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课件】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一、跻身于世界现代化国家之林,是中华民族几代人的梦想和追求早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的一批仁人志士就开始讨论现代化的问题。梁启超曾经先后发表了《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中国积弱溯源论》等,30年代由《申报月刊》发起的讨论,将此前的有关问题归结为一个总问题——“中国现代化问题”。1954年,中国政府就提出要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工业国家”。1975年,周恩来提出了我国实现现代化分两步走的战略设想:第一步,是在1980年前建成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这一目标,到1979年建国30周年的时候如期实现。对此邓小平曾予以高度评价:我们在30年间取得了旧中国几百年、几千年都没有过的进步。第二步,是在20世纪末把我国建设成为四个现代化的强国。邓小平认为,这是“开了大口”,“后来改了个口,叫中国式的现代化,就是把标准放低一点”。一、跻身于世界现代化国家之林,是中华民族几代人的梦想和追求1987年,邓小平首次系统阐述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三步走”发展战略:第一步,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到2000年,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050年,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1997年,我国提前完成了“三步走”战略目标的前两步,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我国“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因此,“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二、国运兴衰系于教育发展与人力资源开发1、中国的兴衰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从公元元年起的最初1800多年中,中国一直处于世界前列。从公元元年到1000年,中国的经济总量远远领先于世界其他国家经济体,占世界经济的25%左右,在之后的500年也在23%左右。从1820年到1949年,正是西方国家加速工业化的黄金时期,而由于受外国列强的入侵,中国传统农业社会遭到严重破坏,工业经济发展受到遏制,使中国经济从此进入衰落阶段,占世界经济的比重几乎平均每50年下降一半,1870年为17%,1913年为8.9%,1950年为4.5%。但在同一历史阶段,美国经济占世界的比重从1820年的1.8%,到1870年上升到8.9%,1913年飙升至19.1%。“中国历史上失去了两次重要的战略机遇期”、“李约瑟之谜”和“韦伯疑问”二、国运兴衰系于教育发展与人力资源开发2、人力资本追赶是经济追赶的先导——世界历史上三次成功的经济追赶人力资源:是指总人口在经济上可供利用的最高人口数量,或指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口。人力资本:是指凝聚在劳动者身上的知识、技能及其所表现出来的能力。对人力资本的重视是中国过去在很长时间里能够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最先进的、最发达的国家的根本的原因,如隋唐以来的科举制度,有利于人才的选拔。春秋时期齐国的管仲说:“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一树一获者,谷也;一树十获者,木也;一树百获者,人也。”世界银行2000年发表的《增长的质量》,将影响增长和福利的要素分为三类资源:人力资本、物质资本和自然资本。二、国运兴衰系于教育发展与人力资源开发19世纪后期以来,在世界经济发展史上,曾经先后出现了三次现代化后进国追赶先行国的代表范例,而每一次成功的经济追赶,都同时伴随着人力资本的先行追赶,证明人力资本追赶是经济追赶的先导。(1)美国对英国的追赶:从19世纪到1913年,英国的生产力水平居欧洲乃至全世界之首,其人均受教育年限也高于其他国家。1820年美国人均受教育年限相当于英国的87.5%,美国人均GDP相当于相当于英国的73.3%;1870年美国开始经济起飞,到1913年,美国人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到相当于英国的91.2%,美国人均GDP已超过英国5.5个百分点。(2)日本对美国的追赶:1950年日本人均GDP只有美国的19.6%,1953—1992年,日本GDP年均增长率达到6.5%,同期美国为3.0%,1992年日本人均GDP达到美国的90.1%。(3)韩国对西欧国家的追赶:1965—1992年,韩国GDP年均增长率8.8%。三、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的重大战略机遇期1、经济起飞:人力资源开发的有力支撑和巨大需求中国经济发展进入“经济起飞中后期”:对未来20年,十六大提出国民经济在2000年的水平之上翻两番,人均收入达到3000美元左右。项目日本水平(年)中国水平(年)资料来源人均收入3290$(1958)按购买力平价计算3269$(1999)著名经济史学家麦迪森男、女平均寿命67.7和72.9岁(1965)68和72岁(1998)日本经济、贸易、产业研究所关志雄博士的论文婴儿死亡率30.7‰(1960)31‰(1999)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16.7%(1959)15.9%(2000)城市地区恩格尔系数38.8%(1960)39.2%(2000)人均用电量1236KWH(1960)1071KWH(2000)由上表得知,2000年我国的各项经济、社会指标和日本在经济起飞时的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接近。日本从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了将近持续30年的经济快速增长,人均收入在1988年赶上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林毅夫认为,虽然我们现在还不能那么乐观地认为未来40年中国的人均收入能赶上美国,但是到2050年的时候,中国人均收入达到美国的一半,应该是一个可以想象的目标。如果从2020年起中国经济维持年均7%的增长,到2050年我们的经济翻三番,比2020年增加8倍,即人均24000美元。美国2000年人均收入34000美元,如在未来50年保持过去50年年均增长2%的水平,2050年美国人均收入80000美元。中国届时24000美元,似乎和40000美元还有相当大的差距,但是考虑到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快速发展的阶段其币值倾向于升值,如日元从20世纪50年代的360日元兑1美元升值到80年代的120日元左右兑1美元,台币则从20世纪50年代的40元兑1美元,上升到80年代25元兑1美元。所以从日本及亚洲“四小龙”的经验来看,这个预测应该不算过分乐观。三、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的重大战略机遇期到2020年中国经济总量翻两番,按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参照世界人力资源开发成功国家的经验测算,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应当达到4.0%—4.5%,相应的非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为2.5%—3.0%,那么中国公共教育总支出将是2000年的5.8倍,这将为全面开发人力资源提供强大的物质基础。可见,经济增长对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提出巨大需求,同时也将极大地增加和改善政府、社会投资教育和人力资源的能力,这是经济增长为人力资源开发带来的重大机遇。三、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的重大战略机遇期2、家庭结构转型变动,家庭教育需求转变家庭结构转型具体表现为:一是家庭支出结构转型,突出的表现是恩格尔系数不断降低,教育消费支出持续提高;二是家庭人口年龄结构转型,突出的特点是家庭中学龄人口减少。在家庭消费结构和人口结构转变的这种背景之下,家庭对人力资本的支出成为一种市场导向和发展取向的理性投资行为,家庭的教育需求由义务型、标准化、单一性转向自主型、个性化、多元性,人力资源开展将不再是第一的政府推动型,而是家庭(个人)、社会和政府多方联动的良好局面。三、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的重大战略机遇期知识经济是一种创造、获取、改造、传播并有效应用知识以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经济形态,它包括知识促进发展的整个过程,核心是知识的创新。知识经济的兴起是当前国际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知识经济的竞争与合作已经成为国家之间经济交往的重要领域,技术竞争力成为国家竞争力的重要决定因素。在世界经济格局中,中国还没有形成世界性的技术创新中心,但是整个中国正在逐步成为世界最大的技术应用者。未来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要造就数以亿计的能够应用新技术的劳动者,培养一大批具有创新能力的创新人才,这也是知识经济对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赋予的巨大历史机遇。四、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的问题目前,我国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存在的四大问题(1)供给不足国民受教育年限较低:2000年我国15岁以上国民受教育年限为7.85年,仅相当于美国100年前的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主要表现在接受高层次教育人口比例过低和初中以下学历人口比例过大。文盲人口数量依然巨大:2000年,全国15岁以上的文盲人口为8700万,超过德国的总人口。公众科学素养明显低于发达国家:《2001年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报告》显示,我国公众中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1.4%,而20世纪90年代初,欧共体就已达到5%,美国为12%。国民素质竞争力过低:我国在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IMD)发布的49个国家和地区国民素质竞争力结构中的排名表。要素指标赡养率人口预期寿命人文发展指数生活质量公共教育指出/GDP教育体系适应性高等教育适应性金融教育充分性工程师适应性信息技术技工适应性排名5344538473942494949义务教育发展基础仍相当薄弱,巩固和提高的任务十分艰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平均按时毕业率低于50%的地区就有三个,宁夏、贵州和西藏。高中阶段教育发展滞后,半数初中毕业生无法升学。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结构与就业市场需求存在结构性偏差;研究生教育比重太小,2001年71所教育部直属高校研究生和本专科学生平均比例1:4.84,而国际上著名高校的比例一般为1:1或1:2。政府和全社会的教育经费投入力度不够:穷国办大教育:中国以不足世界总量2%的公共教育支出,解决了在占世界21%的人口中普及义务教育的问题。义务教育经费中政府承担比例偏小,2001年我国义务教育经费中财政性投入只占63.2%,而1995—1996年美国初等、中等教育教育经费的97.6%来自政府投入。(2)结构失衡劳动力人口受教育程度不高,高层次人才极为紧缺:2000年,25—64岁劳动力人口中,具有高等教育学历的仅为5.2%,1999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中的国家平均值为24%。据《全球竞争力报告》(2002)对75个国家和地区的创新能力评价,我国处于第43位,低于人口大国巴西(第33位)和印度(第38位)。城乡、地区之间从业人员文化素质反差强烈,大批低素质人口积淀在农村,特别是分布在西部地区农村。2000年农村1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6.85年,与城市平均的9.80相差近3年。2000年全国3/4以上的文盲、半文盲集中在西部农村、少数民族地区和国家级贫困县。(3)体系不全学校教育体系过于封闭,未能有效地向社会开放。以职业培训和继续教育为主的终身教育网络尚未建立。民办教育发展缓慢,多样化办学体系尚未形成:2001年民办小学、中学和高校在校生占全国在校生总数的比例仅为1.5%、3.0%和9.0%,大大低于美、法、日、韩等国。(4)机制不活政府职能的“缺位”和“越位”:“缺位”主要表现在投入不足,“越位”主要表现为政府集中了办学和管理的职能,事无巨细,样样独揽。学校法人制度建设滞后,办学自主权尚未确立。五、未来50年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的战略构想1、实施三大战略(1)确定“第一资源”战略:人力资源是经济社会长期持续发展的第一资源。全面开发人力资源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第一目标。全面开发人力资源是富国强民的第一国策。全面开发人力资源是各级政府的第一责任。(2)实施“能力发展”战略:实现人才培养规格目标的战略转变,形成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队伍,造就数以万万计的专门人才,培养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实现从学历本位到能力本位的战略转变,提高学习者的学习能力、就业能力、工作转换能力、创业能力。(3)创建“学习型社会”战略:构建以学习型教育机构、学习型企业、学习型社区为主体,体现

1 / 2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