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感悟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成长感悟【导读引言】网友为您整理收集的“成长感悟”精编多篇优质文档,以供您学习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吧!成长感悟樊笑临床医学院在一个人成长的过程中总会在不同人生阶段领悟到不同的东西。这种不同一方面是已有认知的深刻程度的差异,另一方面就是形成新的认知,或者叫感悟。对我这个刚刚进入大学的人来说,如今尚且处在对新生活的适应之中。众所周知,大学阶段是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是日后步入社会的踏板。从这个角度出发,现阶段产生的人生感悟对于我日后大学生活乃至再往后步入社会的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我想从学会选择、形成动力、超越自我这个三个关键词出发,来梳理一下我初入大学三个月的人生感悟。首先是学会选择。学会选择就意味着要学会说“不”,学会有所舍弃。大学与中学最大的区别就是它的自由度更大。我来自一所十分强调自主选择和多元发展的中学,在中学时我觉得大学的模式也无外乎如此。但真正步入了大学,我才发现这两者为学生提供的自由度根本不在一个数量级上。刚开学的一两个月,自己面临着选课、社团、学工上的很多选择,在做选择时就意味着要有所舍弃,不能面面俱到。但在选择放弃时,还是会觉得不舍和惋惜,因此我尽可能多的兼顾了很多事,对各种组织安排给我的任务基本来者不拒,都是一口答应下来。这样的后果可想而知——没过多久我就把自己搞得疲惫不堪,而且A事情的忙总会被我当成B事情没做好的理由,而A事情没做好又会赖B事情耽误了太多精力。后来一次机缘巧合,我在与北京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副主任庄明科老师交流时,忽然醒悟其实成就感并不源自于做事情的多,而是取决于做的效果。用庄老师的话来说:“如果说你做五件事,五件事你都做不好的话,其实你心里感觉是不好的。但你只做了三件事,但三件事都做得很好,那你自己的感觉也会很好。”从这个角度思考,说“不”以及有所舍弃其实是为了更好的做自己选择的事。做选择时在自己的整个精力范围之内还是很重要的。有些时候不能满打满算地超越自己的精力范围,因为人的精力毕竟是有限的。此外,人也是需要平衡的,不能单一。只做一样事情并不意味着比做两件事情能做的更好,因此在做选择的时候还是要考虑到平衡,平衡是很关键的。最后,在这两三个月的切身体会中,我领悟到从学会选择,有所取舍衍生出来的其实是一种认真负责的做事态度。那些可以兼顾课业成绩、学生工作和社团活动的优秀学长往往有一个共同性,那就是做事的认真和投入程度。虽然看起来这些生活方法和做事习惯显得很普通,很平常,远不及有关梦想、人生价值的思考来得高大上,但我觉得在任何仰望星空过后都是要回归于脚踏实地的,而在现阶段重视起对这种做事态度的培养,其实是有助于整个人生中脚踏实地前行的,因此它也是让人终身受益的。第二个关键词是形成动力,具体来说是在大学阶段形成新的动力。我曾经听说过这样一个问题:每天早上是什么让你起床,爬出温暖的被窝?很多人说是闹钟,但我觉得答案应该是动力。这个动力可能源于梦想,或者是追求。对于一个没有梦想没有追求的咸鱼来说,闹钟能吵醒他的身体,却唤不醒他的内心。刚开始大学生活的我总觉得自己跟原来相比堕落了,晚上没课时总会犹豫要不要去上自习;夜里总会在刷剧与上床早睡之间纠结;早上起床的动力仅仅是执着的不想刚上大学就翘课……回顾高三一年乃至中学六年的学习生活,动力似乎全部来自考上北大这个俗套的目标。如今目标达成了,支撑自己继续努力的动力却失去了;心态浮躁了,曾经一坐三个钟头钻研问题的踏实不见了。曾经以到北大读书为目标,但现在目标达成了,又怎么样了呢?难道在北大读书的八年就是我人生的巅峰了吗?扪心自问,我显然不想这样。在大学,尤其是北大这种自由开放,兼容并包的环境中,我首次领悟到了主动性的重要。曾有人跟我说过:“在大学,你每分钟的用心程度,都直接关联着你的收获。”北大的资源如此丰富,但它绝对不会像以往的好资源一样被送到我们嘴边,被“填”到我们肚子里。相反,它需要我们主动地提出需求。这又让我联想到计算概论课上的一句话:当你不在系统中主动发起一些东西的时候,你就不会有反馈。具体到我自己身上而言,我的专业是临床医学,那么将来做大夫面对患者时,需要的就不仅仅是专业知识,更多的还有人文关怀和文化的积淀。在北大的每一天每一分钟,利用好了的话,不都是积累的过程吗?众所周知,学医很苦很累,甚至现在刚刚大一我周围的一些同学就开始刷夜了,我自己有时也不例外。但仔细想想,很多时候之所以熬夜,可能仅仅是为了假装努力和感动自己,你只看到了自己深夜不睡的奋斗,觉得熬夜就是努力,就了不起,以此来掩盖自己白天堕落时的丑陋样子。我很喜欢北岛在他的作品《波兰来客》中的一首诗:那时我们有梦,关于文学,关于爱情,关于穿越世界的旅行,如今我们深夜饮酒,杯子碰到一起,都是梦破碎的声音。无论如何,我不想几十年后的自己也只能听到梦破碎的声音。第三个关键词是超越自我。在我十几年的学习生涯中,与我关系最近的除了家长、同学,便是老师了。而这许许多多的老师中,有一位令我印象深刻,还因为他对人生有了些许感悟。这位老师便是我的高中物理老师。他出身河北农村,教育资源并不丰富,虽然很刻苦,但是依然只能考上个三本大学,十八岁只身赴外地求学。尽管在同乡眼中已经算是很好的结果,但他却蔑视自己的处境,大学四年付出了比别人多许多的努力,考到了中科院读研究生,研究方向是误差分析。博士毕业之后来到我的高中成为了一名物理老师。十年间,从第一次课小心翼翼,为了防止气氛尴尬特意背段子,到现在讲课已经落落大方,游刃有余。小有名气的他然而他还在改革,还在创新,不仅是高中的课程,还主管着学校竞赛和大学先修课程的事务,企求为学生创造更广阔的平台,提供更良好的教育。今年十月份校庆时我回去看这位老师,其间又聊到了他之前的经历。他在人生中不断的超越自己,取得了成绩却把它们看得很轻,甚至不屑,在为了创造更多价值的路上不断奋斗。我认为我们的人生起码就应如此。正如之前提到的,如果你的人生理想只是考上北大,或者成为一名医生、一位科学家抑或是挣一个亿,那么完成之后呢?你的动力来自何处?因此这不是一个完美的人生理想。人生理想应该是贯穿人的一生的,可以引导你最大限度实现人生价值的。不断超越自我便是如此。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便是如此,层层递进,引导人们超越自我。道家从有到无的主张同样如此,从有功、有名到无功、无名,从有为、有待到无为、无待……古代先贤们就意识到超越自我的价值,这是精华而非糟粕,我们应当继承并且发扬。既然人生价值是可以超越的,那么就是有大小之分的,“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理论在这里依然适用。儒家“修身治国齐家平天下”的境界依旧略有局限。我的想法与冯友兰的“人生四境界”说更为相似。在此,我借他的划分之名来阐述我的感悟。人生分四种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自然境界是最低的一等,是像动物那样无意识的顺应着本性、习俗做事,没有有意识的主观思考。功利境界上一等,是有意识的为了自己的利益,当然这并不一定与公德、集体利益相悖,但有时候的确与集体利益相悖。道德境界再上一等,这个境界的人是为了集体,乃至为了全人类的利益在奋斗,燃烧着自己,温暖着别人。天地境界最高,他们心中挂念的是天地万物,摒弃了自我中心主义与人类中心主义,而是站在对万物的博爱的视角看待一切。前所述及的这位老师大约处于二三境界之间或偏左或偏右,因此我觉得自己虽然要以此为标杆,向他看齐,但切不能满足于此,向上还有更高的境界等着我们去追求,我们还要继续超越。然而说得很简单,做起来却并不容易。我们作为一个人,首先考虑自我利益的保有是与生俱来的,是在自然选择中能够生存的必要条件。然而我们想超越自我,进阶到更高的境界,就需要跳出我们人的身份,看到别人,看到世间万物,放下一些自己的患得患失,而去追求人类、万物的利益最大化,就能让自己的人生价值上升几个层次——不仅是满足自我,而是舍小家而为大家。健康所系,性命相托。这是我作为一名北大医学生在入学时进行的庄严宣誓。然而能真正做到它,又谈何容易?我觉得,一个医生人生价值在于对医疗卫生事业的贡献,我认为这是十分神圣的事业。对我自己而言,生命只有一次,为什么要拘泥于小我盯着蝇头小利锱铢必较而不去不断超越自我,体验更多的生活经历,实现更大的人生价值呢?

1 / 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