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地区人力资源开发研究摘要:人力资源是各种资源中最重要的资源。西部大开发,人力资源开发时期重要的环节。为了加强西部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对西部地区人力资源开发状况进行分析研究,是很有必要的。关键词:中国西部人力资源状况一、引言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党中央贯彻邓小平同志关于我国现代化建设“两个大局”战略思想,面向新世纪作出的重大决策。西部大开发,先要进行人力资源开发;人力资源开发是西部大开发的重点,事关西部开发的后劲、开发的全面性和可持续性。因此,应该从目前西部人力资源的现状出发,采取有效途径和措施加快西部人力资源开发。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中西部地区的发展,是党中央贯彻邓小平关于我国现代化建设“两个大局”战略思想,面向新世纪所做出的重大决策。这对于扩大内需,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增长,对于促进各地区经济协调发展,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对于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和巩固边防,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毋需置疑,西部大开发将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点之一,虽然目前人们对这一开发的具体思路各有侧重,但“要开发就得先开发人力资源”已成为基本共识。同时,党中央和国务院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非常重视人才培养和开发:人事部拟订的“西部人力资源开发计划”将成为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江泽民同志在两会期间谈及西部大开发时多次指出:“西部地区要在国家支持下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优先发展教育、科技。西部开发关键靠人才,人才培养关键靠教育,首先要集中力量把基础教育搞好。”朱镕基总理也指出西部大开发要“大力发展科技和教育,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积极培养各级各类人才,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国家主席胡锦涛则强调:“在西部大开发中,各地要重视人才,千方百计引进人才、留住人才,为人才脱颖而出和科技成果转化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国务院在“关于西部大开发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中也指出要加大力度吸引人才和发展科技教育。这些都表明人力资源开发和利用是西部大开发的关键。本文选取了几个可以反映人力资源拥有量、开发的程度及开发的最终效果的指标,从宏观上对西部人力资源现状进行分析,看到了西部人力资源现状、特点及发展水平,揭示了西部人力资源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研究西部人力资源管理提供了依据。二、西部人力资源开发现状(一)西部地区人力资源总体情况实施西部地区大开发,从根本上来说,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的发展,依靠高素质的劳动者,依靠足够数量的人才。西部地区有优良的传统,有吃苦耐劳、朴实善良的人民,但由于西部地区地域辽阔,人居极其分散,再加上自然环境较差、基础设施薄弱、文化教育发展缓慢、人才比较缺乏等原因,使得西部地区人力资源的现状不能与经济大开发相适应。具体来说,目前西部人力资源现状如下:1.西部地区人口身体素质低下,劳动力人口过剩。2、西部地区人口文化素质普遍较低,人力资本存量低。3、西部地区人力资源利用效率低下,人才流失严重。(二)西部地区人力资源开发指标与其他地区指标间的比较人力资源开发,就是通过人力资本投资来提高人的素质和能力的过程。因此,研究人力资源开发的状况,实际上就是分析人的素质和能力提高到了什么程度。关于人的素质,可以从微观和宏观等多方面进行分析。如果对某个人的素质和能力进行分析,便属于人力资源开发的微观分析;如果研究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力资源的素质和能力,就是人力资源开发的宏观分析。由于研究的范围不同,所以对人力资源进行微观分析和宏观分析时所选择的指标也不尽相同。从宏观上分析,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力资源开发状况,起码应选择人力资源总量、人口的文化教育构成、劳动力培训、科学研究水平、技术创新能力、劳动生产率等指标。这几个指标可以从总体上反映一个国家过地区的人力资源数量、人力资源开发程度及人力资源开发效果。其中,人力资源总量可以反映人力资源拥有量;人口的文化教育构成、劳动力培训、科学研究水平、技术创新能力四个指标,主要反映人力资源的开发程度;劳动生产率则反映人力资源开发的最终效果。通过查阅统计年鉴,获得有关资料,用上述统计指标对我国西部人力资源开发状况进行分析,同时与国内中部和东部地区进行比较:1、人力资源总量由于西部的很多地方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国家在计划生育时期的政策是允许少数民族夫妇生育两个孩子,从而使西部地区的人口数量的增长速度快于我国东部和中部地区。1992—2002年,西部地区人口有26043万人增加到28771万人,年平均增长1.11%,同期中部和东部地区总人口年平均增长分别为0.895%和0.788%。表1我国西部、中部、东部人力资源变动状况单位:万人地区1992年2002年年平均增长西部中部东部2604341131471682871144141511071.110.7880.895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1993》《中国统计年鉴2003》的资料整理计算2、人口文化教育构成根据2002年全国人口变动的抽样调查数据来考察的西部和中部、东部地区人口文化教育构成。2002年人口变动抽样对象为6岁及6岁以上人口,抽样比为0.976‰。按照上述调查数据计算的我国西部、中部、东部地区的人口文化教育构成如下表:表22002年我国西部、中部、东部三地区人口文化教育构成单位:%地区六岁及六岁以上人口不识字或识字较少小学初中高中大专以上西部中部东部10010010017.5412.0412.3443.3637.8136.4327.9136.6435.588.6710.7311.812.512.783.67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3》的数据整理计算3、劳动力培训我国各级政府和企事业单位十分重视劳动力培训工作,各行业部门采取多种形式对劳动力进行培训,从而有效地促进了劳动力素质的提高。但是,全国及各地区究竟有多少劳动力被培训,去缺乏较全面的统计资料。《中国劳动统计年鉴》公布的只有交工学校培训的各类人员数据。根据现有的统计数据,我们采取每万名职工当年培训人数和每万个从业人员当年培训人数俩那个指标,用来分析西部及中、东部地区的人力资源再开发状况。社会从业人员培训人数包括:职工受训培训人数、军地两用人才培训结业人数、就业前培训结业人数、乡镇企业培训结业人数。表3我国西部、中部、东部三地区和全国劳动力培训情况单位:人/万人地区每万名职工当年培训人数每万名从业人员当年培训人数1996年2002年1996年2002年西部中部东部全国0.4440.2820.6220.4690.7700.5500.7860.7020.1020.0920.2200.1350.1690.1930.2980.205资料来源:根据《中国劳动统计年鉴1997》《中国劳动统计年鉴2003》资料整理计算4、科学研究水平我们选择每万名科技活动人员国外检索工具收录科技论文和10万名科技活动人员获国家自然科技奖数量两个指标,来衡量国内西、中、东部地区的科学研究状况。国外主要检索工具包括《科学引文索引》(SCI),《工程索引》(EI)和《科学技术会议记录索引》(ISTP)。科技论文被上述工具收录,表明这些科技论文得到国际学术界的认可,反映了论文的研究水平。国家自然科学奖是奖励阐明自然现象、特性或规律,在科学技术发展中有重大意义的科学研究成果。10万名科技活动人员获国家自然科学奖数量这一指标科技集中反映一个地区或部门整体科学研究水平的高低。计算获奖成果不分等级,按项计算。由于国家自然科学奖的一部分成果是由几个单位共同完成的,为了较准确的反映各地在完成过奖成果中的作用,我们根据完成获奖成果的单位个数按比例分配相应的份额给相应的单位。比如,某奖项由5五个单位共同完成,每个单位获奖份额便是0.2项。下面分别计算我国西部、东部和中部三个地区万名科技活动人员国外检索工具收录科技论文数和每十万名科技活动人员获国家自然科学奖数量。表4我国西部、中部、东部三地区的万名科技活动人员国外检索工具收录科技论文数单位:篇/万人地区1992年2002年西部46.5345.14中部37.8771.79东部83.49126.34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1993》《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03》资料整理计算。表5我国西部、中部、东部三地区和全国10万名科技活动人员获国家自然科学奖数量单位:项/10万人地区19922002西部中部东部全国0.971.674.051.651.501.273.352.26资料来源:《中国科技统计年鉴1993》《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03》5、技术创新能力本文选取每万人专利申请批准量、每万名科技活动人员获国家技术发明奖、每万名科技活动人员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三个指标,来考察国内西中东三地区的技术创新状况。在分析中,分地区计算获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不包括香港特区获奖项目。表6每万人专利申请批准量单位:件/万人,%地区1992年2002年年平均增长率西部中部东部全国0.1020.1160.2750.1770.3130.3521.0890.70915.0514.8818.7718.9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1993》《中国统计年鉴2003》《中国科技统计年鉴1993》《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03》资料整理计算。表7我国西部、中部、东部三地区和全国10万名科技活动人员获国家科技发明奖数量单位:项/10万人地区1992年1999年2002年西部中部东部全国6.3645.04810.0147.9521.4662.1862.4362.2012.3140.8552.2972.257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1993》《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00》《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03》《自然科学年鉴1993》《科技日报》资料整理计算。表8我国西部、中部、东部三地区10万名科技活动人员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数量单位:项/10万人年份西部中部东部全国200010.649.5719.6915.41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01》《科技日报》资料整理计算。6、劳动生产率为了充分反映我国西部及中部和东部地区劳动生产率情况,我们分别计算了社会全员劳动生产率、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以下称工业劳动生产率)和建筑业全员劳动生产率三个指标。社会全员劳动生产率=国内生产总值/全社会从业人员平均人数之比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工业增加值/工业全部从业人员平均人数之比建筑业全员劳动生产率=工业增加值/建筑业全部从业人员平均人数之比表92002年我国全社会、工业、建筑业全员劳动生产率单位:元/人地区社会全员劳动生产率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建筑业全员劳动生产率西部中部东部全国821811139198281167730852.3429753.6342092.9937148.2112526.312573.519631.814451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3》《中国统计年鉴2002》资料整理计算。三、西部地区人力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一)通过上述比较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西部地区人力资源在其拥有量、开发程度、开发的最终效果三方面与东中部地区的差距:1、西部地区的人力资源增长速度快于中部和东部地区,人力资源数量相对丰富。(表1)1992—2002年,西部地区人力资源年平均增长1.11%,分别比中部和东部高0.322和0.215个百分点。在一个人力资源较丰富的国家或地区,人力资源数量增长快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1)影响资本的形成。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是影响资本形成的主要因素,但人力资源增长速度的快慢对资本形成也具有重要的影响。在人力资源比较充裕的情况下,起增长速度块必然削弱资本形成的能力。2002年,西部、中部、东部地区的资本形成总额分别是5232.7亿元、9563.37亿元和23159.34亿元,人均资本形成额分别是2009.25元、2325.1元和4912.09元。西部人均资本形成额仅为东部地区40.09%。2)对劳动力就业产生不良影响。由于发挥人力资源的作用需要相应的其他生产要素配合,如果其他生产要素不能满足配置人力资源的需求,一部分人力资源就可能处于限制的状态,从而不能有效的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近年来,我国西部地区人力资源总量增长速度快于东部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