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记》教学设计最新4篇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黄山记》教学设计最新4篇【导读】这篇文档“《黄山记》教学设计最新4篇”由三一刀客最漂亮的网友为您分享整理,希望这篇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吧!《黄山记》教学设计【第一篇】教学内容本文是1篇解说词。课文通过对黄山雄奇壮丽的景色的描写,揭示了黄山的独特的美。教学目标晦知识与能力1.了解解说词的一般写法。2.掌握课文中使用的多种表达方式。3.学习变换角度从多方面描写景物的方法。过程与方法1.以课文为例熟悉解说词的一般写法,学习对景物进行解说。2.从黄山的自然景观中认识大自然的伟大创造。3.通过讨论交流学习变换角度从多方面描写景物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大自然的伟大的创造力。2.培养珍惜和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的意识。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重点1.掌握课文中使用的多种表达方式。2.学习变换角度从多方面描写景物的方法。难点1.体会黄山雄奇壮丽景色呈现出来的美,提高品鉴自然美的能力。2.培养学生珍惜和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的意识。教学突破1.通过讨论交流学习变换角度从多方面描写景物的方法。2.理清作者思路给课文划分层次,体会文中作者的感情脉胳。一、导入新课1.导人:“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这是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对黄山的赞誉。可见黄山在众山中的地位之高。很多同学没见过黄山,一定想知道黄山是什么样子的,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关于黄山的课文《飞红滴翠记黄山》。请同学把收集到的有关黄山的诗句或传说在班上交流。2.检查学生预习情况。3.请一位同学结合注释介绍作者情况。教师补充:本文是1篇解说词,是为多部电视风光片《话说长江》中黄山部分而写的。二、设置问题,讨论探究1.给学生5分钟时间自由朗读课文,让学生边读边理清课文的线索和层次。教师提示:课文设置了三条线索一时间线索、空间线索和逻辑线索。等学生思考后,点名让一两位学生回答。2.补充:逻辑线索如体现黄山特点的景物:奇峰、古松、怪石等是逐一带出的,彼此间相互独立。课文第二部分还可以分为五层,分别写黄山奇峰、黄山松、莲花峰、黄山烟云、黄山日出,请找出它们的起始段落。3.讲解:课文是电视解说词,因此课文写作角度就像电视镜头一样变化很多,并且是在一步步的转换。请在课文中找出角度转换的地方,并说说它们是怎样转换的。指导学生分组讨论交流。4.对学生回答给予鼓励,并适当补充:“沿‘百步云梯’而下……驮着一只金龟。”是仰视;“清晨……神奇的仙山琼阁。”是远视。5.讲解:课文中有些句子比较深奥,需要同学们仔细体会,比如“黄山的峰石,经过人们智慧的精心点化,在大自然的宁静中,又增添了人间欢乐的生趣。这是黄山外在美和内在美的高度结合。”这一句中的“人们智慧的精心点化”、“内在美”、“外在美”都不太好理解,我们应该怎样来理解呢?6.对学生的学习热情给予充分肯定,并指出: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就要充分发挥这种主动精神,不放过学习中遇到的任何困难,只有这样才能深人理解课文..7.提示:文中还有一些这样的句子,只要大家认真诵读体会,就能够理解它的意思。给5分钟时间,让学生自由诵读课文,教师巡视教室。都峰。”是仰望;“当你踏在这光滑潮湿的台阶上……登山的集体。”先是在攀登的旅人中边攀登边观赏,然后改从远处遥望;“……当我们登上……真是‘无限风光在险峰’啊!”是从峰顶俯视。三、归纳小结1.讲解:本文是旅游风光片的解说词,它与一般的游记散文比较起来有一些不同的地方。同学们能够说出这些不同的地方吗?2.给予鼓励:同学们回答得非常好,基本概括出了本文作为解说词的特点。并做适当补充。3.小结:通过本文的学习,既体会到了黄山的美景,又学到了对景物进行变换角度从多方面描写的方法。4.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黄山记》教学设计【第二篇】教学目标1、学习多角度介绍景物的方法2、培养欣赏大自然的能力。3.通过讨论交流学习变换角度从多方面描写景物的方法。重点难点1、重点:理解作者把赞颂大自然的创造力与人类的审美能力通过景物描写表现出来。2、难点:了解文章写作角度是怎样转换的。课堂教学实施设计复备内容一、导入新课1.导人:“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这是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对黄山的赞誉。可见黄山在众山中的地位之高。很多同学没见过黄山,一定想知道黄山是什么样子的,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关于黄山的课文《飞红滴翠记黄山》。请同学把收集到的有关黄山的诗句或传说在班上交流。2.检查学生预习情况。3.请一位同学结合注释介绍作者情况。教师补充:本文是1篇解说词,是为多部电视风光片《话说长江》中黄山部分而写的。二、设置问题,讨论探究1.给学生5分钟时间自由朗读课文,让学生边读边理清课文的线索和层次。教师提示:课文设置了三条线索一时间线索、空间线索和逻辑线索。等学生思考后,点名让一两位学生回答。2.补充:逻辑线索如体现黄山特点的景物:奇峰、古松、怪石等是逐一带出的,彼此间相互独立。课文第二部分还可以分为五层,分别写黄山奇峰、黄山松、莲花峰、黄山烟云、黄山日出,请找出它们的起始段落。3.讲解:课文是电视解说词,因此课文写作角度就像电视镜头一样变化很多,并且是在一步步的转换。请在课文中找出角度转换的地方,并说说它们是怎样转换的。指导学生分组讨论交流。本文写作角度变化很多,有悬想历史的,有从空中俯视山景的,有让你身临山中边攀登、边观赏的,也有如听导游解说的。请你说说文章写作角度是怎样转换的。讨论并归纳:第3自然段说……形成种种奇特的造型:“奇峰怪石林立,真是峰峰有奇观,处处是仙境”。这句应该是下面写景的总起句,这句角度是从高空俯视。通过“游人们来到黄山,自然要浮想联翩,寻根问底……”过渡到第4自然段“巍峨黄山,群峰挺拔。天都峰……使游人望而生畏。”第5自然段过渡到让你身临山中从下而上攀,第6段写“登上”天都峰绝顶,第7段“穿过”一线天,“再过”蓬莱三岛,“直上”玉屏楼文殊洞顶上看到“驰名中外的黄山迎客松”。第8段自然而然对黄山松进行了一番介绍。第9段继续登上最高峰,再沿“百步云梯”而下,第9、10、11、12自然段写了黄山3个巧石。“螺蛳”、“飞来峰”、“猴子观海”。第13段对黄山石进行归类。第14自然段是写黄山的峰石的美是经过人类智慧的点化。第15段由前面写黄山的静态美过渡到黄山动态美“黄山烟云”的描写。转换的句子是“……特别是云雾的飘舞,使黄山呈现出静中有动的美感。”第16、17段用“然而”转折过渡到对黄山日出的描写。第18自然段用“游艺机人下山后”转换到对黄山温泉的介绍。总之全文角度变化多端,但转换过渡自然,使全文浑然一体。认真读课文,理解结构层次讨论并归纳:全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2自然段):写徐霞客对黄山的赞誉及黄山的地理位置、面积。第二部分(3自然段):写地质史上,黄山的形成。第三部分(4~18自然段):写黄山诸景。第一层(4~14自然段):写黄山峰、石、松。第二层(15自然段):写黄山的烟云。第三层(16~17自然段):写黄山日出。第四层(18自然段):写黄山的温泉。朗读,请同学起来朗读自己喜欢的片断《黄山记》教学设计【第三篇】教学目标:1、了解本文独具匠心的构思谋篇的手法以及描写技巧;2、领略黄山峰峦奇险而美妙的壮丽景色,并了解作者对祖国河山和对社会主义的热爱、赞颂之情。3、认识到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并能体会自然与人类怎样和谐相处。教学重点、难点:见“教学目标”1、3教学时数:两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同学们知道中国的五岳是哪五座山吗?它们分别有什么特点?明确:中岳嵩山云雾东岳泰山山势雄伟南岳衡山高、秀西岳华山险要北岳恒山奇伟总结:前人说,“五岳归来不看山”,但有一位饱览中国名山大川的旅行家徐霞客却说,“黄山归来不看岳”!那么,黄山的胜景是如何的呢?现在,我们随作家徐迟的文章,一起来游览一下吧。二、诵读全文三、整体感知全文本文共四部分,请同学们概括各部分的内容。小组讨论,由代表发言。明确:1、自然造山2、古人攀山3、今人登山4、人类赏山四、赏析第一部分细读第一部分,回答下面问题(小组讨论):1、第一段中“大手笔”指的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2、本段的意思可以概括为。本段运用的修辞手法有:。3、第二段中对云海的描写用了手法。4、第三段中“这件艺术品”指的是,如何理解?5、找出这部分的重点词语,用一个字概括黄山的特点。6、给“摄身光”下定义。明确:1、黄山。突出黄山的雄伟、壮观。2、介绍黄山多山峰的特点及它的地理区域。拟人、对偶。3、采用侧面描写的手法,以山峰来衬托云海,使云海的景致变得变幻莫测、令人神往的特点生动地表现出来。4、指黄山。采用比喻手法把黄山写成艺术品,更体现出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5、“高峰下临深谷;幽潭傍依天柱”“高风峻骨”“处处悬崖绝壁,无可托足”。特点是“险”。6、“摄身光”是指色彩光晕如镜,并能让各人照出自己的一种自然现象。五、赏析第二部分(即时发言)1、写黄帝在这里飞升是“传说”,和李白等人有诗文留下为证,显然不同,为什么要选用“传说”这一材料呢?提示:增加黄山的神秘色彩,使黄山显得更有魅力。2、写李白等人的诗、文有什么作用?提示:表现了黄山的险峻,登山的艰难,也丰富了文章的内容。3、这一部分与文章中心有什么联系?提示:本段回顾几千年来,只有少数像李白这样不畏险阻的人才能登上,其余的人都只能乘兴而来,败兴而归,这就为下文歌颂我们的时代和人民伏下一笔。4、这一部分和其它部分有什么联系?提示:承第一部分黄山风光的“险”而来,是大自然“不肯随便地将胜境给予人类”及“封山”这一意旨的具体体现。又与第三部分“胜境已成公园,崐绝处已经逢生”的现实情况相互比照。可见这部分使文章结构波澜起伏,而又貌断实续。第二课时:一、赏析第三、四部分1、第四部分写了哪几种景物?2、对松、云雾和太阳的描写分别用了什么手法?3、文章结尾说:“这是何等的公园!这是何等的人间!”如何理解这句话?4、通过三、四部分,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的感情是怎样的?二、对比阅读:李白的《蜀道难》似乎与徐迟的《黄山记》有许多相似的地方,下面我们对比一下,两作者是用怎样的描写手法表现不同的情感的。特点手法感情蜀道险神话高夸张畏途巉岩不可攀想象侧身西望长咨嗟黄山险拟人礼赞征服自然的人类;今夕对比,奏响时代的颂歌奇比喻歌;揭示:人类要征服自然,才能真正地欣赏自我诗文、神话,与自然完美融合。对比夸张三、拓展问题:学习了《黄山记》后,大家对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应当有了一个比较大致的认识。但我们看到,为个人利益而破坏自然的例子,目前比比皆是,比如:1、张家界建电梯。2、三江合流处建水电站。面对这样的事情,作为一个公民,我们应当给个建议国家呢?相关链接:导学案八年级导学案语文版八年级导学案《黄山记》教学设计【第四篇】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了解本文独具匠心的构思谋篇的手法。2、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了解本文简练巧妙、热情奔放、气势磅礴的语言特色。3、过程和方法:诵读法。根据单元教学要求,指导诵读课文,领会本文瑰丽多姿、大气磅礴的语言特色和精致巧妙的布局特点。在理清游踪,了解黄山奇景的前提下,引导学生在欣赏活动中驰骋想象和联想。教学重点:体会文中自然景物的描写与作者真挚感情的融合及本文布局谋篇的手法。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要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教学过程:一、导入:俗话说: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下面就让我们共同领略黄山的奇峻。(介绍黄山)二、作者简介:徐迟(1914~1996)浙江省吴兴人。现代诗人、报告文学作家。原名徐商寿。他前期作品有诗集《二十岁人》,散文集《美文集》;解放后,写有特写集《我们这时代的人》、《庆功宴》,1978年写的报告文学集《哥德巴赫猜想》是献给全国科学大会的厚礼。三、阅读理解:(一)、同学们自读本文,并考虑如下问题:1、课文四部分各写什么?明确:第一部分想像大自然怎样创造形成黄山这处胜境,实质上介绍了黄山景物的特色:云海、奇松、温泉、飞瀑,写出黄山奇、险的特点。它是全文的总起。第二部分分三阶段(史前,唐宋,元明清以后)写黄山的登山史。第三部分着重按游踪写登天都峰的过程,与第二部分对比,形成古今、虚实相映,点明题旨:属于少数人的幸

1 / 2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