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艺培训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茶艺茶文化知识与技能培训一、茶文化基本概念1.茶文化:茶文化包涵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心态文化。以茶叶为载体,以茶的品饮活动为中心,展示民俗风情,审美情趣,道德精神和价值观念的大众生活文化。2.茶艺:研究如何冲泡各类茶水的技艺和如何享受一壶茶的艺术的学问。第一专题茶文化概述3.茶道:茶道最早出现在唐代,品茗的活动被称为茶道。陆羽认为“和”与“清”是茶道中最本质的,体现为“精行俭德”,涉及哲学、美学、社会、伦理道德等。精行,发挥大自然的至善至美。精行才能做出好茶。俭德,节俭的品德。《茶经》:“茶性俭,不宜广,广则其味黯淡”,茶具多以天然朴素材料为美,意在去奢崇俭。“和”是茶道的最高境界和追求的终极目标。“清”是实现茶道高深内涵的手段,是茶的本性,是茶道的基础和本质特征之一。二、中国茶道精神:和、清、静、雅和:平和、和谐、和气、恬淡清:洁净、清静、超然脱俗静:虚静、平静、恬静、安静雅:高尚、美好、规范、风度、气质总之,茶道不仅包含煮茶之道、饮茶之道,还包括饮茶过程中的思想和精神追求,艺术也是精神思想的表现方式。茶道是通过茶来表现自然规律和人文精神的契合,是因茶之本性而体现。它产生和发展于特定年代,是以追求和谐为目标的综合文化,它基于儒家的治世机缘,倚于佛家的淡泊出世节操,又体现道家相对自由天人合一境界。总结为:和、静、清、雅。三、中国茶文化发展概况:1.传说时期:唐代陆羽《茶经》:“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周鲁公。”有人认为茶是神农在野外以釜锅煮水时,刚好有几片叶子飘进锅中,煮好的水,其色微黄,喝入口中生津止渴、提神醒脑,以神农过去尝百草的经验,判断它是一种药而发现的,这是有关中国饮茶起源最普遍的说法。2.形成时期:汉代~魏晋南北朝北朝齐世祖下令祭品只用蔬菜、干果、茶。文人学士力纠奢华之风,恢复勤俭社会风气。以茶养廉标志着中国茶文化的起源。丝绸之路使茶传播到国外:陆路、海路。该时期巴蜀之地成为中国茶叶的摇篮。西汉王褒《僮约》记载“烹荼尽具”及“武阳买茶”两句。前句反映成都一带,不仅饮茶成风,而且出现了专门茶具﹔后一句反映茶叶已经商品化,出现了如“武阳”这样的专门茶叶市场。3.兴盛时期:唐代陆羽《茶经》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佛教兴盛,禅茶一味文成公主入藏,开辟了茶马古道茶叶种植面积大大提高,茶市交易繁荣中国茶道传向日本、高丽及东南亚各国4.鼎盛时期:宋代①茶叶种植面积比唐扩大2~3倍,出现御茶园和官营茶园,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②民间斗茶兴盛,技艺精湛,器具讲究。③专业的茶师、茶学理论、文学艺术作品涌现:苏东坡、范仲淹、蔡襄、宋徽宗等著名茶人。④北方气候转寒,茶叶经济中心由长江中下游南移至闽南、闽北、岭南一带。政府设立专门的茶榷管理市场,茶商业活动更加繁荣。⑤宋代制瓷业、手工业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为茶文化进步提供必要条件。5.成熟时期:明清公元1391年,明太祖朱元璋废团茶改为散茶,烹煮茶道发展为泡茶道。明清茶叶对外贸易加强,郑和7次下西洋,茶叶输出量大大增加。欧洲文献中最早提到中国茶的是1559年(明世宗嘉靖38年)意大利著名作家拉马司澳《中国茶》、《航海与旅行记》。16世纪荷兰、英国等国纷纷到中国贩茶。清政府高压统治使得文人儒士政治抱负和理想难以实现,转而隐居书斋,以茶雅志。第二专题茶艺基本礼仪A、仪容仪表要求:1.得体的服装(淡雅,整洁,端庄)2.整齐的发型(干净、整齐、端庄)3.优美的手型(纤细、柔嫩、清洁、灵巧)4.娇好的面容(健康、自然、清新、干净)B、茶艺礼仪的基本姿态:1.站姿2.坐姿3.走姿赏茶在茶艺活动中,要走有走相,站有站相,坐有坐相。1.走姿:行走时脚步须成一直线,上身不可摇摆扭动,以保持平衡。同时,双肩放松、下颌微收,两眼平视。动作轻盈、平稳。2.坐姿:冲泡者坐在椅子上,要全身放松,双手自然交握平放于腹前或茶几上。端坐中央前1/3,双腿并拢,使身体重心居中,保持平稳,表情自然,面带微笑。3.站姿:站立时需做到双腿并拢,身体挺直,双肩放松,两眼平视。女性应将双手虎口交叉,右手贴在左手上,并置于胸前;男士同样应将双手虎口交叉,但要将左手贴在右手上,置于胸前,表情自然,面带微笑。4.鞠躬:双手交握于腹前,缓缓弯腰,手指自然合拢,呈“八”字型轻扶于腿上,真礼弯腰约90°,行礼和草礼弯腰约≤45°,鞠躬时面带微笑,俯身和起身速度一直,动作轻柔、自然。微笑礼仪迎宾手势C、茶艺礼仪举止基本要求自然、文明、稳重、美观、大方、优雅、敬人。站姿(静力造型,优美仪态的起点)坐姿(安静、平稳、优雅)步态(轻盈、敏捷、有韵律)表情(目光、微笑)手势(切实、一致、简括、优美)举止礼仪示范练习第三专题茶树起源与生长环境一、茶树的起源:茶树的学名全称为CamelliaSinecsis(L.)O.Kuntze,是一种多年生木本常绿植物。茶树在植物学分类系统中,属被子植物门(Angiospermate),双子叶植物纲(Dicotyledoneae),原始花被亚纲(Ar.Chlamydeae),山茶目(Theales),山茶科(Theaceae),山茶属(Camellia)。根据植物学研究,茶树所属的被子植物门,系起源于距今约一亿年以前的白垩纪地层中,而其中的山茶目植物,约产生在六千万年以前。起源:人类发现和利用茶树,最早是采自野生,用做药用。若按照《神农本草经》中的记载来推算,在中国,茶的利用已有五六千年的历史了。随着茶树从药用发展为饮用,野生茶树已不能满足需要,人们或采茶子,或掘取野生茶苗进行栽培和繁殖。根据东晋(317~420年)常璩所著的《华阳国志·巴志》中写道:周武王于公元前1066年联合当时四川、云南的部落共同讨纣之后,巴蜀所产的茶已列为贡品,并记载有“园有芳蒻、香茗”。由此推断,在公元前一千多年已经人工栽培茶树了,那么茶树栽培距今当有三千多年历史了。茶树在中国的传播,首先从四川传入当时政治文化中心陕西、甘肃一带,但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不能大量栽培。秦汉以后,中国统一,随着经济、文化的交流日渐密切,茶树由四川传到长江中下游—带,由于地理气候上的有利条件,逐渐取代了巴蜀在茶业上的中心地位。到了唐、宋时期,茶叶已成为日常不可缺少的物品。茶叶产区遍及四川、陕西、湖南、湖北、福建、江苏、浙江、安徽、河南、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等14个省区,几乎与近代茶区相当,达到了有史以来的兴盛阶段;同时,也使茶叶从一种地区性的小农生产变成了一种全国性的社会经济、社会文化的产物。统治阶级制定了各种制度来控制茶叶的生产、贸易、税收等。自此,茶的生产作为一种产业逐渐普及、发展起来。茶树向国外传播,最早传到朝鲜和日本。6世纪下半叶,随着佛教界僧侣的相互往来,茶叶首先传人朝鲜半岛;而日本种植茶树,是在唐代中叶(公元805年),日本僧人最澄和尚来中国浙江天台山学佛,回国时携带茶籽种于日本滋贺县,这是中国茶种传向国外的最早记载。茶树起源于中国,茶叶的发现、种植、利用在中国经过了几千年的发展,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地,茶的知识、文化也作为中国特有的文化而风靡全球,茶叶从一种民间饮品变成一种产业、一种商品、一种文化。而茶叶贸易不仅吸引了世界的商人,更是打开了中国的大门,成为中国与世界交流的铺路石。采茶二、茶树的形态特征在我国古代,人们对茶树的认识,都局限在形象化的描述上。如陆羽的《茶经》(一之源)中载:“茶者……其树如瓜芦,叶如栀子,花如白蔷薇,实如拼栏,茎如丁香,根如胡桃。”对茶树的外部特征用了各种比喻来说明。陆羽之后的茶书,也有一些描述,但都缺乏近代植物学性状的记载。1.茶树的外形茶树的地上部分,在无人为控制情况下,因为枝性状的差异,植株分为乔木型、半乔木型和灌木型三种。武夷岩茶的生长环境2.茶树的组成(1)根。茶树的根由主根、侧根、细根、根毛组成,为轴状根系。主根由种子的胚根发育而成,在垂直向土壤下生长的过程中,分生出侧根和细根,细根上生出根行。(2)茎。茶树的茎,从其作用分主干、主轴、骨干枝、细枝。分枝以下的部分称为主干,分枝以上的部分称为主轴。主干是区别茶树类型的重要根据之一。(3)叶。茶树的叶片,是制作饮料茶叶的原料,也是茶树进行呼吸、蒸腾和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叶片形状有椭圆形、卵形、长椭圆形、倒卵形、圆形等,以椭圆形和卵形为最多。成熟叶片的边缘上有锯齿,一般为16~32对;叶片的叶尖有急尖、渐尖、钝尖和圆尖之分,叶片的大小,长的可达20cm,短的5cm;宽的可达8cm,窄的仅2cm。茶树叶片上的茸毛,一般常指的“毫”,也是它的主要特征。茶树的嫩叶背面着生茸毛,是鲜叶的细嫩、品质优良的标志,茸毛越多,表示叶片越嫩。一般从嫩芽,幼叶到嫩叶、茸毛,逐渐减少,到第四叶叶片的成熟叶,茸毛便已不见了。(4)花。花是茶树的生殖器官之一。茶花为两性花,多为白色,少数呈淡黄或粉红色,稍微有些芳香。(5)果实与种子。茶树的果实是茶树进行繁殖的主要器官。果实包括果壳、种子两部分,属于植物学中的宿萼蒴果类型。果实的形状,视发育籽粒的数目而异,一般一粒者为圆形,两粒者近长椭圆形,三粒者近三角形,四粒者近正方形,五粒者近梅花形。果壳幼时为绿色,成熟后变为褐色。三、茶树的生长环境与栽培1.茶树的生长环境(1)气候。茶树性喜温暖、湿润,在南纬45°与北纬38°间都可以种植,最适宜的生长温度在18~25℃之间,不同品种对于温度的适应性有所差别。茶树生长需要年降水量在1500mm左右,且分布均匀,早晚有雾,相对湿度保持在85%左右的地区,较有利于茶芽发育及茶青品质。(2)日照。茶作为叶用作物,极需要日光。日照时间长、光度强时,茶树生长迅速,发育健全,不易罹患病虫害,且叶中多酚类化合物含量增加,适于制造红茶。反之,茶叶受日光照射少,叶绿质细,多酚类化合物少,适制绿茶。光带中的紫外线对于提高茶汤的水色及香气有一定影响。高山所受辐射的紫外线较平地多,且气温低,霜日多,生长期短,所以高山茶树矮小,叶片亦小,茸毛发达,叶片中含氮化合物和芳香物质增加,故高山茶香气优于平地茶。(3)土壤。茶树适宜在土质疏松、上层深厚、排水、透气良好的微酸性土壤中生长。虽在不同种类的土壤中都可生长,但以酸碱度(pH)值在4.5~5.5为最佳。2.茶树的栽培(1)茶树育苗。茶树作为异交作物,其遗传物质极其复杂,利用有性繁殖的后代,无法保存品种原有特性。因此,目前均采用无性的方式——扦插育苗法。(2)茶树种植。茶树种植时期在每年11月至第二年3月下旬之间,雨季前后时均可种植。四、茶叶的采摘茶树的新梢生长到可以采收的标准时,即可及时采取,它是茶树的收获过程,采下的芽叶为制茶的原料。茶叶萌芽分为早生、中生、晚生三大类。视各地气候环境,早生种平均在2月下旬萌芽,3月下旬开始采摘;中、晚生种则各依次延迟约十几日。中国大部分茶区,对茶树合理采摘是按“标准、及时、分批、留叶采”的规则来进行的。不同茶类对原料茶叶要求有不同的采摘标准,要根据生产实际和市场需求来制定。目前我国大宗红茶、绿茶的采摘标准,一般采一芽二叶、一芽三叶和柔嫩的对夹叶。乌龙茶的采摘标准,须等新梢生长近成熟,叶片开度达八九成时,采下带驻芽的二三片嫩叶。名贵茶类的采摘标准,要求原料细嫩匀净,只采初萌的壮芽或初展的一芽一二叶。边销茶对原料嫩度要求较低,主要采用粗人的叶片,—芽四五叶或对夹三四叶均可。第四专题茶叶的生产和制作一、影响茶叶品质的主要因素在茶叶制造方法上,影响茶叶品质最主要的因素是发酵、揉捻以及焙火。1.茶色与香气从茶树上摘下来的嫩叶称为“茶青”,也就是鲜叶。茶青摘下来之后,首先要让它消失一些水分,称为“萎凋”。然后就是发酵。发酵是茶青和空气接触产生氧化的作用。发酵的结果茶叶会从原来的碧绿色逐渐变红,发酵程度愈多颜色愈红。不发酵的绿茶是菜香,是天然新鲜的香气。全发酵的红茶则是麦芽糖香。半发酵的乌龙茶,它的发酵可以分为轻发酵(如包种茶)、中发酵(如冻顶茶、铁观音茶)和重发酵(如白毫乌龙茶)。因此,乌龙茶类的香气可从花香、果香到熟果香都有。发酵程度的不同,对于茶的风味及香气有着很大的影响。当茶青发酵到人们需

1 / 6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