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4篇【导读】这篇文档“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4篇”由三一刀客最漂亮的网友为您分享整理,希望这篇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吧!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1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何云龙一、诗词导入以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导入新课。“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据说王安石在诗句中选择用“绿”字是几经斟酌的。可见作者在做学问方面深思慎取的态度。而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文章《游褒禅山记》也告诉了我们这一道理。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这篇游记。二、简介作者王安石三、明确教学目的。这堂课作为第一课时,主要完成前两个目标。四、看图片资料,带学生了解一下褒禅山五、朗读课文,疏通文言文重点实词、虚词1.读音:褒bāo禅chán山卒zú庐冢zhǒng谬miù窈yǎo然怠dài咎jiù瑰guī怪无物以相xiàng之胜shēng道慎shèn取深父fǔ2.对照课文底下注释,掌握词义,疏通文章大意。3.重点虚词“其”的用法讲解六、讨论探究,把握文章内容。思考:1.综合全文来看,为什么文章从洞的名称和仆碑写起?2.第二段可分为几层?各写了什么?3.4.5.6.第三段分为几层?要想看到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必须具备哪些条件?“游山洞”和“做学问”有何类似之处?第四段作者对于仆碑有有何感慨?7.最后一段属于什么内容?七、课堂小结板书设计第二段板书:游华山洞的经过前洞→后洞→中途而止→后悔第三段板书志(理想目标)主观成功物(外物条件)客观〈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2一、教学目标:1、掌握一些重点实词、虚词的的多种含义;辨析一些词类活用现象。2、学习此文因事说理,叙议结合、详略得当、前后照应的写作特点。3、学习作者做事“尽吾志”和治学“深思慎取”的态度。二、教学重点、难点:1、积累“舍”“名”“其”“以”等文言实词、虚词,学习“至”“明”等一些词的活用。2、学习本文叙议结合、前后照应的写作特点。三、教学时数:3课时第一课时:导入课文,整体感知,学生结合注解疏通字意。第二课时:学生质疑,教师串讲,归纳重点字词。第三课时:分析本文的写作特点,复习总结。四、文本解读:1、作者的思路:板书:1、介绍褒禅山概况记叙2、记游山经过(详略)照应因事说理3、游山心得——尽吾志照应议论4、对仆碑的感慨——深思慎取补叙——5、同游者、写作时间2、重点内容分析第1段写仆碑是为后面议论埋下伏笔,作者认真考证仆碑上的文字,探究事理的本源,充分体现了他“求思之深”的探索精神,也为后面第4段议论中提出治学“深思慎取”提出依据。第2段略写略写前洞,较详细地写了后洞特点及游后洞的所见所感。并且采用了对比的形式,前洞的平旷与后洞的幽深对比,前洞“记游者甚众”与后洞“来而记之者已少”对比,最后写出洞后的心情,突出一个“悔”,因为当时“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却“与之俱出”,“不得极夫游之乐”,由此而悔,从而为第3段的议论作铺垫。3、重点内容处理方法教师提示此文和其他游记不同,学生寻找后教师明确:本文不同于一般的游记,不重山川风物的描绘,而重在因事说理,以说理为目的,记游的内容只是说理的材料和依据。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找出本文记叙、议论的部分,并组织学生在原文寻找前后照应的语句,从而明确记游内容是议论的基础,是议论的事实依据,议论是记游内容在思想认识上理性概括和深化,前面的记游处处从后面的议论落笔,为议论做铺垫;后面的议论有处处紧扣前面的记游,赋予记游内容以特定的思想意义,记叙和议论相辅想成,互为补充,相得益彰。五、助读材料1、王安石(1021~1089),字介甫,号半山,宋朝临川(现在江西省临川)人,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后被封为“荆国公”,人称“王荆公”。是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又是一位诗文大家,散文雄健峭拔,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长于说理,精于修辞,间有情韵深婉之作。2、褒禅山是安徽省含山县城北的一座风景秀丽的山。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年)四月,王安石辞职回家探亲(之前在舒州任通判),途中和几位游览了褒禅山,这年七月,作者以追记的形式,补写了这篇游记。六、重点内容积累名言: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字词积累1、重点词语:侧:名词作状语,从旁边。(活用)深:形容词作名词,深度。(活用)穷:形容词作动词,指走到尽头(活用)见:动词作名词,见到的(景致)(活用)十一:古代分数表示法,即十分之一至:动词作名词,到的人。(活用)明:形容词作动词,照明。(活用)或:有的人2、虚词:(1)其:①其下平旷:代词,代指华山洞。②问其深:代词,代指后洞。③则其虽好游者不能穷:代词,那些④其进愈难:代词,游览的人。⑤而其见愈奇:代词,那些(景观)⑥视其左右:代词,那些(游览的人)⑦其又深:代词,代指后洞。⑧则其至又加少:代词,那些⑨既其出:助词,无义。⑩咎其欲出者:代词,那个。悔其随之:代词,我。(2)以:①由山以上五六里:而,连词,顺承。②拥火以入:而,连词,顺承。③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来,连词,修饰译文:褒禅山也称为华山。唐代和尚慧褒当初在这里筑室居住,死后又葬在那里;因为这个缘故,后人就称此山为褒禅山。现在人们所说的慧空禅院,就是慧褒和尚的墓舍。距离那禅院东边五里,是人们所说的华山洞,因为它在华山南面而这样命名。距离山洞一百多步,有一座石碑倒在路旁,上面的文字已被剥蚀、损坏近乎磨灭,只有从勉强能认得出的地方还可以辨识出“花山”的字样。现在将“华”读为“华实”的“华”,大概是(因字同而产生的)读音上的错误。由此向下的那个山洞平坦而空阔,有一股山泉从旁边涌出,在这里游览、题记的人很多,(这就)叫做“前洞”。经由山路向上五六里,有个洞穴,一派幽深的样子,进去便(感到)寒气逼人,打问它的深度,就是那些喜欢游险的人也未能走到尽头——这是人们所说的“后洞”。我与四个人打着火把走进去,进去越深,前进越困难,而所见到的景象越奇妙。有个懈怠而想退出的伙伴说:“再不出去,火把就要熄灭了。”于是,只好都跟他退出来。我们走进去的深度,比起那些喜欢游险的人来,大概还不足十分之一,然而看看左右的石壁,来此而题记的人已经很少了。洞内更深的地方,大概来到的游人就更少了。当(决定从洞内退出)时,我的体力还足够前进,火把还能够继续照明。我们出洞以后,就有人埋怨那主张退出的人,我也后悔跟他出来,而未能极尽游洞的乐趣。于是我有所感慨。古人观察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所得益,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深邃而且广泛。平坦而又近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多;危险而又远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少。但是世上奇妙雄伟、珍异奇特、非同寻常的景观,常常在那险阻、僻远,少有人至的地方,所以,不是有意志的人是不能到达的。(虽然)有了志气,也不盲从别人而停止,但是体力不足的,也不能到达。有了志气与体力,也不盲从别人、有所懈怠,但到了那幽深昏暗、令人迷乱的地方却没有必要的物件来支持,也不能到达。可是,力量足以达到目的(而未能达到),在别人(看来)是可以讥笑的,在自己来说也是有所悔恨的;尽了自己的主观努力而未能达到,便可以无所悔恨,这难道谁还能讥笑吗?这就是我这次游山的收获。我对于那座倒地的石碑,又感叹古代刻写的文献未能存留,后世讹传而无人弄清其真相的事,哪能说得完呢?这就是学者不可不深入思考而谨慎地援用资料的缘故。同游的四个人是:庐陵人萧君圭,字君玉;长乐人王回,字深父;我的弟弟安国,字平父;安上,字纯父。至和元年七月,临川人王安石记。特色片段: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而不至,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此段用一“叹”字紧承上文,领起全段,以古人作为立论的标准,从“求思”的深度和广度两方面,分析了古人“往往有得”的原因,阐述了宏伟目标,险远的道路和“志”、“力”、“物”三者的内在联系,强调了只要尽了自己的主观努力,即使不能达到目的,也可以“无讥”、“无梅”。背诵内容:2、3、4段练习:选择题:1、下列有关文学知识正确的一项是:A.王安石,北宋人,字临川,号半山,有《临川先生文集》,为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B.王安石生封荆国公,故世称之为“王荆公”,又因卒谥“文”,故又称为王文公。C.古人称谓一般不直呼其名,而可称籍贯、字号、官名、排行等,如“庐陵萧君圭君玉”就含有籍贯、姓氏、官名和字。D.古人之所谓“浮图”和“庐冢”即为和尚和寺院。2.解释下列加点的文言词语①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②有碑仆道,其文漫灭。③有穴窈然。④盖予所至,比好游者不能十一。⑤不得极夫游之乐也⑥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3.指出下列各句的活用情况①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②有泉侧出③其见愈奇④常在于险远⑤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4.解释下列句中古今的含义①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②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险远。③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④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翻译:1、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乎游之乐也。2、予于仆碑,又有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3叙述式教学设计方案模板《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第一课时)(语文科)一、概述《游褒禅山记》是高一年级语文版必修二第三单元的课文。本单元编选的3篇写景状物类文言文,以景物为依托,说理抒情,线路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极大的民族智慧。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能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古代文人热爱生活、关注社会的态度;领略主要表现手法,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梳理和掌握一些常用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游褒禅山记》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通过一次十分扫兴的游历来阐发道理的说理性散文。作者借游褒禅山,阐发了人要有不畏艰险,勇于进取的精神和治学处事必须“深思慎取”的道理。文章记游,目的却是为了说理。记游时,语言朴素简洁,为说理留下伏笔;说理时,因事而发,生动自然,具有很强的说服二力。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生活中的万事万物都可以吸取教益的启示。《游褒禅山记》的教学设计拟探讨以下两个层面的问题:一是通过读懂内容借鉴学习作者“尽吾志”和“深思慎取”的思想。二是学习即事明理,叙议结合,前后紧密相扣,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本课用两课时完成。二、教学目标分析(一)知识与技能: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来体味《游褒禅山记》的语言特点,感受语言的形式美。2、学习本文中名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的用法。了解文言虚词“以”、“其”的意义与用法。3、学习本文从记游到议论,即事明理的写作方法。(二)过程与方法:1、反复诵读:这是本课教学的主要方法,通过反复诵读能熟悉并理解课文内容,积累文言知识。2、串讲翻译:通过文本的疏通,为学生理解课文扫清障碍。(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会治学处世皆须坚定意志,并且要深思慎取的道理。叙述式教学设计方案模板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重点积累名、曰、文、进、奇、好、出、极、观、求、险等文言实词的意义。2、掌握虚词“以”、“其”的意义与用法。教学难点:1、学习即事明理,叙议结合,前后紧密相扣,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2、借鉴学习作者“尽吾志”和“深思慎取”的思想。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煽情激趣,导入新课。播放褒禅山的相关图片,教师作简要介绍:登泰山而翻阅历史长卷,游桂林而观看水墨山水,攀黄山坐叹造化神工,览九华心熏佛国烟香。褒禅山无此佳境,褒禅山也是一座相当平淡的山。幸而由于历史的偶然,宋王安石到此一游,留有一记——《游褒禅山记》(板书),山遂以文名。这篇游记不以表现山水之美为主,而是在记游的基础上,进行大量的议论,议论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