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刊号CN63-0013□总第1644期□青海省科协主办□邮发代号55-3□E-qhkjb2008@sina.com□2010年11月17日本报讯(记者晓光)为大力提升农牧民科技素质,推动生态畜牧业快速发展,近日贵南县启动了农牧业科技培训阳光工程。据了解,从11月5日开始,贵南县农牧和科技局拉开了培训村社干部、合作社管理者、生产者和科技带头人的帷幕,计划利用3个月时间集中开展以草原保护、生态畜牧业建设、动物疫病防治、养殖技术、专业合作社、农区财会人员、蔬菜园艺技术和建筑水电工等为内容的培训,期间计划在县城和过马营地区开设12期20个班次,培训965人,通过培训努力提高不同层次、不同领域从业人员的农牧业科技素质,为该县农牧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科技支撑。贵南县科技培训阳光工程全面启动从黄瓜、辣椒、西红柿“老三样”到现在的紫皮大蒜、人参果、西甜瓜、大樱桃近百个品种;从单层拱棚到现在的第三代节能温室、智能温室、巢湖式多层温棚……近年来,乐都县不断深挖农业生产潜力,坚持用工业化的思路发展农业,用市场化的理念经营农业,用现代化的管理方式改造农业,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有力地促进了当地特色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巧妙布局特色种植优势凸显按照“一川两山”的区域布局,乐都把川水地区作为特色农业主产区,着力发展大蒜种植、温棚蔬菜、大樱桃;沟岔地区重点发展蔬菜、地膜马铃薯、饲料玉米等;山区重点推广全膜马铃薯和全膜玉米,全力发展洋芋、油籽及无公害蔬菜,先后建立了高店镇、雨润镇、共和乡大蒜基地;碾伯镇、高庙镇、洪水镇日光温室辣椒基地;碾伯镇温室黄瓜、番茄基地;高庙镇、洪水镇、蒲台乡温室韭菜基地;碾伯镇八里桥村,洪水镇双一村、双二村绿萝卜基地;碾伯镇上寨村、下寨村,洪水镇上王家村、下王家村双膜马铃薯基地;高庙镇长里村、白崖子村,洪水镇河西村反季节深冬辣椒基地;高庙镇新盛村、大路村,寿乐镇王家庄村地膜马铃薯基地。通过近几年的发展,全县逐步形成了“蔬菜、马铃薯”两大主导产业和地膜马铃薯、乐都紫皮大蒜、乐都长辣椒三大优势品牌和区域优势产业。特色种植业区域板块优势凸显,已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支撑点。去年全县农业生产总值达到7.93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735元,全县农业生产开始向特色种植和规模化生产要效益。技术推广改变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今年该县推广的10万亩全膜覆盖双垄集雨马铃薯让群众看到了地膜覆盖、精量播种、机械深松、机械起垄覆膜、马铃薯机械收获等耕作技术给这一传统农产品生产带来的巨大变化。经实地测产,全县14个乡镇的全膜马铃薯平均亩产2382.6公斤,较露地马铃薯平均增产500公斤,商品率提高到80.4%,亩销售收入达到3065元,较露地马铃薯增收近1千元。10万亩全膜马铃薯使群众增收1000万元。同时机械化耕作技术的推广应用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受到群众的广泛认同。今年全县繁育马铃薯脱毒苗28万株,为浅山地区10万亩耕地提供了马铃薯良种;大力实施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累计投资254.6万元在全县浅山地区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173.5万亩,推广配方肥1.06万吨,建立高产示范田11万亩,累计增收达8841万元。全县以引进优良新品种为主的结构调整技术,以重大病虫害防治为主的防灾减灾技术,以设施农业、集雨补灌、膜下暗灌为主的节水灌溉技术,以间套复种为主的高效立体农业等八大技术的推广应用,改变了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使农业农业生产正在向优质、高效发展。信息服务架起农产品流通的桥梁昔日种菜碰运气,今日种菜靠信息的乐都农民,现在足不出户就能了解市场行情。经过几年发展,目前乐都县有信息中心、乡有信息站、村有信息室、农户中间有信息户的信息服务网络体系基本形成,“12316”农业信息服务热线电话、农牧信息数据库、“农信通”等信息服务平台成了群众科学种植特色农产品和寻找农产品市场的强大工具。目前全县已成立各类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和专业协会72个,辐射全县18个乡镇的320个村,各类协会共吸纳会员1万余名,带动近3万农户发展特色农业生产,生产经营范围扩展到了种植、养殖、蔬菜、林果、苗木、农机服务、土地流转等各个农业生产方面。农业信息网络建设和农产品流通渠道的不断拓展,有力地推动了全县农业生产的信息化程度和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加大投入不断增强设施农业发展后劲去年乐都县农业项目总投资达近1.5亿元,实施了现代农业、设施农业、沼气建设、大樱桃栽培、恒温保鲜库建设、工厂化育苗、小麦良种补贴等一批农业项目。近些年来,该县的日光节能温室数量每年都以3000多栋的速度增加,已累计建成标准化温棚41068栋。与此同时,乐都按照“园区引领、产业集中、县域有别、培育主体、提效增量”的总体要求,不断提升农业科技园区的建设质量和档次,园区建设正在向国家级高原现代农业示范区迈进。自2008年启动建设以来,乐都现代农业示范园已入驻企业14家,完成投资1.8万元。智能温室、巢湖式多层温棚基地、深冬蔬菜生产基地、杨凌试验示范基地、福乐标准化生态养殖基地等一批引进了国内先进农业生产技术的示范基地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带动了全县特色种养业快速发展,为全县农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乐都念活“特色农业经”本报通讯员余成伟本报记者青松请订阅请订阅请订阅201120112011年度《青海科技报》年度《青海科技报》年度《青海科技报》11月11日,青海省地质调查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揭牌仪式举行,这是目前我省建立的第二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该站的设立,对进一步发挥该院的技术优势和产业优势,吸引高层次人才来青服务、创业,培养一批富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博士后人才,推动我省地质勘查行业科技进步、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将起到积极的推动和示范作用。图为揭牌仪式现场。本报记者青松摄本报综合消息近年来,海晏县始终致力于牲畜品种改良,大力实施“种子工程”,狠抓藏系羊本品种选育、牦牛提纯复壮和半细毛羊改良,健全完善县、乡、村三级畜疫防治及牲畜改良服务体系,使牲畜良种化比例达到了61%,有力促进了当地农牧民增收致富。海晏县是一个以畜牧业为主、兼营小块农业的县。2001年至今,全县累计引进含野血牦牛505头、藏系羊种公羊6960只、半细毛羊2300只,年均改良黄牛达300头。特别是今年,该县为加快推进产业布局调整和集约化经营,按照“建设全省现代高效畜牧业示范区”和海北州委、州政府关于“率先在全州建成县有基地、乡有核心群、村有示范户的良种繁育生产体系”的要求,筹集州县专项资金90万元,提出了建设“五个良种繁育基地”的工作目标,即:分别在青海湖乡和甘子河乡建立优质藏系羊繁育基地、在青海湖乡建立牦牛繁育基地、在哈勒景乡建立半细毛羊繁育基地、在金滩乡建立优质青稞和优质油菜良种繁育基地。目前,五个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已进入具体实施阶段,其中三个牲畜繁育基地已确定牲畜核心群25个,并从大通、天峻等地区引进优质藏系羊和半细毛羊种公羊70只、母羊2261只,牦牛种公牛5头、母牛25头,牲畜繁育基地基础设施建设、仪器设备购置等工作也正在有序进行。海晏实施“种子工程”牲畜良种化程度达到61%■编辑:青松2三农视点“用青贮玉米秸秆喂奶牛,可显著增强奶牛体质,延长奶牛利用年限,提高产奶水平和鲜奶质量。”提起青贮玉米秸秆的好处,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马场垣村奶牛养殖小区技术负责人马登成高兴地说。马场垣村奶牛养殖小区是民和县着力打造的全县乃至全省的奶牛标准化养殖小区,小区在大力发展标准化养殖的同时,将青贮工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自9月份以来已青贮玉米秸秆4500吨。该县天际千头肉牛养殖场从9月中旬开始青贮玉米秸杆以来,农户销售玉米秸杆的积极性高涨,目前,该场已经收购玉米秸杆1300吨,使附近农户增收15万元。预计该场今年收购玉米秸杆可达2500吨左右,将使300户种植玉米的农户增收30万元以上。为充分利用丰富的玉米秸杆资源,大力推广玉米秸杆青贮技术,促进草食畜的发展,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把大力推广玉米秸秆青贮技术作为促进农村节能减排、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通过宣传普及、示范带动等一系列有力措施,帮助农民群众找到了一个新的增收致富门路。近年来,随着种植结构的调整和全膜双垄栽培技术的推广运用,民和县玉米种植面积逐年扩大,产量大幅度提高,今年全县双垄栽培玉米达20万亩,预计秸秆产量将达57.5万吨。据介绍,玉米秸杆青贮饲料以其柔软多汁、营养丰富、适口性好、利用率高而深受广大养殖户的欢迎,也是生产奶、肉等畜产品不可缺少的重要饲料。1亩地的玉米秸秆产量可达到2.5吨左右,按照每吨200元的价格交售给养殖小区(场),可以增收500元,若自己青贮后养牛、养羊,效益更高。但在民和县,以玉米秸秆为主的饲草资源的加工利用率还不足30%,饲草加工滞后、浪费严重,已成为制约畜牧业进一步发展的主要因素。扩大玉米秸秆青贮的数量和转化利用力度,大力推广青贮技术,推动全县种植业、养殖业协同发展,真正实现农畜联动、草畜结合、农民增收,更好的发挥双垄全膜玉米种植、饲草复种及退耕还草的优势,为全县畜牧业的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成为民和县当前畜牧工作面临的重要课题。该县畜牧局把玉米秸秆的加工利用作为当前工作的重点:一是加大青贮技术的推广、普及,大力宣传青贮技术的优点,使广大的养殖户充分认识到玉米秸秆青贮是一条变废为宝、增加收入的有效途径;二是筹措资金100万元,为全县各乡镇的养殖大户、养殖小区(场)发放铡草机78台、青贮袋10万条,为完成今年玉米秸秆青贮10万吨、袋装青贮1万吨提供了保证;三是抽调专业技术人员,以马场垣村奶牛养殖小区、天际千头肉牛养殖场等标准化牛羊养殖小区(场)为重点,加强青贮的技术服务与指导。今年民和县预计将完成玉米秸秆青贮11万吨,能满足22万个羊单位的饲草需求,为大力发展草食畜牧业提供充足的饲草保证。以每吨120元的价格计算,可为玉米种植户增收1300万元。牛羊“口粮”美农户心里乐民和推广青贮技术20%玉米秸杆被利用本报记者青松本报据《西宁晚报》报道老百姓全年的蔬菜自给率达到60%以上、建成并启动青藏高原农副产品集散中心。根据国家关于进一步促进蔬菜生产保障市场供应和价格基本稳定的政策措施有关精神,日前,西宁市制定《关于统筹推进新一轮西宁蔬菜工程建设的实施方案》,让老百姓的“菜篮子”价更稳物更丰。根据制定的实施方案,西宁市将力争通过5年时间(2011年至2015年)的努力,使全市蔬菜种植面积达到35万亩,蔬菜总产量达到100万吨,冬春淡季温室蔬菜生产自给率达到30%以上,全年自给率达到60%以上。本报讯(记者晓光)近日,省牧科院与青海百德投资发展有限公司达成“产业技术联盟”,双方将在科技支撑、技术服务、基地建设和人才培养等领域开展广泛合作。根据双方达成的协议,省牧科院负责为企业制定发展规划,牧科院的科研成果、专项技术等优先在百德进行转化和推广。今后在牛羊肉生产基地、肉食品精深加工、副产品加工、生物化药提取、肉食品质量安全、皮张初级加工、牛羊粪便的无害化处理及资源利用、信息服务及社会事业等方面为企业提供科技支撑和技术服务;百德公司在人力、物力方面对牧科院实施的科研开发、技术推广、人才培养等项目给予支持。本报讯(通讯员宋忠祖记者青松)乐都农业示范园区投资200万元新建的的10栋高标准日光温室日前完成了主体工程,这些温室均具有较高的科技含量。乐都农业示范园区新建的高标准日光温室跨度有7.5米、8米、9米和10米4种,墙体为砖混砌筑,墙体中间用土或相应保温材料进行充实,骨架采用无焊接热镀锌钢管,后屋面覆盖轻体复合保温板,前屋面覆盖长寿塑膜和聚乙烯泡发保温被。温室配置了上下通风口、防虫网、卷帘机、保温被、蓄水池、温室娃娃全自动记录仪和太阳能集热系统等先进设施。其中温室娃娃全自动记录仪是一种环境监测仪器,可对日光温室的空气温度、地(基质)温度、空气湿度、露点温度、光照强度、土壤水分等进行实时监测,同时可根据科学设置的生长条件判断当前环境因素是否能满足所种植作物的生长要求,并通过语音方式把所测环境参数值、管理作物方法等信息通知用户,用户可及时进行操作控制。本报讯(记者青松)海西蒙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