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供参考!1/30百年追梦全面小康征文【热选5篇】【引读】这篇优秀的文档“百年追梦全面小康征文【热选5篇】”由网友上传分享,供您参考学习使用,希望此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的话就分享给下载吧!全面小康追梦成长优秀征文【第一篇】朝阳渐渐地升起,在乡间的路上撒了一片银霜。从前,家乡都是一条条泥泞小道;好一点,就是砖头路,走起来十分扎脚。现在,再一次来到这片熟悉的土地。只见,从前的“砖头”路变成了水泥路,突然,远处来了一些滑滑板的学生,他们在路上欢声笑语,仿佛享受着水泥路喜悦光阴似箭,日月如梭。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在不断提高,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派新的景象。如今,商业街上,衣服琳琅满目,许多品牌已朝世界各地发展。在超市,也会看到许多进口商品,中国的大部分家庭也已过上了小康生活,以前的“吃不饱,穿不暖”的情况也很少见。在城市的顶端看下去,只见是一幢幢高楼大厦,人来人去,车水马龙。来到乡间,居民的住宅也不是用草堆搭建起来的,现在大多数是用砖瓦砌成的,少部分的居民都已盖上了楼房或别墅。汽车、好文供参考!2/30电脑也普遍开来,与新中国成立前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大丰有着全国三大麋鹿保护区,这里土地肥沃,空气清新,非常适合麋鹿的生存,“京墩西瓜”也引来了许多游客的到来。我想大丰这座城市是很具有代表性的吧。从改革开放前到现在,中国从“东亚病夫”到“世界强者”,在这期间,中国的经济、文化都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可想而知,有多少人为国家的建设做出了贡献。作为一名小学生,应以优异的成绩来回报社会。从世界看,中国越来越强大。从中国看,城市越来越来强大。从中国看,人民越来越强大。在小路间徘徊,不禁感受到中国的气魄。“全面小康”理论征文700字左右【第二篇】幸福的小康生活经常听大人说到“小康社会”,“什么是小康?”懵懂的我不解地问爸爸。爸爸沉思了片刻,然后轻轻拉起我的手,带我到阳台。爸爸指着外面的大马路说,小康就是那宽阔平坦的道路。在爸爸小的时候,道路是一条条坑坑洼洼的土路,一到下雨天,到处泥泞不堪,让人迈不开脚。现在不但好文供参考!3/30有宽阔平坦的柏油路,还有宽敞笔直的高速公路、四通八达的立交桥。川流不息的小汽车在宽阔的道路上自由自在的行驶着,道路两旁有绿色的草坪,还有修剪整齐的花草树木,许多漂亮的鲜花竞相开放着,令人赏心悦目。这就是小康。我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爸爸又指着我们居住的这个小区说,小康就是这设备齐全、安逸舒适的小区。爸爸小的时候,住的是矮小的用土坯砌起来的土房子,到了冬天,呼啸的寒风从墙缝、门缝中穿过,冷得让人瑟瑟发抖。如果再遇上下雨天,到处滴滴答答漏水,那就更加惨不忍睹。现在错落不堪、破旧矮小的土屋换成了高耸入云、直插云霄的高楼大厦,而我们就住在这宽敞舒适的大厦的套房中。爸爸小时候看的黑白小电视也换成了高清可点播的彩色大电视,套房里的每个房间都安装了空调,冷了可以开暖气,热了可以开冷气,舒服极了。这就是小康。这时,妈妈喊我们吃饭了。我和爸爸来到了餐厅。爸爸指着桌上的饭菜说,小康就是这一桌丰盛的午餐。爸爸小时候,餐桌上最常见的食物就是地瓜稀饭加咸菜,只有过年的时候才能吃上一顿比较丰盛一点的年夜饭,就是他们一年最大的愿望。现在每天餐桌上,不但有鱼有肉有菜,还各种讲究,讲究荤素搭配,讲究色彩搭配,也讲究营养均衡。现在吃饭已经不仅仅是为了填饱肚子,好文供参考!4/30更多的是追求一种美的享受。这就是小康。我明白了,小康就是老百姓的物质生活殷实富足;小康就是祖国的科技越来越发达,人们的生活越来越便捷;小康就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生活在幸福小康社会中的我们要更加发奋学习,积极进取,努力拼搏,为我们的小康社会添砖加瓦、为建设我们的大美中华贡献力量!全面小康理论征文【第三篇】实现小康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党所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最基本的实践活动。1979年12月6日,邓小平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首次提出“小康之家”这样一个“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的全新概念。此后,他在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反复论证,逐渐丰富、发展了这一思想,形成了他关于小康社会的理论,并在此基础提出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2002年党的十六大进一步确立了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2007年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赋予邓小平小康社会理论以新的内涵。从“小康”到“全面小康”是一个十分生动、流畅好文供参考!5/30和鼓舞人心的发展过程。从邓小平提出小康目标到现在的30年间,我国社会实现了由贫困到温饱,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目前,正进行着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这时,深化对邓小平小康社会理论的研究,对于指导我们正在进行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生动实践,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很有意义的。从“四个现代化”到“小康之家”从“四个现代化”到“小康之家”,是新中国建立以来我们党和国家发展战略的一次重大调整和修改,从此,我国走出了一条目标清晰、扎实稳进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科学发展之路。然而,走上这样一条科学发展之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期间我们党对如何确立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目标,经历了一个不断探索、不断深化、不断完善的过程。实现四个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这是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并矢志不移的奋斗目标。1964年12月21日,根据毛泽东的提议,周恩来在三届人大一次会议上宣布,我国今后的战略目标是:“要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好文供参考!6/30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这是我们党第一次完整科学地提出“四个现代化”,并将之确立为党的战略目标。然而,1966-1976这十年使这个战略目标刚开始实施就被迫中断了。直到1975年1月13日,周恩来在四届人大一次会议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重申“四个现代化”的目标,提出要“在本世纪内,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我国国民经济走在世界的前列。”“在本世纪内”成为我们实现四个现代化的一个期限。而这时,离我们党和国家确立实现四个现代化战略目标,已经过去了整整10年的时间。这10年,由于受到干扰,我国经济建设受到严重破坏,延误了我们接近这一目标的进程。这时,在1966-1976这十年初期被打倒、刚刚恢复工作的邓小平,为了实现四个现代化的目标,付出了他全部的心力和智慧。他主持起草周恩来在四届人大一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向全党和全国人民宣传和介绍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为了使这个我们“赌了咒,发了誓”的雄心壮志能够早日实现,他全力领导了全面整顿。然而,在当时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的指导思想的影响下,不可能集中精力进行现代化建设。不久,邓小平又一次被打倒,全面整顿被迫中断,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又一次夭折。好文供参考!7/301976年10月粉碎、1976后,尽管当时国民经济几近崩溃,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人们在许多问题上认识也不完全一致,但实现四个现代化很快成为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共识。1978年2月,五届人大一次会议,提出了中国未来23年实现四个现代化的目标,并提出:在1978年到1985年新建和续建包括十大钢铁基地、十大油气田在内的120个大型项目。按照这个目标要求,8年间国家财政收入和基本建设投资,都相当于过去28年的总和。然而,四个现代化建设并没有因这个“全面跃进”规划出现“新局面”。相反,违反经济规律的“洋跃进”,给本应急需调整的国民经济雪上加霜,造成了国家财政困难和国民经济比例失调更加严重的后果。邓小平后来总结说,这段时期“脑子有点热,对自己的估计不很切合实际,大的项目搞得太多,基本建设战线太长,结果就出现问题了。”这段时间,正是邓小平领导全党开展真理标准的讨论,进行全面拨乱反正的时期,他大力倡导全党上下要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确定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具体道路、方针、方法和措施。为了摸清国情,邓小平先后到了广东、成都、东北等地,他看到的实际情况是:社会主义搞了20多年还好文供参考!8/30很穷,很落后;由于1966-1976这十年的破坏和延误,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经济上的差距可能是20年、30年,有的方面甚至是50年。为了使更多的人了解世界各国现代化的进程,看看发达国家是怎样搞的。在邓小平的大力倡导下,1978年我国相继派出多批考察团出国考察,目的地大多是西方发达国家。邓小平本人也频繁地出国访问、考察,先后访问了缅甸、尼泊尔、朝鲜、日本、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美国等国家。从一个更宽广的视野来看中国的发展水平,邓小平有了新的感悟,他说:“最近我们的同志出去看了一下,越看越感到我们落后。什么叫现代化?五十年代一个样,六十年代不一样了,七十年代就更不一样了。”访日期间,看到那里的劳动生产率比我国高几十倍,他感慨地说:“我懂得什么是现代化了。”访美期间,在参观了福特汽车厂、约翰逊航天中心等大型现代化企业后,他“感到很有收获。”中国与世界现代化先进水平之间的巨大差距,使邓小平感到:“我们头脑里开始想的同我们在摸索中遇到的实际情况有差距”,我们要在本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的雄心壮志是不现实的。进入1979年,因“洋跃进”造成的国民经济比例关系严重失调的局面日益显现。改革开放刚刚起步,就好文供参考!9/30面临着不得不进行经济调整的局面。在领导经济调整的过程中,邓小平开始重新思考在基础薄弱、财力严重不足的情况下,中国的四个现代化到本世纪末究竟要达到一个什么水平?1979年3月21日,邓小平在会见英国客人时,第一次提出了“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的全新概念。他说:“我们定的目标是在本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我们的概念与西方不同,我姑且用个新说法,叫做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现在我们的技术水平还是你们五十年代的水平。如果本世纪末能达到你们七十年代的水平,那就很了不起。”2天后,他在政治局会议上又把他刚刚提出的“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表述为“中国式的现代化”。他说:“我同外国人谈话,用了一个新名词:中国式的现代化。到本世纪末,我们大概只能达到发达国家七十年代的水平,人均收入不可能很高。”3月30日,他在理论工作务虚会上的讲话中提出:“中国式的现代化,必须从中国的特点出发。”并指出:“底子薄”和“人口多,耕地少”是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和中国现代化建设“必须看到”和“必须考虑”的“两个重要特点”。“中国式的现代化”是什么样的现代化?1979年7月28日,邓小平第一次为“中国式的现好文供参考!10/30代化”定出了标准。他说:“搞现代化就是要加快步伐,搞富的社会主义,不是搞穷的社会主义。”“当然我们不是象西方那样。如果我们平均每人收入达到1000美元,就很不错,可以吃得好,穿得好,用得好。”2个多月后,在10月4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上,他参照国际上通用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对这个标准做了详细的论证和说明。他说:“中国式的现代化,就是把标准放低一点。特别是国民生产总值,按人口平均来说不会很高。”“前一时期我讲了一个意见,等到人均达到一千美元的时候,我们的日子可能就比较好过了。”“现在我们的国民生产总值人均大概不到三百美元,要提高两三倍不容易。”1979年12月6日,邓小平会见了来访的日本首相大平正芳。在这次历史性的会晤中,大平正芳一连向邓小平提出了两个他本人十分关注、日本国内议论较多的问题:“中国根据自己独自的立场提出了宏伟的现代化规划,要把中国建设成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将来会是什么样?整个现代化的蓝图是如何构思的?”对于大平正芳提出的问题,邓小平事先没有料到,但这也正是这段时期他思考最多的问题。他“想了一下”,给出了明确的回答:“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好文供参考!11/30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到本世纪未,中国的四个现代化即使达到了某种目标,我们的国民生产总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