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体会:品悟原著“深意”背好为民“行囊”近日,我根据党组织安排深入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从第四卷中感悟党的人民情怀,牢记“共产党就是给人民办事的”。扬帆新征程,广大党员干部要揣好“第四卷”,装满为民的初心“行囊”,从原著中悟真理思原理,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走在“人民身边”,为党的事业凝聚起无坚不摧、无往不胜的强大力量,让复兴路上开满人民“幸福花”。通过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让我更加准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新方位、时代新变化、实践新要求。作为一名基层党员干部,我将聚焦服务保障,提升工作本领,在各方面工作上体现学习成效、体现为民情怀、体现履职尽责、体现优良作风,坚持严字当头,锤炼过硬作风,紧盯各项工作任务,铆足干劲,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通过学习,我有以下三点体会想跟大家分享:一是背好“民之所望”的行囊,读懂群众期待,让“好盼头”始终在人民身边。“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广大党员干部在初入工作时,容易出现主张和群众意见不合拍、工作干不到点子上的问题,结果事倍功半、事与愿违,受委屈、落埋怨。究其原因,往往在于没有完全站到老百姓的立场来考量,工作无法真正谋到群众的心坎里。从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到疫情防控战疫“不放弃任何一个人”的坚强保护,再到如今减负稳岗扩就业、粮食保供给稳物价等的系列举措,无不饱含着“以民之所望为施政所向”的永恒初心。“中国发展的根本目的是要让中国人民过上好日子”,尤其是在当前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老百姓腰包“鼓”起来的大背景下,我们既要满足医疗、教育、就业、住房等“民生刚需”,回应百姓期盼和诉求,也要实现群众对文化、服务、环境等“诗与远方”的向往,更需以百姓之心为心,在思想上与百姓产生共鸣,把他们的事情当成自己的事情办,坚定脚步、充满期盼地为共同的目标而奋斗。二是背好“实干苦干”的行囊,读精笃行担当,让“好作风”始终在人民身边。从星星之火到燎原之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而是一代代人埋头苦干、接力奋斗的结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唯有踔厉奋发、笃行不怠,方能不负历史、不负时代、不负人民。”美好生活是奋斗出来的,新时代新征程上,广大党员干部作为时代先锋,首先自己要成为一名实干家、奋斗者,知责于心、担责于身、履责于行,才能凝聚起应对风险挑战、排除各种困难的磅礴力量。“芳华无悔”黄文秀、“排雷英雄”杜富国、“燃灯校长”张桂梅……这些敢于牺牲、苦干实干的无私奉献者,都是基层党员干部鲜活的学习楷模。我们要将勤政为民、实干担当的优良传统传承下去,将方案中规划的、会议上定夺的、脑海中勾勒的、嘴巴上承诺的都变成实际中落实的,不慕虚荣、不务虚功、不图虚名,老老实实、规规矩矩谋事,用实干和实绩赢得百姓的信任和拥护,让鱼水之情更加浓厚,党的根基更加稳固。三是背好“质朴真情”的行囊,读透全心全意,让“好声音”始终在人民身边。群众最有智慧,老百姓最为质朴,对他们老实诚恳、讲明道理,很多矛盾都能迎刃而解。反之,如果热衷于当“官老爷”,不愿做群众的“小”事,不会说村里的“土”话,趾高气扬、好为人师、假大空套,与群众的距离就会越来越远。无论是宣传政策还是解释问题,作为党员干部要注意方式方法,照顾好老百姓的情绪,坐在同一条板凳上和老百姓交心谈心,不与老百姓产生距离感。要多与老百姓拉拉家常,“摸摸棉被暖不暖和,尝尝农民家里的水好不好喝,算算乡亲们的收支账……”用真情打动人心。要少一些“高大上”的冗词赘句和虚情假意的“花架子”,多一些“接地气”的淳朴声音和为民谋利的“真把式”,让他们把我们当成信得过的“自家人”、靠得住的“贴心人”。说暖民之话、做爱民之事,将“以真心换来真情”这一与民相处方法熟记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