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灯明寺镇政府颜文霞【内容摘要】人才是社会的财富,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我国75%以上的人力资源在农村,农村劳动力素质比较低下已成为实现跨越式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要障碍。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是我国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根本问题,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大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力度,切实提高农村人力资源素质,对完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任务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从深刻理解科学发展观的涵义,分析我国目前农村人力资源的实际现状的基础上,着力探讨如何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以及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战略意义、可能性以及对策和建议。【关键词】科学发展观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一、科学发展观的涵义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对解决新农村建设中的重大问题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简而言之,科学发展观,第一要务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二、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现状农村人力资源是指农村范围内人口总体所具有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主要指对农村劳动力的挖掘、培训及合理使用,即通过各种形式的文化教育和技术教育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培养出实际所需的各层次人才。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现状是:(一)农村人力资源数量大,劳动力大量剩余,闲置现象明显。我国是人口大国,也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基数大。2007年全国农村人口为72750万人,占总人口的55%。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农业现代化的推进,这就必将对农村就业、耕地利用、农业生产环境的保护等形成巨大的压力,对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如果不能有效开发利用将会造成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并将成为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的重大障碍,也必将影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进程。(二)农村人力资源结构失衡,质量差,科技文化素质较低。人力资源质量在促进经济增长中发挥着关键性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民文化程度有了很大提高,但现阶段农村劳动力文化水平总体上仍然偏低。2006年末,我国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约5.3亿人,其中文盲约3593万人,占6.8%;小学文化程度约1.73亿人,占32.7%;初中文化程度约2.6亿人,占49.5%;高中文化程度约5215万人,占9.8%;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约648万人,占1.2%。农民科学文化素质低是导致我国农村长期处于落后状态的根本原因。(三)农村人力资源流失和浪费现象严重。我国农村人力资源流失和浪费现象严重。目前我国农村流动人口的主要特征是:青壮年劳动适龄人口是流动人口的主体,高素质的农民流动性更大,农村“精英”人才在流动中丧失。三、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战略意义(一)只有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才能有效地推动农村生产力的提高现阶段,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多集中在种植、养殖等生产周期长、经济效益较低的传统产业上,而一些新兴的、高新技术产业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等方面所急需的人才紧缺。如种植业缺少一大批有专业技术水平的技术人员;农产品加工业缺少高科技、精深加工的技术人员;在农业产业化经营方面缺少中介组织和龙头企业带头人;在农产品流通上缺少经纪能人,同时还缺乏创业型、外向型、开拓型农村经营管理人才和“双高双强”型村级优秀管理人才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人为本,切实提高农民技能和素质,才能更有效地提高农村生产力,才能推动农村的经济发展。(二)只有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才能破除我国城乡二元结构新中国建立以后,为了加快我国的工业化进程,我国建立了城乡有别的二元社会结构。改革后,本应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步改善,但由于制度惯性、执行力度、地区差异等各种因素,二元结构并未从根本上得到改善。广大农民在就业、教育、医疗、住房、社会福利等各方面均未能享受与城市居民相同的待遇。这一现状不仅大大阻碍了广大农民向城市转移的速度,而且制约了农民素质的提高。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促进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通过建立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格局,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为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三)只有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才能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宗旨,“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核心,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迫切需要,是破解农村人力资源难题的现实选择,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价值取向。农村人力资源问题的解决,根本的途径就是加大对农民的人力资本投资,通过教育和培训等方式,提升农民的人力资本存量,从而有效的向非农业转移,创造出更多的国民财富,增加自身和社会的福利。从而提高党在农村的执政能力与水平,有利于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四、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对策和建议农村人力资源是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人才培养和储备成为各国参与国际竞争、占据制高点的重要手段。科学发展的方向,要求农村经济发展从主要依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一)树立科学发展观,从观念上重视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用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统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升农民文化素质,推进农业科技进步,是彻底解决农民问题的根本途径。国家和政府应从全民族、全社会的利益出发,有意识地推动农村人力资源开发。营造一个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用人机制。(二)进一步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教育是人力资源开发的核心和根本途径,必须改革和完善农村现行的教育体制,加快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强化农村劳动力的技能培训。充分考虑农村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农村教育体系,促进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协调发展。长期以来,农村的基础教育为高等院校提供了相当数量的优秀生源,但是来自农村的大学毕业生回农村工作的却为数极少。同时大量没有考上高等院校的农村青年却没有机会受到专业技术和技能的培训。因此,在抓好农村基础教育的同时,适当适时分流,多种形式、多种途径、多种机制积极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是提高农村人口整体素质、满足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需要的有效途径。(三)政策和资金上支持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政策方面:一是要控制我国农村人口的过快增长,使农村人力资源的数量变化与农村经济的发展要求相适应。二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三是要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广开融资渠道,多种形式筹措社保资金,建立国家、地方和个人三位一体的投资结构。资金方面:一是各级财政对农村的投资应优先投资于教育,并带动社会投资于农村人力资本;二是国家要增加教育投资力度,继续提高财政的教育经费支出比重,使教育费用支出增长率高于国家财政支出增长率;三是鼓励社会增加教育投入,尤其是鼓励和宣传一部分富裕农民集资捐助教育,为农村教育筹集大量资金;四是提高个人、家庭对教育的投入。(四)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力度,拓展农村人力资源发展空间,促进良性循环一是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推进农村产业化进程。农业产业化的过程,是一个增加就业机会的过程,也是实现农民增收、提高农民素质的过程。二是大力促进农村工业化,发展第三产业。三是积极推进农村城镇化。(五)建立和完善农村人力资源市场化配置机制,实现农村劳动力的有序流动通过市场机制配置农村劳动力资源,一是加快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建设二是大力开办农村人才市场。通过促进农村劳动力流动,可以实现人力资源的动态最优配置。三是大力发展有利于促进农民就业的中介组织,促进人力资源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四是完善和规范政府对劳动力市场的管理和服务。(六)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布局,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全面提高农民素质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综合的工作,除了做好基础性的工作外,还应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布局和要求,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加强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全面提高农民素质。一是促进城乡经济融合,通过城乡交流提高农民素质。农村城镇化的推进过程,是农业人口改变自身陈旧观念和城市现代价值观念在农村的扩散过程。城乡之间的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生产要素的交流,农村生产环境、工作环境、生活环境的不断改善,可以促进农村人口传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趋向朝着现代文明转变,使农村人口整体素质不断提高。二是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事业,不断提高农民的精神文化素质。处在农业和农村发展新阶段的农民群众,在解决温饱以后,对物质和精神文化的需求都在日益增长。因此,应把加强农村文化事业作为新阶段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大任务,作为造就社会主义新型农民队伍的重要举措。最后是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树立与现代文明相适应的思想观念。着重加强意识形态领域的工作,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阵地,从而引导广大群众树立与现代文明相适应的思想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