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就业和人力资源开发现状与发展曾湘泉-PowerPo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我国就业和人力资源开发现状与发展曾湘泉2008/12/23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一、我国的就业形势及就业政策二、青年就业与人力资源开发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一、我国的就业形势及就业政策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一)我国的就业形势1、劳动供给总量大劳动力供给的变化图示.ppt通过一个模型作过测算,2008年城镇新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将达到2000万人。其中,1000万人是初中或初中以下的毕业生。2、近年就业需求弹性下降(定义,变化,原因)80年前后GDP增1%,就业增长率0.31%,90年代后0.1%。工作岗位创造的问题突出。3、摩擦性严重,结构性矛盾我们调查北京75.2%,石家庄88.2%失业期在半年以内产业调整(传统,新兴),普通与高素质劳动力(技工荒)4、我们的研究是三部分人,三个问题:下岗再就业、农村劳动力转移、青年人就业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和劳动力市场歧视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二)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1、扩大就业:原文: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政府引导,完善市场就业机制,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积极相对于消极;抑制消极依赖,强化劳动力市场的配置功能、指导劳动力市场的分配结果,体现“政策激励”的思想,实现从输血到造血,强调国家、社会与个人责任的平衡我国政策实践发展:1998年6月,确立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和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02年9月,要求坚持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努力改善就业环境,支持劳动者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鼓励企业更多吸纳就业,帮助困难群众就业。07年8月通过《就业促进法》,形成包括政策支持、公平就业、就业服务和管理、职业教育和培训、就业援助等方面内容的政策体系过去积极就业政策五方面:①提高经济增长拉动能力(宏观经济政策);②以重点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扶持);③劳动力素质结构与就业需求结构相匹配(就业服务和培训);④降低失业(失业调控);⑤保障生活,促进就业(社保)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2、促进创业原文:完善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政策,加强就业观念教育,使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原因: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国外的研究表明,新增就业岗位往往跟新开办的企业速度联系在一起。国内已经证明,青岛今年1至10月,全市扶持自谋职业、自主创业1.63万人,带动就业4.5万余人这段话两方面含义:环境和观念外部环境:斯坦纳与索利姆(1998)、杜特立豪斯(1992)指出外部环境(法律、规章、文化、教育制度,创业服务体系等)对创业有重要的影响创业文化和观念:美国鼓励风险,早在1979~1986年间,中小企业与创业精神的课程成长迅速(硅谷)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创业论坛讲义.ppt数据来源:NUTEK&StatisticsSweden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3、加强培训原文: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教育培训制度,加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培训是人力资本投资的重要方式(收益性)培训是提高就业能力的根本途径技术变革,产业结构调整--就业能力不匹配培训成为各国劳动力市场政策的核心,大部分OECD国家,培训花费占劳动力市场项目费用一半以上(达尔,赞恩纳托斯,1999)农村劳动力培训:长期从事农业劳动,受教育程度低,缺乏在城镇就业的劳动职业技能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4、建立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原文:建立统一规范人力资源市场,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制度理论:市场分割导致劳动资源配置的低效率,摩擦性失业现状:不统一,不公平人力资源市场的由来(劳务市场、人才市场);城乡就业不公平(二元劳动市场分割问题,户籍,职业,工资,社会保障,子女教育,城市公共服务差异)对策:打破制度障碍,加强就业中介服务(摩擦性、就业信息)劳动部就业论坛.ppt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5、就业援助原文:完善面向所有困难群众的就业援助制度,及时帮助零就业家庭解决就业困难)定义:对于因身体状况、技能水平、家庭因素、失去土地等原因难以实现就业,以及连续失业一定时间仍未能实现就业的人员,就业促进法将其界定为就业困难群体再就业援助制度:就业促进法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建立健全就业与再就业援助制度,将就业援助与解决就业困难人员的生产生活结合起来,采取税费减免、贷款贴息、社会保险补贴、岗位补贴等办法,通过公益性岗位安置等途径(交通协管),对就业困难人员实行优先扶持和重点帮助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二、青年就业与人力资源开发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一)青年就业的基本特征青年劳动力工作不稳定,工作时间长。解聘青年劳动力是企业成本考虑的经济选择。影响青年就业因素呈现结构性失衡。职场“经验准入”门槛过高,青年就业难度加大。目前青年人力资本含量低于职场期望。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青年劳动力工作不稳定,收入低,工作时间长(1)就业青年流动性高,稳定性低,表现为稳定劳动合同的签订率低。中国青年就业问题调查发现,城乡38%的就业青年没有任何劳动合同,还有20%的签订了1年以内的临时合同,36%的签订有1-3年固定期限合同。而在15-19岁就业青年中,无劳动合同和1年期临时合同的比重高达86%;近80%的农村就业青年无劳动合同或仅有临时合同。(2)劳动收入低。总体上,60%的就业青年的平均月收入在600-1500元之间,还有不到30%的人的平均月收入在600元以下,10%多一点的人的月均收入在1500元以上。福利待遇差。在全部就业青年中,约有8%的人没有享受任何福利待遇;享受各项福利待遇的人数占全部就业青年的比重从4%到42%不等,没有一项福利待遇的享受人数超过半数。(3)工作时间长。总体上,就业青年平均周工作时间为48小时。有三分之一以上的人员每周工作时间在50小时以上。而15-19岁青年以及农村青年的平均周工作时间均为53个小时。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解聘青年劳动力是企业成本考虑的经济选择凯瑟琳·欧·里根等(1996)];ILO专家乔可斯·高德(1997)等人认为\,当经济不景气、企业裁员时,解雇青年的机会成本远低于成人,这一成本包括企业已花费在雇员身上的培训成本和解雇员工需支付的赔偿金,由于青年工作的时间短,以上两项成本都低于成年工人;同时,经济的不景气使得企业停止招聘新员工,而青年往往在求职者中占据相当比重,因此对青年人的就业影响最大。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影响青年就业因素呈现结构性失衡调查显示,地区、性别、学校、学历和专业这几种因素对青年就业的影响依然明显。拿大学毕业生来说,男性、重点高校、本科以上学历和理工科毕业生相对其他毕业生较容易找到工作,使得这些影响就业的因素呈现结构性的失衡。在调查中,在表示“已经签约”或“有签约意向”的被访毕业生中,女同学只占31%,文科毕业生只占27.6%。而有的专业如信息技术,对研究生的需求比高达1∶40,对本科生为1∶20,而部分民办学校、专科层次的文科专业如文秘,几乎没有什么竞争优势。国外经济学家分别从性别、种族、健康状况、家庭经济状况及教育水平等方面对青年失业进行了深入的结构性分析,指出青年失业具有显著的非均衡性,其中青年弱势群体的失业率远高于青年平均失业水平,他们包括青年中的女性、少数民族、残疾人、贫困人群和低文化程度人群。与通常情况下发达国家和转型国家的一般趋势(即,青年的教育水平越高,失业率越低)不同,在许多发展中国家(如印尼、斯里兰卡等)出现了高学历失业的独特现象。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职场“经验准入”门槛过高,青年就业难度加大职场普遍的“经验准入”门槛过高,动则要求求职者具有一定(往往是2-3年)的工作经验。而这对于应届新增劳动力人口,尤其是广大应届毕业生而言是无法获致的,使得许多高校毕业生虽然具有一定的职业素养,但仍然较难尽快落实工作。在被访毕业生中,有35%表示是因为缺少实际工作经验而难以落实工作。对此,上海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也指出,虽然目前高学历的人越来越多,但大部分公司招聘人员更注重阅历而非学历,这成为影响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吃紧的主要原因之一。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目前青年人力资本含量低于职场期望为新手进行基础职业技能方面的培训意味着企业需要花费额外成本(相对招有经验的人而言),从企业角度来看并不划算。上海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的一次抽样调查表明,41.1%的失业青年认为缺乏工作经验是他们失业的主要原因。而在上海举办的首次高校学生职业资格考试中,参加考试的410名学生中只有80人取得了职业资格证书,取证率仅为19.5%。上海市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对许多高校学生的评价是:基础技能差、基本操作能力差、综合应用能力差。而人力资本含量较低意味着自身可持续发展能力有限,继续教育时间需要延长。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二)青年人力资源开发成为我国就业战略重点在下岗失业人员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的同时,中国开始出现青年失业问题。在登记求职人群中目前青年占到70%。2005年开始,在20世纪80年代出生的接受高等教育的青年以每年300-400万的规模进入就业市场的同时,90年代出生的人口陆续达到就业年龄。我国就业战略重点已经从下岗失业人员问题逐渐转移到新成长的青年就业问题,这已成为影响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课题之一。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三)就业能力提升是青年人力资源开发的重中之重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中国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几点思考.ppt职业学校就业能力与就业战略\我国职业技术学校学生就业能力培养与就业战略选择new.ppt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曾湘泉联系电话62511934电子邮件:zengxiangquan@vip.sina.com中国就业研究所网址

1 / 21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