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3-30北京《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背景下——有关环保法律制度的解读华润双鹤EHS体系深度培训之6策划6.1应对风险和机遇的措施6.1.3合规义务组织应:a)确定并获取与其环境因素有关的合规义务;b)确定如何将这些合规义务应用于组织;c)在建立、实施、保持和持续改进其环境管理体系时必须考虑这些合规义务。组织应保持其合规义务的文件化信息。注:合规义务可能会给组织带来风险和机遇。A.6.1.3合规义务组织需详细确定其在4.2中识别的适用于其环境因素的合规义务,并确定这些合规义务如何适用于组织。合规义务包括组织须遵守的法律法规要求,及组织须遵守的或选择遵守的其他要求。适用时,与组织环境因素相关的强制性法律法规要求可能包括:a)政府机构或其他相关权力机构的要求;b)国际的、国家的和地方的法律法规;c)许可、执照或其他形式授权中规定的要求;d)监管机构颁布的法令、条例或指南;e)法院或行政的裁决;合规义务也包括组织须采纳或选择采纳的,与其环境管理体系有关的其他相关方的要求。适用时,这些要求可能包括:——与社会团体或非政府组织达成的协议;——与公共机关或客户达成的协议;——组织的要求;——自愿性原则或业务守则;——自愿性环境标志或环境承诺;——组织签订的合同约定的义务;——相关的组织标准或行业标准。《环境管理体系要求及使用指南GB/T24001-2015idtISO14001:2015》5领导作用5.2环境方针最高管理者应在确定的环境管理体系范围内建立、实施并保持环境方针,环境方针应:a)适合于组织的宗旨和组织所处的环境,包括其活动、产品和服务的性质、规模和环境影响;b)为制定环境目标提供框架;c)包括保护环境的承诺,其中包含污染预防及其他与组织所处环境有关的特定承诺;注:保护环境的其他特定承诺可包括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d)包括履行其合规义务的承诺;e)包括持续改进环境管理体系以提高环境绩效的承诺。环境方针应:——保持文件化信息;——在组织内得到沟通;——可为相关方获取。A.5.2环境方针本标准规定了环境方针的三项基本承诺:a)保护环境;b)履行组织的合规义务;c)持续改进环境管理体系以提升环境绩效。这些承诺体现在组织为满足本标准特定要求所建立的过程中,以确保一个坚实、可信和可靠的环境管理体系。所有承诺均很重要,某些相关方特别关注组织履行其合规义务的承诺,尤其是满足适用法律法规要求的承诺。本标准规定了一系列与该承诺相关的相互关联的要求,包括下列需求:——确定合规义务;——确保按照这些合规义务实施运行;——评价合规义务的履行情况;——纠正不符合。《环境管理体系要求及使用指南GB/T24001-2015idtISO14001:2015》《环境管理体系要求及使用指南GB/T24001-2015idtISO14001:2015》行政主管部门移送适用行政拘留环境违法案件暂行办法(2015年1月1日起施行)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实施按日连续处罚办法(2015年1月1日起施行)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实施查封扣押办法(2015年1月1日起施行)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实施限制生产停产整治办法(2015年1月1日起施行)环保法律制度的建设环保法律制度的建设4组织所处的环境4.1理解组织及其所处的环境组织应确定与其宗旨相关并影响其实现环境管理体系预期结果的能力的外部和内部问题。这些问题应包括受组织影响的或能够影响组织的环境状况。4.2理解相关方的需求和期望组织应确定:a)与环境管理体系有关的相关方;b)这些相关方的有关需求和期望(即要求);c)这些需求和期望中哪些将成为其合规义务。《环境管理体系要求及使用指南GB/T24001-2015idtISO14001:2015》A.4.2理解相关方的需求和期望本标准希望组织对那些已确定与其有关的内外部相关方所明示的需求和期望有一个总体的(即高层次非细节性的)理解。组织在确定这些需求和期望中哪些他们必须满足或选择满足时,即合规义务(见6.1.1)时,需考虑其所获得的知识。当相关方认为其受到组织有关环境绩效的决策或活动的影响时,则组织应考虑该相关方向其告知或披露的相关需求和期望。相关方的要求不一定是组织必需满足的要求。一些相关方的要求体现了强制性的需求和期望,因为这些需求和期望已被纳入法律、法规、规章、政府或甚至法庭判决的许可和授权中。组织可决定是否自愿接受或采纳相关方的其他需求和期望(例如:纳入合同关系或签署自愿性协议)。一旦组织采纳,这些需求和期望则成为组织的要求,即成为合规义务,并在策划环境管理体系(见4.4)时必须予以考虑。对组织合规义务更详细的分析见6.1.3。A.4.1理解组织及其所处的环境4.1旨在针对可能对组织管理其环境职责的方式产生影响(正面的或负面的)的重要问题提供一个高层次的、概念性的理解。这些问题是组织的重要议题,也是需要探讨和讨论的问题,或是对组织实现其设定的环境管理体系预期结果的能力造成影响的变化着的情况。与组织所处的环境可能相关的内、外部问题示例如下:a)与气候、空气质量、水质量、土地使用、现存污染、自然资源的可获得性、生物多样性等相关的、可能影响组织目的或受组织环境因素影响的环境状况;b)外部的文化、社会、政治、法律、监管、财务、技术、经济、自然以及竞争环境,包括国际的、国内的、区域的和地方的;c)组织内部特征或条件,例如:其活动、产品和服务、战略方向、文化与能力(即:人员、知识、过程、体系)。理解组织所处的环境可用于其建立、实施、保持并持续改进其环境管理体系(见4.4)。4.1所确定的内外部问题可能给组织或环境管理体系带来风险和机遇(见6.1.1至6.1.3)。组织可从中确定那些需要应对和管理的风险和机遇(见6.1.4,6.2,7,8和9.1)。《环境管理体系要求及使用指南GB/T24001-2015idtISO14001:2015》1985年,在县委书记主持制订下的《正定县经济、技术、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特别强调:“宁肯不要钱,也不要污染,严格防止污染搬家、污染下乡。”先发展后治理原来挣的钱最后全得吐出来深改元年生态文明建设进入“新常态”经济要发展,但不能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生态环境保护是一个长期任务,要久久为功。一定要把洱海保护好,让“苍山不墨千秋画,洱海无弦万古琴”的自然美景永驻人间。——2015年1月20日在云南考察工作时指出要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更加突出位置,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要着力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对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不能手软,不能下不为例。——2015年3月6日,在参加江西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正确处理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在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机制改革方面先行先试,把提出的行动计划扎扎实实落实到行动上,实现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协同推进。——2015年6月16日至18日,在贵州考察调研时指出“要把环境问题突出、重大环境事件频发、环境保护责任落实不力的地方作为先期督察对象,近期要把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作为重中之重,重点督察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解决突出环境问题、落实环境保护主体责任的情况”。“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公众监督的新格局”,“推动领导干部守法守纪、守规尽责,促进自然资源资产节约集约利用和生态环境安全。”——2015年7月1日,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四次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我们将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和全过程,致力于实现可持续发展。我们将全面提高适应气候变化能力,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中国。——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发表主旨演讲强调“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中华文明历来强调天人合一、尊重自然。面向未来,中国将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十三五”规划重要内容,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通过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实施优化产业结构、构建低碳能源体系、发展绿色建筑和低碳交通、建立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形成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2015年11月30日,在气候变化巴黎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深改元年生态文明建设进入“新常态”深改元年生态文明建设进入“新常态”深改元年生态文明建设进入“新常态”深改元年生态文明建设进入“新常态”关键词一:绿色绿色广义上涵盖了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基本内涵,三者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统一于生态文明建设实践,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点任务,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途径和方式。意见明确提出,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以推广节能环保产品拉动消费需求,以增强节能环保工程技术能力拉动投资增长,加快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关键词二:制度科学规划,制度先行。制度一直是生态文明建设中的薄弱环节,由于缺乏统筹规划,一方面严重缺失,一方面落实不利。健全产权制度,完善监管制度,严守生态红线,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完善责任追究制度……意见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上提出了10条硬措施。关键词三:理念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关键在人,核心在于形成生态文明的主流价值观。意见明确,将生态文明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加强生态文化的宣传教育,倡导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提高全社会生态文明意识。构建生态文明的主流价值观,首先来自理念的转变。此外,通过经济手段、法律手段等多措并举,促进节约、绿色、环保理念的养成。关键词四:路径意见围绕五位一体(党的十八大提出,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明确了将生态文明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实现路径,提出了‘五个坚持’和‘五项任务’。“五个坚持”明确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原则:坚持把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作为基本方针;坚持把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作为基本途径;坚持把深化改革和创新驱动作为基本动力;坚持把培育生态文化作为重要支撑;坚持把重点突破和整体推进作为工作方式。“五项任务”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目标:强化主体功能定位,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推动技术创新和结构调整,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循环高效使用,推动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切实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深改元年生态文明建设进入“新常态”1.健全法律法规。研究制定节能评估审查、节水、应对气候变化、生态补偿、湿地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土壤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法律法规,修订土地管理法、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节约能源法、循环经济促进法、矿产资源法、森林法、草原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等。2.完善标准体系。加快制定修订一批能耗、水耗、地耗、污染物排放、环境质量等方面的标准,实施能效和排污强度“领跑者”制度,加快标准升级步伐。提高建筑物、道路、桥梁等建设标准。环境容量较小、生态环境脆弱、环境风险高的地区要执行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鼓励各地区依法制定更加严格的地方标准。建立与国际接轨、适应我国国情的能效和环保标识认证制度。3.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4.完善生态环境监管制度。完善污染物排放许可证制度,对严重污染环境的工艺、设备和产品实行淘汰制度。实行企事业单位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健全环境影响评价、清洁生产审核、环境信息公开等制度。5.严守资源环境生态红线。树立底线思维,设定并严守资源消耗上限、环境质量底线、生态保护红线,将各类开发活动限制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之内。6.完善经济政策。健全价格、财税、金融等政策,激励、引导各类主体积极投身生态文明建设。深化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试点,研究建立巨灾保险制度。7.推行市场化机制。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节能低碳产品和有机产品认证、能效标识管理等机制。建立节能量、碳排放权交易制度,深化交易试点,推动建立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8.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结合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建立独立公正的生态环境损害评估制度。9.健全政绩考核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