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范文解忧愁1/27《赤壁赋》教学设计【汇编4篇】【前言】本站网友为您精挑细选分享的优秀文档“《赤壁赋》教学设计【汇编4篇】”以供您参考学习使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的话就分享给朋友们一起学习吧!《赤壁赋》教学设计【第一篇】一、教学目标1、掌握本文景、情、理相互交融的艺术特色。2、了解文中苏轼情感变化的过程。体会苏轼由乐转悲再转喜的情感历程。3、感受苏轼乐观旷达的情怀;感悟文中蕴含的人生哲理。二、教学重点难点1、理清本文的情感线索。2、感悟文中蕴含的人生哲理。三、教学课时3课时(本教案是第2、第3课时)四、教学手段课前印发相关写作背景资料及余秋雨散文《东坡突围》。好范文解忧愁2/27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和书下注释,以自学、讨论为主,教师适时点拨,翻译全文,疏通文意。反复采取自读、齐读等读法,使学生感受赋的音乐美。注意朗读指导。)附录:1、绝命诗《狱中寄弟子由》其一:圣主如天万物春,小臣愚暗自亡身。百年未满先偿债,千口无归更累人。是处青山可藏骨,他年夜雨独伤神。与君今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狱中寄弟子由》其二:柏台霜气夜凄凄,风动琅珰月向低。梦绕云山心似鹿,魂飞汤火命如鸡。额中犀角真君子,身后牛衣愧老妻。百岁神游定何处?桐乡应在浙江西。2、知识小结:关于散文赋散文赋也叫文赋,是中唐以后出现的一种文体。赋本是汉代流行的文学体裁,它始于战国,盛行于汉,到唐宋而衰微,元明清则趋于消亡。赋是一种形体比较自由灵活的韵文,句子以四言六言为主,讲求文采,多采用问答形式和铺张手法。汉代以后,赋分别向骈文和散文两个方向发展。前者便出现了骈赋和律赋,注重对偶好范文解忧愁3/27工整和平仄协调,对押韵也有严格要求;后者便发展为文赋,不讲求骈偶和音律,句式可长可短,押韵也较自由。文赋兼有诗歌和散文的一些特点,不受骈赋、律赋那些框框的限制,较多地吸收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形成了散文式的清新流畅的气势。《前赤壁赋》就是这种文体的典型之作。3、知识小结Ⅰ一词多义(1)适A、而吾与子之所共适(享有)B、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到)C、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女子出嫁)D、少无适俗韵,性本爱山丘(适合)E适得君府书,明日来临汝(刚刚,才)F适大病,不能行(适逢)(2)逝A、逝者如斯,而未尝为也(流逝)B、逝将去女,适彼乐土(通“誓”,发誓)C、淑尔远逝,往来翕忽(去,消失)D、时不利兮骓不逝(跑)(3)曾好范文解忧愁4/27A、天地曾不能以一瞬(副词,用来加强语气,常与“不”连用,译为“连……都……”)B、曾不知老之将近(副词,用来加强语气,常与“不”连用,译为“连……都……”)(4)虽A、虽一毫而莫取(即使)B、虽无丝竹管弦之盛(虽然)(5)固A、固一世之雄也(本来)B、雍州之地,殽函之固,自若也(险固)C、固国不以山溪之险(使动,使……稳固)D、汝心之固,固不可彻(顽固)Ⅱ通假字(1)举匏樽以相属(通“嘱”,劝酒)(2)山川相缪(通“缭”)Ⅲ词类活用(1)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名作状)(2)顺流而东也(名作动)(3)侣鱼虾而友麋鹿(意动)Ⅳ特殊句式(1)何为其然也(宾语前置)(2)而今安在哉(宾语前置)好范文解忧愁5/27《赤壁赋》教学设计【第二篇】一、教学目标1、掌握文章中文言字词,如通假字“属”,状语后置句式如“泛舟游于赤壁之下”;给文章划分段落,明确每个部分的大意。2、学生通过诵读法、以读促悟法品味艺术手法和语言特点,自主理解与交流合作相结合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体会本文中情、景、理交融的写作手法。3、感受文中逝者如斯的哲学理念,体会作者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二、教学重难点学习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有关知识,了解作者运笔自然,文辞优美的写作特色及语言运用的妙处,体会作者将情、景、理三者结合运用的妙处,感受作者文笔背后的人生态度和哲学理念。三、教学方法诵读法、指导阅读、点拨法、圈点勾画法。四、教学过程(一)课前准备,自行预习1、利用学习小组交流合作,搜集相关资料,了解作者苏轼的生平,着重看被贬谪黄州这段经历,了解赤好范文解忧愁6/27壁的历史常识,以及赋的相关知识。2、熟读课外,利用工具书解决字词难点,配合文章注释归纳新知识点。(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人生的组成的苦乐参半的,面对人生中的挫折,有的人一蹶不振,有的人豁然开朗,其实所谓的挫折痛苦,只是一个人角度的不同。今天我们要学习课文《赤壁赋》的作者苏轼在面对“乌台诗案”的低谷,贬谪黄州的不幸时,夜游赤壁,与友人畅谈人生,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在这篇课文当中作者是怎样面对人生不幸的呢?(三)初读课文,以读促悟1、听录音朗诵,并齐读课文,练习朗诵。(1)主要注意字词的读音和朗读的节奏并梳理生字词。如:兴:兴起的意思;属:通“嘱”,意思是劝,请;(2)了解句式,如状语后置句泛舟游于赤壁之下。2、本文主要描写了月夜美好,泛舟江上的所见所感,通过客人吹起萧声的苍凉之感,引起了主客之间对于人生感受的对话,全文既有诗情画意,又有人生哲理,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来交流:文章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都讲了什么内容?第一段:描写夜游赤壁的画面,展示了诗情画意的好范文解忧愁7/27美好境界。第二段:作者饮酒放歌,心情欢乐;客人吹箫,倍感悲凉,画面形成鲜明的对比。第三段:客人感悟人生短促,情绪悲观。第四段:作者畅谈人生感悟,豁然开朗。第五段:客人转悲为喜,主客开怀畅谈,兴尽入睡。(四)研读问题,深入讨论1、以变化和不变化作为探讨,主要写了哪几个方面?找出表明变化和不变化的词语。明确:水的变化是逝者如斯,不变是未尝往也;月的变化是盈虚如彼,不变是卒莫消长;人的变化是生老病死,不变的是代代相乘;由物及人,情景交融,2、文中人物的情感又是如何随着变化?第一段感受美好的画面,主客二人以喜悦为主,接着客人吹箫,喜悦的感情慢慢被冲淡,感叹到人生短暂,怀古伤今,情绪悲观,接着作者畅谈对人生的感悟,乐观旷达,让客人豁然开朗,最后转悲为喜,兴尽而睡。3、引导学生再读课文,说一说自己体会到的作者的语言特色和写作手法。(1)形象优美,善用修辞。文章之美在于语言运用之美,文章语言隽永,形象优美。好范文解忧愁8/27老师提问:本文语言美在哪里?引导学生使用圈点勾画法,找出一些语句,如在描写客人吹箫的时候中对萧声的描述“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继续提问他使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让你觉得文段优美,使人动容。学生回答出连用六个比喻,充分的渲染了箫声悲凉,抽象的笛声变得若隐若现,如在眼前,在江上与寒夜中显得更加凄凉动容。(2)“情、景、理”融合的写作手法。写作手法的合理运用让文章读起来“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诗有情但却理,词有景却多情,在赋当中,由于对客观事物的描述,使文章显得不会太过强说愁;而景色的描绘,又让整篇课文氛围优美,整体和谐,在文中最后,又加入了说理的成分,可以发现说理的成分并不是强加上的,而是有逻辑,有层次的将说理部分层层托出。不管是抒情,还是述理,全文都离不开江上风光和赤壁故事。这就形成了情、景、理的融合,充满诗情画意而又含着人生哲理的艺术境界。(3)结合本篇文章,谈谈你对作者的人生态度的理解。好范文解忧愁9/27教师在黑板上书写“人生、失败、感受”几字,让同学们用黑板上几个关键词进行造句,其中需要包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并提问学生,你认为的失败是什么?失败以后你会怎么做?在今天学完了《赤壁赋》之后,你认为苏轼是一个失败后如何看待自己看待人生的人呢?并随机请同学起来作答,让他们对苏轼进行一个深入的理解,并说出自己和苏轼在面对失败后有何不同。(五)拓展延伸,小结作业1、回顾本文的艺术手法,学会运用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2、整理归纳课文中归纳的实词,把握文章整体的脉络,任选一画面进行拓展描绘。五、板书设计六、教学反思本篇课文着重引导学生以读促悟、和朗诵法,知识点涵盖多,内容丰富,应当注意后期的教学反馈,督促学生理解掌握。上课时应多引导学生去了解作者的生平等作家作品的背景知识,做到知人论世。水调歌头教案【第三篇】教学目标:1、学会通过想象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好范文解忧愁10/272、通过反复朗读体会情感。教学重点:学会通过想象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教学难点:体会作品表达的人生哲理。教学设想:本教案以“课程标准”为指导,突出对了学生语文素质的培养。以“情景教学”作为指导的思想,通过善设、再现诗的意境来达到感染学生的目的。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强直观性和感染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此激发学生的想象和创造,把课堂延伸至课外,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诗词的朗读和背诵是教学本课的关键。设计了几种新的朗诵方法和教学方法,体现了诗词教学的特点。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如:音乐烘托法、绘画激趣法、散文描述法。通过富有艺术感染力的朗读,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更能体会诗歌所表达的强烈真挚的情感,更能引起他们的共鸣,从而受到思想教育和美好情操的陶冶。本课安排一课时完成:学习生字词,查作者相关资料等预习任务要求学生在课前自学完成。教学过程好范文解忧愁11/27一、课前三分钟活动由一学生讲述童年趣事二、前提测评找学生讲讲课前查找的有关作者的资料。多媒体展示简介作者生平。展示以下生字:阙(què)琼(qióng)绮(qi)胜(sheng)。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在政治上属于旧党,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传诵甚广。三、导学达标(一)、导入:一年一度的中秋节是中华民族重要的传统节日。历来被列为我国三大传统节日之一。同学们,你们家过中秋有什么习俗吗?古人过中秋喜欢吟诗赋文来抒发自己当时的感受,为我们后人留下许多优美诗篇。(二)、初读课文呈现课题:听配乐范读,学生小声跟读。好范文解忧愁12/271、全班自由朗诵一遍。注意字词的准确读音,2、划分朗读节奏3、反复、朗读体会情感。(选配古筝曲目《春江花月夜》)4、展示朗读技巧,全班模仿配乐范读有感情大声跟读,注意语速、重音。5、学生单人配乐朗读,教师点拔。6、男生配乐朗读上阙,女生配乐朗读下阙。(三)、了解写作此词的背景帮助理解作者的情感。苏轼因乌台诗案倍受折磨,被贬黄州。写此词时,作者41岁,除政治不得意外,苏轼兄弟情谊深厚,他与苏辙在颍州分别后已有六年不见了,但无缘相会。时值中秋,苏轼赋词怀之。(四)、品味、赏析词的内容。(重点)整体感悟:1、展示思考题:笔下的月亮是何形象?诗人由月色的美好想到了什么?表现作者怎样的思想?2、听王菲演译这首词的MTV歌曲3、感染学生,引发无穷的想象4、学生初步谈感想,鼓励个人独到的见解。5、重点赏析1、学生说说自己对这首词的理解,2、发挥想象描好范文解忧愁13/27绘词的意境。(由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讲述,3、教师点拨难解的字词或投影出来。)4、学生思考、讨论、质疑以下问题:A、这首词中你有哪些问题需要解决的?B、用自己的话说说作者心中的天宫是怎样的?他向往那美好的天宫吗?你认为作者是怎样想的,觉得天上好还是人间好?如果真有天宫的话,你愿乘风而去吗?为什么?C、这首词你最喜欢哪几句?为什么?(欣赏名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赏析:人间有离别的痛苦、团聚的欢欣,月亮也会阴藏晴出,这些事自古以来难以圆全。但原我们岁岁平安,远隔千里,共对这明月互相祝福。人月无常,自古如此。这是人生无法克服的遗憾。既然这样,惟望各自珍重,希望从共赏美好的明月中得到人生慰藉,释却离怨。D、词的上下两阕主要写什么?两者的联系何在?(提示:中国古代的诗词,大都先写景,后抒情,我们来看看这首词是否也具有此特点。)?上阕主要写什么?(写了什么景?)上阕----望月(写景)下阕呢?(抒发了什么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