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产业人力资源战略与规划研究一、第三产业概述第三产业包括流通和服务两个部门,具体分为四个层次;一是流通部门;二是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部门;三是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四是国家机关、政党机关、社会团体、警察、军队等。第三产业正处于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关键时期,能否顺利完成这次转变关系到我国三产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今后的发展。二、研究价值当前各国经济发展各异,发展水平差别很大,但纵观各发达国家和我国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历程,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共同点: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断提升。经济越发达,第三产业越先进,对国民经济中的贡献越大。我国正面临一个经济发展的跨越阶段,要实现经济的飞跃,就须要顺应一般规律,提升第三产业。与其他行业一样,人才资源也是第三产业的第一资源。对于第三产业的其他意义此处就不多述,主要来看一下其对于我国人力资源管路的战略贡献,首先,最明显最重要的是其有利于增加就业,帮助解决剩余劳动力的转型,主要表现在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以及通过吸引外商城乡多又想利用城乡多余的人力。其次是它的发展有利于促进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最后,第三产业的发展有利于促进地区之间国家之间的人力资源的。三、第三产业的人力资源环境分析第三产业人力资源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制约其产生和存在的因素多种多样。此次分析本着典型性、重要性、针对性、整体性的原则来对其进行分析,分析的防范主要是PEST分析法(一)宏观环境分析第一政治环境;国家积极推行加快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方针。主要表现如下1.大力发展社会服务业目前社会服务业的供求矛盾仍很突出,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对服务的需求及该行业具有能吸收大量社会劳动力的特征,因此我国社会服务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应大力发展。2.优化发展三大支柱产业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金融保险业,交通运输和仓储业是现阶段我国第三产业中的支柱产业,。3.重点培育知识含量高的行业第二法律环境;日益完善的市场法律法规。国家计委和有关部门对第三产业的各个行业都制定了相应的法律法规使相关的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法律法规体系也日益健全。如,《劳动法》等。同时,由于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法制建设还存在很多的不完善,第三经济环境;1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增加了对服务方面的需求。2、经济结构的转型,深化了第三产业的结构。3以人为本的理念推动了第三产业的不但扩大。第一产业比例降低,第二产业仍然占有很大的比重。第四人力资源市场环境;1、人力资源数量我上,国有13亿人口,劳动力年龄人口总数约十亿左右波动,目前农村劳动力存在大量的剩余。2、随着第三产业在真个行业中的比重上升为40%的左右,第三产业人力资源需求逐渐上升,目前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3、第三产业的劳动力价格价格明显高于第一、二产业的劳动力(二)第三产业人力资源特点分析1、第三产业地区发展差异明显,由于各地区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工业化进程不一,社会劳动力分布不均匀2第三产业的劳力弹性大于第二产业,这与第三产业大部分行业如交通运输、文化教育、商业、饮食业、居民服务业等属劳动密集型行业一致3、交通运输、邮电、房地产、咨询、科研技术服务业具有较高的人均工资水平,基本上反映了新兴行业的收入水平4.、对就业人员的学历和专业技能具有一定的要求。(三)、SWOY分析优势劣势1、较高的薪酬水平,有利于吸引人力资源1、餐饮等进入门槛低的的行业员工流动性高,2、灵活性特点,符合人们的自我实现需要员工缺乏归属感3能合理的人职配置2容易形成结构性的失业4工作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和丰富化,有利3就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于员工能力的开发与培训4、员工之间薪酬等距大,注重效率忽视公5、畅通的职业发展渠道平5社会保障不健全。机会威胁1、对餐饮、金融、交通类员工的需求增加1人力资源整体的供给不足2、第一产业劳动力的剩余弥补不足2政策方面还不够完善,对人力资源在国家3、公平、公开、公正的市场环境能够提供和地区之间的流动没有合理的管理公的就业机会,获得合适的人力资源3我国目前的人员整体素质不高,对高素质4能够将高科技术运用到人力资源管理,员工需求难以慢满足有利于节省成本和提高效率4、受社会环境和传统观念的影响严重,高素质人力资源和农民工容易走上两个极端四第三业人力资源存的问题第三产业已如此迅猛的速度增长,其中必然存在很多与我国目前的实际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的部分,重视速度使得整个产业的规模不大扩大发展的结构却存在很多的不合理,在高科技领域的发展始终难以得到满足,从而与之相关的问题层出不穷。基于以上环境的具体分析结合人力资源方面的相关知识,现将第三产业人力资源存在的问题归纳如下;(一)人力资源供给与需求不平衡现象明显。首先是数量上供不应求,在基础服务行业上人力资源的竞争激烈,其次是人力资源素质层次不齐,上整个行业的人力资源素质水平跟不上行业的发展要求。(二)人员流动的不合理。愈来愈多的高素质人才流向国外;人员流失率,流动率高;人员流动过于集中,主要是流向东部沿海地区,人力资源主要倾向工资较高的行业对行业之间工作内容和条件方面的差异化不太重视。(三)人力资源的招聘信息不畅通。产业内、行业内竞争激烈为了提高招聘的竞争力或者基于内部资料保密的原因,使得招聘信息不真实、不完善现象时常发生;第三产业使用的招聘渠道不外乎网上招聘或企业招聘公告两种主要的形式,对于大部分于农村剩余劳动力难以接触到这些信息。(四)人力资源缺乏系统的培训。培训主要面向高素质员工,大部分的第三产业人力资源都是通过岗位实习了解和获得所从事岗位的情况,员工工作适应期长;对于中低素质的员工很少提供专业的高水平的培训,无法为普通员工做出长远的职业生涯规划;培训出现流于形式的情况较为普遍;培训理念上功利性的成分太强,只专注于技能和能力方面的提高,往往忽视了人员心理素质和道德水平。(五)人力资源平均薪酬水平较第一二产业高,但薪酬的分布上差距大,主要表现在地区之间,行业之间、职位之间,对于处在价低层次的大部分人力资源容易出现不公平的感觉。(六)福利方面主要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社保统筹层次低。企业自主福利方面比较具有灵活性。五第三产业人力资源战略为加强第三产业人力资源的体系建设,促进产业内部的协调与共进,在第三产也人力资源数量和结构方面必须要有一个合理的管理规划来运作这部分的人力资源使其更好的为第三产的发展服务。(一)指导思想始终把人力资源作为产业发展的重要资源,坚持科学发展观、人才观和正确的价值观,以加强人才队伍的建设来壮大第三产业,创新人力资源工作的机制,积极探索适应产业发展的人才建设途径,努力提高普通员工队伍的基本素质,有力推进专人才业技术人才队伍的建设,为提升我国第三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提供有力的组织保证和人才支持。(二)战略目标普遍提高第三产业的人力资与素质,将人力资源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盘活人力资源的存量,调整现有的人力资源结构,基本上实现供需的平衡。实现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的有机结合,留住和吸引高素质的人才资源。建立产业人才体系。(三)战略措施为实现以上战略目标,以产业和人力资源的共同发展为出发点,加大人才培养力度,规范人力资源在第三产业的合理配置,提出以下人力资源战略措施建议;1优化人力资源的结构。增加第三产业对教育服务方面的投资,致力于提高人力的整体素质,开展各方面额培训,提高人力的技能。2、多渠道、全方位的获得招聘与人力市场的信息。1)完善人才市场运作对服务业人才需求的影响。人才市场是企业获得员工的一个重要途径,尤其是第三产业员工流动大,需要经常招聘新员工,企业的正常运转与人才市场密不可分。2)建立人力资源的开发平台,开发人力资源管理软件,通过这个平台有目的及时开发所需人力资源。3、第三产业人力资源的配置要符合其发展的要求。从第三产业的现代型的发展方向;即交通运输、邮电通讯、金融保险、商贸流通业,旅游、房地产、社区服务业等新兴行业等行业的不断上升结合我国目前人力资源的总量、结构、覆盖领域、水平,合理配置人力资源。4建立完善的培训机制。建立针对第三产业各行业的人力资源的培训基本制度,根据市场人力的供需,有针对性的开办各种培训机构,引导人力技能的提高。5、建立人才流动机制。有效地安置农村能存剩余劳动力,对城市富余出来的人员进行分流,为这部分人员提供充分的就业信息,避免其流动的盲目向。规范行业内人员的流动,防止其不良竞争。完善的解雇和辞职的制度。6、完善薪资分配和福利制度,提高各地区的最低薪资与福利水平,减少人们的不公平感,提高员工的归属感,实行薪酬的多样化使薪酬与员工的需求能够有效结合,7、重点加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六结束语第三产业发展至今,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从产业结构来看,它不仅包括传统的初等劳动密集型行业,更包括以复杂劳动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从作用来看,它既关系着人民生活条件的改善,也是经济发展实现跨越的关键,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准。当前我国正努力发展第三产业,而制约其提升的主要是人才因素,一旦人才需求得到满足,它将迅速发展并发挥在促进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成为发展经济、提高生活水平的一个主要动力来源。0716101——13彭云霞一、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的特点1.第三产业产值增长较快,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增加显著。改革开放以来,第三产业中的运输邮电业、商业饮食业、金融保险业和科学教育事业等迅速恢复和发展,一些新兴的服务行业如旅游、广告、咨询信息和房地产业等也有了较快的发展。1978—1993年,我国第三产业平均每年递增16.8%,超过了同期国民生产总值15.5%的递增速度。1993年,三次产业的产值比重分别为21.2%、51.8%、27.0%,初步形成了三次产业的二、三、一格局。2.第三产业地区发展差异明显。由于各地区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工业化进程不一,社会劳动力分布不均匀,各地区经济发展的导向和重点不同,因而第三产业发展有明显的差异。总体说来,从沿海到内地呈明显的层次感。对各地区第三产业发展程度的衡量,除了观察第三产业产值比重以外,还应该从经济发展水平和工业化程度来综合分析。从第三产业人均增加值、第三产业基本建设投资额,第三产业劳动力人数及其比重显示:东部地区具有绝对的优势,中部次之,西部最低。造成这种层次感的主要原因有:(1)第三产业的主体是商业运输、邮电通讯业、饮食业、金融保险业、居民生活服务业等,而沿海地带交通便利,信息灵通,劳动力众多,条件优越,给第三产业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2)第三产业发展与城市化进程有紧密的联系。东部城市化程度高,因而服务业发展势头猛,要求高。我国主要发达的大都市集中在沿海和对外开放地带,这些城市的发展带动了周边地区的发展和城市化;(3)我国在政策上采取了地区经济发展的梯度推移战略,从东到西分为三级梯度,分别实行不同的发展战略,因而第三产业的发展具有明显的层次感。3.第三产业吸收了大量的劳动力。1993年,我国第三产业社会劳动者人数为12737万人,占全国总数的21.2%。从发展速度而言,1978—1993年则平均每年递增6.6%。按照这样的速度发展,到本世纪末,我国第三产业劳动力比重将超过第二产业,构成三次产业劳力布局的一、三、二格局。从劳动者人数对各产业产值影响来分析劳动力转移情况,根据1978—1992年资料,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模拟三次产业的生产函数,得出三次产业的劳力弹性分别为—1.0383、0.0253、1.1722、即第一产业劳力弹性为负,说明第一产业过多的剩余劳动力对第一产业的产出存在较明显的反作用;第三产业的劳力弹性大于第二产业,这与第三产业大部分行业如交通运输、文化教育、商业、饮食业、居民服务业等属劳动密集型行业一致。因此,第一产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有利于整体产业水平和人均国民收入的提高。4.第三产业内部结构有所变化,新兴服务行业发展较快,效益较好。从整体来看,传统的“商业、餐饮业”和“交通、运输、邮电业”仍是第三产业的主体。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主体行业的多种经济成分,多渠道、多方式经营的新格局。这与我国第三产业目标之一的“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