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与人力资源开发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科学发展观与人力资源开发谈松华主要内容•人力资源开发:发展的第一要务•科学发展观:人力资源开发的指导思想•人才强国战略:人力资源开发的核心•制度创新:人力资源开发的体制保证•高等职业教育的探索与创新一、人力资源开发:发展的第一要务•历史经验:近代史上三次成功的赶超•理论依据:人力资本理论与人力资源理论•现实挑战:知识革命时代的智力竞争1、历史经验:三次成功的赶超•美国赶超英国:根据麦迪森提供的数据,1820年,美国人均GDP相当于英国人均GDP的73.3%,到1913年,美国人均GDP已超过英国的5.5个百分点。美国在1820年人均受教育年限相当于英国的87.5%,1870年提高到的88.3%,1913年则进一步提高到91.2%。•日本赶超美国:1950年,日本人均GDP只相当于美国人均GDP的19.6%。1992年,日本人均GDP已相当于美国人均GDP的90.1%。1913年,日本人均受教育年限相当于美国的68.2%,1992年为82.4%。•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观强调:一方面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即经济、政治、文化、教育、人口等方面的协调发展;另一方面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成果应为社会成员公平地分享,包括把就业、贫困、社会福利都要纳入发展的视野。•韩国赶超西欧1973年,韩国和台湾地区人均GDP分别相当于西欧(12个国家)人均GDP水平的24.3%和31.4%,1992年分别上升到57.5%和66.6%。1995年,韩国中等教育入学率达为90%,大学入学率接近55%,达到了其他OECD国家教育发展水平。2、理论依据•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源开发理论•教育先行论断3、现实挑战•国际竞争力的比较:根据瑞士国际管理发展学院《世界竞争力报告2001》,2000年,在47个国家中,我国处于优势的教育和人力资源指标均为数量指标,如我国人口与劳动力数量排名第1,就业比例排名第2,人口负担系数排名第6;但许多反映教育和人力资源质量的指标基本均为弱项,如文盲率第44位、熟练劳动力易获得性第44位、大学教育对竞争性经济的满足程度排名第42位、合格工程师在劳动力市场的易获得性排名第47位,均是中国国际竞争力的严重负债项。•知识革命时代的教育国际竞争“近几年来,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世界运动方式发生了根本变化。长途通讯价格下降,计算机的普及,全球网络的出现,以及生物技术、材料科学和电子工程等领域的发展,创造出10年前根本不可能想象的新产品、新服务系统、新兴行业和新的就业机会,这就是人们所说的知识革命。”——《美国国家知识评估大纲》•知识革命对教育竞争的影响:世界银行1998/1999年度世界发展报告《知识促进发展》指出:“知识是一些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成功的秘诀,也是许多发展中国家人民生活贫困的病根。”加纳和韩国在20世纪50年代国民收入相差无几,而90年代初后者是前者的6倍,其中一半以上归因于韩国在获取和利用知识上的成功。1、教育从社会的边缘进入中心地位;2、从一次性学校教育转变为终身教育3、从学历本位转变为能力本位4、从封闭的学校教育转变为开放的社会化教育二、科学发展观:人力资源开发的指导思想问题的提出:人力资源开发属于发展的范畴。发展观对于人力资源开发有导向作用。发展一直是人类面临的主题。处于经济“起飞”阶段的中国,加快经济和社会发展,缩小同发达国家的差距,是现阶段国家发展战略的基本目标。“发展是硬道理”,正是这一战略的集中体现。在发展观上,国际国内、理论界和实际工作部门都经历过一个演变过程:•经济增长论:即把发展等同于经济增长,经济增长又等同于GDP的增长,片面地强调经济总量的增加,而忽视经济结构、质量和效益的协调发展,更忽视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与此阶段相适应的教育发展观是以“人力资本”为主导的、以数量增加和规模扩展为主要形式的外延式发展,其主要指标是就学人数、“入学率”和学历的提升,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简化为经济的关系,特别是量的关系。,•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论:经济增长论的局限在于以经济增长代替经济发展进而代替社会发展。许多国家的发展现实证明,单纯的经济增长并不能带来经济的全面发展,更不能自动带来社会的全面发展,恰恰相反,它会带来经济的畸形发展,甚至是社会不公和社会矛盾的加剧在教育上,单纯以人力资本理论推动的教育数量扩张,带来了被库姆斯称为“世界教育危机”的严重问题。于是,与社会协调发展论相适应,人力资源开发理论成为教育发展的重要原则,它把人力作为一种资源进行全面开发,把教育与社会的关系从单一的经济领域,扩展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部门,“在常用的‘人力资本理论’中缺少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想。我觉得‘人力资源开发’这个概念如果仅仅理解为提高人的能力,把人当作发展的一种资源的话,那么,它也同样缺少这一重要思想。受过教育,更加健康等可以直接地,也可以间接地使我们更好地发展资源来丰富我们的生活,从而既提高前面的生产力,也增加我们的收入。为了纠正那种狭隘的‘人力资本’和‘人力资源开发’观,我们必须扩大对发展的认识,把改善人的生活和扩大人的自由作为重点,不管是否通过扩大商品生产来达到这一目的”。——阿马蒂亚。森“人的发展与经济保守主义”•可持续发展论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论尽管避免了经济增长论的片面性,但它是社会本位的发展观;在教育上,也是把人力资源开发,主要作为实现发展的手段,教育也是实现社会发展的手段。可持续发展则是“以人为中心”即“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十六大提出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建设小康,总体小康的特点是低水平、不全面、不均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任务,即建设更全面、更均衡、更高水平的小康,即惠及13亿人口的小康,包含着新的发展观。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标志着对发展的认识和国家和社会发展的战略思想进入一个新的水平和新的阶段。1、教育的全面发展•全面发展的内涵:教育服务面向的全面性:教育发展内涵的全面性;学习者发展的全面性•教育的公平与效率教育改革进程中公平与效率的一般原则;供求矛盾:现阶段公平与效率政策选择的依据政府与市场在处理公平与效率中的作用•教育的数量与质量普及与提高:在普及基础上的提高,建设高质量教育是21世纪教育的重点;质量与效能:教育评价的改进硬件与软件:质量建设的选择•大众与精英:人才类型的全面性:高素质劳动者;专业人才;拔尖创新人才人才素质的全面性:德智体美劳;思想、智力、身体、心理、情感;智力与非智力;人文与科学2、教育的协调发展•协调发展的内涵:教育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教育系统的协调发展;教育形态要素的协调发展(1)适度超前发展在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上:“教育先行”“经济建设的战略重点”“经济发展战略的首位”“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全局性、基础性、先导性战略产业”“适度超前发展”是建立在现阶段教育供求关系基础上的、教育发展战略的正确选择超前发展是指,教育的发展要先于经济发展,为经济发展做好必要的人才和知识准备;同时,教育的超前发展又是有度的,即在经济发展可能提供的物质条件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发展教育事业。超前的度主要反映在政府和社会资源的配置上教育所占的比例及其优先次序。在工业化的早期和中期,教育应同基础设施建设同步超前;在工业化后期,应同科技同步发展。我国教育“适度超前发展”,首先是教育投入要超前,80年代以来,教育的投入尽管总量明显增长(80年代政府投入增加3倍;90年代政府投入增加近4倍),但占GDP的比例2002年仍然只占3。41%,人均教育经费只有世界平均的1/10。(2)调整和架构合理的教育结构结构的合理性:外部与经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结构相适应;内部各子系统相互衔接和沟通。中国教育结构选择中的难点:一方面教育资源的短缺要求尽可能实行低重心的教育结构,学历层次不宜过高;另一方面劳动力供求关系又要求延长教育年限推迟就业。解决矛盾的关键在于,教育主要是非义务教育要以就业为导向,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配置和使用效益。结构选择中的几个关系: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教育与培训)(3)动态均衡发展教育均衡问题的两种含义:均衡与非均衡指发展的策略选择均衡与不均衡指发展的状态和格局现在的问题是,由于历史、区位、政策等多种因素的作用,教育上出现了比较严重的不均衡问题,这既影响教育系统的整体协调发展,也正造成教育机会的严重不公,进而影响社会的公平和公正均衡发展的几个现实问题:农村与城市;中西部与东部;一般学校与重点学校;弱势群体与强势群体3、教育的持续发展•持续发展的内涵:“以人为本”的战略思想;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为本”教育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终身学习体系、学习型社会•人的可持续发展:教育目标:学历与能力;知识与能力;“能力本位”的教育目标能力建设:基础能力;核心能力;职业能力;终身学习能力教育教学:能力架构(建构主义、多元智能);主体性教育;教育教学过程(研究性学习、参与性学习、实践性教学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终身教育体系:学校教育;在职教育;社会教育;网络教育学习型社会:学习者;学习型组织;学习制度三、人才强国战略:人力资源开发的核心四、制度创新:人力资源开发的保证•人力资源开发和教育发展面临着观念、制度、模式、条件等因素的制约,而扫除体制性障碍是现阶段发展的关键所在。制度创新的出发点:1、扫除体制性障碍:包得过多(办学体制);统得过死(管理体制)2、建设学习型社会:从制度化教育体系中的学校制度向学习型社会中的学校制度转变3、人才强国:从工业社会标准化人才培养制度向知识社会个性化人才培养制度转变1、办学体制的制度选择•办学体制改革的进展与问题民办学校独立学院公办学校的分校公办学校改制多种主体合作办学中外合作办学问题:一方面过于单一的办学体制仍未根本改变;一方面公办学校体制改革缺少制度安排,若干种办学形式带有过渡性特点。•制度创新的思路:多主体、多形式办学制度按照公共管理理论,划分公共组织和私人组织主要有三个因素:所有权;资金来源;社会控制形式。按这三个因素,社会组织大体会有四种情况:政府所有并使用政府资金;政府所有但使用私人资金;私人所有但使用政府资金;私人所有并使用私人资金。第一和第四分别属于公共和私人组织,第二和第三则属于“半公共”、“半私人”组织。按照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混合经济”的决定,教育上能否存在“中间型”、“混合型”学校。制度选择和安排的几种类型:公办学校;民办学校;混合型学校营利性学校;非营利性学校归类:政府举办的公益性学校;非政府举办的非营利性学校;非政府举办的营利性学校制度设计中的法规与政策问题:产权关系;管理模式;组织形式2、管理体制的制度选择•政府治理制度•社会参与制度•现代学校制度第一、政府治理制度•从全能政府向有限政府转变•从教育服务的提供者向教育服务体系的构建者和监管者转变•从“正面清单”向“负面清单”转变•从强政府、弱社会向政府与社会共同治理转变政府管理职能转变的几个现实问题•从行政主导向依法治教转变;•从计划财政向公共财政转变;•从内部决策向程序化决策转变;•从中央集权向中央集权下的地方分权转变•从政府直接行政管理向间接宏观管理转变第二、社会参与制度•准入与市场规范•认证市场与评估•社会中介机构第三、现代学校制度•学校与政府的关系学校性质学校法律地位学校产权•学校内部治理行政—学术—市场的关系决策—执行—监督的关系管理者—制度—文化的关系学校与社会的关系:学校社会服务功能的增强(社会中心机构);决策与管理的社会参与;教育教学的双向参与(产学研一体,政府、企业、学校“三重螺旋结构”,“三明治”合作教学)4、人才培养和使用制度•人才选拔制度:高考制度•人才培养制度:个性化教学;多样化评价;灵活的选择•人才使用制度:打破单位终身制,社会化聘任制;打破唯学历、资力,不拘一格选拔人才五、高等职业教育的探索与创新1、中国高职教育发展的历史性特点及其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职业教育基础薄弱80年代的短期职业大学90年代初以专科教育模式规范90年代后期高等职业教育的相对独立发展•机遇1、经济起飞期的人才需求多样化2、全面小康阶段社会教育需求的高移3、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教育

1 / 5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