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及教材研修提纲为什么必须坚持思想政治课程的开设,国情是根本的因素。“政治课要联系实际,与时俱进”,这是它的一个突出特点。思想政治课的课程建设,要有专业化的研究基础。我们的经验第一,学科背景:课程标准的研制,是在总结了什么经验的基础上起步的?课程现代化的进程,需要学习和借鉴国外经验,但决不是课程西化的进程。面对经济全球化、文明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的大环境,学生遇到的问题日益具有国际性。借鉴国外的经验和教训,吸收各国所长,包括西方现代教育理论的成果,对于课程现代化建设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但是,开展课程国际比较研究,要始终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博采众长的方针。既要看到中西方道德教育所面临的共同问题和互补性,又要看到基本国情差异极大。简单的类比,不可能得出正确的结论;盲目的套用,必然会误入歧途。点评课程改革和发展的进程,总体上是积极的、开放的。如同整个国家改革和发展的大局一样,在渐进的过程中实现根本性的变革,这应该是推进课程现代化的大思路。审视这一进程,应该坚持科学的历史观。推进课程现代化的进程,不可以割断历史,不可能一蹴而就,不可望“毕其功于一役”。面对当前所有的德育问题,既不能采取简单抛弃传统而盲目推崇“新观念”的态度;也不能指望用回归传统的方式,匡正新出现的道德失范。小结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国际背景国内背景现代科技发展的影响面对新的时代课题。第二,时代背景:着眼于现阶段的特点,怎样认识当前这次课程改革的背景和课题?“三个视点”与“五个如何”前所未有的发展战略机遇期。前所未有的各种矛盾凸显期。点评两个前所未有确认这次课程改革的背景和课题,对于理解新课程的全部变化和调整都是极为重要的。比如,为什么我们对新教材的编写归纳了“三大看点”,都是基于这一宏观背景的必然选择。小结以中共中央国务院有关学校德育工作的一系列文件为依据,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实行)》为依据,突出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点。以《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为依据,体现本课程的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三个层面第三个问题:在课程改革的视野下,我们研制课程标准的主要依据是什么?课程标准是法定文件。课程标准的研制,实质上是政府行为。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都是执行者。注释核心价值:这是一门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的课程。重要任务:这是一门提高学生认识、理解和参与社会生活能力的课程。培养目标:这是一门培养公民思想政治素质的课程。意义与价值——课程性质第四个问题:作为研读课程标准的前提,我们怎样确认这门课程的性质和功能?选项理论课:意识形态(信仰)社会课:社会认识,社会参与(常识)公民课:规范性与实践性(法律)学科课:经济、政治、哲学、法律(体系)德育课:情感、态度、价值观(道德)永远的话题:这是一门什么课程A点评名称的故事认同课程性质,把握核心价值,有两个着眼点。着眼于课程形态的特点。课程设置的国际比较。(宗教、社会、公民)着眼于内容目标的变迁。课程沿革的历史轨迹。(文革以后有五次大变动)链接需要在学科课程的系统中把握。课程目标的综合性。学科知识的综合性。需要在德育工作的系统中把握。学校、家庭、社会课程、时政、团队、班级既要避免德育课程“学科化”,又要避免德育工作“课程化”。功能定位作为中国特色的德育课程,具有不同于其他任何国家相关课程的意义和价值;作为一门学科课程,具有不同于一般德育活动的学科特点;作为学科课程体系中的科目,具有不同于一般科目的整合方式;作为专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具有不同于一般学科教育的德育功能。小结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少而精,讲管用的”原则。立足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采用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理念之一第五,课程理念:根据课程性质和课程改革的要求,如何把握课程理念的意义?邓小平同志在阐述“四有”培养目标时明确指出:“其中我们最强调的,是有理想”。胡锦涛同志在阐述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总体要求时明确指出,要坚持“以理想信念为核心”。我们认为,这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紧迫、最根本的使命,对本课程目标设置的根本要求。我们关注什么理想信念的根基如果说课程必须坚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这就意味着必须牢牢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这一核心价值。点评关于发展阶段的观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于发展意义的观点发展是硬道理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科学发展观关于建设布局的观点两个文明建设三个文明建设四位一体的建设关于时代主题的观点和平与发展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聚焦: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一脉相承与时俱进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的教育。必须跟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四个坚定不移:一脉相承、与时俱进的典范。“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定不能丢,丢了就丧失根本。同时一定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应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关键词充分反映党的创新理论,是讲授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的主要使命,是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课程终究能够取得实效的根本保证。想起邓小平的话小结“引导”,是出发点,就是要鲜明地提供正确的价值标准,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特点”,是着眼点,就是要着眼于学生学习和认知规律,把握好高中阶段的成长特点。“结合”,是着力点,就是要着力于贯彻“三贴近”的原则,切实回答“五个如何”等时代课题。喜欢参与?道德两难?理念之二老话重提:灌输之辨坚持灌输是相对于推崇自发而言。反对价值澄清论。反对天然合理论。点评“灌输式”与“启发式”胡锦涛说:“要改变单纯灌输式的教育方法,探索创新型教育的方式方法,在尊重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更加注重培育学生的主动精神,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温家宝说:“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这种做法非常好。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这就是启发式教育。”链接既要保持与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衔接关系,又要区分与高校政治理论课程的递进层次。要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体现高中课程基础性与选择性的统一,既强调综合素质的培养,又提供基于自主选择的拓展性、应用性课程。生活德育?自己看世界?三贴近的意义。理念之三课程整合的方法论,也大体经历了这样三个阶段的变迁:政治化,常识化,生活化。所谓政治化,就是把课程的所有内容目标都归结为政治观点,具有泛化政治的特定意义。所谓常识化,就是注重内容目标的多元结构和应用价值,如初中按素质的多样性分类实施,高中虽依托学科背景,但力求理论常识化。所谓生活化,就是强调内容目标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联系,以生活主题为基础、以生活逻辑为主线。点评加强实践环节,拓展教学空间。面向现实生活,既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又引领“动脑”思考的过程。不断充实、拓展和更新课程资源。倡导师生之间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学生之间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游泳?环保,青蛙,广义狭义?理念之四要开展主题鲜明、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活动;要力求给学生呈现一个真实的世界,使他们具有走进社会、面对挑战的真实本领;要促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感悟读书是学习、实践是更重要的学习。点评评价的目的不是为了排队,而是为了促进学生发展探讨对思想政治素质进行评价的途径。探讨把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的方法。探讨学生、教师和家长共同参与评价的方式。探讨多种多样的评价形式。多元,激励,成功?平安比成功重要——英小守则理念之五牵牛鼻子:评价的意义评价什么?(知识、能力、觉悟)为什么评价?(检测水平、促进发展)衡量水平的尺度是什么?(知道多少,还是能知道多少)点评反对两个虚无主义。反对两个教条主义。反对两个经验主义。小结•高中课程由学习领域、科目、模块三个层次构成。这是它不同于传统的课程体系之处。•课程模块相对独立、平行开设,为课程设置和教学安排提供更大的自由度和设计空间。这是它不同于传统的课程管理之处。每个模块,都有相应的学科背景,但不是固有的知识体系,而是课程意义上的整合。这是它不同于传统的课程形态之处。设计思路:三个视角第六个问题:以课程模块的建构为基础,如何理解新课程的基本框架?生活与哲学(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核心概念:求真务实经济生活(物质文明)核心概念:市场经济政治生活(政治文明)核心概念:民主政治文化生活(精神文明)核心概念:先进文化必修课:基本框架的特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统领、统筹课程内容目标的灵魂。从把握课程性质的根本要求来看。从建构课程模块的具体方式来看。涵盖了当前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和要求。从内容目标的调整来看。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来看。从学生现实生活的需要来看。点评作为“体现课程选择性的主要环节”,选修课不具有硬性“分流”的意义,而是基于学生兴趣、情趣和志趣的选择。既考虑到学生继续升学后的专业方向,又考虑到部分学生毕业后的就业需求。既体现本课程作为德育课程的课程性质,又反映本课程在人文与社会学习领域中的特有价值。既要支持学生发展的先进性要求,又要兼顾学生发展的广泛性要求。选修课:“选择性”的意义视点1作为“必修课程的延伸和拓展”,需要把握两个关系。相对于高校课程的学科方式,本课程一律采用“专题”的组织方式,以此作为建立课程模块的框架。相对于必修课的框架设计,它更依赖相关学科的理论逻辑,更显现学科的“专业拓展”特征。视点2初中:强调成长历程是课程建构的基础。倡导综合方式,即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国情的整合。高中:经济、政治、文化这三大社会生活领域是课程建构的基础。生活逻辑是主线,学科知识是支撑。高校:学科体系是课程建构的基础。理论知识是课程内容的主体。整体规划:在德育课程体系的框架中用党的创新理论统领、统筹教学目标。以生活逻辑为主线是整合课程内容的方法论。体现了整体规划学校课程体系的要求。小结课程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思想政治观点是主体。优先设置和实施的课程目标。能力认知能力和行为能力的发展。组织和呈现教学内容的主导。知识支撑全部课程目标实施的基础。服从并服务于能力目标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三个维度第七个问题:“三维目标”:如何理解课程目标的表达方式?内容选择:组织方式:学科概念决定知识点思想政治观点决定知识点。只遵循理论逻辑不违背理论逻辑,更合乎生活逻辑。点评通栏:用具有整合意义的主题表达一级内容目标,呈现课程的组织体系。左栏:用行为目标陈述方式表达二级内容目标,既提出对特定知识的要求,又提出对特定过程的要求,更注重对思想政治观点的要求,具有指令性、规则性。行为主体是学生。右栏:从内容要点的把握和教学活动的开展两个方面,对相应内容目标的实施,做出“提示与建议”。具有指导性、开放性和选择性。行为主体是教师。呈现方式的规范第八个问题:“行为目标”:如何读懂内容标准的呈现方式?在行为目标陈述的句式中,有四个基本要素: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和预期表现。例如,描述(行为动词)几种消费心理(条件);比较(行为动词)消费行为的差异(条件);辨析(行为动词)消费观念的变化(条件),树立(行为动词)正确的消费观(预期表现)。表达结果性目标的行为动词,更强调明确的指向;表达过程性目标的行为动词,则往往是体验性的。内容目标的陈述要求意义行为动词指认事物特性、归属、来源识别、区分、辨认、了解、选用、找出、观察等再现事实内容、过程、表现、形式、状态描述、引述、描绘、列举、概述、简述、表明、展现、回顾等澄清概念成因、实质、性质、理由分析、辨析、解析、剖析、辨识、说明、比较、解释、阐释、揭示、理解、归纳等审视价值真假、优劣、利弊、好坏、取舍体察、评估、评析、评判、评述、评价、把握、品味、发掘、赏析等支持某种论断采纳一个见解;为某一立场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