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课程培训文字材料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科学》第四册第三章“植物与土壤”备课材料杭州市余杭区信达外国语学校何静一、本章概述:本章内容:土壤的主要组成,土壤的形成,土壤的结构和类型,土壤的性状与植物的生长,植物的根系,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植物生长需要无机盐,茎的结构,水分、无机盐的运输,有机物的运输,蒸腾作用,叶的结构,土壤的污染与保护等。本章编写的课程基本理念:1、注重意义学习。2、注重科学理念的渗透。3、强调探究能力的培养。4、关注学生的思维广度和深度。5、关注技能的培养。6、注重情感培养。二、教学进度:单元内容节次参考课时教学媒体一土壤的组成、形成、结构、性状与植物的生长第1节3实验课件第2节2二植物对物质的吸收、运输和利用、实验:观察木质茎的结构第3节3实验课件第4节2+1第5节2三保护土壤第6节1实验课件机动//1/合计//15/三、本章知识结构:四、教学目标、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3.1、土壤中有什么(共计3课时)第1课时简案教学目标1、知道土壤中有大量的生物2、知道土壤中的非生命的水分、空气、矿物质和有机质3、知道“借助于工具和科学方法,人们对某一事物的认识活动是可以逐渐深化的”重点难点:土壤中的物质一、土壤中的生命:土壤生物实验1:观察土壤⑴取样:挖一个长、宽深分别是50×50×30的土坑,取少许土壤样本。想一想:应该取哪一层的土壤做样本?用什么工具观察?⑵观察⑶填写观察报告:观察时间天气状况观察地点观察人环境特点土壤生物简要分析:根据“环境特点”,主要分析土壤中动物的生活与土壤的湿度、疏松程度、温度、光照和植物生长状况之间的相互关系。观察人⑷师生共同交流、评价。本节教学方法的选择:1、本节采用野外观察法,教师应对当地土壤生物(或校园内土壤生物)的基本情况进行了解,在取样的地点和样本的大小方面,都必须事先做出相应的调查,以利于土壤挖掘、利于见到土壤生物样本为宜。学生通过分组实验对土壤中的生物进行调查,在实验中首先要使学生明确观察的对象是土壤生物,并学习选取合适的样本。观察土壤生物及其生存环境因素(空气、湿度、温度、光照)的时候,指导学生有次序地观察,否则就有可能重复或遗漏被观察对象。记录时应及时、真实,否则可能丢失或错误地增加观察信息。在作观察分析时,应该注重土壤生物和生存环境适应性方面的探究,同时也要练习剔除干扰信息的技能,还可以让学生提出一些建议(如在保护土壤或者农作物生长方面的建议)。如果真正没有土壤生物发现时,也要告诉学生,这也是一次有意义的野外观察,同时可让学生分析一下,为什么这里的土壤样本不利于土壤生物的存在(如食物、湿度、光照、温度等方面有没有可以解释的原因)。最后,在观察完足够的土壤样本后,也可以让学生计算一下单位体积中土壤生物的个体数,以便学生明白,通过分析和建模,可以让观察信息得到数据化,将一定的样本数据分析抽象为总体的一般规律。另外在实验中要注重学生合作能力和责任感的培养,可以要求学生事先进行必要的分工(如土壤温度测量、挖土、观察、记录都可分工进行,同时也节约了时间。)在调查过程中,还要求他们根据体力进行调整。在挖土时要求学生少量地挖土,仔细地观察,不要成块地挖,否则反而会忽略对土壤生物的观察,同时大块地挖土也会对花卉、农作物造成损伤。在观察时可借助于放大镜或带回实验室用显微镜进行进一步的观察。在调查结束时,应要求学生尽可能地将土壤样本恢复到原样,以保证花卉或农作物的正常生长。所有的这一些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对他人劳动的负责,对环境保护的负责等。)同时,也使学生明白:任何科学活动都应追求最小的损失,最小的投入和最大的收益。实验完毕后,必须要洗手,而且要反复冲洗,指甲比较长的同学事先应剪去指甲。同时,可要求学生说出“洗手”的原因:土壤中含有大量的致病微生物。2、关于学生探究实验表格填写的指导:①“土壤温度”是可以测定的,先用铁棒在土壤中打三个分别为35厘米、30厘米、20厘米深的小洞,再将温度计分别插入小洞,然后用泥土覆盖小洞。一段时间后,就可从温度计中读出不同深度的土壤温度,三次的平均值即为土壤温度。②“土壤湿度”可以用“干旱”、“比较干旱”、“比较湿润”、“湿润”来表述;③“土壤疏松程度”可用“非常疏松”、“疏松”、“比较疏松”、“不疏松”来表述;④“光照强度”可以用“光照强度强”—直射光时间长,“光照强度一般”—有零星直射光照射,“光照强度弱”—完全遮阴等来描述;⑤植物生长状况可用“良好”、“一般”、“较差”等来表示;⑥“简要分析”中应着重分析生物种类和优势种类生活和环境的相互关系;(如:蚯蚓喜欢相对湿润、有机质丰富的土壤中,同时,它在土壤中的活动又可以增强土壤的疏松度和肥力)附件(文字材料)土壤含有大量生物土壤含有大量生物,小至单细胞动物,大至小哺乳动物,每平方米可含生物10亿以上。土壤生物是分解者,分解动、植物残体,释放植物养分,形成腐殖质,改善土壤肥力;其次,土壤生物又是为害者,其中有些是害虫,有些是病原菌,为害作物和家畜。土壤生物的主要类型包括:1.原生生物:包括细菌、放线菌、真菌和藻类。2.小型动物:为体长小于100微米的动物,包括原生动物、线虫、小扁虫、轮虫和缓步类动物,都以微生物为食,在枯枝落叶层和土壤的水膜中活动。3.中型动物:大于微型动物,大多数为线虫、螨、弹尾虫、原尾虫,以微生物和腐物等为食。4.大型动物:最普遍的为蚯蚓、蜙蚣、马陆、蜗牛、蝇类幼虫、甲虫及其幼虫等,其中除蜈蚣类捕食小动物外,大都以腐物为食。5.巨型动物:有大蚯蚓、鼹鼠、野兔、獾、蛇和蜥蜴等小脊椎动物,食性各异。第2课时简案二、土壤中的非生命物质⑴提出问题,引入课题:①土壤中有空气吗?②土壤中有水吗?③土壤中有有机物吗?④土壤中有无机盐吗?⑵分小组进行实验:提出问题观察、实验过程和现象实验结果土壤中有生物吗?取一土壤的典型样品,仔细观察,并利用放大镜或显微镜寻找土壤中有无生物发现有蚯蚓等生物、在显微镜下发现了微小生物土壤中有空气吗?取相同形状、体积的土壤和铁块,分别放置于两只完全相同的大烧杯中,分别标记为A、B;向A、B中注水,直到水面恰好将土壤块和铁块全部浸没为止A烧杯中注入的水比B烧杯中注水量多土壤中有水吗?取少量土壤,放入试管中,用试管夹夹住试管,在酒精灯上加热试管壁有水珠生成,试管口有雾状水蒸汽土壤中有有机物吗?将一定质量的充分干燥的土壤放在铁丝网上加热,一段时间后,待土壤冷却时,再用天平称量土壤能燃烧,冷却后称量,发现土壤质量减少土壤中有无机盐吗?将燃烧后的土壤放到烧杯中,加足量的蒸馏水,用玻璃棒搅拌,然后让它慢慢沉淀下来;提取土壤浸出液约10毫升,过滤后蒸发土壤中有不溶于水的无机盐;蒸发后的土壤浸出液中含有无机盐结论土壤中有土壤生物、空气、水、有机物、不溶于的无机盐、可溶于水的无机盐、……⑶小组间交流,汇报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⑷师生共同交流、评价。关于本节实验的说明:1、“土壤中含有空气”的实验(定量实验):①应选取干燥的土壤(干燥的土壤中所含有的空气较多)该实验空气越多,实验效果越明显。在适宜植物生长的土壤中,空气约占15%~35%;②改用滴管滴水时,应告诉学生常规情况下,滴管每滴20滴水约为1毫升;③引导学生得出土壤中空气的体积分数的计算式,并进行实际的计算:V1为采用土壤样本的注水量,V2为采用铁块样本时的注水量,V为土壤样本的体积(其中土壤样本V=10×10×5=500毫升)(上述的体积都以毫升作单位,最后则是百分数)④课堂讨论题3“另外测量土壤中的空气的体积分数”,是具有一定开放度的题目。例如:第一种方法,用金属容器在土壤中挖取一块土壤,然后用量筒向金属容器中加水,这时的注水量相当于空气体积大小,然后洗净金属容器,再向容器中注水,测出它的体积,它相当于土壤的体积,这样就可以求体积的分数了。第二种方法,用金属容器挖取一块土壤,放在装在装有水的量筒中,这时液面上升的量就是土壤中非空气部分的体积,再通过测量金属容器的容积,就可以测量出土壤空气的体积分数了。当然,如果学生提出先用金属容器挖取一小块土壤,然后将其充分夯实(到基本不会渗水的程度,)再去通过测量金属容积中因夯实而多余出来的空气体积,来测定土壤中空气体积分数,也应得到鼓励和肯定。但可引导学生思考,“夯实”过程中是否改变土壤原有结构?“夯实”是否真的能使土壤颗粒填满其原来的土壤颗粒间的空间呢?总之,在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时,教师要充分保护好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可与同学一同来评价各种方案的优和劣,将每种方案中的可取之处拿来借鉴,并讨论其方案的不足之处(或可修改的地方)从而不断地完善。2、“土壤中有水”是一个定性实验,实验现象十分明显,同时引导学生规范操作使用试管夹。3、课本95页的思考题的总体思路:①选取一块规则几何体积状的土壤样本,计算其体积计为V土;②捣碎,装入坩埚内,测出坩埚和土壤样本的总质量计为m1;③加热,使水分充分汽化,④测坩埚和余下部分的质量计为m2;⑤水的质量为m1-m2,计算水的体积为⑥最后,土壤中水体积分数=V水/V土。教师在这个“思考”活动中应尽量引导学生思考,比如如何让计算出来的体积分数更精确?(如尽量将土壤捣碎,加热时间要适当延长,以便水分充分散失),同时,还可引导学生分析:这样的实验数据是否非常准确?如果加热时间不够长,水分散失不充分会怎样?如果土壤加热时间太长,部分有机物被分解,又会怎样?如果土壤颗粒过大,又会怎样?从中让学生明确一个重要的科学理念:任何测量的准确度,因为受各种因素的制约,总有局限性,但是这种局限性的存在并不妨碍测量自身的基本科学价值。4、“土壤中含有有机物”的实验中:应选取土壤样本中含有较丰富有机质的土壤(森林表层土)在将其烤干时最好用恒温箱或日晒的方法,以保留有较多的有机质;“细密铁丝网”的孔径要小,以免土壤颗粒漏掉;燃烧前后只要将土壤质量称量出来即可得出结果。5、“土壤中含有无机盐”的实验中,首先要学生明确土壤中含有不溶于水的无机盐,而且它们的颗粒是不一样的:大的颗粒沉降较快,小的颗粒沉降较慢;其次使学生明白有一部分无机盐是可溶于水的,并且这些无机盐正是植物生长所需的物质。在实验中,先让学生用手去搓一搓的目的是让学生对“土壤颗粒大小不等”有深刻的体验,其后通过“溶解”、“过滤”、“蒸发”使学生信服平时很难看到的无机盐确实存在土壤溶液中,同时在该实验中应向学生提出“土壤浸出液”的含义,学生只作简单了解。本节教学建议:“土壤中有什么?”一节中采用了“追问式”的方法,盘根究底地让学生去探究答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关注学生的思维深度,给学生创造一个宽泛的思维空间,努力培养学生追问式的思维习惯。第3课时简案三、从岩石到土壤1、思考:岩石是怎样变成土壤的?①风的作用:风将砂粒刮起来,碰撞岩石,久之,岩石被慢慢地磨损,有了裂缝,最后破裂成小碎块。②流水的作用:流水能促使大块岩石裂成小块。③冷热交替的作用:炎热的太阳会使岩石变得很烫,此时若气温下降,岩石会爆裂。事例:修栈道。④冰能裂石:雨水积聚到岩石的缝隙里,如果气温降低到0℃以下,水就结冰,体积增大,从而使岩石缝隙加大,最终裂成小碎块。⑤生物的作用:种类繁多植物和动物等生物的作用下,岩石也会碎裂成石块等。2、猜想:假定你看到一块有缝隙的巨石,如果在几百年后,你又能观察到它,你预计能看到什么现象?请加以解释。分析:从岩石到土壤是一个长时间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级其复杂的过程,但基本上存在着岩石从大变小的过程(风化)和有机物的岩石颗粒间的积累过程。风化因素主要有自然外力(风力、水流外力、水形成冰产生的外力)、热胀冷缩、植物和动物的作用等。3、课堂讨论1:“滴水穿石”是不是有风化的含义?地震、火山活动、植物生

1 / 1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