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生态环境教育解说教师培训营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30基隆市自然生態環境教育解說教師培訓營生態充電站31濕地環境教育評選中央研究動物所研究員:謝蕙蓮評選原則:1.教學過程是取材自大自然的學習活動愈多愈佳,而不是來自網路、書本、參考書、照片等。2.師生進入大自然戶外教學,與泥土、水、植物、動物或環境(資源或垃圾等)實地的親身的接觸愈多愈佳。3.戶外教學中,教師本身對實境—生態、人文、歷史等事物的瞭解程度與事前的親自踏勘愈多愈佳,而不是委由各實境中的解說員傳述知識,或被動式的教學。4.教學中,科學的活動—觀察、提假設、再觀察、驗證等探索過程愈多愈佳,而不是網路、書本上之知識覆誦。5.教學中,統整的學科愈多愈佳。6.學生學習成效的考核是評量行為的改變,因此應有學習前與學習後的比較之設計,且愈多元化的教學評量方式愈佳。改進事項1.大部分教案呈現的教學材料是來自網路及參考書,忽略了大自然提供的豐富素材。請多閱讀大自然。2.大部分的教案有戶外教學,但很少呈現師生親身走入濕地實境的設計,沒有踩踏到濕地,感覺不出泥土含水濕軟的感覺,如何體會螃蟹挖的洞不會垮,紅樹林不會倒的原理。因為沒有親身體驗濕地的感覺,所以學習單的題目跟實際濕地生態或保育教育的連接性弱,而只是知識性的傳授,很少科學性的啟發。請多思考、研習、觀摩啟發式教學法。3.在多數的戶外教學教案中,教師對戶外教學場景的生態、生物顯得陌生,這可由教師常委由當地的解說員做解說式的上課看出來,老師本身具備的濕地學識並不充足。教師應對現場踏勘得很熟悉,什麼時候能看到什麼,才能給學生恰當的作業,例如不是紅樹林開花的季節,怎能要學生憑空猜測花是怎麼授粉的?又如,建構食物網的關係,若學生沒有長時間的觀察,如何建立食物網的關係?若學生答對了,只是書本知識的覆誦而已。請多研習啟發式教學。4.大多數的教案在知識的傳述(轉述)上花了很多時間,這從戶外教學的設計可以看出:問題的產生不是在現場經過觀察問出來的,也沒有在看到了問題後,討論、提出假設,再回頭觀察、驗證等這樣的科學探究過程。學習單的問題多是重複已有的知識,將參考書或網路上的資料拿出來問學生。請多研習啟發式32教學。5.大部分的教案連結統整的學科不多,但仍有幾個是將自然連結音樂、美術、工藝、或文史等,是可喜的現象。6.學生學習成效的考核,最重要的是進行濕地環境教育後,學生行為有沒有改變?是不是觀察能力增強了?是不是參與度增加了?是不是學會了思考?等等,這是要做學習前、學習中與學習後比較的。教案的評量設計中應有這個層次的思考。此外,考核的形式,一般都只從學習單而來,但也有幾個教案呈現較多元的方式,例如海報、辯論、戲劇、繪畫等,這是好現象。總之,多給學生不同的表達方式與機會。33台灣的海洋魚類陳麗淑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籌備處一.台灣豐富的海水魚資源台灣面積雖然不大,但卻擁有豐富的海洋生物,除了複雜的底質、地形、水深、海流等生態因子外,台灣位於全球物種種源最豐富的西太平洋邊緣.在物種演化之歷史因子長期影響下,是台灣海洋生物豐富的另一個主因。1.歷史遠因台灣位於全世界海洋生物多樣性最高的東印度群島地理區(EastIndianRegion),包括東印尼、婆羅洲及菲律賓的北緣,因為海洋生物(包括魚類)之分布主要靠浮游性的卵及幼生隨海流輸送而擴散,由流經台灣附近的黑潮及南中國海流水團帶上來,使台灣海域有眾多的熱帶海洋生物種類。至於東印度群島成為全球物種種源中心的原因為:(1)此地在冰河期海水相對溫度穩定,棲地(大陸棚)面積大,海岸複雜度高;(2)近大陸及大島棚區,營養物質豐富,適合浮游期短的魚種生活;(3)冰河期(過去七十萬年內,有三至六次)海水被阻隔,加上淡水(低鹽)、湧升流(低溫)的綜合效應、加速種的分化:(4)冰河期結束、海平面上升,地理阻隔的屏障消除後,印度洋及太平洋在此又再度交會重疊,故形成許多”印度洋-太平洋”的成對種。2‧優越的地理環境及歧異的海底地形台灣位於亞洲大陸大陸棚的東南邊緣,北緯21度45分~25度56分,東經120度~122度之間。四面環海,西側為台灣海峽,深度一般在二百公尺以下,平均深度約為八十公尺,海底坡度很平緩,底質除了澎湖群島為岩石外,大部分為砂質底。東臨太平洋海岸陡峭,海底地形不同於西側海岸,其坡度急遽下降,在四十公里的短距離內,其地形面降至四千公尺以下,其中琉球海溝更深達七千公尺以下。南接巴士海峽。環島周長約1139公里,配合數個離島(小琉球、綠島、蘭嶼、及澎湖群島),海岸線已達1600公里。由於位處亞熱帶與熱帶交接帶,配合著溫暖的黑潮與西南季風流,大陸沿岸之冷水團流經後,帶來了許多不同海洋生物的補充來源。加上台灣四周海域有北部的礁岩,西部的沙岸,南部的珊瑚礁與東部的深海,更提供了不同生態習性的魚類,高歧異性的棲所選擇。故孕育了種類繁多且數量也豐富的海洋生物群聚。343‧目前台灣已知的海洋魚類根據中央研究院動物所邵廣昭所長的統計資料,目前台灣本土魚類共有44目259科2600種以上,其中海水魚約2500種,約佔全世界海洋魚類總數的十分之一。以棲所來區分,珊瑚礁魚類至少1750種,深海魚類至少350種,大洋性迴游魚類至少90種,近沿海魚類至少300種。體型涵蓋體長小於一公分的鰕虎魚以及長達一、二十公尺以上的鯨鯊。(1)珊瑚礁魚類珊瑚礁魚類一般是指生活在珊瑚礁的魚類。這些魚類大致可分三大類型:a.生活於礁區附近水層中的銀漢魚、沙丁魚、鶴鱵、金梭魚等魚類。b.生活於礁區外圍沙泥地上的虎魚喜、馬鞭魚、狗母、龍占、秋姑、石鱸、比目魚等。c.色澤鮮艷、體型多樣化的礁區魚種,如隆頭魚、雀鯛、蝶魚、蓋刺棘蝶魚、鯙、金鱗魚、鸚哥魚、粗皮鯛、天竺鯛、鮨、單棘魨、四齒魨。台灣的珊瑚礁魚類分布主要受海洋、底質狀況與水溫等因素的影響。以南部珊瑚礁海岸為典型的代表,自枋寮以南經萬里桐、貓鼻頭、鵝鑾鼻至佳洛水及九棚,面積廣闊,是本省珊瑚礁魚類的菁華區。而東部斷層海岸由於海底坡度陡峭,只有在蘇澳、東澳、豐濱、三仙台、成功、富岡等地才有較多的珊瑚礁及珊瑚礁魚類的分布。而從淡水河南岸至枋寮的西部海岸,則是以沙質或礫質海岸為主,除了高雄壽山及左營一帶有零星的珊瑚礁外,只有少數珊瑚礁魚類生活於人工碼頭及港口的堤防邊。此外,台灣北部的珊瑚礁分布,大都集中在野柳與萬里一帶,後經八斗子到鼻頭角;以及鼻頭角至蘇澳的東北角等地。綜合來看,本島南部珊瑚礁魚類明顯比其他各地發達。(2)深海魚大洋中200m以上是光能穿透的深度,稱透光帶;過了此帶,進入了光線極弱,巳無法行光合作用的中層帶,深可達1000公尺;再往深處則是全黑的世界,深淵帶;至6000公尺以下,即稱超深淵帶。岸邊也依深度區分200m深以內稱亞潮帶;至2000公尺深的深海底區;至6000米的深淵區與超過6000米的超深淵區。深海魚就是棲息在有光帶或亞潮帶以外的魚類。大部份的深海魚居住在1000公尺以內的深度;鼠尾鱈會在1000~4000米間生活。有些燈眼魚生活於6000米,有些新鼬魚尉可在7000米以下的海域發現,是目前魚類記錄中最深者。在深層水域中,魚類面臨了極嚴苛的生活環境,也產生了許多特別的趨同演化。例如:□大可伸縮、牙銳、有發光器,此等皆為在貧乏的水域中覓食的利器;脂肪質的改變,鰾的調節,是為了使身體於深海中近中性浮力,使游泳省力。另外,35不同深度之魚類,眼精的使用會隨著深度而演化不同,中層帶的魚對470nm左右的生物發光最敏銳;中層帶的深層處則有管狀眼的幫助,可增加10%對光的感受力;在黑暗中,有些魚眼退化不見,或視力只能偵測到生物光。台灣的東部海岸,地處歐亞板塊與菲律賓板塊的交換帶,海底的深度落差極大,降至花東海盆深度已達6000米以外,而平坦的台灣海峽於南開始句下傾斜,至高屏峽谷及澎湖峽谷深度也達2000~3000公尺以上。此二地為台灣主要深海魚的棲地。(3)沙底世界沙岸是魚類的另一個天,生活在此海域的魚類雖然種數明顯少於礁區,且不像礁區的魚有著鮮艷的外表與奇形怪狀的身體,然而,沙地魚類族群數量大,且多為食用價值高的經濟性魚類,其對人們的生活影響並不輸於其它海域的魚。在沙地上生活的魚類,有些魚演化出特殊的生態習性。其中,以鰈目(Pleuronectiformes)最出名,這些魚體色會隨著環境迅速改變,有保護色的作用。有些比目魚的背鰭、眼皮膜會特化為擬餌的樣子,誘捕其他的魚。牛尾魚也是沙地中的居民,具有極扁的頭部,配合著略扁的身軀,適合躲入沙中;平時只露出兩眼,捕食經過牠身邊的小魚及小蝦。狗母魚是以速度取勝的沙地獵食高手;魟魚擺動胸鰭掀起沙中底棲無脊椎動物;秋姑魚滿佈味蕾的鬍鬚可偵測沙底的食物。石首魚科的魚類,包含俗稱黃魚、鮸魚的高經濟價值魚類則巡遊在沙地,覓食底棲動物,均巳非常適應平坦的沙地生活。有一些種類則成群出現,如中底層巡游的鰏科魚類及表層巡游的鯡科魚類則成千上萬成群覓食水層浮游生物。但由於體型較小經濟價值不高。花身雞魚與鑽嘴魚則以較小群聚的方式覓食沙地上的小型無脊椎動物。另外,俗名瓜仔魚或甘仔魚的鰺科魚類也是沙地中的要角,牠們屬中表層巡游大型肉食性魚類。台灣西部平原區,河川帶來大量的泥沙,也帶來豐富的營養鹽,生產量高,此也成為魚群生活的天堂,與人們捕魚的重要區域。台灣西部大型漁港林立,正反映出此地豐富的漁產。伴隨著淡水的注入,構成了一些特殊的生態系,如瀉湖、河口、紅樹林。在這些地區的魚類大多對環境變化(溫度、鹽度、水…)適應力極強,提供另一群魚類生活的棲地。大眼海鰱、虱目魚均曾至純淡水的中上河覓食;鰻魚的降海產卵;塘鱧的泥地生活;彈塗魚在紅樹林出現,增加了平坦沙地魚種的多樣性。二‧欣賞海洋魚類的多樣性在擁有如此得天獨厚的海洋魚類資源下,讓我們有機會去看到各式各樣的魚,欣賞他們不同的生存策略以及謀生本事,幾乎所有的生存策略,都可以從魚類上印證。你很容易從魚市場去買到白帶魚、秋刀魚和烏魚、虱目魚等去展示肉食性的魚36的腸子遠短於雜食性或草食性的魚類。當然在不解剖的狀況下,白帶魚銳利的牙齒巳經說明肉食性動物的捕食方式。即使是一條鯖魚,流線型的造型告訴你他是游泳健將,深色的背部以及銀白色的腹部,向你展示的是在水層中活動最佳的隱身體色。在此放棄以分類為主的思考模式,一起來研究海洋魚類是如何生存在海中。1.魚的體型及泳速魚的體型變化多端,如蝶魚或嘉鱲之側扁形,鰻或白帶游的延長形,鮪或鰹的流線型,魟或比目魚的縱為形,河豚的球形,箱魨的箱形。(1)減少水阻力:紡錘形(流線型)的體型有助於減少水的阻力,大洋性的魚類如鯖、鮪、旗魚、鬼頭刀等魚,都是最佳代表。(2)適應棲地:蝦魚體型極端的側扁,當遇到危險時可以倒插入珊瑚叢中。兩側扁平者,身體靈巧,短暫衝刺力快,如蝶魚、隆頭魚、雀鯛等、有益於他們在珊瑚礁中穿梭。魟魚及比目魚,身體縱扁,他們可以蟄伏在沙底上。鰻型或稱長桿狀的魚類,常棲息於洞穴中,俗名海鰻的鯙科魚類是代表。(3)保護作用:刺河魨的長刺,箱魨、海馬及海龍的骨質外殼,粗皮鯛尾柄上銳利的盾板。2.魚的體色在沙泥地上或渾濁海域(河口區)底部活動的魚類不只是形式簡單,而且顏色通常偏單調,如比目魚、黃魚、魟、狗母魚。相反的,在光線明亮的珊瑚礁區,魚身上的紋和顏色鮮豔且複雜,如蝶魚、棘蝶魚、雀鯛、鸚哥魚、隆頭魚。夜行性的魚顏色比日行性的魚單調簡單,如珊瑚礁區的天竺鯛、擬金眼鯛和紅目鰱。此外依其作用可分為(1)保護色:蝶魚身上的假眼。(2)警告色:如獅子魚。(3)適應背景光線:大洋性魚類,如鯖、鰹、鮪、旗魚、鬼頭刀魚等。(4)種的區別3.魚的感覺器官物理性感覺系統包括視覺(眼睛)、聽覺(內耳、鰾)以及側線,化學性感覺系統包括嗅覺(鼻)以及味覺(味蕾)。魚隨著不同棲所及不同習性而發展不同靈敏程度的感覺器官。如鯙視力很差,但卻有極佳的嗅覺系統,其延長的鼻管有極靈敏的感覺細胞。4.魚的生態及行為(1)魚的食性魚的食性受限於其本身的構造,如牙齒的形式、鰓耙的密度、消化道的構造以37及活動的速度。同一種魚會隨著成長、季節甚至於日夜不同而取用不同的食物。(2)魚的棲所大洋性迴游性魚類休息時,通常只在水層中垂直移動,或遁入海底或礁區尋求掩蔽所,前者以鮪魚為例,後者可以金梭

1 / 2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