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意见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中共中国民航大学委员会文件校党发〔2015〕26号★关于印发《中国民航大学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的意见(2015年)》的通知各党委(总支、直属支部),各单位、各部门:《中国民航大学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的意见(2015年)》已经我校教职工代表大会表决通过,并经校党委常委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中共中国民航大学委员会中国民航大学2015年10月19日—2—中国民航大学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的意见(2015年)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落实学校第一次党代会的部署,进一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激发办学活力,提高办学水平,依据相关政策法规,就进一步深化我校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提出以下意见。一、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1.必要性和紧迫性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是学校综合改革的重要内容和突破口,是推动各项工作开展的动力源点。学校自1999年启动人事分配制度改革以来,各项事业取得长足进展,但面对“新常态”下民航业发展和地区经济发展的需求,以及高等教育新一轮改革的任务要求时,我们在人才队伍上又存在明显不足,综合实力上与同类院校也存在较大差距,为提高学校的竞争力,特别是师资队伍的竞争力,必须进一步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构建有利于人才辈出的制度体系,为学校的发展注入活力。2.基本原则(1)导向性原则: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在总结上一聘期经验和问题的基础上,以有利于促进学校内涵建设、特色发展实现为价值取向,科学合理设计方案。(2)系统性原则:加强顶层设计,统筹考虑人事分配制度改革与其他改革的关系,强调系统性、协同性,推进学校综合改革。(3)重心下移原则:继续深化校院两级管理,坚持管理重心下移,权力和责任相结合,做到有序下放、鼓励改革,营造上下联动的良好氛围。—3—(4)激励性原则:在队伍建设上,激励与约束相结合,以激励为主,逐步建立职业早期竞争、晚期保护的用人制度。(5)可操作性原则:坚持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和方向,尊重校情实际,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构建既符合现代大学制度要求,又行之有效的政策体系。3.目标任务树立人才培养是第一责任的理念,深化校院两级管理,改革用人制度,引入竞争机制,全面推进分类管理,健全评价激励机制,建立符合现代大学制度特征的人事管理体制机制和制度体系,造就一支勇于担当、乐于进取、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教职工队伍,以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为突破口,推进学校综合改革。二、深化校院(部、中心、以下简称“学院”)两级管理,健全两级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4.针对不同类型学院,实施分类管理。从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出发,强化学科牵引、教学科研相融合,整合资源,结合学科专业布局的调整,逐步优化教学科研业务单位格局。将面向在职人员的学历教育和各种类型层次培训集中到继续教育学院管理(MBA、147.飞行培训除外);同时健全学院内部党政管理机构,成立学生工作办公室、师资与学科建设办公室;学院按照业务和管理模式的不同进行分类管理,强化学院分类考核,建立“关键绩效指标+锦标赛制度1”的考核体系和“目标考核”的考核体系。5.健全学院内部治理结构。落实《中国民航大学学院党政联席会议议事规则》,健全二级教代会、学术分委员会、教学工作分委员会、学位评定分委员会等组织功能,规范行政和学术权力,明确学术事务和行政事务的界限,确保行政与学术协同运行,实现民主管理、教师31锦标赛制度是通过比较相对业绩的一种激励机制理论,强调通过个体之间的相对比较结果实施奖惩。—4—治学的共治局面,建立规范有序、灵活自主、充满活力的学院办学模式。6.强化机关部门管理职责。学校实施职能制管理架构,机关各职能部门行使学校职能管理权力,履行职能管理责任。制定校院两级管理权责清单,明确责任主体。强化业务归口管理,调整机关部门职能。强化机关部门的规范管理、服务质量和开拓进取,以基础管理、服务质量、重难点任务为主要评价内容,建立“日常工作+重难点工作”的考核体系。7.强化服务型单位功能定位。对以提供公共服务为主要职责的单位,强化其公共服务功能,根据其服务特性,建立以服务对象满意度为核心评价指标的评价体系,鼓励并引导服务型单位提高服务质量,丰富服务内容,在保障好学校基本教育教学的基础上,不断扩大服务范围,拓宽资源获取渠道,提升服务水平。三、实施以分类管理为基础的岗位管理制度8.实施全员岗位管理,突出教师分类管理。对教师、管理、其他专业技术、工勤等队伍实施岗位管理,畅通各类人员发展通道。重点实施教师队伍的分类管理,以“教学为主型、教学科研并重型、公共服务型”对教师队伍进行分类,分别制定各类型的聘任条件、职责任务和评价标准,建立教师多元化职业发展体系,充分发挥教师自身特点,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9.试行教育职员制。在管理队伍中全面推行教育职员制度,改变职务与职级单一对应关系,建立以职级为核心,职级、职务、职称统筹考虑的职员职业发展通道,引导管理岗位人员全身心投入本职工作,提高工作专业化程度,建立一支适合高校特点、高度专业化的管理人员队伍。10.推进教师团队建设。扶持符合学校要求且具有同一研究方向、—5—有一定历史积累、业已成型或初具成型的教师团队做大做强,实施“团聘团考”,在明确团队聘任基本条件要求的基础上,以协议目标任务为考核内容,采取团队薪酬方式,同时赋予团队负责人在“人员引进、聘任考核、薪酬分配、奖惩晋升等”方面的权力,制定更加倾斜的支持政策,鼓励团队的发展。11.完善经营性岗位人员的管理。根据经营性岗位的特点和需求,建立科学的选拔体系,选派适合的人员到学校参股或控股的经营单位,并通过规定的程序和合法的渠道,加大对派出的经营性人员的培养和考核,考核重点放在对学校的利润贡献和学校资产的保值增值上,并据此实施奖惩。四、完善以分类评价为重点的人员考核体系12.完善考核方式。教师队伍引入发展性评价,逐步把考核评价目标定位于促进教师专业能力的成长与持续发展上,将发展性评价贯穿教师的评优评先、职称岗位晋升、待遇提高等管理过程的始终。评价教师的具体工作,以聘期内完成的任务和业绩为主,以年度考核为辅;评价其他类人员的具体工作,以年度履职和完成任务情况为主,以聘期考核为辅。绩效考核计划前置,在上岗前即明确岗位职责、任务和目标。教师各类各级岗位的考核统一由学院进行。13.明确考核内容和任务。有效发挥奖惩性定量考核的约束激励作用,学校统一制定各类人员队伍的基本职责任务内容,各单位或部门结合工作实际,具体制定各级各类岗位职责和年度、聘期工作任务。教师岗位按照分类标准,从人才培养、业绩成果和公共工作三方面制定基本职责任务。青年教师授课学时有上限,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授课学时有下限;强化教师职责的考核,对高岗人员重点考核其对学校的学科、专业建设的贡献。五、建立机制灵活、管理规范、兼顾效率与公平,以人才培养为—6—重点激励导向,体现职责和贡献的薪酬体系。14.调整整体收入分配结构。坚持以按劳分配为基础,以学校目标需求为导向,调整整体收入分配结构,鼓励符合学校发展要求、突出行业特色、高质量的业绩成果,健全教学科研突出成果奖励内容,提高奖励标准,引导教师将更多精力投入到学科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工作中来。校内独立核算单位实施薪资限高管理和薪酬体系的备案审批制。15.完善绩效工资兑现标准。在绩效工资分配中体现职责、业绩以及地区、环境差异等,鼓励担当奉献,鼓励踏实肯干。强化教师岗位绩效工资中岗位津贴兑现内容,将基本教学科研工作量回归到岗位职责中。业绩津贴按照岗位津贴总额的一定比例核拨到二级单位或部门,并以二级单位或部门整体考核结果为调整参数,由二级单位或部门再进行二次分配。建立青年人才补贴、专项任务补贴、异地工作补贴、特殊环境补贴。16.建立多渠道来源的薪酬筹集方式以及多种薪酬发放形式。建立“协议薪酬、团队薪酬、岗位薪酬”等多种薪酬发放形式,协议薪酬以高端引进人才为主要实施对象,团队薪酬以团队形式参加聘任的组织为实施对象,岗位薪酬以聘岗形式参加聘任的人员为主要实施对象;针对不同类型人员和团体以及承担的不同任务,建立来源于项目经费、科研项目间接费、学校事业费等多渠道共同担负的薪酬机制。17.建立以蓝天人才计划为核心的教师激励体系。梳理、规范学校以教师为中心的激励项目,避免重复激励、激励抵耗等问题。建立以蓝天人才计划为核心的教师激励体系,在教师整个职业发展期,根据教师职业特点,在不同维度、不同阶段、不同项目上,构建教师激励点,实施全过程激励,帮助并促进教师职业发展,鼓励并引导教师将自身发展与学校发展并入同一轨道。—7—六、推进以提高人员队伍质量为目标的用人制度改革18.完善公开招聘制度。按照“按需设岗、公开招聘、竞争择优”的要求,学校新进人员全部面向国内外公开招聘,做到信息公开、程序公开、结果公开。不断完善招聘工作机制,明确校院两级组织在人才招聘中的权限和作用;规范招聘程序,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等学术组织在教师招聘中的作用;提高新进人员准入标准,通过科学的手段,筛选出身心健康、品德高尚、业务精湛的人选,为造就结构合理、基础素质能力较高的教职工队伍夯实基础。19.引入预聘制度。在新进人员中,结合不同聘用合同形式和期限,建立预聘制度。所有新招入人员,依据法律规定,签订用工合同,明确预聘期和双方权利义务。合同期满后,经过规定程序,对其在预聘期内的工作和表现进行评判,决定是否转为学校事业编聘用人员。通过预聘制度的实施,进一步提高人才选拔的准确性。20.畅通人员流转退出通道。随职称“以聘代评”制度的实施,不断推进专业技术职务能上能下的职称制度改革。结合预聘制,实现预聘人员的流转退出。通过实施岗位准入资格制度,完善考核评价制度,随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对存量人员中不能达到岗位要求、不能履职尽责、考核不合格人员调整岗位或予以解聘,实现教职工队伍的良性循环。附件:1.中国民航大学校院两级管理体制实施办法2.中国民航大学二级单位、部门分类考核办法3.中国民航大学岗位设置管理办法4.中国民航大学教师岗位分类管理实施细则5.中国民航大学其他专业技术岗位分类管理实施细则6.中国民航大学教育职员制实施细则7.中国民航大学教师团队聘任与考核办法—8—8.中国民航大学绩效工资管理办法9.中国民航大学教学科研突出成果奖励管理办法10.中国民航大学在新进人员中实施预聘制的意见11.中国民航大学教师延退管理办法—9—附件1:中国民航大学校院两级管理体制实施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落实教育规划纲要,进一步发挥学院办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理顺校院两级的责权关系,规范校院两级管理行为,加快学校建设成为享有国际声誉的世界著名的民航类高等学府的步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和《中国民航大学章程》等法律规章并结合学校实际,制定本办法。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学院指学校的二级学院、部、中心等教学单位。第三条实施校院两级管理,就是要以权责划分为核心,整合优化学校教育教学资源,形成学校和学院两个管理层级。通过学校分权和管理重心下移,转变学校部门的管理职能,明晰学院的办学主体地位,形成学校宏观决策、部门协调配合、学院实体运行的管理模式,切实提高办学水平和效益。第四条学校是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办学单位,依法享有办学自主权,履行相应义务,独立承担法律责任。学院是学校党政领导下的二级管理组织,是学校的管理重心,是教学、科研的组织实施单位,对本学院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实行统筹管理,在依法依规的前提下,具有充分的办学和管理自主权。第五条学校对学院实行目标责任制管理,以考核评估为主要方式管理学院工作,以发展规划和资源配置为主要手段引导学院工作,以监督制约为主要途径规范学院管理权力的使用。第二章管理机构第六条学校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学校党委全委会是学校的最高决策机构,学校重大问题由党委全委会或党委常委会按照其—10—议事规则执行。校长为学校的法定代表人,依法依规全面负责学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其他行政管理工作。校长办公会议依据其议事规则,定期

1 / 10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