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社区治理服务体系“加减乘除”法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向基层放权赋能,加强城乡社区治理和服务体系建设”。这为进一步提升我国基层社区治理能力,完善基层社区治理体系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思路,对于我们从整体上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提高基层治理能力和水平,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提升社区赋能为社区治理优势做“加法”社区赋能旨在赋予社区治理权能,挖掘社区成员潜能,增强社区化解自身难题的能力。社区赋能重在做好三个方面的“加法”。为深化落实党建引领机制做“加法”。基层党组织是基层社区治理的领导核心。在基层社区治理中应积极促进形成“党建+基层社区治理”格局,为基层社区治理提供组织优势。首先,以赋能推进党组织建设,强化党组织引领能力。推进区域化党建工作,壮大基层党组织力量。其次,以赋能扩大党组织覆盖面,将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社区治理优势。以基层社区党组织为引领,积极培育和创建网格党支部,实现党的基层组织全面覆盖。发挥基层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发挥党组织统筹各类组织形成合力的基层社区治理优势。在挖掘社区成员潜能上做“加法”。居民是社区的主人,居民参与是社区发展的内生动力。应将权力下放到基层,以赋能激发社区居民的权利意识,提升社区居民的参与意识和主体意识,实现从“社区要我做”向“我要为社区做”的转变。在赋能社区专业人才队伍上做“加法”。基层社区治理仅靠社区居民的力量远远不够,需要培育一支专业化的社区工作者队伍。应提高社区工作者的准入门槛,加大职业能力培训力度,促进社区工作者队伍朝专业化和职业化方向发展;规范社区工作者选拔考核制度,促进选拔流程公开透明,创造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激发其参与社区工作的积极性,吸引更多人才投身到基层社区建设中来;提高社区工作人员的职业认同感,物质奖励与精神鼓励并重。精准系统放权为社区治理负担做“减法”“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鲜明地反映了基层社区治理任务繁多、人力资源有限、责任刚性的现实困境。完善基层社区治理体系,对基层干部“减负”和“减压”显得尤为重要。理顺基层组织权责关系,为基层干部“减负”。放权赋能关键在于精准精确,通过整合基层社区部门的部分职能,使其权责明晰,从而减轻干部的负担。给基层社区“减负松绑”并不等于“放任不管”,坚持“减负不减责,松绑不松懈”的原则,真正赋予基层社区部门更大的自治空间,促进社区居民自治权利的归位,实现“减负增效,扩权增能”的治理效果。改进工作作风,为基层干部“减压”。形式主义无形中给基层干部带来巨大心理压力,应坚决抵制形式主义,让基层社区治理真正落到实处,对各种形式上的检查、考核进行“瘦身”和“提质”。同时,适度下放权力,赋予基层一定自主权解决自身事务,避免出现权责失衡造成的工作压力,以此激励基层干部担当作为。优化社区治理形式,给予社区组织更多自主权。通过完善相关法律和规章制度,为社区组织的培育和规范发展创造良好制度环境;通过动员和激励社区居民参与,为社区组织的发展壮大提供人才支持;通过简政放权,进一步明确基层管理部门的职责,给予社区社会组织更大自主性,激发社区社会组织参与基层社区治理的活力,实现社区自治和政府统筹之间的良性互动。创新转型赋能发挥社会组织“乘法”效应近年来,各类社会组织积极参与基层社区治理的各项事务,形成政府、社区、社会组织、民众等多元主体良性互动、协同治理的良好局面,释放出基层社会治理的“乘数”倍增效应。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和非营利组织参与基层社区治理的功效。一方面,通过赋能社会组织来协同管理社区事务,发挥其协同作用。如发挥街道党工委引领作用,指导、协调和培育多元社会组织共同参与社区事务,形成“以一带多”的辐射联动效应。另一方面,创新培育方式来发展非营利组织,发挥其社会服务功能。健全政府购买非营利组织服务机制,如实施“社会工作+”类型的社区治理项目,引进专业化的社会工作机构介入社区治理,充分发挥各类社会组织的“乘数”效应。再者,创新“四社”联动基层社区赋能方式,建立有效的联动机制,在以社区为平台、社会组织为载体、社工专业人才为支撑的“三社”联动基础上,增加以社区志愿者为补充的联动机制,转型成“四社”联动,实现多元参与,发挥倍增效应。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创新基层智慧治理体系。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建立基层社区网格化管理服务平台。将基层社区划分为多个网格,以技术赋能拓宽基层社区信息采集网,有效运用技术手段,变“治”理为“智”理,从而实现科技支撑技术赋能基层社区治理。内外双向赋能为社区治理体系做“除法”从放权赋能角度来探讨基层社区治理,需从内部出发,在革除弊端、消除矛盾并放权于民上做“除法”,让资源和治理成果公平共享于民,为赋能提供更多可能,更好地保证个体权利的实现,完善基层社区治理体系。革除“一刀切”模式,放权于民。将权利和资源公平分配到每个人,保证其归社区全体人员共享,在提高基层社区治理效率的同时,照顾到社区中困难群体的利益。只有当基层社区的成员都有权参与基层社区治理的时候,社区成员的内在动力才能真正地释放出来。消除化解基层社区内部矛盾,赋能于民。居委会、业委会和物业公司是推进基层社区治理的“三驾马车”。应告知居民正确表达诉求的方式和途径,定期开展矛盾化解研究,提高居民应变、沟通和情绪疏导的能力,尊重民意,保障民生,更好激发民众参与社区治理热情。资源下沉到基层,共享资源公平分配。放权赋能的前提是社区有能力、有资源建设社区。权力下放时,基层想要真正接得住,就得赋能基层,借助外力让配套的人力、物力、财力支持跟得上。通过放权赋能,让居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接触到、运用到社区资源,在做大“蛋糕”的同时,使每个人都能享受到发展成果,人人都能参与基层社区治理,推动基层社区建设。(作者单位:湘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本文为湖南省教育厅重点项目“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新论断的价值逻辑研究”(18A053)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