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情感教育培训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孔一中关于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的培训主讲人:赵晓明审美娱乐功能是文学作品重要的功能之一,而审美娱乐离不开情感。文学作品是感情的语言艺术,其美就美在一个“情”字上。语文教学就是要用优美动情的语言去感染学生,引发共鸣,让学生获得生命与情感的交流,成为一个有血有肉有情的完全意义上的人。语文教学中,学生要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语文教师就必须是一个有情人。很难想象,一个冷漠的,毫无激情的语文教师,他如何去完成一堂让学生心灵震颤的语文教学活动。可以说情感教育在新的语文课堂教学环境中,已成为语文教学的生命。只有师生俱做有情人,才能让语文课堂变得鲜活,富有生气和教育意义。下面就如何在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谈谈自己的看法。教师的情感是学生情感的源头。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是教师人格的具体体现,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成为学生模仿的对象。一个教师的品德,直接影响着他所教的学生的品德。教师的情感是学生情感的源头,我们想要培养学生纯洁高尚的情感,教师就必须先有一份纯洁高尚的情感。先让学生感受美好,他才会向往美好,才会培养自己美好的情感。在语文课教学中,当教师以饱满的热情给学生讲述那些动人的情感,那些催人泪下的故事时,教师的感动就与学生的感动产生交汇,就有了师生的同感。而利用同感就可开启对方的心灵,唤起其行为动机。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感染学生,使学生在与真善美的情感共鸣中完成完美人格的塑造。在这种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师生就能在彼此情感的分享中完成知识的传递与情感的交流,在教学中达到师生情感的真正契合。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是情感教学的媒体。情感总是由一定的客观事物引起的。语文教材中,情景交融的诗歌,富有诗意的散文,引人入胜的小说,催人泪下的剧本,都蕴含着浓郁的感情因素,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语文教师要善于利用教材中的情感因素,以情导情,激起学生内心的感情波澜,引发学生的情感,使之与作者产生共鸣,进而理解课文、发展情感。学习《孤独之旅》时,学生们在朗读中体味到杜小康牧鸭时那种无边的孤独时,对他产生了深深的同情,而当他们读到鸭们长大了,漂亮了,体会到杜小康长大了,坚强了,有了收获了时,那种为主人公的成长而高兴的心情仿佛就是他们自己长大了一样。课文培养了他们对情感的认识,也培养了他们要长大,要坚强的信念。所以利用教材中健康的,高尚的情感去感染学生,有助于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形成崇高的人格。教师的激情语言是点燃学生情感的火炬。在教学中,无论是情浓意切的散文还是议论性的文章,都需要老师用动情的语言传达教材动情的声音,“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并配合适当的体态语言,以激昂的情绪,饱满的精神,奕奕的眼神,把有声语言和无声语言结合为主体语言,声情并茂,点燃学生心中的情感之火,让字字句句撞击着学生的心灵,把学生带入作品的特定情境之中,在情感上产生移情和共鸣,使学生与作者的感情相沟通。在上《背影》时,当我读到父亲的信“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时,很多学生已经是泪光闪闪了。学生不仅体会到了父子之间的深情,也被神奇的语言艺术深深地感动了,这就是语言的魅力。教师只要利用好这一点,相信我们都可以用自己激情的语言去点燃学生情感的火炬,,拨动学生的心弦,引起学生的感情共鸣,使学生与作者的感情相沟通。这样既有助于课文的理解,又有利于学生情感发展。在生活中丰富情感,在教学中体会情感。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是学生阅读和写作的心理基础。优秀的文学作品,都倾注了作者强烈的思想情感,学生只有具备了丰富的情感体验,才可能借助语言与作者沟通,透过字里行间,看到作者内心的情感世界,理解课文。要丰富学生的情感,就要教会学生热爱生活,指导学生投入生活,体验生活,感受生活,发现生活中的感人之处,深切体味,让学生在情感的氛围中产生情感体验。来到春天的原野,学生才能体会到朱自清笔下《春》的生机与活力,沐浴在和煦的春风中,才会真切的感受到作者对“春”的喜爱。在语文教学中,创设一种艺术情境和情感气氛,让学生置身其中,使学生动情,细心品味,受到感染,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而且有助于学生情感的发展。我们还可以通过指导课外阅读,观看电影、电视等文艺活动,增加学生的情感经历,丰富学生的情感。有了丰富的情感经历,学生才会更容易体会课文中的情感,达到与作者情感的契合,从而理解课文,甚至感悟人生。总之,情感教育是初中语文教育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对青少年的身心发展,人格健全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要善于利用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变单纯的知识教育为素质教育,培养出真正具有高素质的一代人才语文新课程标准已经把情感教育提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认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共同构成一堂课的三个维度。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许多语文老师往往重视了知识与能力的培养,重视了过程与方法的指导,却忽视了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熏陶。笔者认为,要实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学目标,语文老师在课堂上,必须灵活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内心情感,激发学生的情思,引领学生步入作品所创设的意境;让学生深刻地体验作者在作品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从而使作品情、教师情、学生情三者融为一体,创设感情浓厚的课堂气氛;让学生读出文章的感情,陶冶情操,优化课堂教学效果。下面,我结合多年的语文课堂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的看法。一、创设情境,披情入文法国启蒙思想家狄得罗说:“没有情感这个因素,任何笔调都不能打动人心。”创设一个良好的情感氛围,披情入文,让学生处在“我要学”的状态下愉悦地学习。1、巧设导语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作品都是作者在特定写作背景和写作目的的影响下的特定情感的表达。因此,在学生正要接触作品时,教师就要紧紧抓住本教材的情感个性,巧设导语,引领学生进入情境。导语的设计要从情感出发,以情感作为敲门砖,以情击情,才能扣击心灵。用充满感情的语调、表情、心境,以及结合课文所做的提示性的语言、动作,创设一种学习情境,激活学生思维,让学生产生期待。当学生的情感被调动起来时,他们就会沿着这条情感轨道,走进课文,走近作者。比如我在教《背影》时的导语是这样设计的:父母对子女的爱是真挚无私的。这种爱体现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子女对这种感情有的体会到了,有的体会不到;有的当时就体会到了,有的过后才体会得到。老一辈这种崇高美好的感情深深地感动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年轻人。同学们想一想,父母的疼爱之情是否感动过你?你是通过什么事体会到的?这种感情是体现在父母的片言只语中,还是隐含在父母的神情语气里?是通过某个动作流露的,还是通过某个身形体态表现的?父母疼爱子女的细节,有的令人终生难忘。本课所写的父亲的背影,就给作者留下过深刻的印象。学习这篇课文时,同学们要弄清:这是父亲做什么时的“背影?”这“背影”体现了父亲对“我”的什么感情?文章写这“背影”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背影》会告诉我们许多许多,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背影》。这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学生就能很快地进入《背影》的学习氛围中,取得抛砖引玉的教学效果。2、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是一种集声音、画面、信息于一体的教学手段。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灵活运用多媒体教学,对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是非常有好处的。如我在教学《安塞腰鼓》一课时,利用课件给学生播放了《安塞腰鼓》的音像片段:“一群茂腾腾的后生,在厚实的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强健的舞姿!雄浑的鼓声!撞击着学生的心灵,让学生有如身临其境地感受到:生命和力量是如此的伟大、激昂、粗犷、不受羁绊。然后播放充满激情的录音,让学生再次感受、体会文章所描写的场面和感情。这样营造一个感情激越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披情入文,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二、寻找作者、老师、学生的心灵契合点,陶冶学生情操,优化教学效果初中语文教材中选编的课文大多娴雅精致、脍炙人口,从方方面面反映不同作者对自然、人生、社会的领略和感悟,往往集风景美、道德美、人情美于一体。阅读和学习这些文章,要注重引导学生进入作者在作品中所创设的情境,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阅历和情感体验,寻找与作者心灵的契合点,深刻领悟作品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从而引发情感上的共鸣,达到一种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心灵愉悦感。如教朱自清的《背影》时,我充分调动学生与父亲在生活中相处的感人场景:像小时候上学时,父亲为你撑伞挡雨回家时的情景……这样一联系,学生就容易把握和理解父亲为“我”买橘子的动人场面,从而理解文中所传达出的一股浓浓的舐犊之情;如教《羚羊木雕》时,我让学生回忆被长辈、同学误解时的情景,然后再让学生体验文中的浓浓亲情和真挚友情,再加上一股难言的委屈之情……如何不让学生怦然心动,而终有所悟呢?在这个过程中,老师要做的就是积极创设情境,做一个忠实的引路人和点拨者,让学生打开心扉,尽情感悟,去做主动的探究者而最终得到愉悦的心理体验。作品的基调是非常多样的:有的色彩明丽,有的意境深远,有的简洁自然,有的华美富丽,有的朴素,有的飘逸……因此,语文教学语言或喜悦、或愤怒、或悲哀、或思念、或憧憬、或赞扬、或谴责……这就要求语文老师要充分发挥语言丰富多彩的特点。在设计教学语言时,要生动形象,富有启发性。试想,同一篇文章,用不同的两位老师去教,一位老师讲课的语言简洁流利,生动形象,那么就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感到趣味无穷,喜听爱学;而另一位老师讲课的语言枯燥无味,生硬刻板,那么学生就会感到不合胃口,当然也谈不上什么兴趣了。实践证明,老师妙语连珠,能侃善谈,使课文语言如出我口,如出我心,规范准确,风趣幽默,抑扬顿挫,就能使学生顿生倾慕之心,从而产生“亲其师,信其道”的效应,就能使学生爱学、乐学语文这门功课。三、让学生读出感情,释放感情“三分诗,七分读”是我国古代就有的说法。也就是说情感教育应寓于朗读训练中。朗读是以声音传达视觉信息的活动过程,而声音本身也是一种情感、一种形象。教师应根据文章的多种风格,采用多种风格的朗读。朗读的语调、声音或高亢或沉缓;或激越或悲伤。它不是照本宣科,而是把作者创作时的全部激情重新释放出来。恰到好处的声量、充沛浓郁的氛围、笼罩心头的情感,展示和延伸了作品的形象、作品的画面,在身临其境的情感体验中,学生会更快的进入作品的意境中、作者的心灵里,与作品中的人物一起分担喜怒哀乐,与作者情感产生共鸣。如读《观沧海》时,就宜用高亢、激越的语调,读出曹操统一河山的豪情壮志。读《春》时,却要用轻缓、抒情的语调,读出春天万物复苏,大地回春的景象,从朗读中重现出春草、春花、春风、春雨、迎春的画面,体验朱自清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另外,有感情地朗读文章还要注意语气、节奏、停顿、重音等朗读技巧,老师应该恰当地给予点拔。让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文章,感受文章所传达出来的一情一意,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从而达到陶冶学生情操、优化教学效果。总之,在实现初中语文教学目标的过程中,对学生的情感教育是不可缺少的,而课堂教学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主阵地,语文教师应当充分利用这块主阵地,努力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寻找作者、老师、学生的心灵契合点,读出感情,产生心灵共鸣,优化教学效果。

1 / 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