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的变化规律和因数末尾有零的乘法”教学设计【推荐4篇】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参考资料,少熬夜!“积的变化规律和因数末尾有零的乘法”教学设计【推荐4篇】【导读指引】三一刀客最漂亮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积的变化规律和因数末尾有零的乘法”教学设计【推荐4篇】”文档资料,供您学习参考,希望此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分享给朋友们吧!四年级上册数学积的变化规律教案2021最新【第一篇】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四年级下册第二部分的内容,是建立在学生已认识四边形的知识基础上进行的。本课的内容是对四边形进行分类,通过分类让学生了解梯形的特征,并进一步认识平行四边形。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四边形按两组对边是否平行可分为平行四边形、梯形和其它四边形。教材给出的三组图形是根据两组对边是否平行来进行分类的,教材主要是对A组和B组进行研究。教学分类方法后,教材还适时安排了一些练习,旨在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渗透集合的数学思想,发展空间观念。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比较、分类等活动,了解梯形的特征,进一步认识平行四边形。2、知道长方形、正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3、培养观察、比较和概括能力。教学重点:1、通过观察、比较、分类等活动,了解梯形的特征,进一步认识平四行边形。2、知道长方形、正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教学难点:通过观察、比较、分类等活动,了解梯形的特征,进一步认识平行四边形。二、教法、学法以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方法为主,让学生主动参与知识形成过程,有目的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三、教学过程围绕以上总体思路,我设计了“激趣导课——探索新知——巩固应用——课堂总结”四个环节进行教学。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发展。1、激趣导课出示各种四边形:在四边形这个大家族里,你若仔细观察,会发现它们各有特点,这节课咱们根据四边形各自的特点给它们分分类。(板书:四边形分类)这样,参考资料,少熬夜!赋于数学知识一定的情境,使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和亲切感,促使学生主动地去探索。2、探究新知(1)观察课前准备好的四边形。“观察-比较”是现代科学探索中常用方法。让学生观察四边形的边有什么特点,再进行比较。使学生从具体的实物中建立了丰富的表象。(2)小组合作。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合作交流。并分类摆放,再说一说你分类的依据是什么,这样,学生充分展示自己正确或错误的分类方法。(3)反思评价。学生到前面黑板上演示分法,并说出每一组四边形的特点,再给每一组四边形起一个名字。师生共同概括分类的方法,同时利用集合图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突出了本节课的重点,突破了教学难点。最后让学生看课本,体验成功喜悦。3、巩固应用。为了巩固所学知识,发展学生思维,我设计了填一填、剪一剪、拼一拼、试一试四个练习题组,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收获,体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人人都获得成功的体验。4、课堂总结(1)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2)我们是通过什么方法来把四边形分类的?通过学生自主总结梳理知识,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特别对学习方法的总结有利于学生可持续发展,是发展性教学目标在课时的体现。总之,本节课的设计也许不够完美,但在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们会体现出极大地热情,非常投入,获得强烈的感受。这是单纯靠书所达不到的。在这种学习过程中学生获得了更大的自主空间,不仅可以掌握相关的学习内容而且会体验到用多媒体形式表达和组织信息的特点,逐渐掌握通过多媒体形式学习知识的方法,最终形成一种信息素养。教学难点【第二篇】理解因数和积的'变化规律并运用规律计算.教学步骤一、铺垫孕伏.1.口算:420×29×4023×300×700600×380×9035×20800×10200×3070×601×19018×402.下面两题,用竖式怎样计算比较简便?参考资料,少熬夜!28×402800×30二、探究新知.1.教“扩大”或“缩小”几倍的含义.(1)讲授把一个数“扩大”几倍就是把这个数乘几.如5扩大3倍就是5×3=15,板书:,把一个数缩小几倍就是把这个数除以几.如15缩小3倍就是15÷3=5,板书:(2)练习:①6扩大4倍是多少?②3扩大10倍是多少?③200缩小20倍是多少?④8缩小8倍是多少?2.教例6.(1)出示表格:因数1616161616因数241020100积32(2)学生口算填表:(3)想:发现了什么?分组讨论.①第2、3、4、5组的第二个因数同第一组比较,分别扩大2倍、5倍、10倍、50倍,积也随着扩大2倍、5倍、10倍、50倍.②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若干倍,积也扩大相同的倍数.(4)练习:12×3=48×5=24×5=120×3=48×50=24×25=1200×3=48×500=24×75=小结:启发学生把发现的规律进行概括: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若干倍,积也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5)填空练习:①在4×5=20中,如果4不变,5扩大2倍,那么积也()倍.②在6×8=48中,如果8不变,6缩小3倍,那参考资料,少熬夜!么积也()倍.三、课堂总结.这堂课你学到了什么?四、随堂练习.1.填表:观察每次计算同前一次比较,因数有什么变化?积有什么变化?因数204040200200因数5050100100200积2.填空:(1)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积也().(2)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5倍,积();一个因数缩小7倍,另一个因数不变,积();一个因数不变,要想使积扩大24倍,另一个因数().五、布置作业.(207+99)×32130×(560-490)400×(225÷9)(798+486)÷6《积的变化规律》教学反思【第三篇】积的变化规律是学生学习乘法以来遇到的第一个规律性的内容。从内容上来说,它更加抽象化,更接近纯数学的学习。如何走好这一步,对学生下一阶段的数学学习,思维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整堂课的设计始终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体,注重展开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重视展开学生的思维过程,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而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帮助学生在实践探索的过程中体验数学,培养学生数学交流的能力和合作意识,初步获得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的基本方法和经验。一、情景“生活化”,让学生学习有用的数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内容应当是现实的”,应当“学有用的数学”。教师不仅考虑到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更考虑到与本堂课的知识点要相结合,有利于学生进行探究的素材。本节课联参考资料,少熬夜!系全社会非常关注的西藏发展和青藏铁路建设为线索,教师充分提供表象将学生带到真实的生活中,让他们在一种宽松的学习氛围下,遵循从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规律,兴致勃勃地探索数学知识的奥秘——积的变化规律,并一次次地创设情景,让学生运用规律作出分析、判断和计算,解决了西藏铁路运输和校园改造等生活实际问题,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意识。二、关注“个性化”,让学生自主探究和创造学生参与探索活动,经历发现规律的过程是新课标教材编排的意图,面对新的数学问题,教师鼓励学生在主动观察、猜测、讨论、交流和验证等数学活动中,感受到数学问题的探究性和挑战性,通过看、想、说、动手做、练的过程,顺利的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并能充分体现了数学学习的“亲历性”,努力使学生在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等多方面也得到一定的进步和发展。特别是在初步感知规律后,引导学生猜想:是不是所有的乘法算式都具有这样相同的特点呢,再自己想办法加以验证。学生们个个像数学家一样,进行大胆的猜想,并自主地收集例证材料进行验证,发现真正的数学规律。这样,学生在研究发现数学规律的同时,受到了一次科学研究方法的启蒙,是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学习的有效途径。三、施教之法,贵在启导师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主导着课堂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促进学生“学”的关键。为此,教必须以”导”为载体,以“学”为根本。开课时,引导学生从现象上感知: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变了,积也随着发生变化;通过提问:从上往下观察和从下往上观察,你发现了什么?5╳2=10(元)①5╳4=20(元)②5╳12=60(元)③5╳24=120(元)④教师充分提供时间与空间,与学生合作,对因数和积的变化情况进行深入的研究,分别总结出这组算式中,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时,积的变化特点;在验证是不是所有的乘法算式都具有这样相同的特点的过程中,学生第一次接触这样的研究方法,研究比较困难。教师应作为指导者参与其中,规范研究过程,增强验证过程的实效性。这样,从整体到部分,由部分又回到整体,从上向下,从下向上,由表及里地引导学生观察,将静态的、结论性的数学转化为动态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使学生有充分的机会从事数学活动,帮助学生在实践探索的过程中体验数学,并从中获得一定参考资料,少熬夜!的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活动的经验,培养学生从正反两个方面观察事物的辨证思想。作为教师,我们在课前总是努力做好各种设想、准备,然而课堂上却又经常会碰到出乎意料的问题,如所面对的学生在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存在显著差异等,明显老师在这方面应变机智不足,依然顺着教案往下走。这时需要教师适时随机应变,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灵活地调整原有设计,生成新的超出原计划的教学流程,使课堂处在动态和不断生成的过程中,以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教师只有把自己的教育能力上升到教育智慧的高度,才能胜任动态生成式教学。《积的变化规律》教学反思【第四篇】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例4---“积的变化规律”。在乘法运算中探索积的变化规律是整数四则运算中内容结构的一个重要方面。教材例题以两组乘法算式为载体,引导学生探索当一个因数不变时,另一个因数与积的变化情况,从中归纳出积的变化规律。在这个过程的探索中,我让学生理解两数相乘时,积的变化随其中一个因数(或两个因数)的变化而变化,同时体会事物间是密切相关的,受到辨证思想的启蒙教育。在教学过程中,有以下几点感觉还不错的地方:1、我设计了让学生自己举例像书上那样写出2组算式,还设计了让学生写出自己的发现,这样让学生有自己的独立思考,也对后面规律的揭示起到铺垫的作用。2、通过规律过程的探索,不但让学生理解两数相乘时积的变化随其中一个因数的变化而变化,同时体会事物间是密切联系的,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3、练习的设计能由易到难,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到轻松自如,并且重视每次练习的反馈,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这节课也有一些不足之处:1、教师的语言不够简练,在教学2的规律时让学生探究规律的时间太多,有的时候学生已经说的很好了就不要让其他学生再说了。2、教师的提问要精练,例如教师提问“你能用我们今天学的知识来解决下面的问题吗?”可以换成“这节课我们用积的变化规律来解决下面的问题。”

1 / 1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