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森林防火基础理论与实例培训材料(2011年)第一章林火基本知识一、基础知识1、森林火灾的属性:森林火灾属于自然灾害。地球上的森林远在三亿五千年前就出现了,而人类起源的时间为距今三百万年。也就是说远在人类出现以前就有了森林,有了森林就有了森林火灾,所以,森林火灾是一种自然灾害。2、森林火灾:是林地上失控的火,它是自由蔓延,超过一定面积,造成一定程度损失的林火。3、森林防火:简单地说,森林防火就是防止森林火灾的发生和防止森林火灾蔓延,即对森林火灾进行预防和扑救。4、森林火险等级:1级—不易燃烧,无火险。2级—难燃烧,低级火险,由火种引起的火灾燃烧后蔓延很慢。3级—可燃烧,中级火险,燃烧较快。4级—易燃烧,高级火险,易引起火灾且蔓延较快。5级—极易燃烧,特级火险,一旦起火,火势猛,不易扑救。5、森林燃烧:森林燃烧是自然界中燃烧的一种现象,有两种性质:一种是有破坏性的,即森林火灾;另一种是有益的,即安全营林用火。6、燃烧三要素:燃烧需要可燃物,氧气和温度,称为燃烧三要素,缺一不可。俗称燃烧三角。7、火的强度:森林火灾的火强度,有低强度火、中强度火和高强度火。2用什么标准来衡量,专家们的看法不尽相同。通常认为火焰高度为0.5-1.5米为低强度火,1.5-3米为中强度火,3-4米为高强度火。8、森林火灾种类:分为地表火、树冠火和地下火三类。(1)地表火:地表火也称地面火,沿林地表面蔓延的火。地表火可以分为急进地表火,这种火蔓延快、燃烧不均匀,破坏不严重;其次是稳进地表火,燃烧速度慢、温度高、破坏严重。(2)树冠火:沿树冠蔓延的火叫树冠火。上部烧毁树叶,烧焦树枝和树杆;下部烧毁地被物、幼树和下木,烟为暗灰色。树冠火多发生在针叶林,燃烧快、火势猛、破坏严重,不易扑救。(3)地下火:在林地腐殖质层或泥炭层燃烧的火叫地下火。在地表面看不见火焰,只有烟。地下火蔓延缓慢、温度很高、破坏力强、能持续几天、几个月或更长的时间。9、冲火和坐火:冲火即上山火,坐火即下山火。实际上冲火就是顺风火,火势猛烈,难以扑救。相反坐火即逆风火,蔓延速度缓慢,容易扑救。10、复燃火:隐火又燃烧起来的火叫复燃火。主要燃烧的是树根、倒木、枯立木、病腐木等。表面燃灭,外部看不见火焰,甚至有时无烟、而可燃物的内部仍在隐燃。11、扑救森林火灾原理:扑灭森林火灾的基本原理:就是破坏它的燃烧条件,不让燃烧三要素可燃物、氧气和火源结合在一起。扑灭森林火灾的根本途径有三个:一是散热降温;二是隔离火源;三是断绝或减少森林燃烧所需的氧气,使其窒息熄灭。二、扑救森林火灾的基本方法3扑救森林火灾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1、人工扑打法:是扑灭地面火常用的方法,也是经济而有效的方法。其灭火机理在于:用扑火工具(2号工具、树枝、铁铲,直接打火)。其做法是:把扑火队员编成3-4人一组,沿火场两翼进行扑打。2、用水灭火法:水是最普通最廉价的灭火物质,不但效果好,而且可以防止复燃。主要是动用水灭火机具喷水灭火,主要机具有消防水泵、水枪、飞机吊桶灭火,条件是有水源。3、用土灭火法:这种方法适用于枯枝落叶层较厚、森林杂物较多,特别是林地土壤结合较疏松、便于取用,可采用以土盖火,使火与空气隔绝而熄灭。4、风力灭火法:就是动用风力灭火机吹灭中、弱度地表火,一台风力灭火机配备机手2人,1人背机,1人背油,轮流操作。其特点是:一是灭火速度快,1台风力灭火机顶100多人用原始工具扑火的效率;二是可以降温;三是可以喷射水;四是可以自救,用几台风力灭火机开道,带领扑火队员冲出火海,保证扑火队员安全;五是可以烧防火线,以火攻火。但不能灭地下火、树冠火。使用风力灭火机要坚持“四不打”:一是火焰高度超过2.5米不打;二是灌木丛高度达1米以上的不打;三是草超过1.5米高度的沟塘火不打;四是迎面火的火焰高度超过1米时不打。5、化学灭火法:用化学灭火剂灭火比用水灭火的效果高10倍,能扑灭强烈的火焰、且不易复燃。6、以火灭火法:这是扑灭森林火灾较为有效的一种方法,优点是灭火效率高,不需要特殊设备,但必须由有丰富经验的人掌握,否则容易造成更大的4火灾和人员伤亡。以火灭火法是在发生强烈火灾时,已有的天然障碍物和人工防火线都不能阻挡,同时又来不及在火头前方开设较宽的防火线时,采用的应急方法。7、隔离带阻火法:一是人工开防火线;二是爆破生土带;三是施用灭火剂打隔离带。阻止地表火的防火线宽10米为宜;阻止树冠火则需30-50米。扑灭地下火,需要开防火沟,其宽度为0.7-1米。8、人工催化灭火法:利用气候资源,在适当条件下,通过科技手段,对局部的天气物理、化学过程,进行人工影响,实施人工降水灭火。9、机降灭火法:使用直升飞机降水灭火。三、灭火基本方式1、直接灭火;2、间接灭火。第二章安全扑救森林火灾一、扑救森林火灾的原则扑救森林火灾的原则是打早、打小、打了。下列四种情况严禁扑打:一是风大多变的恶劣气候不打;二是地形复杂地段不打;三是密灌林分且烟浓火大不打;四是夜间地形不熟不打。二、扑救制度指挥权属上以属地管理为原则;扑救力量以重兵投入为原则,小火当大火打。具体讲就是“四个坚持,三个明确”。即坚持属地管理,统一指挥;坚持挂牌指挥,指挥长负责;坚持科学有效,安全第一;坚持扑打与清守并重。明5确发生《云南省森林消防条例》规定上报省指挥部的火灾,县级政府和森林防火指挥部的领导必须亲临现场指挥;明确指挥员职责,依责指挥;明确火灾上报程序和归口管理制度。三、安全扑救森林火灾1、扑救森林火灾危险三角;2、扑救森林火灾危险环境;3、发生伤亡事故的原因;4、扑火指挥员应遵守的扑火安全职责;5、扑火队员应遵守的扑火安全职责;6、如何安全扑火与避火。(一)扑救森林火灾危险三角在扑救森林火灾过程中,扑火队员经常面临着高温烤灼、浓烟熏呛和精疲力竭的考验,即“扑火队员危险三角”。1、高温烤灼:许多可燃物能产生高达200℃以上的地面温度,并能轻而易举地产生1000℃以上的空气温度,而人体在高于120℃的环境中就会丧失功能。2、精疲力竭:扑火队员参加扑火经过长途跋涉、持续工作4—8小时是司空见惯的事,极度紧张和疲劳使他们极易受伤。3、浓烟熏呛:浓烟更是致命的因素,它除了呛眼和令人窒息外,还含有大量的致命的一氧化碳。一氧化碳不同于其他共生气体,它无味、无色、无嗅。它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生成羧络血红蛋白(COHB)。(二)扑救森林火灾危险环境1,风。风,首先影响森林可燃物的含水量,当有风时,尤其产生大风时,可燃物很快被干燥,粗大的和高含水量的可燃物在短时间内也变成了有效可燃物。其次,影响有焰燃烧,使火焰发生倾斜,火焰由垂直发展而改变为水平发6展,增强了辐射和对流传热作用,同时使燃着的余烬带到火焰前方而形成了新的火源,加快了林火的蔓延速度,常常引起极端的火行为。第三,影响无焰燃烧。风加快了无焰燃烧的速度,使林火强度剧增。2、不利的地形①陡坡:陡坡会自然地改变林火行为,尤其是林火的蔓延速度。若林火从平地向30%的坡地蔓延,即使风速和相对湿度都不变,其林火的蔓延速度也会增加一倍。随着坡度的增加,火焰由垂直发展状态而转变成为水平发展状态,大大提高了辐射热能的传播。火焰上空形成对流柱,产生高温使林冠层和空中可燃物预热。浓烟为受热气体上升到冠层提供了良好的通道。越过山顶直接扑救林火或沿山坡向上逃避林火都是极其危险的。2003年4月15日,昭阳区旧圃镇后海办事处大丫口发生森林火灾。起火时间是2003年4月15日13时17分,扑灭时间是2003年4月15日23时15分,林地属华山松、云南松及刺槐混交林,火灾种类树冠火,火灾等级为一般森林火灾,权属为集体林。过火面积55公顷,其中:受害森林面积34公顷,疏林及未成林造林地16公顷;灌木林5公顷。死亡率为81%,损失株数10.7万株,出动车辆为30台/次。扑火中死亡1人,是旧圃镇后海办事处23社农民邹发泽,男,汉族,57岁,起火前在火场附近的农地中种苞谷。发现山林失火后,见到乡村干部及其它村民上山扑火,该村民即上山参加打火,因风势突然转向,所站地势属陡坡,风力增大,火势太猛,来不及冲出火场而被当场烧死,另外与死者相距不远的两人逃出火场,撤到安全地带。②窄谷、狭窄草塘沟、岩石裂缝会改变林火的行为。窄谷、狭窄草塘沟和闭塞的山谷河道会增加热空气的传导速率,容易产生新火点和火暴。当窄谷7通风状况不良,火势发展缓慢时,将产生大量烟雾并在谷内内转沉积,有大量一氧化碳形成。随着时间的推移,林火对两侧陡坡上的植被进行预热,可燃物燃点降低,热量再逐步的积累,预示着爆发火和火爆即将发生。一旦风势发生变化,烟雾内转消失,火势会突变而形成爆发火和火爆。此外,应引起我们高度重视的是,许多窄谷只有一个进出口,俗称葫芦峪,即三面环山。2004年1月3日,玉林市兴业县卖酒乡党州村经济场后岭发生一起森林火灾,乡政府接到火情报告后,乡长梁坚马上组织、带领第一批扑火队员16人和洛阳乡增援的5人共21人前往扑救。在扑灭经济场后背山西面山火后,沿火路前往鬼岭肚方向扑救,当扑火人员扑打到鬼岭肚时,火线只有十几米长,没有风,火焰只有1米高左右,当时卖酒乡林业站钟鸣泉站长认为火势不算太大,有能力扑救,就组织13人扑火队员下到山谷欲将林火扑灭。但是,约过了10多分钟,由于鬼岭肚三面环山,地形特殊,形成“狭管效应”,局部发生旋转大风,火势突然转大,越烧越猛,瞬间火焰高达10多米,山坳一带顿时陷入一片火海。张欣等11名扑火队员无法在极短时间内脱险,当场遇难,只有两人安全突围。经调查认定,遇难的11名同志是在奋勇扑救森林火灾的过程中,因地形特殊,植被茂密,风向突转,火势猛烈,在不可抗拒的情况下英勇献身的。三面环山的作用如同排烟管道,为强烈的上升气流提供了通道,又为空气的补充创造了条件。当林火蔓延到陡坡或窄谷的相交处时,有可能产生分散的火头,对扑火队员造成威胁,发生伤亡事故。③窄山脊线(拱脊)是很危险的地方。在那里往往产生热辐射和热传导,温度极高,人无法忍受。若山脊线附近着火,其林火行为瞬息万变,难以预测,是此类地形林火的典型特征。这是因为林火使空气升温沿坡上升到山顶,与背8风坡吹来的冷空气相遇,而形成飘忽不定的阵风和空气乱流运动。④鞍状山谷是指两个高点之间的低洼区域,那里经常是温度极高和浓烟滚滚的险地。白天,山谷受热,产生上山火,逐步形成谷风;夜间,产生下山风,逐步形成山风。山坡中段,因受这种不定的谷风、山风循环变化的影响,风向不稳定,是林火行为不稳定而又十分活跃的地段。若主风方向与鞍状山谷平行,必将产生强度高、蔓延速度快的林火。是林火快速发展,而又没有阻力影响的十分危险地段⑤具有破碎特征的地形,如凸起的山岩,由于其独特的地形条件,往往产生强烈的空气涡流。林火在涡流的作用下,容易产生许多分散的、方向飘忽不定的火头。因此,岩石裂缝、鞍状山谷和具有破碎特征的地形是林火蔓延阻力最小的通道,若三种地形条件和陡坡结合在一起,会使垂直方向的火焰向水平方向发展,导致热空气的传播速率大大增加,林火行为突变,易发生伤亡事故。3、易燃的可燃物火场周围可燃物水平和垂直分布状况影响着林火行为的变化。尤其是阳性杂草和易燃灌木地段,会突然增加林火蔓延速度,改变林火燃烧方向,产生高强度的林火。针叶幼林或可燃物垂直分布明显地段,地表火和树冠火同时发生,形成立体燃烧。纵观1986年云南省安宁县发生的森林火灾、1987年5月6日大兴安岭森林火灾、1996年4月黑龙江省绥阳发生的森林火灾和1987年内蒙古库都尔发生的森林火灾,造成重大扑火队员伤亡事故的主要原因,都是在阳性杂草和易燃灌木林地段直接扑救森林火灾造成的。9——1987年5月6日大兴安岭森林火灾简介1987年5月6日至6月2日的28天时间中,在我国东北大兴安岭发生特大森林火灾。这场大火发生在1987年5月6日中午,故简称“五·六”大火。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的森林火灾。这场大火是毁烧原始森林面积最大,死亡人数最多,烧毁商品材最多,烧毁城镇居民点最多,参加扑火人员最多,扑火经济损失最大的大火,是震惊中外的一次特大森林火灾。据卫星资料,这场火过火面积133万hm2,林地面积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