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市新课程培训资料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北魏孝文帝改革课程标准:1.孝文帝改革的背景;2.归纳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3.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变迁北周北方南方魏蜀吴西晋东晋十六国北魏东汉隋朝东魏北齐宋梁齐陈南朝北朝西魏“廓定四表,混—戎华。”--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文明冲突:北魏崛起与统一北方文明冲突:北魏崛起与统一北方“畜牧迂徙,射猎为业,淳朴为俗,简易为化,不为文字,刻木纪契……”——《魏书·序记》材料一:河东薛辩、薛永宗、斐骏等各拥强兵,雄据一方。河北“韩、马两姓各二千余家,恃强凭险,最为狡害,劫掠道路,侵暴乡闾。”——《北史》材料二:“旧无三长,惟立宗主督护,所以民多隐冒,五十、三十家方为一户,谓之荫附。荫附者皆无官役,豪强征敛,倍于公赋矣。”——《魏书》材料三:拓跋贵族“每有骑战,驱夏人(汉人)为肉篱。——《魏书》文明冲突:改革迫在眉睫1、从材料一看宗主有什么特点?这对北魏统治有什么危害?2、材料二、三各反映了什么问题?这些现象有何影响?3、结合上述材料,简要概括北魏社会的发展程度。北魏社会的发展程度•政治:部落制与宗主制并行;•经济:游牧经济与农耕经济并存•文化:落后文化居于主流,统治者汉化程度不高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尖锐复杂……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曹操《蒿里行》1阶级矛盾激化2民族矛盾激化3吏治黑暗,贪污成风4土地荒芜、经济衰退宗主督护制民族歧视、压迫政策官无俸禄,任意搜括中原地区长期战乱社会问题形成原因文明冲突:改革迫在眉睫思考:产生危机的根源是什么?你认为应该如何解决?根源:落后的游牧部落文明难以适应统治农耕民族的需要(制度落后)。智者选择:冯太后孝文帝改革阶段重点主要措施第一阶段第二阶段冯太后主持,重点是创建新制实行官吏俸禄制,并整顿吏治实行三长制推行均田制推行租调制孝文帝主持,重点是实行汉制与移风易俗迁都洛阳;接受汉族先进文化与制度;移风易俗(改姓易服;讲汉话;定门第等级;通婚姻;改籍贯)智者选择:冯太后孝文帝改革社会问题1阶级矛盾激化2民族矛盾激化3缺乏统治中原地区的经验4吏治黑暗,贪污成风5土地荒芜、经济衰退6平城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解决方案迁都洛阳整顿吏治汉化政策实行三长制均田制租调制全面汉化改革内容北魏迁都后“洛阳大市,周围百里”,“青槐荫陌,绿树垂庭,天下难得之货成悉在焉。”“葱岭已西至于大秦,百国千城,莫不欢附;商胡贩客日奔塞下。”——《洛阳伽蓝记》耕牛图(魏晋墓葬壁画)扬场图(魏晋墓葬壁画)从魏晋墓葬的壁画中及材料中你能获取哪些有效信息?民族融合:汉化与封建化社会经济复苏与繁荣:生产方式的农耕化;都市繁华,商业活跃;各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加强.民族的交流与融合;为唐朝大一统和文化繁荣(为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民族融合:汉化与封建化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民族融合:改革的影响•经济:促进了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均田制影响了中国土地制度数百年。•政治:有力推动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文化:加强了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为国家的重新统一奠定基础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1)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2)内容全面,措施得力(3)冯太后的支持和孝文帝的胆略和卓识(4)符合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各族人民的愿望从孝文帝改革中得出什么启示(1)改革的必要性:与时俱进,适时改革(2)对改革的具体要求:措施、权力、个人等等(3)改革的曲折性:利益再分配,既得利益反对,复杂、艰巨性(4)先进必然战胜落后:民族融合与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背景社会矛盾尖锐鲜卑族落后内容迁都洛阳移风易俗影响均田制租调制三长制整顿吏治促进农业生产发展保证政府收入加强政府对人民控制稳定和巩固政权侧重点通过制度建设缓和社会矛盾全面推进汉化政策课堂小结加速鲜卑族封建化促进民族融合历史启示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和顺应人民愿望的进步改革能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锐意改革,不断创新,与时俱进是民族文化的精髓和社会进步的灵魂;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不断碰撞、融合,逐步形成、发展和不断完善了中华文明;改革要注意选择,吸取他人长处;同时不能割裂本民族的文化……(08江苏卷)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陆)睿(原姓步六孤)始十余岁,袭爵抚军大将军、平原王。……娶东徐州刺史博陵崔鉴女,鉴谓所亲云:“平原王才度不恶,但恨其姓名殊为重复。”时高祖(即孝文帝)未改其姓。——《魏书》卷四十。材料二:(迁都洛阳后)高祖曰:“今恂(即太子)欲违父背尊,跨据恒朔(今山西大同,内蒙古河套一带)。……此小儿今日不灭,乃是国家之大祸……”乃废为庶人。——《魏书》卷二十二。材料三: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请回答:(1)材料一中,崔鉴对陆睿的不满反映出当时民族关系存在什么问题?为此,孝文帝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6分)汉族和鲜卑之间存在着民族矛盾。推行了改汉姓、改语言、改服饰、通婚姻、改制度等方面的汉化措施。(2)材料二中孝文帝对太子恂的处理说明了什么?(2分)改革面临着阻力;孝文帝推进改革的坚强决心。(3)依据材料三,分析孝文帝改革产生的影响。(4分)促进了民族融合,为唐朝大一统和文化繁荣(为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基。链接高考(08广东卷)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北魏建国后明显保留了鲜卑的历史传统,继续沿用村社土地分配原则。永兴五年(413),“徒二万余家于大宁,计口授田。”——据《魏书》卷三和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材料二】太和九年(485),“下诏均给天下田: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魏书》卷一百一十问题:(1)材料一和材料二中的土地分配方式有何相同之处(2分)按人口分配土地(2)材料二中的土地分配制度经北魏孝文帝推行后,一直沿用到唐代中期。除此之外,北魏孝文帝还推行了那些改革措施(3分)易汉服;改汉姓;说汉话;与汉人通婚;学习汉族典章制度;迁都洛阳。(3)概括说明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的溯源,以及这一改革对后世的影响(4分)汉族先进文化;鲜卑民族传统。均田制影响了中国土地制度数百年;其他措施加速了鲜卑汉化,促进了民族融合。链接高考农民宗主北魏政权农民北魏政权州郡由“宗主督护制”到“三长制”的变化国家把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农民向政府交租,并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抑制土地兼并,无地少地农民得到土地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北方经济恢复发展政府控制着大量的无主荒地均田制和租调制(颁布与均田制相适应的新的租调制,既改变了原先赋税征收上的混乱现象,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又保证赋税的征收,徭役和兵役的征发。)前提:内容:影响:太和九年(485),“下诏均给天下田: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牛一头,受田三十亩,老免及身没则还田……初受田者,男夫给二十亩,课种桑五十株;桑田皆为世业,身终不还。──《魏书》问题探究:北魏孝文帝为什么要迁都洛阳?孝文帝对太子恂的处理说明了什么?此间(平城)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宅里,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迁都洛阳后)高祖曰:“今恂(即太子)欲违父背尊,跨据恒朔(今山西大同,内蒙古河套一带)。……此小儿今日不灭,乃是国家之大祸……”乃废为庶人。——《魏书》智者选择:孝文帝改革政治上,迂都洛阳有利于加强对中原的统治,同时也可以减少改革的阻力;经济上,洛阳交通通畅、经济繁荣,而旧都平城经济落后闭塞;军事上,旧都平城北有强敌柔然,很不安全,而洛阳不仅远离边患,且有利于威慑南方;文化上,有助于更好地接受汉族文化,移风易俗。问题探究:崔鉴对陆睿的不满反映出当时民族关系存在什么问题?为此,孝文帝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其改革措施和前期相比,有何侧重?材料一:(陆)睿(原姓步六孤)始十余岁,袭爵抚军大将军、平原王。……娶东徐州刺史博陵崔鉴女,鉴谓所亲云:“平原王才度不恶,但恨其姓名殊为重复。”时高祖(即孝文帝)未改其姓。——《魏书》材料二:(太和)十有八年…革衣服之制…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室。诏迁洛之民死葬河南,不得还北.于是代人南迁者,悉为河南洛阳人-----《魏书》智者选择:孝文帝改革(1)学习汉族的生活方式①易服装②讲汉话③改汉姓,定门第等级④通婚姻⑤改籍贯智者选择:孝文帝改革(2)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①尊儒崇经,兴办学校②恢复汉族礼乐制度③采纳汉族封建统治制度后期:全面汉化,移风易俗

1 / 2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