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范文解忧愁1/22高中物理教学设计优秀5篇【前言】本站网友为您精挑细选分享的优秀文档“高中物理教学设计优秀5篇”以供您参考学习使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的话就分享给朋友们一起学习吧!高中物理教学设计【第一篇】教学分析电动势是本章的一个难点。教科书明确提出了“非静电力”的概念,让学生从功和能的角度理解非静电力,知道非静电力在电路中所起的作用,并能从“非静电力”做功的角度去理解电动势的概念。同时为了降低难度,教科书直接给出了电动势的定义式,但只是说“电动势在数值上等于非静电力把1C的正电荷在电源内从负极移送到正极所做的功”,没有用比值的方法严格定义。电源的内阻在后面的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学习中很重要,本节作了一些铺垫。我们常说要让学生经历科学过程,其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学生可以通过讨论或实验认识新的规律,通过阅读来了解前人的工作过程,跟着教师的思路一环套一环地接受新的概念等,这都是经历科学过程的不同形式。好范文解忧愁2/22教学目标1、知道电源是将其他形式的能转化成为电能的装置。2、了解电路中(电源外部和内部)自由电荷定向移动过程中,静电力和非静电力做功与能量转化的关系。3、了解电源电动势的基本含义,知道它的定义式。4、理解电源内电阻。教学重点难点电动势概念的建立是重点也是难点。此套书多处对“通过做功研究能量”的思想都有阐述和铺垫,此处再次运用这种功能关系的观点来学习电动势。可以使学生对电源电动势有深刻的理解,同时也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理性思维习惯。本节课从静电力做功和非静电力做功进行比较建立电动势的概念。也为后面第7节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学习作了铺垫。教学方法与手段实验演示、逻辑推理。在电压和电动势这两个容易混淆的概念中通过静电力做功和非静电力做功进行比较教学,建立新的概念。课前准备教学媒体金属板、酸溶液、灵敏电流计、多种型号的干电池、好范文解忧愁3/22学生电源、导线、电键、小灯泡、投影仪。知识准备1、课前复习:电势差的定义式:U=Wq2、课前说明:在金属导体中,能够自由移动的电荷是自由电子,由于它们带负电荷,电子向某一方向的定向移动相当于正电荷向相反方向的定向移动。为了方便本节按照正电荷移动的说法进行讨论。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实验引入:按如图所示电路分别接入三节干电池和铅蓄电池(学生电源)依次接通开关,观灯泡亮度变化。提问学生看到了什么现象?同样是四个灯泡,不同电源供电,看到的现象不一样,产生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学生:电源本节课研究电源的内部结构,那就得解剖电源推进新课[事件1]教学任务:复习上一节课的知识。师生活动:由上一节“电源和电流”知道,电路中之所以能有持续的电流,是因为在电源两极聚集了大量的正负电荷,好范文解忧愁4/22导线中存在着电场,导线中的电荷在电场力作用下从正极向负极运动。同时一个新的问题提出,电源的两极聚集了大量的正负电荷,在电源内部也应该有电场。那么,在电源内部电荷是如何运动到两极的呢?高中物理教学设计【第二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进一步深化对电阻的认识(2)掌握电阻定律及电阻率的物理意义,并了解电阻率与温度的关系2.能力目标:(1)通过类比,培养学生分析解决三个变量之间关系的科学研究方法(2)通过从猜想→研究方法→实验操作等一系列探索过程,使学生掌握如何获取知识,发展思维能力。3.德育渗透点:(1)通过对各种材料电阻率的介绍,加强学生安全用电的意识(2)通过我国对超导现象的研究介绍,激发学生爱国和奋发学习的精神。好范文解忧愁5/22二、教学重点、难点分析1.重点:电阻定律2.难点:电阻率3.疑点:超导现象的产生4.解决办法①对于重点,主要是通过课堂上师生一起(教师动手,学生观察)探索,最后用科学的处理方法导出定律,这样加深了学生对该知识点的渗透。②对于难点,主要是通过与电阻的比较,从而明确电阻是反映导体本身属性;电阻率是材料本身的属性。③对于疑点主要是通过实验来加强直观感觉。三、教学方法:实验演示,启发式教学四、教具:电阻定律示教板(含金属丝)学生电源电流表伏特表滑动变阻器电键导线火柴废弃的“220V40W”白炽灯幻灯片投影仪计算机自制CAI课件五、教学过程:(一)提出问题,引入新课1.为了改变电路中的电流强度,怎样做?由欧姆定律I=U/R,只要增加导体两端的电压U或降低导体电阻R即可。好范文解忧愁6/222.R=U/I的含义,如何测定电阻(让学生自己设计电路)?从上述的回答我们不难发现电阻R与两端电压及流过电流强度无关,那么它由谁决定呢?(二)进行新课1.探索定律——电阻定律①R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科学猜想)(材料、长度、横截面积、温度……)②解决方法——控制变量法。(回忆欧姆定律的研究或牛顿第二定律的研究)③演示实验幻灯投影电路图。A.出示电阻定律示教板、金属材料B.教师与学生一起连接电路,先让E、F分别接A、a,测得一组数据(U、I)记入下表。然后把a、b用短导线连接,E、F分别接A、B,又得一组(U、I).再把A、B用一短线连接,E、F分别接A(B)a(b).又得一组数据(U、I).C.换用E、F分别接不同材料金属丝C、c,又得一组数据。D.分析数据a)先定性观察→R与材料、长度、横截面积有关b)定理推理好范文解忧愁7/222.电阻定律①内容——在温度不变时,导线的电阻与它的长度成正比,跟它的横截面积成反比。②表达式说明——长度S——横截面积——比例系数3.电阻率——①单位欧米②物理意义反映材料导电性能好坏。在数值上它等于用该材料制成的1m长,横截面积为1m2的导体电阻。③测量——学生思考(幻灯投影书上154页各材料电阻率——20℃时)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了解为了电业工人的安全,为使在相同电压下电流小,选用电阻率较大的橡胶、木头等制造电工用具把套。④电阻率与温度关系由表格上面写着20℃,要学生明白这意味着这张表格的数据是在20℃时测得的,即电阻率与温度有关。[演示](幻灯投影电路图)连接,用火柴点燃来加热白炽灯灯丝后再移开。现象:发现小灯泡先变暗后又慢慢变亮材料的电阻率随温度变化而变化。利用金属的电阻好范文解忧愁8/22率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制成温度计(电阻温度计),但也有些材料的电阻率不随温度改变而改变。(三)例题精讲例把一均匀导体切成四段并在一起,电阻是原来的多少倍?拉长四倍后是原来多少倍?解析:由电阻定律切成四段体积不变,故S→4S所以变为同理拉长四倍后,变为原来的16倍(四)总结、扩展打开计算机,利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再次展示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再现实验现象,形象直观,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本节课主要通过猜想→探索→得出定律的过程验证,并得到了电阻定律,由实验感知电阻率与温度的关系,关于超导的应用有待同学们进一步去探讨。高中物理教学设计【第三篇】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解释速度的概念,能够概括速度的定义、公好范文解忧愁9/22式、符号、单位和物理意义。(2)解释平均速度、瞬时速度的定义并学会辨析。(3)能够说出速率的概念并辨认速度与速率。2、过程与方法(1)在概念转变的教学过程中形成全面、正确的关于速度的概念。(2)通过平均速度引出瞬时速度的过程,锻炼使用极限思维。(3)通过对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速度与速率的区别和分辨,学会运用辨析的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对速度全面正确地解释来积极培育自身科学严谨的态度。(2)积极将自己的观点及见解与老师、同学进行交流。(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尝试体会物理学中蕴含的对立统一。课型:新授课课时:第一课时学情分析:一般而言,高一学生在经历了初中阶段的学习后,思维能力得到了较好的发展,抽象逻辑思维逐渐取代形好范文解忧愁10/22象思维占据主要地位。学生的一般特征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学生能够按照探究性学习的过程利用假设思维进行学习;(2)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我调控能力得到了进一步加强,学习过程更加具有目的性;(3)在某种程度下学生思维不再是“抱残守缺”,而是较为容易接受新事物;(4)学生学习动机由兴趣支撑逐渐转变为由意志支撑,学习的目的性更加明确;(5)学生之间的交流对于学生学习具有一定的影响。关于“速度”的学习,学生在初中阶段科学学科中所接受的定义是,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这与高中对于“速度”的定义截然不同,学生虽然通过初中阶段的学习具备了一定的基础,但这个基础里大部分仍然是迷思概念。如何将初中阶段所接受到的关于“速度”的迷思概念转变为科学概念,达到一个新的认知平衡是本节课的一条主线。同时也应该认识到学生在初中阶段的学习以及前面关于“位移”、“路程”的学习为本节课奠定了一个很好的基础。本节课可能存在的问题有两个,一是学生根据初中好范文解忧愁11/22阶段的学习积累对于“速度”难以产生正确、客观的认识,其中所存在的迷思概念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转变;二是学生对于“平均速度”、“瞬时速度”两个概念可能会有所混淆,教师应该利用课堂呈现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区分。教学重点:速度的概念,由平均速度通过极限的思维方法引出瞬时速度。教学难点:对瞬时速度的理解,怎样由平均速度引出瞬时速度。教学方法:问题情境引入、探测已有概念、产生认知冲突、解构迷思概念和建构科学概念、形成新的认知平衡。教学过程:引入:速度的二段式测验3道题,情境引入,激发学生产生冲突。(一)速度“速度”的引入:运动会上,要比较哪位运动员跑得快,可以用什么方法?通过相同的位移比较时间的长短。若运动的时间是相等的,我们可以根据位移的大小来比较。如果运动的位移、所用的时间都不一样,又如何比较呢?好范文解忧愁12/22在物理学中,我们引入速度这个物理量来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1、定义:位移Δx与发生这个位移所用时间Δt的比值(比值定义法)。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2、国际单位:m/s或m·s-1,其他单位:km/h等3、速度是矢量,方向与运动方向相同。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保持不变。如果物体做变速直线运动,速度的大小不断改变,根据求得的则表示物体在Δt时间内的平均快慢程度,称为平均速度。(二)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1、平均速度⑴公式:⑵平均速度是矢量,方向即位移的方向。对于变速直线运动,各段的平均速度一般并不相同,求平均速度必须指明“哪段时间”或“哪段位移”。⑶求平均速度必须指明“哪段时间”或“哪段位移”。过渡:平均速度只能粗略的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为了精确地描述做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运动的快慢,我们可以将时间Δt取得非常小,接近于零,这是求得的速度值就应该是物体在这一瞬时的速度,称为瞬时速度。好范文解忧愁13/222、瞬时速度⑴定义:物体在某一时刻(或某一瞬间)的速度。⑵瞬时速度简称速度,方向为物体的运动方向。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对“速度”这一概念并不一定明确指出是“平均速度”还是“瞬时速度”,我们应根据上下文去判断。“平均速度”对应的是一段时间,“瞬时速度”对应的是某一时刻。3、瞬时速率:瞬时速度的大小,简称速率。例:课本P16汽车速度计上指针所指的刻度是汽车的瞬时速率。(三)平均速率:物体运动的路程与所用时间的比值。与“平均速度的大小”完全不同。例1:下列对各种速率和速度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平均速率就是平均速度B.瞬时速率是指瞬时速度的大小C.匀速直线运动中任意一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都等于其任一时刻的瞬时速度D.匀速直线运动中任何一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都相等例2:一辆汽车沿平直的公路行驶好范文解忧愁14/22⑴若前一半位移的平均速度是v1,后一半位移的平均速度是v2,求全部路程的平均速度;⑵若汽车前一半时间的平均速度是v1,后一半时间的平均速度是v2,求全部路程的平均速度。总结:平均速度不是速度的平均值,应严格按照定义来计算。例3:人乘自动扶梯上楼,如果人站在扶梯上不动,扶梯将人送上楼去需用30s。若扶梯不动,某人沿扶梯走到楼上需20s。试计算这个人在扶梯开动的情况下仍以原来的速度向上走,需要多长时间才能到楼上?(12s)新课标高中物理教学设计【第四篇】教学准备教学目标1、知道力的概念及矢量性,会作力的图示。2、了解重力产生的原因,会确定重力的大小和方向,理解重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