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供参考1/12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精编案例(精编4篇)【题记】这篇精编的文档“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精编案例(精编4篇)”由三一刀客最“美丽、善良”的网友上传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使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吧!大学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优秀案例1缅怀“微波之父”,激发报国热情(一)课程教学目标通过第一章《均匀传输线理论》的学习,实现下述教学目标:1、掌握传输线方程的解与特征参量求法;2、理解Smith圆图;理解传输线的阻抗匹配在电路设计中的应用;3、理解掌握微带传输线概念和特征。(二)思政育人目标1、坚定学生对党的领导,改革开放、科学发展政策的认同,增强国际视野,培养国家忧患意识,满怀爱国热情,勇担民族复兴使命,发扬时代精神。2、树立学生履行时代赋予使命的责任担当,激起学生学习报国的理想情怀;加强了学生的社会主义职业好文档,供参考2/12道德与规范修养,培养了爱岗敬业、团结合作的精神。(三)思政育人案例设计及实施过程实际教学中,并没有在章节的开始就进行思政教学,而是在上完2~3节课专业知识教学的间隙,单独开辟出5-10分钟的时间,为大家讲述“中国微波之父”林为干院士的事迹(结合单独的PPT页)。图2林为干在实验室(1986年)林为干是我国著名的微波理论专家,被公认为我国微波学的奠基人之一。新中国成立,林为干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后,婉言谢绝了导师温纳里让其留校的邀请,毅然冲破阻力回到祖国。1956年,林为干服从组织安排,举家西迁成都,参与组建成都电讯工程学院(今电子科技大学),并将一生奉献给了这所高校。1980年,林为干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此后的七八年时间里,林为干发表了130余篇学术论文,并解开了电磁学界的“哥德巴赫猜想”,微波学界为此欢呼不已。鉴于林为干在微波理论研究的巨大成就,他被称为“中国微波之父”。中国电子科技大学设立“林为干”班,旨在传承林先生“做一辈子研究生”的学术精神和爱党爱国的崇高道德。通过上述思政学习,学生一方面激情澎拜,深受感染和教育,另一方面也暂时摆脱繁重的理性思维和推导,好文档,供参考3/12得到了积极的休息。学生从身和心两个方面,都做好了继续积极进行专业学习的准备。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优秀案例2守护青山绿水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读沈从文小说《边城》一、课程教学目标1、了解沈从文生平及其与创作的关系;2、分析翠翠故事的意蕴;3、分析“边城”的自然美与人情美。二、思政育人目标1、通过优美片段的朗读与赏析,帮助学生领略沈从文笔下的自然美,陶冶学生情操,温润学生心灵;2、引导学生树立崇尚自然、尊重自然的理念,切实增强投身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感、使命感。三、思政育人案例设计及实施过程1、前现代的生态景观——引导学生从生态角度看《边城》笔下的美景《边城》是沈从文小说的代表作,中国文学史上抒发乡土情怀的优秀中篇小说。在小说中,沈从文用田园牧歌般的优美笔触描绘了湘西独特的风土人情以及女孩翠翠的爱情悲剧,歌颂了人性的本真与善良,展现了好文档,供参考4/12湘西世界的山水之美和人性之美。以生态美学的视角审视《边城》,可以发现小说充满了独特的生态思想与智慧。《边城》描绘了一个世外桃源般的世界,这个世界一个突出的特征便是自然美。小说第二节开头写酉水沿岸的景色简直如诗如画:“那条河水便是历史上知名的酉水,新名字叫作白河。白河下游到辰州与沅水汇流后,便略显浑浊,有出山泉水的意思。若溯流而上,则三丈五丈的深潭可清澈见底。深潭中为白日所映照,河底小小白石子、有花纹的玛瑙石子,全看得明明白白。水中游鱼来去,全如浮在空气里,两岸多高山,山中多可以造纸的细竹,长年作深翠颜色,逼人眼目。近水人家多在桃杏花里,春天时只须注意,凡有桃花处必有人家,凡有人家处必可沽酒。”正是在这样优美的环境中,才孕育了那些淳朴善良的人们。找出小说中的景物描写,引导学生体会小说中书写的自然之美。优美、绿色、健康的生态环境才应该是我们人类生存中的正常状态。2、翠翠的形象——引导学生体会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状态翠翠是小说的主人公,在绿水青山中长大,典型的自然之子形象。大自然赋予她的自然生命远比任何文化熏陶出来的生灵更为纯洁美好。沈从文以平实简单的语好文档,供参考5/12言描绘出一个大自然的灵性与生命意蕴完美结合的少女形象,让读者感受到其独特的美丽和清澈纯净的性格。人与自然之间不应该是征服欲被征服的关系,两者是能够和谐、融洽共处的。人本来就是自然的一部分,与自然同呼吸、共命运,人本来就是自然之子。这是沈从文透过《边城》想告诉读者的。教育学生对自然应该怀有崇敬之心,爱自然就是爱我们人类自己。3、结合小说写作的时代背景和中国当代现实,引导学生理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现代工业文明的浪潮席卷了全世界,没有哪个国家、民族能够幸免。20世纪30年代,中国一批作家就已经在为这个问题感到隐隐的忧虑,沈从文便是其中之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工业化文明进程正在推进之中,与此同时,中国有些地区的自然生态危机也越来越严重。目前,沈从文笔下的青山绿水在一些地方已经难觅踪迹。工业污染、过渡开发造成了一些地区生态环境急剧恶化;工业化带来的精神危机也同样严重。从这个意义上说,沈从文的文学作品是属于走向生态文明的未来的,因为它是能够勇敢担当拯救世界、重建新文明责任的新文学,是复魅了神性大地之美的文学。通过阅读《边城》,引导学生思考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必要性。四、教学设计样例说明好文档,供参考6/12(略)大学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优秀案例3观中国“天眼”,树民族自信(一)课程教学目标通过第六章《天线辐射与接收的基本理论》的学习,实现下述教学目标:1、了解天线的分类、功能、特性;2、掌握天线的基本辐射单元基本原理;3、理解掌握天线的基本电参数基本概念、涵义。(二)思政育人目标1、坚定学生对国家的大政方针、科学发展理念的认同,增强国际视野,满怀爱国热情,勇担民族复兴使命,发扬时代精神。2、帮助学生树立履行时代使命的责任担当,激发学生学习报国的理想情怀;加强了学生的社会主义职业道德与规范修养;助力正确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三)思政育人案例设计及实施过程本章的思政教学,将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在该章主要内容讲述的开始,通过PPT向同学们展示世界上最大的天线—500米口径“大好文档,供参考7/12锅”,如图5所示,有的同学可以迅速认出这是我国的“世界之最”-“FAST射电望远镜”,教师对FAST工程进行3-5分钟的简述,以引出天线专业知识的讲解。第二阶段,在该章主要内容讲述的中段,进行10分钟左右的思政教学。请同学观看7分钟左右的视频《中国“世界之最”工程“FAST”之父南仁东》。观看完后,教师做下述阐述。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简称FAST),被誉为“中国天眼”,工程为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中国天眼”由我国天文学家南仁东于1994年提出构想,历时22年建成,于2016年9月25日落成启用。启用当天,习近平给科研人员和建设者们发来贺信:“浩瀚星空,广袤苍穹,自古以来寄托着人类的科学憧憬。天文学是孕育重大原创发现的前沿科学,也是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的战略制高点。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被誉为‘中国天眼’,是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世界最大单口径、最灵敏的射电望远镜。它的落成启用,对我国在科学前沿实现重大原创突破、加快创新驱动发展有重要意义”。学生通过该案例的思政学习,最大的感受是增强了民族自信心,并对南仁东坚持22年,只做一件事(“天眼”工程)的责任担当,奉献和职业精神,都有了最深的体会和感染。好文档,供参考8/12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优秀案例4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大自然在反抗》解读一、课程教学目标1、树立生态环保的科学理念,正确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2、培养阅读科普作品的兴趣,学会阅读科普作品的方法。二、思政育人目标1、引导学生树立敬畏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2、培养学生以人为本,尊重规律,和谐相处的人文情怀。三、育人主题敬畏自然四、思政育人案例设计教学过程及内容设计意图一、课程导入新冠疫情横扫全国,全社会众志成城抗击疫情的同时,人类究竟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再次成为人们关注和思考的重要问题。《寂静的春天》就早已敲响了人类将好文档,供参考9/12因为破坏环境而受到大自然惩罚的警示之钟。开篇从新冠疫情导入课程,引出人与自然的关系,顺势切入敬畏自然的育人主题。二、课程内容分析提问1:“大自然在反抗”体现在哪些方面?导致“大自然反抗”的原因是什么?提问2:怎么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提问3:改造自然与顺应自然之间是什么关系?人类能够停止一切改造自然的行为吗?小组讨论:我们普通人能为保护环境做些什么?提问1是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文本内容,厘清三个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提问2、3起到延伸拓展的作用,让学生深刻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切入思政育人点:树立正确的生态观念,体会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整体。小组讨论是为了让学生联系实际,从我做起,对大自然有正确的认知践行方式。切入思政育人点:培养以人为本,尊重规律,和谐相处的人文情怀。三、课程总结这次疫情,为人类再度敲响警钟,让我们敬畏自然、好文档,供参考10/12善待自然,承担起爱护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责任,实现人的幸福安宁和自由全面发展。课程总结呼应开头,进一步强化思政育人点: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成为我们的自觉行动。五、实施过程(一)课程导入2020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横扫全国,打破了春节的喜庆,经过专家们基因测序判定,病毒来源于野生动物并通过人畜共通传染给人类。全社会众志成城抗击疫情的同时,人类究竟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再次成为人们关注和思考的重要问题。早在上个世纪60年代,美国生态作家蕾切尔·卡逊撰写的环境科普读物《寂静的春天》,就已敲响了人类将因为破坏环境而受到大自然惩罚的警示之钟。(二)课程内容分析提问1:“大自然在反抗”体现在哪些方面?导致“大自然反抗”的原因是什么?教师明确:体现——“大量使用化学物质,正在削弱环境本身所固有、阻止昆虫发展的天然防线”,“化学控制已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这就是大自然的反抗。原因——人类大量使用化学药物,或人类忽视了自好文档,供参考11/12然的“自我”控制的能力,削弱了环境本身固有的、阻止昆虫发展的天然防线。提问2:怎么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教师明确: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整体,对自然不能只讲索取不讲投入、只讲利用不讲建设。提问3:改造自然与顺应自然之间是什么关系?人类能够停止一切改造自然的行为吗?教师明确:改造自然只能是改造大自然的局部状况,而不是改变大自然固有的规律;顺应自然指的是顺应大自然本身的规律,而不是面对自然灾害束手无策。二者并不绝对不相容。合理而有限地改造自然需要依靠科学,积极地顺应自然也需要依靠科学,因为只有科学才能揭示大自然的规律,而“改造”和“顺应”都必须尊重自然规律。小组讨论:我们普通人能为保护环境做些什么?(1)你能做到不向垃圾桶以外的地方扔一只塑料袋吗?(2)你能做到不浪费水资源吗?不管是不是自己付费的?(3)对破坏环境、浪费资源的现象你感到痛心吗?好文档,供参考12/12在合适的时候是否敢于提出批评?(三)课程总结黑格尔曾说:“当人类欢呼对自然的胜利之时,也是自然对人类惩罚的开始。”当今时代,我国正着力建设生态文明,郑重提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这次疫情,为人类再度敲响警钟,有必要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的行为方式。同学们,让我们敬畏自然、善待自然,承担起爱护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责任,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成为我们的自觉行动,从而实现自然的宁静、和谐、美丽,实现人的幸福安宁和自由全面发展。