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讲义: 建筑的艺术、技术与体验策划与物业(XXXX宁波大学)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建築規劃導讀1第一讲:建筑的艺术、技术与体验策划与物业黄世孟建筑既是艺术且是技术之创作品时,经常成为各地之地景特色地标,而且是兼顾文化艺术特性之教育建筑。本文内容提供建筑入门的学习者,如何从生活的体会过程,理解建筑的价值。主要叙述建筑是什么?建筑的装饰与艺术,建筑之美。确信建筑必须兼顾艺术与技术后,如何提升城市建筑中的数量庞大的建筑,成为一种台湾各地之文化地标新建筑,是一种艺术之公共建筑,提升国民成为一位建筑艺术的欣赏家,成为好观众、同时成为好业主,懂得欣赏价值建筑之美。相信每一个人若能从建筑美的欣赏中,得到人生无穷的乐此不疲情趣时,那也可升华一个家、一个国、一个时代的人类文明。前言本文题名原订为「建筑艺术与技术概论」,撰文原始目的为台湾大学医学院学生,有机会认识建筑艺术之通识课程教材。当然,本文内容也可以提供一般读者,正确认识建筑之价值,同时从每个人之建筑体验过程中,了解到建筑艺术与技术之关系,好的建筑往往成为地方文化地标。因此,如何成为一位会欣赏建筑艺术的人,如何能让建筑成为一处可以说不完故事的地方,假如前述梦想逐渐可行时,那么台湾的建筑一定容易成为有价值的建筑。壹、建筑是什么?今天书坊到处有许多建筑入门的书,均会提到建筑的定义,论述建筑概论。换言之,介绍建筑概论内涵时,作者可依据许多的思考向度来表达。首先,本文想谈论「建筑是什么?」,其次探讨「建筑怎么造?」。一、建筑之形成与意义「建筑」是什么?「艺术」是什么?「建筑艺术」是什么呢?有人说建筑是房子、是资产、是商品,甚至也是赚钱投资的工具。也有人说建筑是工程技术与美术艺术的结晶,是艺术、是文化、是人文精神生活。更有人说建筑空间的创造,是心灵与环境的对话,是环境哲学与生态的结晶。这些说法都有对的一面,但也有一些不尽容易完善界定的部份,所以要作一项完美的建筑定义有其困难。但若稍加整理,应可解释为:建筑是基于人类生活的需求、实质的行为以及生命的理念,对周遭的自然与人文环境,所作的人为空间的调整与创作。这是一种广义的建筑定义,它可以大到包括国土计划、大区域计划、都市计划,小到包括室内设计、家具设计、广告招牌设计。另外有一些认真且风格独具的建筑师,甚至将门的把手、甚至某些重要家具的零件,也列入建筑的设计工作范畴内。然而西洋历史中的罗马时期建筑师VITRIVIUS,在其著书「建筑十书」中,提到有关建筑的定义如下:「建筑必须维持强度、使用及美的三原理予以构成」。所谓「强度之理」在于构造、基础的强固及慎选建材,「使用之理」乃各个场所使用上无缺点,无妨碍的适当配置,而「美之理」则在建筑物的外观要美好、优雅,其组成及细部要合乎及对称的原理。若用近代建筑术语扼述时,或可改成如下:建築規劃導讀2「建筑是由机能(Function)、构造(Construction)与美学(Beauty)三项要因所构成的」(图1)。然而今天是一个高度知识及信息爆发的时代,也是高密度聚居的都市化时代。建筑的定义如只以机能、构造与美学三要因来诠释时,似乎略嫌狭义些,因为「机能」不仅无法代表所有人类的复杂需求,「构造」亦无法涵盖突飞猛进的科技,「美学」更无法网罗代表日新月异的社会价值。关于现代的建筑定义,国内名建筑师吴明修教授曾如下配合修改(图2):机能→Humanneeds→满足人类生活上的多项需求构造→Technology→利用先端工程科技,提供安全的构造及舒适的环境美学→Sociology→造型上要创新、优雅、美好并符合时代美学趋势其次,「艺术」是什么呢?相信很多人都会认为是美的、能感动人的、又能具有永续价值的东西,就是艺术。因此,人间的艺术是无所不在,建筑仅是其中的一项而已。从古迄今,当一家之长、一族之酋、一国之王,纷纷建立起自己的家园、国土后,子民立刻为他们的国王、尊长,以及敬仰的神灵,建造美丽的宫殿和壮观的庙宇,因而也有了人类历史留存永续的伟大建筑艺术。「建筑艺术」就是能抚慰人类心灵,顺应环境,诠释与追求建筑之美。因此,建筑不用赘言是一种艺术,是一种有限制条件的艺术。一般艺术家可以海阔天空漫无边际的发挥想象,而建筑师在想象之外,尚需考虑现实之需求。例如,画家画一个汽车轮胎,可以因想象画成三角形或四角形,而建筑师则必须考虑其实用机能,而将其画成圆形。建筑师所创造的建筑空间、建筑造型,多多少少得考虑到其真正的使用,毕竟建筑是以人类生活为基点的艺术。圖1傳統的建築定義三要素圖2今日廣義建築的定義圖3西班牙中部古都道路中間的水道橋圖4法國國境內的古代水陸橋建築規劃導讀3二、建筑之历史与技术关于「建筑怎么造?」之课题,本文拟从「建筑形成的历史」与「建筑营造技术的发展」两方面论述之。人类在原始时代,为了应对自然天候的变化及避免遭遇野兽百虫的侵袭,开始营造自己的居室,人类的营造居室,可以说完全是出乎其自身的本能。那就是:1.人类的防御本能,一种领域认知与自卫的本能。2.人类适应地区风土气候的本能。3.人类喜爱群居的本能。回顾地球上的人类工程技术文明,营造动机的原点可说为「生活」及「生存」。每天为了活下去,必须争取获得维持生存的东西,包括用水、住房、食物、道具、、、。为了免于被敌人并吞,必须建造保卫、防护城墙避体。这个时期人类有的东西只有众人的体力及当地的材料,集众人之力,顺应自然环境,擘取地表的石材、木材、、、等。举例言之,今天西班牙Segavia古城中的空中水道陆桥(图3)、法国境内的水道桥(图4)、中国春秋战国时代建造的万里长城,可谓应用自然石、砖材料(图5),顺应地心重力的迭砌道理,建造完成的人类在大地上所留下来的大型人造物。其次来探讨古代宫殿或神庙建筑吧!东方中国以木材为主、西方中亚或欧洲以石材为主的建筑物,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呢?首先回顾历史中古代中国宫殿建筑,建筑物支撑架构是以木材形成的梁柱结构系统,墙壁则采用土墙、砖墙(或木、竹墙)等形成,柱梁与隔墙之系统分离,常听一句「墙倒屋不倒」的名言,即是概述中国古建筑木构造的特征。然而木构造建筑发展的限制因素之一,即是木材的梁跨距与材质应力。由于受限于木材长度,因此经常以增加柱列的方式,扩大建筑平面空间,今日北京紫禁城内的太和殿(图6),以及日本奈良的法隆寺建筑,可谓当前山海關之山海關係區位與平面圖圖5中國萬里長城之磚石構造建築圖6中國北京紫禁城太和殿木構造建築圖7北京天壇木構造建築圖8世界建築史圖書專輯建築規劃導讀4世界中木构造建筑仅存少有的大型建筑。同理言之,木构造建筑的规模特征不只是面积大小而已,建筑高度又易受制于木材特性,无法兴建过高的建筑物。中国北京的圆形木构造天坛建筑(图7),或日本寺庙内的许多佛塔建筑,均可呈现木构造建筑物对于建筑高度的挑战与应用极限的实例。东方人对于竹、木材料的应用历史悠久,数千年时间的深入体会及验证结果,深入理解了竹、木材料的特性及其极限。举例说明如下:「比较中国唐朝以后的木构造建筑物时,建筑柱子的直径及型态,唐代是粗犷、直径较大,到了清代则逐渐纤细且精巧雕刻。许多中国建筑研究专家的解释,认为是历经数千年时间、藉由庞大多数的建筑物,营造师傅们的建筑经验之累积,才能将木结构的主要支撑柱子的直径,逐渐减径后而呈现明清建筑柱列特征。其次,若以西洋建筑史为主轴来谈建筑形成技术时,西洋建筑一般可划分成下列各类型:(1)古代中东、古代美洲建筑、(2)希腊、罗马建筑、(3)回教建筑、(4)仿罗马式、东方基督教建筑、(5)歌德式建筑、(6)文艺复兴、矫饰主义建筑、(7)巴洛克、洛可可建筑、(8)近代、现代建筑(图8)。这种建筑历史与类型的分类方式,当然不能涵盖人类建筑的所有营造方式。因为人类生存在地球上到处均有许多可用的建筑材料,包括原住民建筑、非洲建筑、热带建筑、、、等。不过,本文并非严谨建筑历史的论述,其主要目的置于建筑艺术与技术发展历史的评介而已。因此,仅选择石构造为主的西洋建筑来引述说明,石构造建筑的艺术与技术。古代中东区域建筑的主要精华可谓埃及人所建筑的神庙,以石材为主的石构造建筑的特征,如图9所示的埃及神庙废墟景象,以及希腊(图10)与罗马(图11)时代的古神殿建筑遗址,图12意大利的比塞塔教堂,很清楚圖9古埃及神廟建築遺址圖10希臘時代的古建築遺址圖11羅馬時代的古建築遺址圖12義大利比薩斜塔建築建築規劃導讀5理解石材特质与柱梁构造之关系。石材作为承重柱使用时,在无地震区域时是可以精准的迭砌甚高,形成柱列空间,营造人类可用的居室空间。然而若两根柱头上的横梁使用石材时,其跨距长度仍然受到石质材料应力的严酷限制,以至于所建造形成的神庙空间,室内呈现的是大量密布的柱子,建筑外墙也需要当做为屋顶的承重墙,以致不能随意在外墙上开口设窗,造成室内呈现是阴暗弱光的空间。然而,至少古埃及神庙石构造建筑所呈现的建筑艺术之美,完全依据构造力学上的需要,建筑材料无任何过多添加的装饰,使用石材是粗犷无饰、、、等特征。西方人使用石材建造宫殿神庙,到了希腊、罗马时期所兴建的建筑物,就更深入认识石材力学特性,且对「建筑之美」又有更多的诠释,希腊都市废墟中的石构造建筑柱梁,可仔细观察到柱子直径缩小了,柱身划分数段,表达建筑之美并增加建筑装饰,整体建筑物之量体划分三段,即「基座」、「屋身」及「屋顶」等。西方的石构造建筑迄今数千年,仍在使用者也相当多,形成了西方建筑留给人类的建筑文明遗产。然而若以石构造建筑的技术而言,在十三、四世纪才兴起的歌德式建筑之营造方式,可以说是代表石构造建筑技术,最登峰造极的营造技术之代表。以下让我们来谈谈歌德式建筑与其营造技术之特征:为创造教堂尖塔、苍空高屋顶的空间感觉(图13),建筑物外壁必须相当的提升高度,为了避免过高的外墙受到屋顶荷重力量外挤而溃倒,于是在外壁柱子之外,再兴建整排柱列,并在内外两排柱列之间,约于屋顶高度位置设计了一种「飞扶壁」(图14),从外柱列的柱头处开始,藉由飞扶壁的力量稳定扶住建筑物高处位置的外墙,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歌德式建筑外观造型。这种建筑造型并非只是装饰的造型,确实是具有力与美的功能特性的造型。由此可窥知歌德式建筑配称为石构造的精华之作,主要是充分理解石料材质力学圖13歌德式教堂尖塔、蒼空高屋頂圖14歌德式建築外牆飛扶壁圖15歌德式建築室內穹窿挑高空間圖16歌德式建築開口部外牆彩繪玻璃建築規劃導讀6,配合精准几何学施工技术,符合垂直荷重力学道理,迭砌形成的完美建筑物(图15)。由于建筑物的屋顶荷重可转由柱列承重,于是外墙壁面上就可以依据需要来开口设窗。因此,配合教堂传教需求、利用各种彩色玻璃,并成各式各样的宗教故事彩绘玻璃窗(图16)。歌德式建筑发展到了十七、十八世纪时,并无明显的技术突破及造型转变,反而逐渐大量使用铸铁材料,形成了石材与铁材混合利用的摸索时代。三、近代建筑艺术与技术之萌芽工业革命一般称之发生于十八世纪中叶,人类大量使用机械动力取代动物劳力,大量开采煤、铁矿产资源,由于逐渐量产铁材,促使了新建材、新技术及新建筑的萌芽。1851年英国首都伦敦海德公园内,举办了一次大型的世界级博览会(图17),该博览会除欧洲地区主要参与国家外,并邀集了当时英国于世界各殖民地的国家广泛参与,展览世界各国各地的文物特产,同时也展现英国工业化后的机械文明的成就,同时不限制任何国家、任何人种、任何阶级的市民皆可以参观与展示。为了要兴建一处大型的、室内的、可以集结大量人潮的建筑空间,于是首次兴建完成以铁与玻璃材料为主所组合形成的建筑物,长240公尺、宽80公尺的大展览场,此栋建筑物于当入夜点灯后的外观,全栋建筑亮丽辉煌,被昵称为「水晶宫」。水晶宫建筑特征即大量使用长跨距的铸铁建材,依柱梁结构系统方式(图18),营建成一种前所未有的大跨距的室内无柱的大型展览空间。由于这是第一次成功的、世界性的博览会,以后也被称为第一次世界万国博览会。法国在1850至1900年期间,可谓与英国互相激烈竞争的对手,眼见举办博览会对国家、都市及人民的深远正面影响,法国在1900年举办巴黎万国博览会时(图19),也开创了另一项人类建筑文明的先端。艾菲尔铁塔是今日世界的地标,也代表着圖17英國倫敦1851年舉辦的博覽會場圖18長跨距的鑄鐵建材

1 / 1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