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易地扶贫搬迁作为一项公共政策,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及城市化步伐的加快,经历了不同时期的变革,政策演进历经探索阶段、全面推进阶段以及后续扶持阶段。在以后的易地扶贫接续工作中,要进一步发挥精准施策的主动性,重构搬迁群众的经济社会关系,从根本上解决搬迁人口脱贫发展问题,才能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抓好产业发展是实现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从易地扶贫搬迁实践来看,要让搬迁群众实现脱贫并逐步致富,必须走产业发展与易地扶贫搬迁融合之路。依托产业搬迁,不仅能够解决搬迁群众的后顾之忧,而且能够极大改善提升搬迁群众的“造血”能力。在易地扶贫搬迁工程的实施中,通过创新方法,形成特色产业发展模式,为搬迁群众增强了产业发展后劲,拓展了致富空间。针对贫困人口参与扶贫产业发展的主体意识和市场意识不强、自有资金少、抗风险能力弱等难题,要加大后续产业发展政策支持力度。一要因地制宜,选准产业。由于移入地资源禀赋各不相同,贫困群众经营能力和脱贫需求也各有不同,全面分析移民村基础条件和产业现状及发展优势,选准、选好主导产业是根基。注重培育特色产业,有针对性地引入相应的产业龙头企业参与到扶贫攻坚工作中来,有效激发群众摆脱贫困的内生动力和确保群众分享更多产业发展红利是关键。要放眼长远精准制定产业规划和扶持办法,坚持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相衔接,合理确定产业发展重点和规模,扶持建设一批特色农业产业基地和特色产品加工基地让建档立卡贫困户参与到其中。二要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强化经营风险控制。建立起稳定的产业扶贫利益联结机制,是许多地方实现稳定脱贫的共同经验。加快构建起由政府、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等多主体参与的利益联结机制,确保各方能够实现资源共享,才能凝聚帮扶合力。政府要发挥出主导作用,采用系列激励措施加强移民安置区合作社和龙头企业培育,主动破解企业、合作社的融资难等问题;着力引导和鼓励贫困户以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技术等生产要素入股,努力探索村集体资源有效利用的形式,加强扶贫资源、资金的高效利用。要构建风险防控制度,破除贫困群众所忧,加大政府多元补贴力度,降低扶贫企业和贫困户的经营风险以及扶贫产业可能出现的潜在风险。三要为脱贫产业强基补链,拓展产业扶贫为产业链扶贫。实施建链、补链、强链行动,重点做好技术链、产业链、销售链等方面工作,打造三产融合的全产业链,从而让产业链变成贫困户的“增收链”。四要发展“互联网+扶贫产业”,加快贫困群众融入现代化进程。要推动精准扶贫信息化建设,利用互联网发展农村电商经济。要探索促进农村电子商务健康发展的体制机制,支持贫困村电子商务平台建设,拓宽贫困村农特产品网络配送渠道。抓好就业保障是激发脱贫内生动力的重要手段。增加就业是最有效最直接的脱贫方式,同时也是切断贫困代际传递链条的重要途径和手段。要大力实施就业优先战略,支持贫困劳动力就地就业、外出就业、自主就业择业,从根本上提升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自主脱贫能力是关键。要让想就业、能就业的贫困群众顺利就业,需要制定有利于搬迁群众就业的政策支持。一要实施精准培训,分类施策。通过提供各项保障,全面推进技能扶贫行动,实现就业创业政策服务全覆盖,鼓励贫困劳动力参与创业就业培训。二要建立精准就业扶贫平台,助力就业。政府要善于搭建各类公共就业服务平台,提供创业就业指导服务,组织缺乏农业资源的贫困人口进入非农行业、新兴产业就业。要加快建设就业创业大数据智慧管理服务平台,整合各类资金和项目,确保重点群体稳定就业。三要开展扶贫劳务协作,带动就业。深化东西部扶贫协作、对口支援等省外协作机制,推动贫困劳动力有组织转移。建立区内对口帮扶机制,拓宽灵活就业渠道,强化供需对接引导贫困劳动力外出就业。四要建设扶贫车间,把就业岗位送到贫困户家门口。全面落实扶持发展扶贫车间的政策措施,引导各类经济组织建设劳动密集型扶贫车间,为贫困劳动力提供充分就业的岗位。同时,还要引导各级各类扶贫车间坚持扶贫性质,多向困难群众倾斜,从而帮助搬迁群众实现就近就业、增收脱贫。抓好社会融入是实现搬迁群众市民化的必然选择。社会融入是搬迁群众进入新环境后的心理适应过程,搬迁群众社会融入的成败,关系到精准扶贫地区社会整体的稳定与发展。搬迁群众多数是边远山区的贫困群众,从散居在山间到聚居在社区,改变了居住的社会空间,对于现代社区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惯及邻里界限很难适应,且受思想观念、教育水平、生活习惯以及收入水平等因素的影响,搬迁群众社会融入程度较低。做好生产生活方式、文化心理、社会关系网络、基层治理的消解与重塑工作,才能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新社区。帮助搬迁群众尽早适应新的生产方式与生活环境,顺利融入城市生活,需要强有力的政策举措。一要构建安置区城市公共服务体系。加快推进安置区配套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建设,保障搬迁群众全面发展的基本社会条件。瞄准搬迁群众的操心事、揪心事和烦心事,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服务方面持续发力,增强其对新环境的安全感和归属感。二要保障搬迁群众合法权益。在确保搬迁群众各项惠利政策不变的基础上,加快配套制度建设,妥善处理好突出矛盾。强化对特殊群体的资金和机制的扶持,保障困难群众、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权益。推动社会工作介入移民社会,增强权利认同,缓解搬迁群众社会融入难、社会交往难和心理融入难等问题。三要健全自治组织,完善社区治理机制。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有效合理地利用资源,开展地方特色文化活动,促进移民间的交流与互动,争取移民对社区治理工作的支持,引导搬迁群众移风易俗。培育市民意识,发展睦邻关系,消解文化心理差距,逐步形成新的社区共同体。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选优配强基层党组织书记,创新完善社区自治制度,提高群众的参与意识。加强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弘扬乡村公序良俗,营造守望相助的社会氛围和社会条件,培养崇德向善风气。

1 / 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