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供参考1/16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通用4篇)【题记】这篇精编的文档“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通用4篇)”由三一刀客最“美丽、善良”的网友上传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使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吧!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第一篇】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学会本课8个生字及新词,认读10个字,学习一个多音字“恶”。能力目标:1、理解“你们侮辱我的祖国!我不要你们的钱”这句话所表达的思想感情。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情感目标:了解课文内容,体会并学习意大利的爱国少年热爱祖国的好品质。教学重点:是理解最后两个自然段,体会少年当时的动作及表情,理解“热那亚少年很需要钱,为什么又把那些钱扔回去?”好文档,供参考2/16教学难点:是感受并理解热那亚少年捡钱和扔钱过程中的心理变化。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具准备:易错生字,新词卡片;课件一:反映少年“衣衫褴褛”及“大义凛然时”的图片;课件二:第四自然段的文字课件;课件三:最后两个自然段的文字课件。教学过程:熟读课文,学习生字,标出自然段,初步了解课文讲的是一件什么事。(略)一、复习巩固易错字。1、出示卡片:“卖”和“买”,齐读后区分字音和字形。2、出示“可恶”和“凶恶”,齐读后指名区分音和义的不同。3、出示“侮辱”,巩固正确读音。点评:此环节的设计意在加强字词的巩固,夯实基础知识的教学。对于易错易混字教师要有意识地进行强化训练。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及对词语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好文档,供参考3/16二、齐读课题,激发情趣。1、谈话:课前我们初读了课文,认识了一位少年朋友,他就是:(指板书)2、齐读课题:意大利的爱国少年。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由学生指名分段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听完之后说说你对这个少年产生了怎样的情感?2、自由谈感受:你对文中的少年产生了怎样的情感,并把有关词语板书出来。(老师根据学生说的不同方面的感受,让学生把感觉少年可怜和可敬的词语分别写在黑板两侧作为副板书,再进行归类。)3、教师板书:同情敬佩点评:把邀请同学,分配读书任务和板书的权利下放给学生,使学生切实成为学习的主人,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自由谈感受使学生免去举手等待的约束,既可以激发学生主动思考,也可培养学生的谦让合作意识。4、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有什么不懂的问题?画上问号。5、利用工具书或问周围的同学试着解决所提问题,如果还解决不了一会儿向全班提出。点评:让学生在读,思过程中积极主动发现问题,(任何方面的问题都可以)主动提出问题(向谁提出都好文档,供参考4/16可以)并寻求解决的方法(可用字典,问同桌或下座位问自认为有能力解决的同学)。尝试提问,解答和合作的快乐有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增强和创造能力的提高。分层提出和解决问题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6、再次质疑,老师板书学生问题。(1)少年那么需要钱,为什么还把它扔回去?(2)那些人好心给少年钱,他却用钱砸那些人,是不是没有礼貌?四、品读课文,感悟文中描写少年穷困,悲惨的语句,有感情地朗读有关语句。1、导入,引发思考:根据我们对课文的了解,这个少年需要钱。2、投影:少年()需要钱。问:他不仅需要,而且是怎样的需要?(极为)(特别)(万分)。3、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默读课文,用曲线画出有关语句。4、指名读自己所画出的语句,谈感受。有感情地读出来。点评:以读为本。自读自悟,读中感悟,悟中生情,情至读中。教师在学生读的过程中可在学生读句或谈体会时(不固定顺序,学生随意说和读)适时引导学生重好文档,供参考5/16点从少年的遭遇、衣着及船上的人的态度等三方面使学生感受其贫困和无助。引发学生的同情心并理解少年对金钱的急切需求。在此基础上进行朗读训练。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教师根据学生所读的语句可采取以下方法导读:(1)课件出示“衣衫褴褛”的少年形象,理解词义。激发情感。问:看到这样的一位少年你想到什么呀?把你的感受读出来好吗?(2)课件出示文字:他的衣服太破了,他还想给父母买点什么,这两年他没有赚到一分钱。问:读到这里你心里又想到什么?(学生可能会说:真可怜!真不容易!)读出你的心情。(3)课件第二自然段文字(略):学生自由练习读出感受,学生评议,老师点击重点词语(打,骂,欺负,重活,实在,终于,搭)使其变色。指导学生朗读。(4)课件出示第四自然段文字(略):请你们仔细读读这几句,看看你能读懂什么?还有什么不懂?(学生提问时,或引发思考时点击“低声”,“捡”,“躺”,“拉”等使其变色)引导学生结合“那些人”的做法理解“低声”,好文档,供参考6/16“捡”,“躺”,“拉”等做法,感受少年的心情。(虽然钱是被人扔过来的,虽然他心里不高兴,但是他顾不得了,他太需要钱了)(6)板书:扔愿意读读吗?(7)小结:一个十一岁的少年就经历了这样的悲惨遭遇,太可怜了!此时,他最需要的就是什么?(8)板书:钱(9)有了钱就可以怎样?五、研读表现少年爱国的部分。抓住词语,展开想象,感悟少年的内心,读出感受。1、导入:少年如此需要钱,但他得到钱后为什么又扔回去了?2、板书:扔3、文中哪句话告诉了我们原因?浏览课文,读出找到的语句(最后一句)4、课件出示:虽然(),但是(),所以()。5、引导学生用关联词语回答问题。也可以用其他的关联词语(尽管——可是——因此——。)点评:教师要善于利用教材中的可训练点适时适度地加强语言训练,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好文档,供参考7/166、你觉得最令你敬佩的是这个少年的哪些做法?自由读。画出有关词语。7、自由结合,小组讨论,交流,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汇报。(谈看法,抓词语,朗读,表演等。)点评:自愿组成合作伙伴,自由选择合作方式,给学生设立充分的自主学习时间和空间,也给了他们表现的时机和舞台,使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8、引发争论:少年的这种做法是不是不礼貌呢?(引导学生感悟“那些人”的做法。再次感受少年对祖国的热爱。)点评:引发争论,促进思维,尊重个性。教师不统一认识,只要学生说得有理就充分肯定,允许保持个性差异。再塑人物形象:课件出示“衣衫褴褛”图,问:开始我们心中出现的少年令人怜悯,同情。此时你心目中的少年又是怎样的形象呢?如果让你再画一幅画,你准备怎样画?课件出示几种图像,启发学生想象,从而树立起人物在学生心中的形象。总结升华:爱的力量是无穷的,正是对祖国这种神圣的爱使得这个衣衫褴褛,贫穷无助的少年在金钱面前显得高大,坚强,勇敢。面对这样一位少年你想用什么好文档,供参考8/16方式表达出你的敬佩之情呢?引导学生看黑板词语作诗、写几句话、分角色朗读等。(可以自愿组合,也可独自完成)点评:再学习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尽可能地给学生以选择的权利,使学生自主、自愿、自觉地进行语言实践活动,并通过语言实践活动在合作意识的增强及合作能力的提高、情感的积累与表达等方面都得到一定的发展发展。自己给自己留作业。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二篇】《圆圆的沙粒》是奇妙的海底世界这一主题单元中的1篇主体课文,是1篇童话故事。课文采用对话形式叙述了一颗圆圆的沙粒不被同伴们的议论所动摇,钻进蚌壳里,几十年后变成了一颗闪闪发亮的珍珠;从而让学生感悟到:只要朝着预定的目标,坚定不移地努力,就能实现美好的愿望。《圆圆的沙粒》第二课时的教学,我是这样设计的:1、在朗读中品味朗读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方法,让学生学会读书,始终是语文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因此,语文教学应以朗读训练为经,语言训练为纬,教学中应引导学生随文学词学句,在读中理解课文,以读悟情,好文档,供参考9/16以读促思,在读中品味语言之美。课堂上,我准备安排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切切实实地去读书,把多种读书形式有机地安排在各个教学环节,获得独特的感受。2、在想像中体会语文课上,应重视为学生创设想像的平台,唤醒学生表达的欲望,培养学生创新的意识。本课教学时,我想抓住文中的省略号,鼓励学生展开想像的翅膀,通过交流进一步体会到:圆圆的沙粒为了变成一颗珍珠付出了多大地努力呀。恰当填补了课文中的空白,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例如第一部分的省略号,可让学生想一想:同伴们还议论些什么?你能说一说吗?第二部分的省略号省略了什么?可启发学生想像:漫长的岁月里,这颗圆圆的沙粒在做什么?想什么?3、在对比中感悟《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了三维度,把情感、态度、价值观摆在非常重要的地位。教学本节课时,我注重抓住圆圆的沙粒和同伴们在情感、态度、生活场景、获得的结果等方面的对比,引导学生在鲜明的对比中深刻地感悟到:朝着预定目标,坚持不懈地努力,就能获得成功。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第三篇】教学目标:1、会认10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无好文档,供参考10/16论、试验、纸袋”等20个词语,积累语言2、学习默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学习法布尔的观察发现和探索精神,以及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的科学作风。教学难点:弄清为了验证蜜蜂有没有辨别方向的能力,作者是怎样做的,结论又是怎样得出的。课时安排:二课时第一课时一、走进作者1、今天,我们认识一位科学家,他是法国著名的科学家法布尔。学生四人小组交流汇报法布尔的资料。2、简单介绍《昆虫记》。二、自学课文1、我们以前学过1篇有关蜜蜂的课文是《蜜蜂引路》,课文告诉我们蜜蜂是一种怎样的昆虫?(会认路)2、今天法布尔又会告诉我们什么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读完后举手告诉大家,这篇课文讲了什么?(主要讲了法布尔为了验证密封是否具有辨认方向的能力,做了一个试验,证实蜜蜂确实有辨别方向的好文档,供参考11/16能力。)3、请同学们找一找,课文那些地方写试验的过程?哪些地方写试验的结果,哪些地方写了作者的结论。三、学习生字、新词。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法布尔是法国著名的科学家,他写了《昆虫记》这一本书,我们还学习了这一课的生字和新词。现在,我们再复习一次生字和新词吧。2、出示幻灯片,学生齐读生字词。3、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这篇课文讲的是??(生答)法布尔为了验证蜜蜂是否具有辨认方向的能力,做了一个试验,证实蜜蜂确实有辨别方向的能力。4、上节课我们也知道了,课文写试验的过程是第二自然段?试验的结果是在3、4、5自然段?作者的结论在最后一自然段?二、精讲课文(一)试验过程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这篇课文,我们来读读第一自然段,为什么法布尔一定要加上“听说”这个词呢?好文档,供参考12/16(生齐读后,回答。)(说明他做科学研究讲究事实,非常严谨)2、请默读第二自然段,先看看他的实验可以分哪几步。3、学生画,回答,教师板书:捉蜜蜂??做记号??叫女儿等??走两里路??放飞蜜蜂4、请男同学齐读第二自然段他做实验的步骤,你能从试验过程中感受到法布尔是个怎样的人?(做事认真,十分严谨)5、其实,法布尔写到“打开纸袋,把它们放出来”,就已经说清了试验的过程,为什么还要后面的内容呢?自由读读,跟同桌讨论一下。(出示该段文字)(说明法布尔边试验边观察蜜蜂的活动情况,还动脑筋思考)我们再一起读读第二自然段,感受法布尔的实验过程和他所表现出来的态度。(二)试验结果1、法布尔推测,蜜蜂可能找不到家了。但是,事情证明:蜜蜂飞回来了。继续默读第3、4、5自然段,试验结果部分,蜜蜂是什么时候飞回来的?一边读一边画出有关的句子。2、学生汇报,教师随即点拨,出示句子。好文档,供参考13/16(1)没等我跨进家门,小女儿就冲过来,脸红红的,看上去很激动。她高声喊道:“有两只蜜蜂飞回来了!它们两点四十分回到蜂窝里,满身都是花粉呢。”小女儿很激动,为什么?(没想到,而且,我也推测它们可能会不了家了)指导用激动的语气读。(2)第二天我检查蜂窝时,又发现十五只背上有白色记号的蜜蜂。这样,二十只蜜蜂中,十七只没有迷失方向,准确无误的回了家。“准确无误”指什么?(是的,逆风没有使它们迷失方向,沿途陌生的环境没有让他们偏离方向,他们准确无误的回家。)指导朗读,读出重点词。蜜蜂不仅有辨认方向的能力,而且这种能力还很强。请同学们看第五自然段。从哪句话可以看出来呢?(出示句子)那个词语最能体现蜜蜂辨认方向能力强?(准确无误、确确实实、尽管……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