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索---培训稿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前言: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索和课程改革有必然的联系。进行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索,就是为了更好地推进课程改革。我们要明确:理解和尊重学生是基本,促进学生进步和发展是根本。有效教学的核心是学生的行为、认知、情感上的参与。教育理念是灵魂,教材建设是关键,教师素质是根本,课堂教学是途径,有效学习是核心,数学思考是基本,积极参与是前提,学生发展是目的,教学评价是导向,教育技术是保证。教学方式记住率教师讲授5%学生阅读10%视听并用20%教师演示30%学生讨论50%学生实践70%学生教别人95%实际采用率教师讲授95%学生阅读70%视听并用50%教师演示30%学生讨论20%学生实践10%学生教别人5%东边日出,西边下雨教学方式与记住率实践智慧经验决定人的素质品位•现代人的核心竞争能力主要表现为实践智慧,而实践智慧主要存载于个人的经验之中。•人的实践智慧主要不是别人教会的,而是靠自己在亲历中去“悟”会的。•个人的实践智慧,最主要的呈现形式并不是外显的言说经验、文本经验和档案成果,最大量的还是缄默感悟的内隐性经验。学生在10种情况下学习效果最佳1.当学生有兴趣时,他们学得最好。2.当学生的身心处于最佳的状态时,他们学得最好。3.当教学内容能够用多种形式来呈现时,他们学得最好。4.当学生遭遇到理智的挑战时,他们学得最好。5.当学生发现知识的个人意义时,他们学得最好。6.当学生能自由参与探索与创新时,他们学得最好。7.当学生被鼓舞和信任做重要事情时,他们学得最好。8.当学生有更高的自我期许时,他们学得最好。9.当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时,他们学得最好。10.当学生对教师充满信任和热爱时,他们学得最好。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求课堂教学实现多方面的、实质性的转变,其中教学方式要实现从“组织教学”到“动机激发”,从“讲授知识”到“主动求知”,从“巩固知识”到“自我实现”的转变,而转变教学方式的目的又在于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实现学生“学会学习”的目标。教师只有掌握适合时代需要的教学策略,并善于在实践中灵活运用、科学组合,才能实现“有效教学”,适应课改需要,走在教学的前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也指出: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很多专家认为“有效教学”是指“在教育教学过程努力避免副作用,减少无用功,提高教育教学的实效性,使学生取得预期的、应有的进步和发展”,并且把“学生是否取得了预期的应有的进步和发展”作为检验教学是否有效的唯一标准,其中“预期的”是指学生所期望的、教师在教案中设计好的、符合课程标准和素质教育要求的目标和任务;“应有的”是指学生自己力所能及的、应该达到的“进步和发展”目标。每个学生的基础和能力水平不同,在同一节课中获得的“进步和发展”也不尽相同,只要取得了自己应有的“进步和发展”就算是有效的教学。在当代,信息膨胀、传输手段多样的时代,主体只有具备较强的信息加工能力,才能健康发展,“学会学习”成为信息时代的基本要求。所以在当代,我们强调“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没有主动参与就没有学习;课堂教学是一种特殊的学习方式,是以‘学会学习’为目的的活动”。“有效教学”就要求教师从关注信息传递的科学性、准确性、生动性,转向关注学习者学习的主动性、选择性、学习方式的多样性及信息加工能力,这是学校教育在信息时代变化的基本趋势,也是“有效教学”观念变化的必然结果。所谓“教学”的逻辑必要条件主要有三个方面:(教给谁?为什么学?学什么?怎样学?)(一)引起学生学习的意向,即教师首先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学是在学生想学的心理基础上展开的;(二)指明学生所要达到的目标和所学的内容,即教师要让学生知道学到什么程度以及学什么,学生只有知道了自己学什么或学到什么程度,才会有意识地主动参与;(三)采用易于学生理解的方式,即教学语言有自己的独特性—让学生听清楚、听明白。因此,需要借助一些技巧,如:重复、深入浅出、抑扬顿挫等。如果教师在讲课时不具备这些条件,那么即使教师教得十分辛苦,也不能称之为真正的教学。所以,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低效或无效或负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低效或无效教学。一、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误区:通过多种途径深入课堂重复性地进行跟踪调研中发现两个明显的现象:一是部分中老年教师的课堂“涛声依旧”,“任尔东西南北风,我自岿然不动”;二是部分青年教师的课堂简单效仿,追求形式。表现在过分追求气势恢宏的生活场面,热衷于绚丽多姿的情境创设,迷恋于流光溢彩的媒体展示,沉溺于表面热闹的虚假“生成”。理念------漫长的距离------实践二、“有效教学”的三项指标有效教学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实现教学目标和学生的个性培养与全面发展,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做为教育工作者所追求的“有效”,除了“有效果”之外,还包括“有效率”和“有效用”。目前一般来说,重点放在“有效率”和“有效用”上。“有效果”是指学生经过学习产生的变化,获得的进步和取得的成绩(主要指学业成绩),主要体现在每节课学生是否有实实在在的收获,是否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从不能到多能的变化上;学习效果不仅表现在双基上,而且也表现在智能上,特别是学习方法的掌握以及思维方式的发展上。有效用:①生活能力、实践能力(善于把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效用之一:直接用、显性用);②当下学习对后续学习、终身学习的效用(基础教育的核心任务是为学习者的后续发展打基础,为学习者的终身学习生活做准备)(效用之二:长期用、一生用);③人变得聪明(聪慧)、文明(有教养)(知识转化、内化为智力、品德)(效用之三:间接用、隐性用)。(效益:教学活动的收益和价值的实现)有效率:指学习、掌握特定内容所花费的时间,学习掌握特定的内容所花费的时间越少,效率越高。内涵是减负增效;前提是身心健康;核心是幸福指数要高(尽可能解决“苦教苦学”问题)。三、有效课堂教学的三个维度(一)宽度(教育广度):学科知识的教育化、心理化处理(加工,改造),把学科知识生活化、经验化、情境化、活动化,核心和本质是儿童化(儿童数学、语文、科学……)。儿童的学科、儿童的知识、儿童的思维,这是儿童学习、儿童教育的根本。从某个角度讲,这是把学科知识浅化、宽化的过程,从而让学科知识走进儿童的经验、生活,变成儿童自己的知识。深度(学科厚度):学科知识的科学化、学术化处理(加工,改造),关注、强化学科知识的概念化、科学化、规范化、学术化、逻辑化,核心和本质是学科思维、思考和文化。宽度强调学科(知识)的儿童化;深度强调儿童及其学习的学科化。前者强调让学科走进儿童,后者强调让儿童走进学科。没有宽度的课堂,必然是机械、乏味的课堂;没有深度的课堂,必然是平庸、表层的课堂。深度和宽度的均衡分布,是最有利于课堂教学效益最大化的(四边形的周长为常量时,正方形的面积最大一样)。当然深度和宽度的具体分布比例,要由学科的性质、学生的基础和教学的任务等因素来定。温度(人文温度):学科知识的人性化、情感化处理(加工,改造),要挖掘并赋予学科知识及其教学的人性化、情感化、态度化、品格化,从而使学科知识及其学习与儿童的情感和精神世界联系和统一起来,成为儿童人格和精神成长的过程。“学科知识如果没有经过教师情感和心灵世界的的加温,只能让学生变得越来越冷漠”。如果说,宽度需要教师高度的教育素养特别是灵活的教育教学技巧和机智;深度需要教师系统的学科专业知识特别是深刻的知识;那么,温度则要求教师具备丰厚的人文素养特别是丰富的情感。没有温度的课堂是可怕的、恐怖的课堂,这样的课堂即使有所谓的教学效果,也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所以从学生全面和谐健康发展的高度来认识宽度、深度和温度三度是缺一不可的。如果把宽度、深度、温度比做长方体的长、宽、高,那么我们也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即宽度、深度、温度三者比较接近时,对学生的发展促进最大。从教师个人素养角度来说,三个维度的素养和谐统一起来,教师的教育教学效果最好!四、教师实现有效教学的十项技能(一)观察技能•观察学生的情绪状态:发亮的眼睛,兴奋的心情。•观察学生的交往状态:对话沟通,共享合作,相互依赖,亲密无间,彼此支持,没有对抗与拒绝。•观察学生的认知状态:学生是不是在动脑筋,是不是进行深度思考。•观察学生的参与状态:学生是不是参与其中,注意力是不是集中,专注力。•观察时要注意:有意识,参与式,渗透式。(二)倾听技能•行为上的听应表现为“积极关注的听”,它指的是教师将自己全部的注意力都放到学生的身上,给予最大的、无条件的、真诚的关注。在这样的倾听中,教师通过自己的目光、神情和倾听的姿态”,给予学生一种基本的尊重,更为学生提供一个宽松、安全的学习环境。•认知层面的听应“建构的听”,它指的是教师在倾听时积极地与对方进行对话,在反省自己的“倾见”和假设的同时与学生进行平等的交流,与学生共同建构对“现实”的定义。•情感层面的听表现为“有感情的听”,它指的是教师对学生的谈话有情感表露,能够接纳学生所有的情绪反应,而且表现出自己对学生的情感表达方式可以理解,教师在无条件的倾听中与学生在情感上达到共振,双方一起同欢喜、共悲伤。•倾听完后,应作出认可、总结,鼓励对方。起到接受,理解,询问,共情的作用。(三)讲授技能讲授时:要做到深入浅出,动作和语言要有感染力,随时组织必要的废话(营造听讲的氛围),针对性要强,具有启发性。(四)引导技能教师的引导必须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从而给学生留下自我选择、判断、联想、开拓、发现、创造的思维空间,这样才有价值,才能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才能对其智力和创造力的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任务(目标):具体,给予学生的任务要恰当;•思路(方法):清晰,不能指导过“粗”或过“细”;•条件(时间):明确,不能给予学生的时间过多或过少。激活内因,进行有效的学法指导•有效的学法指导使学生能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并灵活运用于学习之中,逐步形成较强的学习能力。学习方法是学习能力的核心因素,是学生认知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教学中,要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反思,使学生学会学习。教学案例:三年级(下册)“平均数”一课教师出示4名男生和4名女生套圈情况统计图(每个学生套10个圈)•师:你能知道哪些数学信息?•生1:我知道男生1号套中6个,2号套中7个……•生2:我知道女生1号套中5个,2号套中6个……•师:你们分别注意到了男生和女生套圈套中的个数。•还能知道哪些数学信息?•生3:我知道男生1号比女生1号多套中1个,……•师:非常好!他不是看一个数量,而是把两个数量进行了比较。你们能看出男生套得准还是女生套得准?•上面的教学片段中,教师注意通过自己的评价,对学生学习从统计图中收集信息提供了有效的引导。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才可能学会学习。当然,有效的教学还应该考虑对学生的学习实施积极的评价。教师应确立并传递对学生的学习期望,这种期望应是学生经过积极努力可以实现的,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走向成功。我们把有效教学的策略研究应该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五)设问技能注意问题的价值,问题的难度,设问的时机。学生的思考一般是随着教师提问的线索而转移的;应有必要的思考时间、明确的思考目标、相应的思考机遇、强烈的思考动机、愉快的思考情绪等等。(六)导课技能既要引题,又要引思。(七)激励技能表扬与批评。形式可以是语言,也可以是动作(微笑、眼神、点头、抚摸、拍肩膀等)。(八)管理技能活而不乱,形散而神不散。包括组织技能和调控技能。(九)小结技能教师要在引导学生对本节课进行总结、升华的同时,激发学生对相关内容或问题产生继续学习的欲望,并使学生在课后主动收集信息、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行为。如果开头的艺术是为将学生更好地引到教学胜境之中,以求收到最佳效果的话

1 / 8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