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练习试题论坛下载地址社社区区管管理理知知识识培培训训资资料料完完整整版版第一章当代中国的城市社区建设与社区管理第一节社区建设是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必然要求一、社会转型:当代中国社会变迁的总特征1、何为社会转型?社会转型是指社会整体从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过程,也就是社会现代化过程。理解这个概念的关键是要搞清楚传统型社会和现代型社会的含义,以及从传统型社会向现代型社会转变的基本特征。传统型社会或传统社会是以自然小农经济为基础的社会,其主要特点除了生产资料私有和阶级对抗以外,还有:自给自足的自然农业经济占主导地位,手工业只是农业的补充;政治上实行世袭君主专制统治;社会组织以血缘和地缘为主要纽带,业缘联系的作用并不突出;人们依靠朴素的经验从事社会生活,教育不普及、科学技术不受重视,等等。大体说来,传统社会包括了我们通常所说的奴隶占有制社会和封建社会两个历史发展阶段,其中封建社会是传统社会的典型形态。与传统社会相比,现代型社会是更高级的发展阶段。它的主要特征是:现代化大工业和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已占绝对支配地位,农业实现了商品化、机械化、专业化、社会化等等;在政治体制方面,程度不同地实行了民主制度;在社会组织方面,业缘的纽带作用日益突出;在社区结构方面,城市化程度较高;另外,还有生活方式多样化,教育和科学技术相当发达,等等。转型,是指事物从一种运动形式向另一种运动形式转变的过渡过程。社会转型是指社会从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变的过渡过程,是建立在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这样一种社会分类的基础之上。西方社会学者以西方社会为蓝本,将社会转型的主要方面或主要内容概括为六大方面或“六化”:一是经济转型即工业化;二是社会转型(狭义)即城市化;三是政治转型即民主化;四是文化转型即世俗化;五是组织转型即科层化;六是观念转型即理性化。我们认为,传统社会向现代化社会的转变,亦或社会转型,具有三个最突出的特点:第一,它是一场整体社会变迁,包含着社会机体各个方面的变革。第二,它的实现方式往往是进化与革命的统一。第三,它是一场速度极快的社会变迁。1978年以来,中国社会转型因实行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而进入快速或加速发展阶段,面对全面而又深刻的社会转型,社会学家从不同角度对当前我国社会转型的主要内容和标志进行了分析和探讨。这些分析和探讨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认为当前中国社会正处在全面转型期,其主要标志是中国社会正在从自给半自给的产品经济社会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转化,正在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化,正在从乡村社会向城镇社会转化,正在从封闭半封闭社会向开放社会转化,正在从同质单一性社会向异质多样性社会转化,正在从伦理社会向法理社会转化。二是认为当前中国社会转型主要表现为相互联系的三个层面:其一是结构转化,即当前中国社会的社会整体结构、社会资源结构、社会区域结构、社会组织结构及社会身份结构等均在发生转化;其二是机制转换,即当前中国社会的利益分配机制、社会控制机制、社会沟通机制、社会流动机制及社会保障机制等也都在发生转换;其三是观念转变,即随着当前中国社会结构的转化和机制的转换,人们的价值观念也在发生转变。综合练习试题论坛下载地址、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主要特征处在快速发展阶段,且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根本目标的当今中国,其社会转型表现出苦干不同于西方国家,不同于自身以往发展历程的显著特点。有些学者将其概括为:社会转型的速度大大加快,改革开放20多年的发展在许多方面远远超过了以前140年的总和;社会转型的广度前所未有;社会转型的深度史无前例;社会转型的难度十分艰巨、不仅人口多、底子薄、经济落后,而且每一步都涉及利益关系的调整;社会转型的向度非常明确,即确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正确道路(参看华兰英《我国当代社会转型的内容和特征综述》(《理论与现代化》,1998年第1期)。也有些学者将其概括为:结构转型与体制转轨同步进行;政府与市场双重启动;城市的扩展辐射与农村自身城市化的双向运动,转型过程中的非平衡性等等(参看陆学艺等主编《转型中的中国社会》第44—53页,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这些观点都对我们认识当今中国社会转型的基本特征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快速发展着的当今中国,体制转轨与结构转型相交织,其根本性变革几乎囊括了社会有机体的各个领域、各个层面。具体而言:一是正在从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机制转变。二是正在从单一公有制向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结构转变。三是正在完成工业化的历史任务,其工业化势头之猛,速度之快,超过了以往任何时期。四是正在从自然半自然经济向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转变,并且出现知识经济的端倪。五是正在从乡村型社会向城镇型社会转变。六是正在从封闭半封闭社会向开放型社会转变。七是正在从“礼俗社会”向民主、法制国家转变。八是正在从科技教育文化落后的国家向科技教育文化比较发达的国家转变。九是正在从年轻型人口结构向老龄化社会转变。十是广大居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正在从温饱型向小康型转变,并继续朝着富裕型发展。特别重要的是,当代中国的社会转型同时集中了先发国家在不同阶段出现的多重问题,由于中国的自身特点,面临着先发国家未曾有过的历史任务。当代社会发展理论将首先实现社会转型的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称为“先发国家”,而把自20世纪40年代以后才真正进入转型过程的发展中国家称为“后发国家”。中国作为经历了传统社会主义阶段的后发国家,不仅与先发国家的社会转型过程有着不同的历史起点,面临着它们未曾有过的历史任务,而切,同时集中了它们在不同历史阶段上相继出现的多重问题。例如,从单一公有制向LJ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过渡,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就是先发国家未曾有过的历史任务,也是未经历传统社会主义阶段的大多数后发国家没有的任务。又如,大量农民涌人城市和人口老龄化问题同时并存,也与先发国家不同。在那些国家,基本实现城市化之后才出现比较突出的人口老龄化问题。这些情况表明,当今中国的社会转型更加复杂,具有“叠加”性,从而要求城市社会整合机制必须实行根本性变革,必须把服务与管理相结合,必须建立能够容纳全方位变迁的整合框架。二、社会转型对社区建设的必然要求在社会转型的过程中,我国城市基层社区的地位、作用日益突出。1、单位体制的衰落促使“单位人”向“社区人”、“社会人”转变,从而要求基层社区进一步发挥整合、服务和管理功能。如果我们把那些全方位依赖工作单位来生活的人们称为“单位人”的话,那么,这种“单位人”正在向“社区人”、“社会人”转变。1987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进行的一项全国性城市居民问卷调查表明,86.7%的被调查者认为,他们的生活服务问题应该由单位负责。而笔者于1999年在天津市和平区进行的问卷调查表明,伴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多的靠市场和社区,而不再完全靠单位来解决生活需求问题。例如,70%多的被调查者首先希望通过市场手段解决搬家、房屋装修、家用电器修理等等问题,首先希望通过社区组织解决邻里纠纷、居住小区施工扰民、环境卫生等等问题,而首先希望通过单位解决这些问题的还不足被调查者的1%,这些数据表明,基层社区越来越成为人们的主要活动基地。从而,一方面促使单位和职工要求基层社区承接一部分为职工服务的功能,要求基层社区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微观环境;另一方面促使党和政府要求基层社区组织成接一部分原来由企业(单位)担负的社会整合和社会控制的功能。2、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类型的多元化以及人口的老龄化,游离于单位以外的居民增多,客观上要求基层社区进一步发挥管理、服务乃至教育、培训功能。综合练习试题论坛下载地址如果说,改革开放以前,在高就业政策和单位体制的作用下,我国城市基层社区组织的工作对象主要是为数不多的无业居民尤其是家庭妇女的话,那么,如今,这种情况有了很大变化:一是随着经济类型的多元化,个体、私营从业人员越来越多,他们一开始就是游离于“单位体制”以外的人群,但却从属于家庭所在地的基层社区。对于这个人群的社会管理,是新时期基层社区组织面临的一顶重要任务,也是“单位体制”无能为力的。二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公有企业的改革,下岗失业人员急剧增加、且有进—步增多的趋势,他们中有些人已与原单位脱离丁关系,有些人虽然属于原单位职工,仅除了领取少得可怜的生活费以外,几乎与单位无更多的联系。对于这些人的教育、培训、社会管理、生活救济和再就业事宜、只能希望基层社区组织发挥主要作用。三是随着人口的老龄化和“提前退休”政策的实施,各居民区的老年人口尤其是离退休人员显著增多、为这个群体提供良好的医疗保健、文化娱乐和生活服务,加强对这个群体的管理,是基层社区组织的重要任务之一。这些任务表明,城市基层社区不仅要深化社区服务,而且要开展社区教育,强化社区管理,发展社区经济等等,实际上要求整个社区全方位发展。3、快速发展的工业化、城镇化给我国城市基层社区带来了一系列压力,从而要求全方位强化社区功能。第一,非农产业的快速增长和城市大规模改建、开发,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广大居民要求基层社区组织治理污染、改善居住环境质量的呼声越来越高,各级政府给基层社区组织提出的这方面任务越来越重。第二,城市大规模改建、开发给基层社区组织带来了动员、安置居民搬迁、处理有关纠纷等种种难题。第三,成千上万离土又离乡的进城农民,已经遍布我国城市的各个角落。其中多数人既不熟悉城市社会规范,又缺乏城命生活经验,且无固定性工作和住所。对这些人进行教育、管理、服务,是基层社区组织面临的一项艰巨任务。由此可见,工业化、城镇化要求全方位强化社区功能。4、我国城镇“小康型”生活方式的来临,客观上要求基层社区全面改善居民社区环境,全面发展社区服务、社区文化、社区教育等等。由于国民经济和改革开放的发展,20多年来,我国城镇居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极大提高,现代化耐用消费品潮水般地涌入普通居民家庭。人们在解决丁温饱之后开始追求吃讲营养,穿讲高档、住要舒适、宽敞。所有这些都表明,绝大多数城市居民的生活已经接近或者达到了小康标猴。进入小康生活的居民不再满足于吃饱穿暖.而要追求生活质量继续提高,追求生活的丰富多彩和自我价值的实现。从而势必要求基层社区提供相应的生活环境和活动条件,甚至要求社区组织开展一系列文化活动。据笔者等人于1996年对全国12个城市的1500多位居民的抽样问卷调查,80%多的被调查者希望本社区改善社会治安和秩序状况、改善环境卫生状况、解决环境污染、绿化美化环境;70%多的被调查者希望本社区兴办公益事业、开展社区服务、组织文化娱乐健身活动,等等;60%多的被调查者希望本社区改善道路状况、解决存车难问题、增加医疗保健网点,等等。由此可见,城市居民“小康型”生活方式的来临也要求社区全方位建设。5、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入,迫切要求开展基层社区建设活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和重要保证。尤其是中共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和中共十五大文件,既明确提出/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工作方针和重大措施,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特别是思想道德和文化建设作出了全面部署,又为基层社区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要求。例如.要求以提高市民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为目标。开展创建文明城市的活动。到2010年建成一批具有示范作用的文明城市和文明城区。而文明城市和文明城区都是由一个个的文明基层社区所构成的。所以,在创建文明城市,建设文明城区的过程今势必要开展创建文明街道社区和文明住宅小区的活动。又如,小共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和十五大文件提出要深入持久地开展群众性文化、卫生、体育和科学普及活动.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建设社区文明。从而为基层社区文化活动的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