊明,喜读《庄子》。他一生政治生涯,先后经历了两次沉重的打击,对庄子的思想容易产生共鸣,表现在:一是旷达超脱,一是玩世不恭,甚至消极出世。这也是形成苏轼世界观复杂化、经常陷入“入世”和“出世”的矛盾之中的一个重要因素。《赤壁赋》教学设计【第二篇】一、教学目标1、以学生的情感体验为主,在读中悟情。2、让学生用现代的观念审视作品,帮其树立积极的人生观、世界观。3、增加学生的文言积累,提高学生阅读浅易文言好范文解忧愁5/23文的能力。二、教学重点、难点1、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体会其中蕴涵的精神,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2、以诵读为主线,在读中理解字、词、句。3、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探究人物的内心世界。三、教学手段1、学生网络收集相关资料。2、多媒体课件展示授课过程。3、配乐朗读。四、教学方法1、情境设置法2、美读法3、启发法4、点拨法5、对比阅读法五、教学过程(一)、导入设计故事导入:宋神宗元丰三年二月,一日,天刚蒙蒙亮,一群带着四川口音和北方口音的异乡人在一位气宇不凡但有稍显忧郁的中年男子的带领下,悄悄走小城黄好范文解忧愁6/23州,在料峭的春寒中,住进了城东南一所叫定惠院的小院子。这位男子便是在“乌台诗案”中差点丢掉性命的苏轼。经过一个多月的风餐露宿,苏轼一行人终于到达了他的贬谪地——黄州,开始了他近四年的黄州生涯。其间,他便创作了脍炙人口的《赤壁赋》。诗人政治上的不幸,却成了文学上的大幸。历史,便是如此令人费解。今天我们便要走近这段历史,了解他的心境。设计该环节是想通过情境再现,调动学生情绪,提前进入课文的背景氛围。(二)、作家作品检查课前预习的效果:有关苏轼的搜集整理,让学生谈谈对苏轼的印象。教师归纳:1、词坛上“苏辛”豪放派、“三苏”、“唐宋八大家”之一、擅长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2、有关“乌台诗案”的介绍。3、本文写作原因介绍。设计此环节,检查预习情况,鼓励学生课前“多动手”,课堂“多动口”。(三)、初读全文1、学生结合课文注释,自读全文。好范文解忧愁7/232、分小组读、全班齐读,在读中悟情。3、听朗读录音,把握朗读的语气变化。教师点拨:从课文中找蕴含情感变化的关键词,归纳朗读的语气变化:第一段读出赤壁美景的欢快语气,第二段是乐极生悲的凄凉语气,第三段读出人生无常的悲怆感,第四段表述人生观的雄辩语气,第五段由悲转喜。无论怎样鉴赏1篇文章,其前提都离不开一个“读”字,“读”是学好文言文的一个有效途径,它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根本。在读的方式上也要做些灵活的调整,可以听录音朗读,可配乐朗读,可全班齐读,也可以单个同学朗读等。设计此环节是为了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这一课的最大特点是人物感情起伏很大,悲喜交错变化,所以我们在朗读时要抓住语气的变化,读出作者的情,更要读出情中包含的理。(四)、再读课文,理清思路。1、学生疏通字词句,归纳整理。(教师投影以下知识点)(此处为略写)(1)通假字“属”、“凭”;(2)一词多义:固、适、逝、苛、虽;(3)词类适用:东、西、侣、友、舞、泣;好范文解忧愁8/23(4)特殊句式:客有吹洞箫者(定语后置)、何为其然也(宾语前置)、而今安在哉(宾语前置)。设计该环节是要突出语文工具性的性质,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母语的情操。至于文中字词句的具体涵义,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之上,结合课文注释,已经能够独立找出,教师稍做点拨即可。2、结合前面分析的语气变化,理清文章的思路。(1)月夜泛舟的陶醉;(2)悲凉箫声的伤感;(3)人生失意的悲情;(4)随缘而安的态度;(5)忘情尘世的洒脱。教师点拨:扣住每段的写景主体或叙事、议论内容来归纳整合。设计此环节意在训练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五)、合作探究(分小组讨论,推荐代表发言)1、本文的感情基调是消极的吗?余秋雨先生有1篇散文叫《苏东坡突围》,这篇文章主要讲述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后的生活经历和心路历程。作者认为这段炼狱般的经历让苏轼真正走向了成熟,因此,在文末余秋雨写道:(投影以下文字)好范文解忧愁9/23“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品文就其实就是品人,余秋雨是这样评价苏轼,那你如何看待文中的感情基调,它是消极的吗?教师点拨:全文通过主客对答所表现的忧伤与喜乐,都是作者内心矛盾和复杂感情的真实反映。作者抒发哀怨之情时,流露了“人生无常“的消极情绪,但他并不甘心消沉,而能主动地从消极、哀怨中解脱出来,从庄子的机械相对论中寻找人生之路,因而胸襟豁达,思想开阔,表现出一种洒脱、豪迈的气度,使文章具有某些积极进取、达观超然的感情基调。设计此问题是为了调动学生的情绪,增加情感体验,提高理性分析的能力。2、如何面对人生中的挫折,苏轼提出的寻找快乐的良方对现代人是否可行?设计此问题目的是让学生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好范文解忧愁10/23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从而树立积极健康的人生观、处世观。六、拓展练习鉴赏同是被贬黄州后的作品《定风波》一词,分析词的主题、情感。定风波苏轼小序:“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借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设计此练习目的是作一个对比阅读,结合课文的思想感情,来解读《定风波》的主题情感。《赤壁赋》教案【第三篇】A.课时安排:20xx年12月17日周一共2课时。B.教学目标:1、基础知识目标:分析作者豪放达观的心态,准确反映笔者思想境界。好范文解忧愁11/232、思想教育目标:人生情感的展示。3、能力培养目标:指导学生体味其用词的精练准确和生动形象。C.教学重点:本课主要是借景抒情,在指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之后,让学生找出叙述作者心志的语句,进而分析作者怎样逐层深入,达到达意的目的。D.教学难点:生命的意义。E.教学方法:反复诵读的新授课。F.教具使用:相关课件PowerPoint格式。教学内容和步骤——一、导入:《前赤壁赋》写于元丰五年(1082)七月,这时苏轼谪居黄州已近四年。作者无辜遇害,长期被贬,郁愤之情,实在难免。但他又能坦然处之,以达观的胸怀寻求精神上的解脱,不被颓唐厌世的消沉情绪所压倒。他在这篇赋中自言愁,而又自解其愁,便反映了这种复杂的心情。赋主要抒写作者月夜泛舟赤壁的感受,从泛舟而游好范文解忧愁12/23写到枕舟而卧,利用主客对话的形式提出矛盾、解决矛盾,深微曲折地透露出作者的隐忧,同时也表现了他旷达的人生态度。文中“客人”之悲由三方面的感触产生:一是赤壁一带的江山触发他想到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当年何等英雄,而今安在?何况吾辈渔樵江渚之上!二是由江水无穷想到人生须臾,渺如沧海一粟。三是要摆脱现实处境,渴望能“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却“知不可乎骤得”。赋写“客人”的生悲之因,实为下写苏子的开导之词蓄势。文中苏子的话针对“客人”的感触而发。他从宇宙的变化说到人生的哲理。认为从变化的角度看,天地一刻也不会不变,人生短暂,自然可悲;但从不变的角度看,那就是天地与我同生,万物与我为一,都会无穷无尽。况且天地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如此,人世间的荣辱、得失、忧乐便不足为念了。最后他为“客人”指出出路:到大自然中去寻求精神上的寄托。显然,赋中客人和苏子的话都反映了作者的思想意识。他所谈的人生哲理,有合理的积极的一面,但也含有佛老思想中随遇而安、惟与自然相适的消极因素。因而“客人”的话却很真实地反映了作者内心的痛苦,所以当他把手书的《前赤壁赋》寄给好友钦之时,特地写信叮嘱道:“多难畏事,钦之爱我,必深藏之不出也。”好范文解忧愁13/23赋分三层意思展开,一写夜游之乐,二写乐极悲来,三写因悲生悟。情感波折,层层深入。文笔跌宕变化,熔写景、抒情、议论于一炉。景则水月流光,情则哀乐相生,理则物我相适,杂以呜呜箫音,悠悠古事。体物写志,妙在不离眼前景,而议论、见识又不囿于眼前景。情因景发,景以情显,两两相触,缥缈多姿,创造出美妙的神话般的境界。又借景说理、寓理于情,使得赋充满诗情画意,而兼具哲理。作者用清新的散文笔调作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